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盏的分类,建盏该如何去鉴赏
茶道茶盏的分类,建盏该如何去鉴赏?
我以兔毫为例,来说说如何欣赏建盏的特别之处。
说起兔毫为建盏一大品种,形态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据记载,兔毫盏在宋代值三千匹绢,由此可见,兔毫盏在当时还是非常珍贵的。那为什么银兔毫会这么珍贵?银兔毫有何特别之处呢?
建盏釉色的形成更是一个变化莫测的过程。其中银兔毫的烧制则是难上加难,不仅需要极窄的高温,又需要恰到好处的气氛。就算两者都有,是否形成银兔毫还需看天意。也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原因,银兔毫才如此的珍贵!
在建盏的高温烧制过程中,烧成银毫,需要精确的温度与气氛控制,条件严苛。若稍有偏差,或无法烧成银色,或毫纹品质不佳。产生的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与釉水中的三价铁发生复杂的还原反应,从而析出单质铁,随着釉水沸腾中产生的气泡,升至釉层表面然后破裂释放,再顺着融化的釉水往下流淌,从而形成条状花纹。
但是气泡破灭形成的斑点极易散开,而窑内的还原气氛又会使三价铁迅速转化为二价铁,很快融入釉中并使斑纹消失,所以这些斑纹持续的时间极短。烧银色斑纹,除了色彩难以稳定,斑纹的形态、深浅、清晰度等等都是非常难以把握。
银兔毫珍贵它的有何特别之处呢?
银兔毫形成斑纹的这个动态点恰巧被捕捉到,它的形态就能得以保存。但是烧制过程中的斑纹隐藏太深,变化太快。就好像一阵清风,拂面而来,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还来不及捕捉他们留下的痕迹,他们就消失无踪了,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带着神秘色彩的事物往往最让人神往,所以银兔毫才令人如此着迷。
宋徽宗曾说“玉毫条达者为上”此盏金兔毫条达,犹如万箭齐发,光彩夺目。器型挺拔,宽平圈足,稳稳如松,高7.2厘米,深斗器型万里挑一。一件极其难得的茶器。
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看器型,看釉色的烧成,看兔毫的纹路(斑纹),这些都是评判的标准。且可以延展到各个建盏的评判标准上。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喝茶到底要买多少茶具呢?
不同的茶选用不同的茶盏这是最基本的吧,不是一个主人杯打遍天下吧。比如说,普洱茶,六堡茶,黑茶,要高温冲泡,这时候一定要用铁壶烧水,不是那种随手泡不锈钢壶,烧开快是快但是散热也快,未必能达到高温。质量好的铁壶沸点高,保温效果好,能保证高温。其实好的铁壶冲泡茶也是检验茶的好坏,资深人士都有共识。
有了好的烧水用具,茶盏也是关键,敞口杯子散热快,适合高温冲泡的茶,绿茶适合低温冲泡,就要用小口杯,一口下去,体会下甘甜醇香。那些用玻璃杯,看看芽什么的,什么形状,都是噱头,真的好绿茶揉碎了都喝进去,才是最佳,你想孕育一年出来的第一次采的嫩芽,让你喝了,那是多大的造化,茶叶本身也是天赐良药。
当然,有条件根据季节变换,环境变换,使用应景的茶盏,也是舒心,也是自我审美感的体现,一直使用大茶缸,也是一种粗犷,庶民生活的质朴,也值得提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纯正血统的建盏有哪些?
