绿茶冲泡视频,怎么用养生壶煮茶

2023-03-26 118阅读 0评论

绿茶冲泡视频,怎么用养生壶煮茶?

最近煮茶真的是很火啊。

走到哪,都能看到很多南方人,穿着短袖,在户外摆着茶席茶具,硬要装出零下20度的北方感,在那里拗造型,煮茶。

绿茶冲泡视频,怎么用养生壶煮茶

好好的南方人,煮什么茶呀,人家北方冷了,泡茶容易凉,才选择煮茶的好么?

但是,煮茶这种风雅的事,搁不住人人喜欢,连盼望着天气能尽快入冬的福州人,也免不了这个俗,艳阳高照之下,就在院子里煮起茶来。

关于煮茶,要写一个段子。

李麻花的一个同学,平时特别马大哈。

有一次,他来看李麻花,带了一盒茶。并介绍说,我这茶是前两天去一家茶叶店喝茶,觉得不错,买给你尝尝。

很欣慰啊,有人惦记着你。

然后李麻花就一边画画,一边问,你在哪家买的呀?

同学说,嗯,在一家店里,我想想,名字好像是,煮茶!对,就是这个名字。

我和李麻花面面相觑,嗯,喝遍了全福州的茶叶品牌,也没有听说过一家叫做煮茶的店呀?

问同学,你确定那家店名,就叫“煮茶”?

是啊,他说,嗯,下面有四点底,不会看错。

李麻花抓过茶叶包装一看,笑倒在椅子上,合不拢嘴。

我过去一看,呀,上面果然写着两个字,跟煮茶很像,也是有四点底的。

哈哈,能把这两个字念成煮茶,真是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品牌的名字就不写了。煮茶,真的很风雅。

老苏当年,就狂迷煮茶。

迷到他去贡院当主考官,还叫仆人挑着笨重的担子,把茶壶,茶炉子,水瓶,石碾子,罗筛这些工具,全套带了去,晚上几个人约着一起煮茶喝。

要知道在大宋朝,煮茶是很麻烦的。

那时候流行的是点茶。

先是把一块蒸青绿茶饼,撬下适量。再用碾子碾碎,再用罗筛筛出细末,放到大海碗里(宋人叫盏)。

接着用风炉子烧沸水,把水盛到银瓶子里,这瓶子有我们如今的泡茶壶一般细长的嘴,沸水顺着细长的嘴流进大碗里,冲击着茶末。

点茶的人,坐在桌前,一手扶碗,一手用小茶筅击拂着注了水的茶沫,直到混合均匀,汤面浮起白沫。

还有人喜欢往这一碗茶里加料,什么花生核桃杏仁.......

有人加盐吗?加胡椒粉?

肯定有!每个年代都有喜欢冒险,把自己当小白鼠以彰显与众不同的人。

看到上述流程,列位看官该当明了,这么麻烦的喝茶工序,这么多喝茶用具,老苏连去出差也不嫌麻烦,不嫌重,一定要带着,可见他有多喜欢煮茶茶。

为此,老苏写了一首词做纪念: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我们这个年代,煮茶比老苏简单多了。

有点恢复了唐人的随意与率性。

我们煮茶,只要烧开水,把茶放到壶里,沸一下,就可以开始喝了。

茶不必碾,不必筛,不必击打,也更加不用加各种黑暗料理。

喝的时候也不必用大海碗(盏)喝,用小杯子就行。

小高杯能闻香,能尝汤,一举多得,还身材小巧,玲珑可人,能衬得皓腕如玉,十指纤纤,美态撩人。

但是,饶是这么简单的煮茶法,还是不停接到茶友的提问,说自己不会煮茶。

不会煮茶的茶友,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茶友,是不知道投多少茶的。

是比较随性的茶友,凭心意来。

看壶里水多,就撬下一块,扔进去。看壶里水少,就少投一点进去。没想到这白茶饼,它就像压缩饼干,一接触到水它就会泡发,会发胀,会散开....

