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记,票房高才能证明电影好吗
张元记,票房高才能证明电影好吗?
冯导这句话,有愤懑,有不甘,也有期望。
单论这句话,皮哥觉得基本符合当下国内影坛现状,最起码代表了大部分好或不好的影片。
当然影片好不好看,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但是冯导口中的“有没有人看”却可以用实实在在的票房数据来客观体现。
附:http://58921.com/alltime(总票房榜单)
国内电影市场中,显而易见喜剧类合家欢影片最受影迷欢迎。
数据也可以佐证,至今票房累积超过10亿的国产电影共25部,其中有17部是喜剧片。
当然并不是说国产喜剧片就是烂片的代名词,但最起码佳片率很低。
例如《港囧》的16亿,《捉妖记》两部加一起过46亿,《煎饼侠》11.5亿,《澳门风云3》11亿。
这5部豆瓣均分5.4分,说是烂片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所以冯导说“不好的电影票房高”,其实还是有些现实依据的,而且他说出来,我们听进去,基本也都明白指的是那类靠大咖、流量明星撑起来的国产烂俗喜剧片。
对这些影片票房高感到不满,因为占据了太多排片,真正的国产好电影反而被抢了机会。
举几个例子。
2012年上映的剧情片《万箭穿心》,颜丙燕主演,豆瓣评分8.5分,被誉为2012年最优秀国产片,实际票房仅有265万,单日最高排片不到3% ,可谓极惨。
或许6年前的电影市场还没如今这么繁荣,那再看2014年上映的《心迷宫》,总票房1067万。
还有去年张艾嘉导演的《相爱相亲》,总票房也仅有1824万。
当然全赖市场也不合适,有些杰出类型片,故事好,演技棒,剧情贴社会,挖人性,主题深刻,但就是不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看电影不就为图个高兴吗,没喜爱的大牌演员,既不是喜剧又没有视觉特效,就这还想让我去看?
不过近两年随着资讯传播越来越迅猛,口碑传播对一部电影的票房影响越来越重要,这一现状已经改善了很多。
烂片依托于流量明星或疯狂营销或许还会有人去看,但好的电影已经能够取得足够的关注,既而争取到排片,这就足够了。
相信今后的好电影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被埋没,票房也会和影片质量成正比。
当然前提是,得能产出好电影。
如何评价春光乍泄?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太想承认自己其实还挺吃王家卫那套的。恰逢戛纳电影节正如火如荼的开办中,才恍然发现墨镜王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经夺得过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而这部《春光乍泄》同样也拿到了那一届的金棕榈奖的提名。
谈一下这部《春光乍泄》吧,20年后再来看这部作品,一点都没有过时之感。得益于本片的摄影,整个观影过程仿佛身处梦境一般。
电影的主人公何宝荣和黎耀辉这对痴男的感情,和一对痴男怨女的感情究竟有何分别?答案是没有分别。我一直觉得LGBT这个群体被过度放大了,就像一部电影打上同性的标签突然就像多了一个卖点。本质上这是一部爱情文艺片,管它讲的男男、女女还是男女的故事呢!