建盏热已有一段时间,朋友圈争相晒盏的大有人在,略有研究的小编常友情提醒朋友,盏都是盏,但它可能不是建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建盏是具备国家定义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并在遗产名录中明确标明:区域:南平;类别:传统技艺。
七曜建盏,以挖掘、传承和弘扬纯正血统的建窑建盏文化为己任,原产地胚土、原始技艺、纯手工拉坯、纯自然析晶四大保障“最传统的建盏血液”。
吉水流,
流过水吉去建州,
水吉山中有好土,
做个茶盏黒悠悠,
帝王爱,名仕追,
兔毫鹧鸪器难求。
每当哼起这首《建窑建盏歌谣》,七曜建盏品牌创始人徐旭菁就再一次傲然谈起,建盏,是宋代的八大名瓷,是皇帝的御用茶具,家乡人历代以此为耀。作为土身土长的水吉人,不做纯正血统的建盏,罔为建窑之都土著人。
七曜建盏保有“最传统的建盏血液”,其系列作品采用宋代建窑生产专用的泥土手工做坯,加之独家比例秘方的天然釉矿石调配草木灰施釉,通过严格遵循13道工序,一次上釉一次烧制而成。
其光芒如天上七曜,变幻莫测,使建盏传统的光、影、景、鉴、芒获得新的诠释,大有把宇宙的神奇收于一碗的感觉,引起了建盏圈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先后成为国内外艺流们的典藏重器。
河南郑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秆画
一、麦秆画作品展示
二、麦秆画 简介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正因我们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毅的品质,才造就了麦秆画这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因其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麦秆工艺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最能体现和展示汉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自麦秆画浮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广泛适合的装饰性.
麦秆画分字屏、画屏,已制作出玻璃镜框与油漆硬板两种幅画,挂式、立式、座式,大中小型齐全,多种字画图案能与现代各种款式家具摆饰和谐,悦目赏心,并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会议厅等室内永久性装饰。
三、麦秆画历史传说
据考证小麦先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麦子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左传》记载,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聪慧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逐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
四、麦秆画寓意
依此传说,东汉年间麦秆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又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与升华。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而不仅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
然而在封建的农耕社会,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为奇艺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进行实践,使麦秆画这一民间瑰宝重现人间。
五、制作工艺编辑
麦秆画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它工艺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麦秆画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人体、建筑、风景、花卉、花鸟、卡通、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纯色与彩色工艺。其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可严格复制的艺术特点,使其市场价值非一般装饰品所能比拟。无论是宾馆、酒店、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家庭客厅、卧室、餐厅,麦秆画都适合装饰布置,与一般装饰品相比,更能彰显主人的个性追求及高雅品位,同时,也是商务礼品、亲友馈赠、欣赏收藏、旅游纪念的很好选择。
麦秆画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从大的方面归纳,制作工序可分为拼料、下料、烫料、粘贴、装裱等步骤,每一步骤中还可细分多道小步骤。
剪纸一、剪纸作品展示
二、中国剪纸简介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三、历史沿革
1、先唐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
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6]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
2、唐代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
3、宋代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
4、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8] 。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
5、近现代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
四、作品分类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1-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几何纹、花卉、景物、器具等题材都能适应,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这是它能长久得以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折叠剪纸对中国的剪纸普及和工艺图案造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2-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3-撕纸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 。
2、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1-点染剪纸