于是,看似小小的一块茶饼,入水后,一下子像海藻般铺开,占了满壶。

并且,由于太姥山高山白茶的内质极为丰富,随便一煮,沸水一激,茶叶当中丰沛的内质,便释放到了汤水中。

那壶茶汤嘛,自然因为投茶量太多,内质释放太多,变得又苦又涩。

喝起来,浓郁不堪,跟喝中药,也就差不多了。

正确的煮茶方式,是,300-400毫升的沸水,投2-2.5克的干茶。

如果口味喜欢重一点,比如重咸重辣地区的茶友,可以投3克。

如果水的量增加了,那么,投茶量也需要等比例增加。

第二种茶友,是不知道煮茶时长的。

在这类茶友的概念中,但凡跟“煮”字沾边的,都是时间比较长的。比如煮饭、煮菜、煮汤。

于是他们便推断,煮茶,肯定也是时间很长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

煮饭煮菜煮汤,是把生的食物煮熟,当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而煮茶,并不仅仅是从生到熟这么简单。

煮茶的目的,是让茶叶释放内质,虽然茶叶也是生的,但它与蔬菜,与肉类,与谷物相比,身材薄,易熟易释放,故而煮的时间,也不能同日而语。

并且,肉类煮久一点,脂肪能大量释放到汤里,这样吃肉的时候,不会感觉太腻。

这是日本人的发现,后来我尝试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炖东坡肉的时候,炖两个小时,肉酥烂了之后,肥肉更软糯,脂肪大多释放到了汤内,吃起来,更柔软细腻。

更能感受到肥而不腻的美妙滋味。

同理,茶叶煮久了,内质也会大量释放到汤里。

过量的内质,会让茶汤变得粗糙,不复细腻之感。这样喝起来,自然太浓,太苦,太涩。

口感很差。

当然,有一种茶,不怕长时间大量闷煮,这就是内质不丰富的茶。

内质少,再煮也没多少内质释放出来,自然就不怕煮了。也只有靠煮,才能让它的内质,释放到茶汤里,不至于太过寡淡无味。第三种茶友,是不知道该放多少水的。

有一次一位茶友跟村姑了聊天,问起在家用养生壶煮白茶,该放多少克干茶?

我说,300-400毫升,放2-2.5克干茶。

半晌,这位茶友又来说,说,我算不清楚。

我问他,究竟有多少水呢?

茶友说,我拍张照片给你。

一只崭新的养生壶,里面装满了水。放大照片去数刻度,发现是700毫升。

然后村姑陈就风中凌乱了。

为什么一次性要壶这么多水?是家里请客,有十几个客人同喝吗?

茶友说,想省事,一次煮出来能喝一天,多好?!

天啊,早晨煮出来,一直喝到晚上,让茶叶在壶里闷一整天,这得闷出多少苦涩的物质啊。而茶汤在壶里闷一整天,如果是夏天的话,应该会微微地发一下酵吧,变酸、变臭什么的,这样怎么能再喝呢?

还是现喝现煮,最好。

不辜负好茶,也对得起自己的肠胃。煮茶,风雅。

煮茶,省事。

煮茶,自古以来皆有。

每到冬天,我必定会选一个好天气,在阳台上煮一壶茶。

不用炭炉,不用柴烧,就是电陶炉,煮沸了,慢慢温着喝。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为什么绿茶刚泡的时候是绿的?

绿茶本身的颜色是淡淡的绿色,有的茶甚至能接近无色。放久了变成红色。不仅仅和茶的种类有关也与制作过程有关。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具体原因有如下;1,茶中含有茶黄素,茶黄素的分子式为C29H24O9。与氧气(O2)反应会生成茶红素或者茶褐素。无论是茶红素还是茶褐素看起来都是红色或者深红。所以会变成红色。;2,除了茶黄素会氧化之外,茶中的茶多酚也会与空气氧化。大量的茶多酚析出,与空气氧化后形成的汤色过重;3、茶叶可能其中掺有陈茶,陈茶一般泡出来就会发红,这个时间比较短,还没有等茶凉,就会变红。;4,掺杂了或非茶叶等物质,也就是说茶中含有杂质。;5,与茶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绿茶出来的水会偏绿一点,铁观音出来偏黄一点,茉莉花茶出来的也偏绿色;6,与制作过程有关:如果在“杀青”这道制作工艺中没有使用得当的方法也会出现茶水变红的现象,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

茶叶鲜叶可以直接泡来喝吗?