很值得玩味的是电影的英文片名叫《Happy Together》,看过的都知道,最后并没有happy together。那么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我想从主人公何宝荣的刻画可以一窥端倪吧。
影片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对彼此相爱又纠葛的男男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分了。黎耀辉永远是那个对爱付出给予的一方,何宝荣是那个没有脚的鸟,自由烂漫,两个人呆一起腻了就说要分开一段时间,每当受伤了就说“不如我们重新来过”回到爱人身边寻求温暖。久而久之,“不如我们重头来过”对黎耀辉来说像一句咒语,他无法割舍何宝荣,也无法数次承受爱人的放荡不羁,不告而别。他偷走何宝荣的护照,多番挽留无果,最后留下他的护照,离开了俩人曾经在阿根廷的爱巢。曾经是happy together 的二人,最终并没有走到最后。
我们很容易为黎耀辉抱不平,也非常理解他最后的选择。因为何宝荣是哥哥演的我们才怎么也恨不起来吧?其实我觉得是导演的人物塑造功底一流,也跟他并没有从上帝视角去评判二人有关。happy together就是何宝荣这个人的情感态度,在一起开心就好,只想享受爱情的同甘,共苦选择逃避。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导演默许了这种态度,还作为了电影的名称。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好吗?我觉得至少这是爱情本来的面目。倘若说有一种需要同甘共苦的爱情,或许在没了欢愉的那刻就不是爱情了。影片里的诸多细节表明了导演的态度,黎耀辉和何宝荣总是在回家不回家中,离开回来中分分合合,那句“不如我们重头来过”就是最好的印证。那爱情是什么,是回归。
小张这个角色的存在,深化了“回归”这个概念。他之所以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行走他方,是因为台北有他的家可以回去。无论走得多远,至少有一个家在等他。
类比何宝荣的“肆无忌惮”,也无不因为这个道理。一次次地任性出走,放荡不羁,是因为他知道黎耀辉在某个地方等着他。人一旦知道某个人的弱点,一旦知道他永远有后路,他便可以吃定那个人。当他最终再回到他和黎耀辉的家时,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了当初被偷走的护照。他穿黎耀辉的衣服,摆上香烟,他做了那么多曾经俩人做的事,但又有何用?一切都已经迟了。
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风流名士迷上了一个妓女,而她却对他说:只要你在我的花园里坐在我窗下的一张凳子上等我一百个通宵,我便属于你了。到了第九十九个夜晚,那位雅客站了起来,扶着凳子走开了。
“不如我们重头来过”那句咒语倘若念了99次,念到第一百次还有用吗?
我羡慕小张无论到哪里都有人在等他。对于黎耀辉和何宝荣来说,除了彼此,已经没有归宿。爱情是回归,是彼此的归宿,我再也回不到你那儿了,还如何happy together?
最直击你心灵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绿里奇迹》
看完内心震撼、感动、揪心、深省的影片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冷山监狱,这座监狱的E区狱舍地板为绿色,罪大恶极的犯人们要走过这段绿色的路,到达刑场,坐上电椅,偿还自己所造下的罪孽。
因此,这段路被称为“绿里”。
影片的用色值得品味,开头给监狱环境的镜头,其用色既庄严又有一丝柔和,冰冷的铁栏杆宣示着审判的肃穆,而从窗口透下的阳光和绿色的地板为监狱增添了几分“人气儿”。
这样的镜头,似乎是变相地提示观众,我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监狱,但不恐怖噢,其实是温情满满的噢~
这天狱卒们即将迎来新犯人们,而监狱长保罗这边正痛苦地饱受膀胱炎的折磨。
从台词足以猜到,车上装了个“大人物”。
一双黑色的大脚更是给主角形象的揭露设置了悬念。
果然块头不小。
康康这位犯人的体格与狱卒们的体格形成的鲜明对比~
这个体型巨大犯人的到来,昭示着E区即将迎来“大事”。
押送大块头科菲的狱卒佩西是一个玩世不恭、狂妄自大的“关系户”,监狱长保罗因为跟他不和而被上司约谈,从这里聊到私事可以看出保罗跟上司的关系不错,而这句寒暄也在暗中向观众传输一个信息:保罗上司的太太身体不好。
在这里上司安慰保罗,“关系户”佩西即将被安排到别的岗位,劝他再忍耐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伏笔)
夹带几句私货:几个主演都好帅呀(〃ノωノ)哇咔咔咔,这电影真的从演员颜值到场景配色到镜头作用到故事情节都非常到位~爱了爱了
狱卒们发现监狱中来了一只小老鼠~
可是恶毒的佩西却不允许这样一个小生命出现在监狱中,想方设法要消灭它。
小老鼠被监狱中的一个犯人饲养,并起名为“金格先生”,他训化了老鼠,教老鼠表演一些小把戏,给监狱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
狱卒们在正式行刑前通常会走一遍流程(海绵加水是重点!!)
佩西以转职为筹码,威胁保罗给他一次亲手行刑的机会。
这个佩西真是个坏胚!
那没办法,我们帅气的监狱长为了让他赶紧离开,只能答应这家伙的要求。
在走流程时,佩西问了这么一句,我们看前辈的回答。
这两人的对话似乎预示着一些什么。
期间我们的大块头科菲还用超自然的方法为保罗治好了膀胱炎。
看看这镜头这色调!!太美了!质感与美感兼具~
保罗意识到自己的病被科菲治好后,找到了之前经手科菲案件的相关人,这里的对话事实上也反映了世人对科菲的看法。
一个凶残的杀人凶手。
真的是吗?