以颜色在刻纸上进行点色为点染剪纸。这种剪纸也属于刻纸,在设计上阳线不多,偏重干小面积的阴刻,以留出大面积的阳面进行点染。类似于木版年画的效果。
点染剪纸所用颜色,一般系民间染布用的品红、品绿等,统称“品色”。染到用白生宣纸刻成的剪纸上。品色一融到生宣纸,便立即上下左右渗透扩散开来,一次可染三五张。渗透不足的部位,可翻过来在背面补笔。调制时掺入白酒或酒精,渗透性很强,用在宣纸等吸水性较强的纸质上。由于酒精和白酒中不含胶,酒精挥发后纸面依然平整,不起皱,能产生较好的晕染效果。
点染时,一支毛笔蘸一种色,互不串穿,配色原理如同水彩、水粉画调色。黄、蓝相混呈绿色,红蓝相融成紫色等。有的厂家采用流水作业,染工一字排开,一人染红黄,一人染蓝绿,轮到最后一个人时就全部染完了。
-2-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为主,与点染剪纸相反,进行大面积镂空,给套色留有余地。从作品的背面贴以色纸块,多用黑纸或金纸剪刻,按肤色、服饰、器物、花木等分别贴以不同的颜色。在拷贝箱上用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勾画下来,再根据铅笔形状剪下来,按部位用小毛笔蘸糨糊粘好,可先套小色块,后套大色块,所套颜色要以一个色调为主,一般以三四色为宜,套色要少而精,注意冷暖对比关系。有时套色有意超出或不到轮廓线,显得更生动。如套一个姑娘的脸庞、脸颊的红晕,剪成椭圆形,很具民间囡娃的艺术情趣。
套色剪纸不必处处全套。不论全部套色或局部套色,都应考虑是否套得有必要,谨防事倍功半和费力不讨好。全部套色要强化主调,局部套色要注意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套色剪纸虽用色较为自由和便于选择,但多一个色确实要起多一个的作用,两个色可以概括,就绝不要增添第三个颜色。用色精练,手法简洁又恰到好处,是艺术高超的表现。
-3-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有的也称为剪贴剪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色剪纸的组合拼贴,基本上还是单色剪纸。它是用剪好的不同颜色形状的纸拼成一个画面。拼贴组合时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协调性,不宜过于琐碎。也有一种是将剪纸分成主纹和底纹,然后以底衬托主纹,交错重叠拼贴的。如一幅剪纸中天空是填色剪纸
蓝色,云是白色,地是草绿色,蒙古包是紫灰色,骆驼是赭石色,分别剪好后,拼贴在一起,这种剪纸鲜丽明快,装饰性很强。
-4-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亦称笔彩剪纸,着色时运用笔绘。具体做法是,将黑色剪纸贴到白衬纸上,用笔在线条轮廓内涂绘。平涂效果与套色剪纸相似,只是手法不同。填色后可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出的效果。注意用笔不要呆板和反复涂改,可充分利用自然浸开的效果。
-5-木印剪纸
木印剪纸是印刷与剪刻相结合的一种剪纸形式,其方法有的在木刻印刷即“开相’’后再镂刻,也有在木版印好的剪纸上再染色,还有的直接印刷成剪纸效果直接贴用。木印剪纸近似民间木版年画,可大量制作。多用于表现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题材,与纯刻纸相比有更强烈的表现力,但不及点染刻纸那样完美自然。
-6-喷绘剪纸
喷绘剪纸是经喷笔(喷枪)喷染成的剪纸。可喷在衬纸上,也可喷在裱好的剪纸上。喷笔喷出的雾点,有特殊效果,像薄雾、晨露、霜雪、雨珠。点有大小、疏密之分。
-7-勾绘剪纸
勾绘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一种是以剪刻为主,兼用毛笔勾绘细部,也有全用线条勾出画面,然后用剪刀将空白处镂空的;另一种是用金箔纸刻出花纹的大体轮廓,使某些局部空白,并适当勾以线条。由于它是剪画结合,很多细部可以直接用笔画出,剪画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意趣,既使用了绘画技法,同时也保留了剪纸的独特性。
-8-彩编剪纸
彩编剪纸是一种编剪并用的剪纸类型。就是用各种色彩的纸条,经过不同的裁剪和编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及花卉、动物、人物等。其线条明快、构图别致,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席编、筐编、刺绣、儿童手工等 。
3、立体剪纸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
五、方法技巧
1、折叠
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
2、阴、阳刻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
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厚重、结实、分量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
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阴阳结合是最好的剪纸表现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中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剪纸技巧。
3、刺孔
用小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廓,然后用针在图案上刺孔,主要是让多层纸连接,同时于粗糙中见细致。这种手法常用于刺绣花样,有时花样是对称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需要2~4个一样的纸样,这时就多用宣纸剪刻、刺孔,完工后揭粘,则同时有多个一样的纸样。使用宣纸就是因其容易粘连而且薄,垫在下面进行刺绣时不会影响美感。用快而简便的订书机、订书钉代替,也同样起到多层纸连接的效果。
泥塑一、泥塑作品展示
二、泥塑简介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历史源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觉。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
四、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烙画一、烙画作品展示
二、烙画简介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三、烙画的起源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汉族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四、烙制工具
开始,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五、烙制材料
以前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南阳烙画中的精品。
六、烙制技法
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欢迎大家补充~~~有哪些茶知识是喝茶的人必须要懂的?