茶叶鲜味不可以直接泡茶喝!茶叶鲜叶直接泡什么口感,滋味都沒有,就是青叶的味道。大部分的茶只有经过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才可以把茶叶内含多种营养成分激发出来,同时把不易吸收的物质以及杂质等去除,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喝上一杯好茶!

从茶树上采下的新鲜芽叶,叫鲜叶,又叫生叶或青叶。茶叶质量的优次,主要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技术。

一杯茶冲泡几次为好?

一杯泡的次数和茶的品种有关系,不同的茶冲泡的次数略有不同,越高级的茶叶冲泡次数越少,因为高级采摘的都是头茶嫩芽,特技像毛尖泡两次第三次就觉得没味道了。按茶的种类分看看一冲泡次数的不同

1、铁观音

泡茶的时间和水温要正确,铁观音用沸水泡15秒就可以过滤茶汤了,一般泡到第四次味道就比较淡了,正常情况下不超过6泡,第6泡以后再泡已经基本没啥茶味了。

2、大红袍

大红袍要想多泡几泡水温在85度左右,就是水沸后1分钟左右,能泡7-8泡,之后再泡味道很淡了。

3、红茶

泡茶是出汤要快,加入开水后立即出汤,大约5-6次

4、普洱茶

普洱茶在茶叶中算最耐泡的茶叶,古树老茶可以冲泡20泡,一般普洱茶也能冲泡10泡左右,普洱茶有个特点,茶汤颜色变浅味道依然在。

5、白茶

以文火煮为宜,和几泡没关系,茶汤根据自己的口感而定

有些喝茶讲究的人一般3泡就要把茶叶倒掉,对有些茶叶而言是比较浪费的。

茶叶冲泡时如何把握好时间?

首先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每一款茶品冲泡时间不尽相同,根据其采摘的嫩度,以及工艺,进行一定的把握。

所以中国六大茶类茶品冲泡温度时间都不同。

现在就给大家解释一下不同茶类冲泡的温度以及建议冲泡时间。

六大茶类采摘标准

不同的茶类采摘时间不同,所采摘的鲜叶老嫩也不同,正是老嫩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滋味的不同。

现在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六大茶类的大体采摘标准(现概括均为大概范围,不排除有个例)

绿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一二叶(采摘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至清明)

黄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一二叶(采摘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至清明前后)

白茶:白毫银嫩(单芽)、白牡丹(一芽二叶)、寿眉(一芽三四叶)、贡眉(一芽三四叶),(采摘时间一般从三月中旬至谷雨前后)

青茶:小开面二三叶、中开面三四叶(采摘时间一般在谷后三十天)

红茶:一芽二叶、单芽(采摘时间一般在三月中旬)

黑茶:单芽、小开面二三叶、中开面三四叶(采摘时间一般在当年三月至四月)

六大茶类冲泡建议时间及水温(均为盖碗冲泡建议时常)

绿茶:85℃~9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15秒~20秒

白茶:白毫银针及白牡丹新茶85℃~9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15秒~20秒

陈年白茶10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10秒~15秒

黄茶:85℃~9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15秒~20秒

红茶:90℃~95℃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5秒~10秒

青茶:10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5秒~10秒

黑茶:100℃ 第一泡一般建议冲泡10秒~15秒

不同品类可能选用原料老嫩度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冲泡时间和水温。

每个人口感不一,但是茶叶水温越高茶叶内质析出越快,如果茶友们无法准确拿捏冲泡时间和水温。建议可以先从低温快出开始。

随着自己的口感增加浓度和水温,不浪费任何一泡好茶。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国茶。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