在行刑间隔的期间,监狱里又来了一个犯人,这人面相就非常阴狠…事实证明他也确实是个厉害角色。
往狱卒身上吐痰、耍弄狱卒…所作所为实在无赖
日子一天天过去,轮到饲养金格先生的犯人被行刑了,这个犯人之前跟佩西有些过节,佩西差点踩死金格先生,多亏科菲才把小老鼠救了回来,也因为这点小过节,佩西做出了一件令人发指的残忍的事。
监狱长保罗答应给佩西一次行刑的机会以换他赶紧离开监狱去别的地方工作。而佩西刚好负责金格先生主人的行刑。
他首先残忍地揭穿了狱卒们为犯人撒下的善意谎言,让犯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失去美好的希望,受到精神打击。
再偷偷没给海绵沾水,导致犯人的受刑过程异常痛苦,死亡时间加长,行刑画面残忍,场面一度混乱。
保罗为此感到非常生气。
冷山监狱虽然处置了很罪孽深重的罪犯,可是他们始终为犯人保留这一份人权,每次模拟行刑前,他们都会用别的一些借口安排犯人离开狱舍,不让犯人受到心理上的煎熬和压力。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
可是佩西却不是,他是一个以他人痛苦为乐的彻头彻尾的反派。
在那场残酷的行刑之后,保罗为了给上司的妻子,也是保罗夫妻的好朋友珍治病,跟狱卒们商量着把科菲“偷”出来一次,为珍治病。
一开始大家都不同意,认为这样的治疗是无效的,并且风险很大。
可是大家好兄弟那么多年,咬咬牙还是得帮啊!!
于是几个狱卒在周密的计划下,先把佩西关在禁闭室,再下药迷晕剩下的那个犯人。
这该死的反派,终于挨揍了!
狱卒一行人带着科菲来到了上司家,一番商量后,科菲进屋为珍吸去了身体中的病痛。
这个色调,我爱了。
珍病好之后,跟科菲说了一段话并且送了他一条项链(这里项链有玄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电影后去了解一下项链上人物的故事)
好漂亮呀(/ω\)害羞
有惊无险的是最后大家安全把科菲押送回了监狱,科菲以往吸收完病毒后都会咳嗽把病毒排出,可是这次没有。
一开始大家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原来科菲是为了把病痛传给佩西,惩罚这个坏人。
这里的剧情也挺精彩的,有反转,有出人意料。
没有截图,就口述一下啦~
佩西被传上病痛后,一下子人立刻显出病态,科菲控制着他,在路过那个阴狠犯人的房时,科菲控制着他用腰间的手枪结束了那个犯人的生命。而佩西也在开完枪后,无力瘫地,病痛咳出来了,人却变成了傻子。
日子又过了一小段,到了给科菲行刑的日期,监狱里的狱卒因为长期的生活和科菲救人的举动,他们的心逐渐热了,不再跟从前一样对生死冷眼旁观了,他们安慰科菲,因为科菲害怕,没有给他带头套,他们流泪,他们不舍…
科菲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柔软,重新体会人世间的温暖与关怀,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对行刑麻木无感。
可是上天仍收回了这个给人间的宝物。
在科菲上刑场前,他把自己的记忆给了保罗看,他说自己累了。
而我们跟随镜头,去回顾科菲的记忆。猛然发现,原来杀掉两个女孩的凶手不是科菲
而是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又生气又觉得毛骨悚然。
怪不得科菲要借佩西的手杀了那个犯人呢,原来杀小女孩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阴狠的犯人!
故事到这里也差不多结束了。
最后导演用开头的保罗老年的生活给电影画上了句号
这里的用色也可圈可点。
结局也有几处值得琢磨的细节,这里就不说了吧,留给大家慢慢去发掘~
《绿里奇迹》,它震撼过我,感动过我,虽然这篇回答写得有点乱,但真的超级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的~
如果想看更多影片解析、影视解说,欢迎关注~我会定期更新相关内容~
济南历下秋风是指什么?
