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打歌,能否给我描述一下云南的打歌文化
永德打歌,能否给我描述一下云南的打歌文化?
说起打歌,那是云南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大众娱乐的一大节目。从古至今都这样的,我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所以对于这些文化并不陌生。
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是特别多,我们身边最多的是佤族、彝族最多了,当然我们汉族也是非常喜欢打歌的
我是一位云南 临沧 永德人
永德各民族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有情歌、舞蹈歌、叙事歌、抒情歌。而民间自娱性的舞蹈歌——打歌和叙事歌,最受大众喜爱 打歌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 当夜色降临,月亮升起时,无论走在县城街头或乡间村落,你都会听到“男:小小弦子轻又轻,哥弹弦子给妹听,弹完一调又一调,始终不见妹人影;女:小小弦子轻又轻,哥弹弦子钩妹心,丢下活路进歌场,一脚跳到哥跟前……”只见歌声、弦声、欢笑声、脚步声融为一体。在这里中老年人可健身,青年男女可交流情感、谈情说爱,下地的农民可以忘却一天的辛劳,劳累一天的白领、工人可以放松心情、清醒头脑,尽情地感受那和谐的气氛和歌声带来的快乐,咀嚼民间文化丰富的内涵,打歌场成了永德市民健身的好去处。第二天傍晚,当你再次走在大街、村落,芦笙、笛子、三弦又响起来,啊苏赛瞧着、啰细赛甩着又唱起来.打歌场又如期热闹了起来。
永德打歌要有三弦、笛子、芦笙伴奏,分为直歌、跳跳歌、倒折歌、三摆手等。打歌要唱打歌调和打歌对子,打歌调含打歌小曲,边歌边摆的夷方歌调和部分三弦、箫、笛、笙调;打歌对子是跟随弦、箫、笛、笙等乐器声和打歌脚步的节拍起唱,以“啊苏赛瞧着,啰细赛甩着”作衬词压尾。前面的对子唱出之后,接着由后面的人对答,但对答的对子,一要押韵上口,二要意思对称。对子可以男女对作;也可以男的与男的或女的与女的对作。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一定的套路,称为正规对子;一种是触景生情,临场发挥,随配随答,称花花对子。
我们从小听起来的调子最多的就是这个:
打歌调
啊妈小儿奴奴睡,啊妈去打两转歌;
三打两转跟折回,啊妈拿带芭蕉台。
月亮粑粑月亮块,啊哥妹子打歌来;
啊哥妹子来打歌,啊哥怎摆你怎摆。
打歌对子
打歌本是古来兴,喜事场中绕圈圈;
打歌不是假巴玩,古人兴下踩脚杆。
小小桌子四个角,升斗香案放上桌;
村村寨寨来相会,男女老少来打歌。
叙事歌 叙事歌,民间称为唱小曲或唱古本。演唱的内容广泛,曲种较多,有赶马调、出门调、隔娘调、放羊调、做媳妇调、抓兵调、永德特产七字调、十二月生产调等。其篇幅也较长。多在婚、丧、节日演唱;也有闲暇时在家中或村中集会演唱的。其形式有一人独唱的,有一人领唱多人跟唱的,有三弦、月弦伴奏,边弹边唱和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的。叙事歌因它可以在老人、小孩和不同班辈中公开演唱,因此,很受民众欢迎。如:《赶马调》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北上保山过施甸,南下佤城滚怒江。
链子桥头小铓叫,公鸡打架进姚关。
江里江外火烧肉,麻栎坝子吃饷午。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马蹄踏下岁月印,马铃声声化沧桑。
山重水复我开路,山歌飞过万重山。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雁过留声千古韵,古老神化万年传。
男唱:赶马阿哥是商人,驮驮茶叶出远门。茶叶卖在大理地,一月两月难归程。白日想你觑瞌睡,晚上想你弹三弦。七星坚尾真半夜,老马摇铃半夜多。女唱:赶马阿哥是商人,驮驮茶叶出远门。茶叶卖在大理地,货到栈口快归程。链子桥上慢慢过,苍山洱海莫留人。阿妹常想梦中人,眼泪落枕要枨藤。
《阿妹送哥到村口》:男女对唱,女:赶马阿哥要出门,阿妹村口送一程。要说多少知心话,鼻子一酸不成声。男:阿妹送哥到村口,眼泪汪汪不开口,哥不忍心丢下妹,三步两步一回头。女:小青马褂亲手缝,阿哥穿上出远门。刮风下雨紧紧扣,莫叫风吹雨淋身。男:小青马褂穿在身,哥知阿妹情意深。白天想你穿上路,晚上想你做枕头。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赶马阿哥要出门,走不过的是哪条路,爬不交的是哪架山。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苦累欢乐是赶马人,绿叶垫床天当被,半边烘火半边冷。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了不起的赶马人,三个石头打个灶,就地挖个洗脸盆。
永德还有一个最突出的节日就是:芒果节 每年的7-10号芒果节 会有各地的游客,商人 小明星聚集在这里,因为这里主要是种植芒果最为突出,气候,地形合适,种出来非常的香甜 欢迎您来我的家乡:永德
云南临沧有没有当地传统的节日?
