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怎么自学,你觉得哪一种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2023-03-24 119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怎么自学,你觉得哪一种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首先,中国的茶艺更加符合“茶道”,将在下面的文字中加以概术。

中文“茶道”一词,以具体的可考文献来看当时指的是泡茶的操作方式。大致就是泡茶的理论。

日本茶道怎么自学,你觉得哪一种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中文“茶艺”一词是现代台湾人拟定的词汇,起初在拟定名字的时候是想叫作茶道的,但由于日本文化中也已经有茶道一词,最后命名为茶艺。当时他们在工夫茶泡法的基础上想学着日本加入许多仪式性内容,最后变成了一系列类似服务员的表演,出现了所谓的茶艺表演……当然,也就是操作方式。不过,事实上日语“茶道”中的这个“道”也正是中文“艺”的释义。

所以这几个词在古今中国,以及日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现代中国泡茶的方法在现代术语上叫作“茶艺”。

许多中文资料会用“茶道”一词来描述古代泡茶方式,如“唐代煎茶道”、“宋代抹茶道”、“明代泡茶道”。(当然唐代煎茶道和日本煎茶道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不过涵义仍然相同,而且当时的中国茶道体系比后来的茶艺和日本茶道复杂得多。个人尚未考证以上三个词汇是否由现代人创造,也许是由于日本文化中仍然保留着“抹茶道”、“煎茶道”这两个名词。但也因为唐宋时期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茶道”一词的出现也早于日本六七百年,所以这个日语词汇是来自于中文的可能性亦相当大。

在现代一部分中国人将“茶道”中的“道”字理解为喝茶喝出来的哲学修养,也有人认为中国人才不会像日本人一样把自己的技艺吹捧到“道”的高度。这也是现代中国人对“茶道”、“茶艺”理解上最大的两个纠结点。但其实无论如何理解都无可厚非。毕竟过去那个“茶道”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被“茶艺”取代了。

那么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道和艺差别在哪里?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而中国人一般认为,作为人,做些形而下的事情就可以了,做好就好了,把形而下的事情冠以一个形而上的名称,从中国文化的逻辑上来说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以,综合上面的概术来说,中国的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日本人不喝茶吗?

日本人也是喝茶的。

在日本,人们都喝茶的习惯。而且对茶的钟爱程度,一点也不会比中国人热度低。当然,在日本,茶道也是相当的流行。中国的茶道在唐代的时候就十分的流行,那个时候人们喝的最多的就是茶点。但是到了明代的时候,人们开始对泡茶感到十分的新奇。后来的日本人,就是在茶道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良,然后培育出来适合日本人特点的茶道。

日本茶道介绍: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的茶室究竟是什么样的?

日本茶文化仪式感很强,茶室就是喝茶的地方,据记载甚至有过全部黄金打造的茶室,现在流传比较广的就是千利休的茶室。千利休将茶室空间缩小,入口放低,这样无论任何身份入内都得低头折腰,意为凡入内者皆坦诚平等相见。保存至今的千利休茶室“待庵”现在成为了日本国宝级茶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京都一睹真容(如图)。

日本茶室的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社交。举个例子,两人有积怨,一方想寻求解决,怎么办呢?自己直接约喝茶吃饭,对方是不会鸟的,但如果请一个知名茶师约喝茶,一般的人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这是天大的幸事。到了后,发现仇家也在,但没办法,不能走,来之前已经沐浴更衣而且通知了亲朋好友如同升官发财一样重要的茶事怎么可能拂袖而去,也不敢,只有硬着头皮对面席地坐着。一泡茶跑完要几个小时,禁声,只有眼神交流,在平和顺净的茶室里,寻求和解者温顺求和的目光总是飘过来,冰封的仇恨内心在几个小时“和、敬、清、寂”茶的氤氲下很难不撕开一道裂口,和解就有了机会。

我是看书靠记忆写的,不一定完全准确,喜欢的可以去搜索下。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喝茶?

茶道乃茶之艺术,日本茶道作为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单单吃茶入口那么简单,也是重视精神的综合艺术。换言之,茶道随着季节变化,趣向、待客的道具、料理和果子的选择、悬挂的卷轴、装饰的茶花等都有所不同。在综合考量之上,主人的选择让来宾能够身心愉悦,五感共同体味主人的用心良苦。代表日本料理的“怀石料理”与精美的和果子都是从茶道中衍生出并得以发展的。

元朝制茶方法?

元初全国陷人蒙古人的金戈铁马之中,中原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到一次大冲击。忽必烈建元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秉性质朴,自然不好繁文缛节,所以虽仍保留团茶进贡,但大多数蒙古人还是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

元朝掌握政权,文人的地位低下,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挑战。各个朝代的茶文化是不相同的,蒙古人对饮茶并不反对,反对的是宋人饮茶的繁琐,他们要求简约。于是,在制茶、饮茶方法上出现了大变化。

元代茶饮有四类:

1.茗茶

品饮方法已与近代泡茶相近。是先采嫩芽,去青气,然后煮饮。这种方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连叶子一起吃下 去,所以叶非鲜嫩不可。

2.末子茶

采茶后先焙干,再磨细,但不再榨压成饼,而是直接储存。这种茶是为点茶用,类似于日本现在茶道用的末茶。

3.毛茶

毛茶是在茶中加人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物一起吃,连饮带嚼。这种吃法虽有失茶的正味,但既可饮茶,又可食果,颇受民间喜爱。至今我国湖南、湖北等地吃茶爱加青果、青豆、米花,北方则加人红枣,便是元代毛茶的遗风。元代不仅民间喜爱毛茶,文人也有以毛茶自娱的。

4、腊茶

也就是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大约只有宫廷吃得。从以上情况看出,团茶仍保存,但数量已很少。末茶制作也较简易,是为保留宋代斗茶法。而直接饮青茗和毛茶就更简便。这既适于北方民族,也适应于汉族民间。

正式废除团茶是明初。朱元璋生于乡闾之间,颇懂民间疾苦。明初尚有团茶进贡,他听说茶农很苦,团茶那样费功夫,耗资又大,便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废除进贡团茶。

有此一举,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统治饮茶世界的历史,开辟了饮茶的新时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