距大明湖南岸不远,有一湖中最大的岛,上有历下亭、名士轩、蔚兰轩、御碑亭、高阁、曲廊等建筑,红柱绿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这里风景美丽,历代文人多来相聚,作文赞美;清代蒲松龄曾作《古历亭赋》写道:"笼笼树色,近环薜荔之墙;泛泛溪津,遥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金梭织绵,唼呷蒲藻之乡;桂揖张筵,客与芦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蝶迷春草,疑谢氏之池塘;竹荫花斋,类王家之庭院。"这便是历下亭景色的逼真描绘。如若秋日,微风吹来,此景更妙。不论是岸上的垂杨,还是水下的树影,皆舞动着青纱,一切娜多姿,好象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里的荷花,在轻风中颤动,犹如江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湖水晃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击,发出清越的声响,如奏乐章。
秋风使景生色,更送来了芳香,正如昔人诗句所讲:"两岸垂杨荫绿苔","风起荷香四面来"。秋风送香也送凉。徐徐凉风,轻拂衣衫,令人心爽。就因此景秀美,气温宜人,故被人们称为“历下秋风”。
历下秋风是旧时济南八景之一。盛夏,人们从炙热逼人的骄阳之下,乘船来到大明湖历下亭,顿觉四面清风阵阵,荷香四溢,遍体生凉。特别是秋日来临,更是爽快异常,古人将这一景观命名为历下秋风。
历下亭位于大明湖最大的岛上,又名古历亭,距今有1500多年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人杜甫来到济南。时任北海太守(今青州市)李邕,得知杜甫到来,由任所赶至济南,并在客亭设宴款待杜甫。杜甫即席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随着诗人的千古吟唱声名远扬。
“济南八景”之一的“历下秋风”指的是,秋日,在人文底蕴丰厚的大明湖历下亭观赏湖光天色,可见清波拍岸、南山隐约,可听芦荻瑟瑟、秋柳萧萧,可觉凉风拂衣、神清气爽……
过去,人们游大明湖,几乎必登历下亭,这一是为了看风景,二是为了怀古。
历下亭确实古。它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500年以前北魏时期的“客亭”(今五龙潭附近)。1200多年前的诗圣杜甫来此赴宴时都说过“海右此亭古”。不过,真该感谢老杜,是他把“历下亭”三字第一次写进了他的诗题,自此历下亭的知名度才逐渐提升,成为名闻遐迩古今的天下名胜。
公元745年,时称大唐天宝四载(此前一年,皇帝发话,改“年”为“载”)。那年夏天的一天早上,34岁的杜甫辞别身居东鲁沙丘的诗仙李白,匆匆赶往济南。他要到济南参加一个宴会,宴会的主宾是杜甫的伯乐,时任北海太守的70老翁李邕。东道主是李邕族孙济南郡(时称临淄郡)太守李之芳。待杜甫赶到济南的那天中午,在历下亭举行的宴会上,名流齐聚,觥筹交错。名士雅集,自然不能无诗,好诗的杜甫一时诗兴大发,即席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律一首。杜甫与李邕原本是忘年至交,早在东都洛阳,他们就相识,所谓“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此次济南久别重逢,又逢高朋满座,二人更是喜不自胜。席间,杜甫几乎脱口而出的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第一次完整深邃地表述出济南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以后一千余年吟咏济南的名句雅联,杜甫和李邕这次会见也一直被传为千古佳话。
此后,历下亭数易其地。“北海遗踪历下亭,一时诗酒会文星。几番改建名如旧,杨柳看人眼尚青。”这是清人范坰的一首竹枝词,诗中道出了历下亭的历史变迁,抒发了诗人世事兴废之感。宋代以后,历下亭迁至今大明湖南岸的高台之上。据王士祯的游记,清初顺治年间在历下亭迁入湖中之前,杜甫的诗句“海右此亭古”还被改为“历下此亭古”书写悬挂在历下亭上。后来到了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观察使喻成龙、山东盐运使李兴祖二人“谋同心协,若出一人,李公经其始,喻公赞其成,不征一钱,不劳一民”(清张贞《重建历下亭记》),在大明湖今址,购买乡绅艾氏地产重建历下亭。新建的亭子,规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南,颜额为“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垒石,建轩宇三间,题额“蔚蓝轩”。今日历下亭又几经整修,但规模、型制基本保持了清代风貌。