茶,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喝习惯了的东西。有些人深谙其中,对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茶都非常了解,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还有些人,估计就如我一样,仅是品茶香,单纯地喝茶而已。
作为一般喝茶的人来讲,我个人觉得对于茶叶基本的知识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至少可以买茶叶不糊涂,品茶水也不糊涂。
一、茶叶的产地
茶叶是我们江西的特产之一,在我们这儿有不少好茶,十大名茶之一“”庐山云雾茶“”就产自于我们江西。但在生活中,我们也不会仅仅只喝自己当地的茶,别的地方的茶叶也会买来喝。我们常听到有浙茶、川茶、闽茶、滇茶、台湾茶等,这主要是指茶叶产地的不同。根据地域和产茶的不同,目前有四大产茶区:华南、西南、江南和江北。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市自治区,那儿的土壤环境适合种植很多大叶种的茶树,所以适宜制作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等地,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西南茶区地形比较复杂,多为盆地和高原,土壤类型也较复杂,所以这个茶区茶叶种植的种类也较多,适宜制作红茶、黑茶、绿茶及花茶等。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其年产量大约占全国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江南茶区的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制作绿茶、花茶和乌龙茶等。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是我国最北部的茶区。这里的土壤环境主要适宜制作绿茶等。
二、茶叶的分类
我们平常所了解茶叶的分类,大致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和花茶这几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这六类属于基本茶类,而花茶,比如茉莉花茶,属于再加工的茶类,它是在基本茶类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工艺进行再次加工的茶。
如果细分,还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及分类,有的以季节为划分标准,有的以生长环境为划分标准,有的以产地为划分标准,还有的以干茶外形为划分标准等等。这里主要说下按季节为划分标准的茶,我们平常选购茶叶常会考虑到这点。
按照季节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四类。春茶是指当年立春后一直到5月中旬之前所采制的茶叶。这时所采制的茶芽头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而且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所以春茶滋味是最为鲜爽的。
说到春茶,自然地会让人想到明前茶,明前茶肥壮厚实、色泽鲜润、香气浓郁新鲜,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口感柔和,很多人都喜欢喝。
但如果认为明前茶即是清明节前采摘、制作的茶,其实这一看法并不准确。明前茶和雨前茶是专指我国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在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春茶虽也在清明节前采制,但由于当地气温回升早,此前已经开始了茶叶的采摘,并不具备江南茶区明前茶的细嫩品质,不能称之为明前茶,以及福建、云南等地所产铁观音、大红袍、普洱不存在明前茶。
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所采制的茶叶。这个阶段所采制的茶叶,无论香气、滋味都不如春茶浓烈,而且这个阶段的茶中花青素、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含量都相对较多,所以口感也相对苦涩。
秋茶是指8月中旬至10月霜降前采制的茶叶。这期间所产的茶叶叶片大小不一,叶色发黄,香气和滋味比较平和,叶底发脆,但是有些树种制作的秋茶不输于春茶,如铁观音等。
冬茶是指在10月霜降以后所采制的茶叶。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开始逐渐转冷。冬季一般都不进行采摘,但是这个时候新梢芽生长较为缓慢,茶叶中所含的一些物质增加,所以制作而成的茶香气浓烈而且滋味醇厚,有些茶就很适合做冬茶,比如台湾的乌龙茶。
三、茶叶选购的要点
买茶叶一般是从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辨别它的好坏,即看、闻、摸、尝。这些都可以比较直观地让我们了解到茶叶的质量。
看:上等的茶叶色泽、大小、长短、粗细、形状应整齐一致。闻:好的茶香应具备“四不”,即不庸俗、不浅薄、不单调、不浮躁。简言之就是好茶能让你闻起来觉得特别的舒服,泌人心脾,而不是单纯地觉得它有一股浓烈地香味。摸:摸茶的身骨,感觉其重实与轻飘、光洁与粗糙等等,还要用手细细研磨,以测试茶叶中水分的高低等。尝:买茶叶时最好是能够尝一尝,一方面品尝茶汤的滋味,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味道;另一方面感受茶叶冲泡后的香气以及观察叶底是否完整。
此外,在实际购买时,还需多了解一下要买的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特点、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等等。心中大概有个谱,就不会被不良商家所蒙骗。
四、泡茶如何选水?
