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道用具大全,什么是唐代用来铲茶的工具
品茶道用具大全,什么是唐代用来铲茶的工具?
茶则是唐代用来铲茶的工具。唐代茶具中重要的器具主要有下面5种:1、茶釜
茶釜是唐代重要茶具之一。唐代饮茶以烹煮为主,需要把茶饼碾成颗粒后放入茶釜中煎煮,茶釜在唐代饮茶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2、茶臼
茶臼是将茶饼研磨成颗粒的器具。陆羽《茶经》上所提到用来研磨茶叶的工具是茶碾,茶臼是早于茶碾出现的研磨工具。
瓷茶臼坚厚,平底、外侧施釉、臼里不施釉,有月牙形的小窝,用以研磨。
3、茶则
茶则是一种量具,将研磨好的茶放入茶釜中时需要用茶则来量取定量的茶。唐代茶则多为青瓷。
4、茶瓯
茶瓯是唐代茶具中最典型的器具之一,又称为茶杯或茶碗。茶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玉璧底碗,圈足较大,中心内凹;另一种是常见的花口茶碗,多为五瓣花形,圈足外撇,是晚唐出现的器型。
5、茶托
茶托是防止茶杯烫手的器具,东晋时期就有了青瓷茶托的雏形,到了唐代,茶托的造型更加丰富,有莲花花瓣形、荷叶形、海棠花瓣形等。

茶匙与茶则的区别是什么?
茶则和茶匙的用法其实大同小异,都可以作为从茶荷里面舀取茶叶的一种茶具,只不过茶则大而茶匙小,取多的茶叶可以用茶则,取少量茶叶可以用茶匙。还有更规范讲究的一种用法,先用茶则从茶荷当中取多量的茶叶,再用茶匙从茶则当中把适量的茶叶拨入茶杯或茶壶当中。
但是,从历史源流来看,茶则和茶匙在出现的早起是两种功用完全不一样的茶具,时间上,茶则的出现更早。
陆羽《茶经·四之器》:“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茶则这种东西,可以用海里的贝类、牡蛎之类的来加工,也可以用铜、铁、竹做材料加工。但其后的匕、策,不是指的材料,而是指可以用匕或策来当作茶则使用。策不好确定是什么具体作用的,但匕就是匙、调羹。所以,在陆羽的时代,已经有了茶则的说法,不过当时的茶则造型也不是固定的,也有的茶则就和茶匙的形状差不多,比如法门寺出土的茶则,就是一个类似茶匙的东西。制作茶则的材料也多种多样,现在的茶则则主要以竹制。
而茶匙的正式出现,应该是在唐末宋初,茶匙从茶则中分离,是点茶法的出现造成的。蔡君谟《茶录》中所记点茶,先放入茶末,然后加入少量水,调和一下后,“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这一步是斗茶的关键,“环回击拂”正是要用茶匙不断的调和茶汤,直到盏中茶汤“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著盏”就是“咬盏”,这样的茶在斗茶中为上品。《茶录》中还特意指出:“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所以茶匙的作用不是用来取茶叶,而是搅拌茶汤,因此需要用质量更重的金属制,而不是茶则一样的竹制。
茶具五君子是什么?
应该说是茶道六君子,又称茶道组,为冲泡茶叶时的一种辅助工具,是茶筒、茶漏、茶夹、茶匙、茶针和茶则等六个茶具的统称,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一、茶筒。
茶筒,是盛放“六君子”中其余五件茶具的工具,也叫“小管家”。一般为圆筒状,也有很多筒身造型各异的精美茶筒,如曲线形、葫芦形。制作材料,一般为竹子、木头,也有为陶瓷制作而成。
二、茶漏。
茶漏,形状如漏斗,是导茶入壶的工具。置茶时,把它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造成浪费,影响环境卫生。制作材料,一般为竹子、木材,也可以用瓷或陶制成。
三、茶夹。茶夹,形状如蝎子,是用于夹取茶杯、茶碗、茶盅、茶渣的用具,又称“茶铲”、“茶香”。茶夹功用与茶匙基本相同,主要是用来挟着茶杯清洗,防烫又卫生,也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
制作材料,多为竹子、木材,也有少部分用金、银制成的茶夹。
四、茶匙。
茶匙,形如汤匙,是分茶的工具,为分茶而设计。主要用途,是取出储茶器皿中的茶叶,并将其放入茶则、茶盒或茶壶中。
喝茶过程中,也可以用其搅动壶中茶叶,帮助茶叶受泡均匀。制作材料,多为竹子、木材。
五、茶针。茶针,形如缝衣针,是一种分解茶饼、疏通茶壶的用具,也称为“茶通”。当茶壶阻塞时,用于疏通茶壶嘴里的蜂巢,以保持茶壶的壶嘴出水流畅。
在用普洱茶时,可用它对茶饼进行快速分解。制作材料,多为金银、竹木,还有象牙、牛角、羚羊角等珍贵材料制成。
六、茶则。茶则,形如快板片,是一种扁平弯头的测量装置,为盛茶入壶的用具,也称“茶叶表盘”、“茶叶刮”、“茶勺”。
取茶时,茶则与茶匙配合使用,用于拨茶和量茶。在拨茶过程中,也是事茶者衡量茶叶量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事茶者眼里,茶则就是一种计量器具。制作材料,多是竹子和木材。
茶具六君子,材料多样,形状不同,含义丰富,观赏性能好。特别是竹子和木头制成的茶具,气质优雅,质地简单,在置茶、烹茶过程中,既可以对茶香进行有效补充,也可以防止茶叶被人为污染。茶勺和茶则的区别?
区别是用途不同。
茶勺:轻巧拨茶
又称茶拨,是协助茶则将茶叶拨入到茶壶或盖碗中的用具,换茶时也可以用它来清理茶壶或盖碗内泡过的茶叶,毕竟用手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注意:不要看到茶匙就联想到汤匙,认为是用来舀茶汤的。
茶则:量取茶叶
形似汤勺,又称茶勺,主要用来量取茶叶罐内的茶叶。取茶时,可以使用茶则来量取茶,避免了用手直接抓取茶叶,有效保证了取茶过程的干净与整洁,既不会造成污染,影响茶叶的品质,同时还能衡量茶叶的用量,确保投茶适量。
你喜欢哪种器喝茶?
茶是我国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茶为本,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而茶器也是茶文化之中的重中之重,如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二十四件茶饮道具分别是:
风炉:用以生火煮水;筥:用以采茶之茶笼;交床:用以固定鍑于风炉之上;鍑:用以煮水;火荚:用以夹炭入风炉;炭檛:用以敲碎炭;熟盂:用以贮熟水,止沸育华之用;碗:用以品茗饮茶;畚:用以贮藏茶碗;札:刷子,用以清洁器物;巾:用以擦拭器物;滓方:用以收集茶渣、残水;涤方:用以贮洗涤水;具列:煮茶时陈列茶器的架子;夹:用以夹茶饼灸茶;纸囊:用以贮存灸热过的茶;水方:用以贮生水;碾:用以碾茶;罗合:以罗筛茶,以合贮茶;则:用以杓量茶末;漉水囊:用以滤水;瓢:用以杓水;竹筴:煮水时用以环激汤心以发茶性;鹾簋:用以贮盐花;都篮:用以收藏茶器的篮子。
当然,现在更多的则是以“杯具”来代称茶器,我们就来看一下:
盏 :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压手杯: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方杯: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莲瓣杯: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茶器,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用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所以说器为茶之父,可以说一点都不为过。
本人喜好韵香型铁观音,为保茶色茶味,故而喜好圆融杯的聚香之功,不知道你又喜好哪种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