那时,站在新建的历下亭四望,顿觉“天空水清,山高岸阔,谯楼壮丽,绮陌参差,旷然在目”(清鄂礼《重修历下亭碑》)。历下亭重建后,喻成龙专门邀请蒲松龄到济南参加落成宴会。席间,蒲松龄挥毫蘸墨,一气呵成一篇洋洋洒洒千余言的《古历亭赋》,颇具汉风地描绘了历下亭的秀丽景象:“笼笼树色,近环薜荔之墙;泛泛溪津,遥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金梭织锦,唼呷蒲藻之乡;桂楫张筵,容与芦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蝶迷春草,疑谢氏之池塘;竹荫花斋,类王家之庭院。”
古人悠游大明湖,有“春色杨烟,夏挹荷浪,秋容芦雪,冬泛冰天”(见《济南府志》)之说,是说大明湖四季美景纷呈,各具风采。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日,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那么,大明湖的秋景,就该是这“诗境”中的“点睛之笔”。在清人余丙的《明湖秋兴》中,秋日明湖则是这样一番景象:“疏柳残荷冷钓槎,霜清水落见鱼虾。平湖十里照如镜,丫髻双翘照鹊华。”老残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小说人物,不必细说。他看到的大明湖之秋却是一幅明朗清澈的大画:“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老舍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他专门写过一篇《大明湖之春》,就在这篇写“春”的散文中,他却不惜笔墨地写了“大明湖之秋”。友人桑子中先生曾为老舍画了一张《大明湖之秋》的油画,老舍描述这幅油画说:“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连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老舍先生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此话绝非虚言。
现代学者芮麟1933年秋曾来济南公干,他眼中的大明湖之秋是这样的:“凭栏小立,但见湖水绿,荷叶绿,芦苇绿,杨柳绿,这山也绿,云天也绿,眼前一片绿色,几疑身在江南了。”在大明湖畔,他徘徊良久,不忍离去,两首七绝脱口而出:“湖上秋来半是花,芰荷香里好生涯。阿侬不是江南住,合向此间老岁华。”“荷风习习柳毵毵,千佛当前滴翠岚。今夜故乡休入梦,济南秋色似江南。”民国时人倪锡英《济南》一书,对大明湖秋季景色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倪锡英的文字描写生动形象,文笔优美:“到秋季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堤边的芦苇,探出雪白的须缨,把湖上点缀成素白一片。在那个时候,如果停舟在芦丛的旁边,静听着秋风吹来,芦叶们会发出一阵深长的叹息,那是够诗意的。”
如果大明湖秋景是“诗境”济南的点睛之笔,那么,历下亭的秋景就是这“眼睛”中的“眸子”了。“八景”之说,肇始于宋,盛于元明清。济南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溶解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济南而过。自元代开始,人们便把“历下秋风”列为“济南八景”之一。“历下秋风”指的是,秋日,在人文底蕴丰厚的历下亭观赏湖光天色,可见清波拍岸、南山隐约,可听芦荻瑟瑟、秋柳萧萧,可觉凉风拂衣、神清气爽。在乐观派文人心目中,大明湖历下亭的秋天,总是那么充满着清亮的神韵!1934年初版的《济南大观》一书“济南八景”条下有诗赞“历下秋风”,曰:“好是济南历下亭,秋来风景更清泠。人何误指南门洞,只为凉风不暂停。”