01
佤族新米节
八月十五是月亮节,中秋节,但八月十四呢?
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是佤族传统新米节,这天各村寨佤男女均身着节日新妆,带上大量特色食物(新米饭、糯米粑粑、鸡肉烂饭、竹虫、马头鱼、黄果等),包好用红线栓上供自己及客人食用。这天全寨人聚集村寨广场举行传统的“剽牛祭祀”、迎新谷、吃新米、斗牛、摔跤、打猎、拉木鼓等活动。傍晚,他们燃起篝火、敲响木鼓、鸣放礼炮、吹起芦笙、竹笛,弹响三弦,跳起传统木鼓舞、甩发舞,举行打歌狂欢活动,年轻人更是利用吉日寻找知音、传播爱情,以示天长地久。人们通宵达旦,歌舞狂欢,品尝佳肴,豪饮美酒,庆贺丰收,与天“通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新米节各种活动一般持续三天。
02
佤族木鼓节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
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线。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装,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举树枝,领唱“拉木鼓”歌,指挥众人协调动作。人们在木鼓经过的地面撒拨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边拉,一边歌舞,其他人或呐喊助威,或送酒送饭。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停放两三天。“魔巴” 杀鸡祭祀,然后才把大对干拉到木鼓房边场地上,交给木匠制作。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挤在一起,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时机。一边拉,一边歌舞、逗趣,要闹很久。木鼓做好试敲满意,人们把它抬入木鼓房后,再次狂欢,人们合着鼓点,跳起粗犷的木鼓舞。
03
佤族“勒萨”节
勒萨”节是腊家人(佤族支系)的传统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节日来临之前,村里修桥补路,家家打扫卫生,户户准备好米酒,以及最新最美的头饰、筒帕、筒裙以及芦笙、竹笛、三弦等乐器,以备过年。
除夕之夜,吃过饭后,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备好节日礼物,在家等候着芒锣、礼炮的信号。当寨里德高望重的长老手棒芦笙进入寨中的舞场时,鼓乐、礼炮齐鸣、这时整装待发的人们,从山间小道涌入舞场。场的中心立一根数丈长的竹杆,杆上用红线拴着糯米粑、黄果等礼物。杆旁燃着篝火,当领舞的长老的芦笙吹响,人们以他为中心,踏着芒锣、铜鼓、芦笙的节奏,边歌边舞。大家舞兴正浓时,齐声喊叫“嗯哎哈,哎嗯哎哈。”歌舞会通宵达旦,炮声乇夜不停。整个寨子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男女青年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寻找知音,播下爱情的种子。
04
傣族泼水节
临沧的耿马县为傣族聚集地。每年的4月15日是傣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泼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节日,一般为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缝新衣 、买新伞、吃年饭,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 互祝平安福。节日期间还举行“赶摆”、放高升、堆沙、丢包、划龙舟等活动。泼水节活动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也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05
俐米族澡塘会
澡塘会是俐米人传统节日。每到农历 月 日这天全村老少备上盐米、鸡鸭肉类,装好炊具行李,人挑马驮,浩浩荡荡聚集河谷温泉旁,漫山遍野扎起住棚、,支起锅灶,杀鸡煮肉,洗澡窜门。夜里打歌对唱, 谈情说爱,热闹非凡。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洗去一年的辛劳,要把身体和心灵洗涤得像泉水般透明洁净。俐米人澡塘会是临沧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活动。
06
“惹岛”节
插种节又称“惹岛”节。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狩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临沧永德风土人情?
永德县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与缅甸接壤,是滇西南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突出且多元文化发展的边境风情县城,为滇缅边境历史上的一个传统通道。
这是永德县的一个民族文化地标,少数民族风情手鼓和演奏乐器雕塑。
永德土佛景观,土佛为云南永德县一处独特的地质景观,是中缅边境上稀有的热带地质风情奇景。
茶马文化街景,永德县地处滇缅边境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环。
神秘古老的民族和民族文化:俐侎人和俐侎文化。俐侎人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枝,其历史和民族文化是永德县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德博物馆,永德县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文化的一角。

夕阳下的永德县街景,民族文化风情与热带自然风光互相辉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