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文化,茶艺与茶文化专科专业就业前景
茶道茶文化,茶艺与茶文化专科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不错的。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可在茶馆业,茶叶生产、经营与贸易企业,茶叶及茶文化教学和科研单位,以及宾馆、酒店等企业工作。
高高在上的茶文化?
茶文化并非高高在上,恰恰相反,茶文化起源于药理,贴近于生活,茶道本质也正是这份最原始的闲适与简单。
其实,富豪权贵喝的“雅茶”是茶文化,民间市井喝的“俗茶”也是茶文化,只不过喝茶的茶镜与意义不一样罢了。
饮茶文化始于西汉时期,却真正萌芽于魏晋。不过那时虽然形成了茶文化,却并未普及,到了唐朝才作为寻常商品流入普通人家,并发明了团茶。
宋代清饮悄然而行,然而团茶的流行度并没有减弱,而且被注入了新的意义和气息,往往喝茶显得更加精致与贵气。
明朝茶文化进入新纪元,茶之雅趣正式进入茶文化行列,甚至在民间也开始流行茶艺表演,各种赏心悦目的泡茶手段层出不穷。
清朝茶文化呈两极分化,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一如既往般精细与高雅,而平民百姓则没那么讲究,往往粗茶淡饭,喝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焚香煮曲诗酒茶的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两者同为茶文化分支。前者既精致又优雅,后者既随意又闲适,一种是精神享受,一种是现实生活。
古时喝茶,权贵喝茶的精细讲究,与平民喝茶的随性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清朝两极分化最为严重。
现在喝茶,也是如此。有人喝茶精细而讲究,时刻给予茶道文化必要的尊重;也有人仅仅将茶视为一种饮料,喝的是功效与用途。
其实,怎么喝茶本就是茶客自己的事,优雅也好,随意也罢,自己喜欢就好。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是郑板桥对茶文化的理解。郑板桥一生贫苦,却一生保持了这份清雅,率性、幽默,世间酸甜苦辣都在其中。
他笔下的茶和很多文人雅士不同,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不同于高雅的茶道,茶虽清灵却依附于世俗。
乡间的茶,讲究不多,茶叶不上档次,难得的是那份悠然的生活情态,茶入乡野注重使用,精致中填了粗矿的味道。
其实,茶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雅俗共赏。一是品,二是家常喝茶,三是应酬礼节,四是饮宴,五是调笑之物。清茶入市,烟火人生。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谢谢邀请!
茶道听着挺玄乎,此道非彼道也,茶道其实是烹茶饮茶的一种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道文化至少在唐代以前就起源于中国,也是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而茶道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期间进过了好几个朝代,那么在每个时期他们各自的饮茶知道你又知道多少呢。
首先唐以前的饮茶之道,属于粗放煎饮时代,(即煮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其次宋代的饮茶之道,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而后元明代时的饮茶之道,元代时便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最后是清代的饮茶之道,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文化是不是雅过头了?
茶文化一一雅俗共赏的完美融合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文化与酒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两大精神粮食,茶与酒在雅与俗之间的作用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人认为酒文化太俗,而茶文化又雅的过了头。真是这样吗?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茶文化不仅能雅,而且能俗,是雅俗的完美融合。
品茶与饮酒都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我国民众的性情在茶与酒之间显露本真。酒喝高了,可以有难得的放纵、奔放的激情和飘逸的思绪;茶饮深了,可以有难得的清醒、缜密的思维和宁静致远的心智。引来了人们的评价,酒俗茶雅。
酒能醉人,茶亦可使人醉,有其俗的特性,雅是精神境界,但脱离了生活的俗,就算不上高雅;同样茶没有了高雅,生活就会缺少品味。因此,生活中茶又不失雅意;茶虽自有高雅,但俗与雅,并不矛盾。
茶有雅的高尚,茶也有俗的朴实。茶也能使人兴奋,虽然茶性平和,一杯品过,让约倦意全消,神清气爽,思想和感情的潮水一样会一泻千里,整个人忽然会变得更加睿智,这是茶的俗。
茶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喝茶能使人心灵纯洁。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它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可以让人寄情山水。喝茶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它不仅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追求天然情趣。茶带给我们的是天人合一,人之性美、都可在茶中得到展示。
茶文化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实用与乐趣的结合。茶文化让我们可以学习茶德,与人友善,洁身自好,养心养性,保持自然的本真。
注: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
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的镰仓时代,但茶文化的本源则是来自中国唐朝(618~907年)。中国唐朝的茶圣陆羽(733~804年)所著的《茶经》首先传入日本,给日本带来了系统性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知识。但这一时期茶文化随战乱被人遗忘,未能发展下去。
随后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晚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带回了茶的制法和喝茶的习惯,但仅在贵族和僧人等上层人士之间流行。
到了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佛教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种于日本九州,后来还送了一些给宇治的明惠上人,这便是后来日本著名的“宇治茶”的起源。这一时期,茶的种植和喝茶的习惯渐渐普及。1214年,荣西禅师将所著的《喫茶养生记》一书和茶叶一起进献给幕府将军源实朝,将茶文化传播到了武士阶层。
同一时期的佛教曹洞宗的开山祖师道元禅师以中国佛教禅寺的清规为主,写成“永平清规”一书,书中对供奉茶水的礼仪、作法等“茶礼”有详细描述,成为了日本茶道作法的起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