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具文化,戴茶壶手串的含义
茶文化与茶具文化,戴茶壶手串的含义?
寓意富贵安康、冰清玉洁、淡泊名利等等。翡翠茶壶,是中华玉文化中玉德、玉灵、玉瑞的体现,并与茶文化的茶韵、茶禅、茶礼巧妙结合。
雕刻壶寓意富贵安康,也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团圆之意。
吊坠茶壶寓意为优雅、自然,喝茶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优雅的行为,因此将茶壶吊坠佩戴在身上时,可以彰显自身脱俗、自然的气质。
茶具知识问为什么旅行茶具套装很火呢?
@头条热点 旅行茶具,德化予优茶具,世界瓷都茶具,德化2015年获得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美誉。饮茶是一种习俗,潮汕、福建等家家户户必备茶具。饮茶也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情,比如高山流水饮上一杯,边赏风景边饮茶,边畅谈人生。旅行茶具特点,方便易携带,轻轻一提就可以带走。旅行茶具,自带茶具,安全卫生。特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重视,还需安全饮茶,自带茶具,放心、安全。@德化茶具 #涨知识# #茶生活#
茶文化起源哪里?
茶,除了用来喝,还能干什么?你以为茶文化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亦或是规规矩矩,毫无趣味的礼仪?当然不是!茶文化,比你想的更有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茶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角色。
一,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经过长时间的饮用,人们有意无意将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通过谚语和谜语的形式,流传开来。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人们生活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茶谚中有倡导茶礼的:“客来敬茶”、“客到茶烟起”、“茶七饭八酒加倍”,这讲的是茶的礼俗。“茶七”是指泡茶之水以碗之七成为宜,饭盛八成,酒则加倍。
还有提醒饮茶与健康的。如:“姜茶治病,糖茶和胃。”“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烂牙。”
而茶谜就更受欢迎了,如“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生动有趣的茶谜。民间制作的茶谜,往往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如以茶叶特征制作的茶谜:“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形象生动,猜而不忘。又如以茶叶的生、采、制泡的过程而制作的茶谜:“深山坞里一蓬青,五龙十爪摘我心。带到潼关来逼死,投进汤泉又还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
二,功夫茶与茶百戏
怎么把茶叶玩出新花样,不仅是现代人的思考,也是古代人的兴趣所在,于是出现了功夫茶与茶百戏!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它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三,不可不知的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四,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五,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六,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而当今延续下来这种喝茶方式的地方有甘肃通渭,这里的人长年喝着煮茶,有亲戚朋友来也是以煮茶来招待。
2、宋代点茶法,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而泡茶的方法也是当代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洽谈工作还是招待亲朋都是一泡茶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如想了解更多茶文化,大家可以去自己所在的茶馆,邀上好友叫上一壶好茶,倾听茶馆每个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要求他们的茶艺师以专业的茶艺仪表,礼貌礼节知识与茶艺接待技能和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及冲泡技巧,让你感受在茶道精神上茶文化的核心以及灵魂。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泡茶茶具如何使用?
茶具名称有:茶盘,茶叶罐,茶壶,盖碗。
具体使用方法:
1、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放茶杯、茶壶、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有圆月形、棋盘形、扇形,也可以是单层或夹层,夹层用以盛废水,也可以是抽屉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
使用方法:端茶盘时,要先将上面的茶壶、茶杯、公道杯拿下,以免失手。用完后不可让废水长时间留在茶盘内,而是用干布将其擦干。
2、茶叶罐
茶叶罐,形状各异,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而且,不同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名贵与否,而且价钱也是不同的。
使用方法:茶叶罐用完后要立刻密封好,以防茶叶受潮或者走味。
3、茶壶
茶壶是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主要用来泡茶,由壶盖、壶身、壶低、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
使用方法:使用茶壶时,不可将壶嘴对着客人,而应朝向自己。用茶壶倾倒茶汤时,一定要用手指扶住壶盖,以免茶壶倾斜时,壶盖滑落摔碎。
4、盖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此外,盖碗也可当做品茗杯使用。
使用方法:用盖碗茶时,要先揭开碗盖,再嗅盖香,最后闻茶香。不可将碗盖、碗身、碗托三者分开,否则既不美观也不礼貌。
建盏为什么不宜当茶具?
喜欢喝茶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曾听过建盏,有的人喜欢用它来喝茶,而有的人却认为建盏不适合品茶,只适合收藏在博物馆里观赏。为何大家对它的看法反差巨大,建盏到底适不适合拿来泡茶?要想回答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有过鼎盛时代,在宋代,建盏是当时的宠儿,是时尚潮流产品,几乎每一个宋朝人都喜欢用建盏来点茶。建盏是指建窑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因为宋代盛行点茶,而点茶需要使用到的就是黑釉茶盏(建盏),所以为了满足点茶需求,宋朝廷就让人进贡斗茶需要的建盏,进贡的茶盏的底部一般会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点茶,为何点茶需要用到建盏?点茶是宋代的饮茶方式,唐朝流行煎茶,而宋代虽也有煎茶,但主要流行点茶。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点茶法曾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周围国家,对他们国家的茶道有着很深的影响,就比如日本抹茶。

点茶的流程有哪些?首先我们要知道,点茶时使用到的茶叶并非散茶而是茶饼,并且茶饼与现代茶饼又不一样,是古代的蒸青茶饼,它们在宋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龙凤团茶。龙凤团茶是在宋代皇室的贡焙基地福建建安生产的,所以它也叫建茶,又因为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所以还可以叫北苑茶。
言归正传,我们在点茶时,要先撬下部分茶饼,然后将茶饼用炭火烤一烤,又将茶饼磨成粉,经过碾罗,茶粉要很细才行。接着就是烧水,温杯,投些茶粉到建盏里,再注入一些沸水,用茶筅搅拌,将茶粉调和成清状,然后再次加沸水,再次搅动,多次加水、搅拌以后,建盏里的茶汤就会呈现乳白色的样子,也就是,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此时粥面上还能“作画”。

简单来讲,点茶就是用沸水冲泡茶粉,将其搅拌成乳白色的茶汤,再全部喝下。古代人也重视色彩反差美,只有暗色系的建盏才能承托出点茶的美,如果用白瓷,那么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反差美,承托不出点茶的美。
我们现在流行清饮方式,或用玻璃杯,或用盖碗、紫砂壶等,几乎很少用建盏,就是因为建盏比较不适合,不适合当下的饮茶方式。不可否认,建盏是曾经宋代的时尚产品,点茶的固定搭配,可时代不同了,与如今饮茶方式的匹配度不高了,所以用它的人就少了。总的来讲,建盏不适合当茶具的原因有以下6点。

第一,建盏不利于品茶。黑色建盏不易于观察茶汤与叶底,而且建盏往往很大很笨重,是一个小碗,与品茗杯大多了,不好品饮。第二,制作建盏的成本较大,价格不菲。第三,建盏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第四,制作建盏的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含铁量较高,所以有人用建盏喝茶感觉有一股铁味。第五,建盏太华丽了,以至于不忍拿来装茶汤,或者不想被别人说,故意装高大上。第六,有很多茶具比建盏显得更实用。

不得不说,建盏很好看,是一件艺术品。至于使用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就不能用它来喝茶。当我们泡黑茶、普洱茶等不重汤色的茶,用建盏喝未尝不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