历下亭虽经迁建,“历下秋风”的景观也随之迁移。但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选在秋日登亭,依旧是为了观景、怀古。金代诗人马定国秋日登历下亭,留下了“烟横北渚芰荷晚,木落南山鸿雁秋”的诗句。元代著名诗人王恽选在重阳节那天登亭,写下了《九日登历下亭》的著名诗篇。至于清代文士选择秋日登临历下亭赋诗抒怀更是数不胜数。还有许多诗句,如“鹭鸥三面静,荷芰半城秋”(王德荣)、“楼台隐约迷残照,荷芰扶疏入画图”(余正酉)、“长天秋水落霞横,坐上湖亭气倍清。眼底青山低绕郭,楼头碧柳曲环城。空阶鱼戏莲花影,小艇风回荻叶声”(侯家璋)等,描绘的也都是“历下秋风”这一胜景,虽寥寥数语,却是“历下秋风”一知己。
对于悲秋的人来说,“历下秋风”自然又能诱发出另一番情怀:飒飒西风,娟娟寒露,残荷败柳,枯芦黄竹,乃至一泓秋水,都是满目凄凄秋光。远的不说,清代《历城名胜诗抄》曾收入“济南八景”诗之《历下秋风》,云:“谁结空亭当历下,大明湖上独生幽,西风泼地菰蒲老,鸿雁连天洛纬秋。四壁萧条闻落叶,满城波净见虚舟。疏棂淅沥游人少,恐忆蒪鲈动客愁。”350多年前王士祯眼中的景象也是“清吹靡凉荻,眠鸥点残荷”(《秋日游明湖》)。一二百年前张元看到的更是“一湖落疏雨,万叶尽秋声”(《秋夜泛明湖遇雨》)。其实,“残荷”也好,“落叶”也罢,他们看到的都是大明湖的暮秋景色,再加上中国文人老有一种悲秋情结,所以写出的诗文,总让人有一种萧索凄凉的感觉。恰如王士祯在《菜根堂诗集序》中曾述其在大明湖水面亭作《秋柳》诗之缘起所云:“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这令人顿生叹世伤时的秋景一旦纳入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它就以凄凉辛酸的面目出现,向人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孤寂。让习习秋风抚慰他们的孤寂和凄凉,正契合了旧时悲愤文人的普遍情绪。当然,“历下秋风”这一意象也在他们的悲秋情结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而今又逢秋风起。世界早已变得充满了幸福感,生活节奏更是快了许多,人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再去临风叹息了。那么好,抽空到历下亭转转,感受一下秋天大明湖的风,欣赏一下秋日历下亭的景,绝对还是一件“够诗意”的事情。
谁知道关于蒲松龄的轶事?
聊聊我与蒲松龄故居及蒲学研究、宣传的缘分。
第一次参观蒲松龄故居是1979年,当时故居还是村里的仓库,放着农具,正房“聊斋”已经年久失修漏雨了。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这期间,我与纪念馆长鲁童先生合作《山东风物志》等书籍上发表介绍蒲松龄及纪念馆的文章。我还组织改编了一批《聊斋故事连环画》,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由我改编的《王六郎》,印数达百万,发行到许多国家;至今四十年过去了,还镶嵌在镜框内悬挂在蒲松龄故居著作展室内。我曾陪同北京、上海、广东及山东等省市出版社负责人多次参观蒲松龄故居。
沈雁冰(茅盾)先生为蒲松龄墓园等多幅题款题词,是我拿着原件找摄影家拍的照片;著名书画艺术家尹瘦石的蒲松龄画像等也是如此。我还陪同省有关负责人、专家观摩过一些民间收藏的蒲松龄文物。
关于蒲松龄的轶事,也是1980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作家牟仁均、杲红星等先生找到我,说从民间搜集到一些蒲松龄的轶事,问我能不能出版?我看了一下,除了有些篇章与其他名人轶事有类似的外,大部分还是符合蒲松龄的身份和经历的。并提出了组织队伍、广泛搜集、结集出版的建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去年9月,与老友王晶明先生聊起此事,他当年也曾搜集过蒲松龄轶事,在蒲松龄设帐教书的王村镇西埔村采风时,听毕怡德老人讲了蒲松龄在毕府生活的两个趣事。这两个小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今录其下,以飨读者。
《韮菜诗》
一寸两寸,
与我无份,
三寸四寸,
偶有一顿。
七寸八寸,
上顿下顿。
这是蒲松龄写的《韮菜》诗。早春,韮菜鲜嫩可口,蒲松龄吃不着,可到了夏天,顿顿是炒韮菜。
评点:有点烦啊,有点烦。
《砖吃豆腐》
一天,蒲松龄吃中午饭,菜是炒豆腐。饭后,毕府厨房佣人去拿盛菜的盘子,找来找去找不着,就问蒲松龄老先生盘子放哪了。蒲先生笑了笑,“盘子啊,盘子在砖底下。”说着,指了指地下的砖。佣人不解,”蒲先生,这是咋回事?盘子你为啥藏在砖底下?“
蒲先生又笑了,“这叫砖吃豆腐“。
评点:有点烦,还是有点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