茶叶买回来后自然就要泡着喝了,适合泡茶的水可分为三大类:天水、地水、再加工水。天水就是天上雨雪之水,古代的文人墨客喝茶以天水、泉水为上,这点我们常在小说或是电视上看到过。
在《红楼梦》中妙玉给贾母奉茶时,贾母问到用的什么水,妙玉答“旧年蠲的雨水”。在与宝黛钗三人饮茶时,妙玉为三人单独煮了一壶茶,因而出现这样一幕场景: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古代的人有用雪水、雨水泡茶的习惯,但我们现在的人就不要效仿了,因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天水的水质情况也与古时不好相比了。
泉水为活水,氧气含量高,有利于茶香的散发。好的山泉水泡出来的茶汤味道确实是很好,有回去黄山游玩,无意中走到一家卖茶叶的店,在那里品尝到的茶与我们把茶叶买回去后泡出来的茶汤还是有些区别的。
但如果认为所有的泉水都是泡茶的好水,那就错了。泉水又分硬水和软水,硬水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色泽偏暗,口感清爽度不佳;软水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含量较低,有利于泡出茶的真味。
由于受环境等条件限制,纯净无污染的泉水还是比较难得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泡茶所用之水只要洁净、甘甜、无杂质就可以了。
专业茶艺表演或名茶品鉴活动,多选用再加工水,即纯净水、蒸馏水冲泡茶叶。我们普通的喝茶者通常用自来水的偏多,但如果可以在泡茶之前用活性炭过滤一下自来水(活性炭可以吸附掉水中的一部分杂质),那么泡出来的茶汤味道也会挺不错的。
五、泡茶时的用茶量以及冲泡水温
虽说茶叶的用量是影响茶汤滋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喝茶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饮用习惯来决定用量,个觉得没必要非得有一个固定标准。
泡茶的冲泡水温是需要注意一下的,一般而言,泡茶时的水温高低与茶水中可溶于水的浸出物的浸出速率成正比,即水温越高浸出速度越快,在相同冲泡时间内,茶汤滋味就越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喜欢用刚烧滚的水来泡茶,可能还有的人会担心水温降了一点会使得茶叶泡不开。
但其实泡茶的适宜水温,是要根据茶叶的老嫩、松紧和大小等情况来选择。粗老、坚实、叶大的茶叶,其冲泡水温比细嫩、松散、叶碎的茶叶要高。比如高级的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名优绿茶,适宜用85℃左右的水冲泡,以保证茶汤色泽清澈、香气纯正、滋味鲜爽、叶底明亮。如果水温过高,茶汤颜色会变黄,茶本身所含维生素C也会被破坏掉。
对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烘青类绿茶而言,因加工原叶老嫩适中,可用煮沸后不久、保持在90℃~95℃的水冲泡。如果冲泡乌龙茶、黑茶等用成熟新梢芽叶加工制成的茶,因原料并不细嫩,单次用茶量较大,所以适宜用刚煮沸的开水冲泡。
六、茶叶的保存
明代人罗廪在《茶解》中有“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的记载。湿度和温度是茶叶陈化的最主要因素,本身茶叶就有吸水的物理特性,很容易吸水受潮;温度太高会使得茶叶中所含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遭到分解破坏,影响其香气、味道和质量。
所以,干燥和低温是防止茶叶变质的基本途径。如果将干燥的茶叶在零摄氏度以下保存,会减缓茶叶氧化变质的速度,甚至能保存一年半品质与新茶相差无几;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可以保存两至三年;若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则可以久藏。如果家中茶叶买的很多,短期内不可能吃完,那么则可以采取放在冰箱里的方法去保存。
茶知识细分下来,有太多太多,虽说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我们去掌握,但我想,以上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这对于日常生活中购买茶叶以及品茶也会有一点帮助。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