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器具全套,日本茶道的内涵是什么
日本茶道器具全套,日本茶道的内涵是什么?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进入日本之后,在其国内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体系。从日本茶道中能够看到日本文化的缩影,也能够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
日本文化中茶道的相应影响
在日本茶文化是在生活中融会贯通的,日本核心文化之一就是茶道艺术文化,在茶道艺术中其价值理念与日本文化内涵价值相一致,饮茶活动更成为社会文化习惯的象征,在日本的文化内容中有一系列文化以茶文化具有相似的理念价值。在日本文化中饮茶文化为其奠基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基础内容,而茶文化的理念要素更是推动日本文化发展的动力。可见,在日本茶文化中,茶道艺术是社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可见对于品味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要学习与感悟茶道价值理念。
茶道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是经典美学的象征且具备恬静、朴素的特点。当分析现存的日本茶道艺术时,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具体茶道艺术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畅饮过程,并表现出最佳的饮茶状态,并将人们的和谐状态上升为对氛围的烘托。在饮茶的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能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进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日本茶文化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树立茶道形象感受茶道精神,这正是日本茶文化的内涵所在。
此外,日本茶道表演也别具特色,其形式富有感染力,又具备观赏力,使人们可以通过对茶艺表演来全面了解茶文化体系。文化是茶道艺术的核心根源,茶道艺术更会被文化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表演形式,因此对日本茶文化中审美内涵的感悟必须要以合适的切入点进行体会,而其中一项重要的视角便是茶道艺术。
在日本茶文化中,饮茶需要纯净的心态,不论是在应用茶具元素时还是在饮茶的具体环境中都应以一份赤子之心来进行品茶。可见日本茶道追求的是清净的思想,展现的是清寂的思想理念,实现人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而这份清净的和谐正是日本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日本茶文化的审美也正是围绕此进行表达。通过感悟这个理念的诠释,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茶艺的美学,并对其美学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传承我国茶文化的日本茶道有哪些进步?
唐朝盛世,我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空前强大,茶在唐朝时期飞速传播发展,比屋之饮一词便是形容唐朝的饮茶风气,茶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融入到生活之中。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茶道与佛教关系紧密,自古也有“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当时有大批的日本学者与僧侣前往唐朝学习,就像“留学生”一般。我国茶文化、茶种和栽培技术被日本的僧侣重点学习并带回国。
唐朝时饮茶用的是煎茶法,宋朝为点茶法,这两种饮茶方法均传播到了日本,是日本茶道的雏形,明朝时实行海禁,能起到传播效果的也就只有倭寇了,由于传播能力有限,明朝延用至今的散茶冲泡法与各种茶种没有很好的传播到日本,可能有少量传播,不过没啥影响。
虽说日本茶的起源来自我国,不过在后天的发展中,也孕育创新出了自己的茶道,今天简单聊一下日本的茶种与饮茶方法。不涉及到政治和历史层面。
说起日本茶,一般都是绿茶。日本其实是有红茶、乌龙茶和黑茶的,只不过没人在意而已,太小众了。这几种茶叶的原料主要来自两种茶树,分别是中国茶树和阿萨姆茶树,绿茶的原料选择叶小抗寒的中国树种。制作别的发酵茶种,会选择叶大抗寒弱的阿萨姆树种,
也就是说,日本的绿茶都采自同一种茶树,只是不同茶种的制作方法不同。详情见下图:
绿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我国现在的绿茶都是炒青和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倒是也有,不过是按照日本的标志制作,完毕后运往日本。蒸青绿茶正是我国唐宋时期的制茶工艺,也是现在日本绿茶的主要制作工艺。
蒸青绿茶的苦涩之味很重,香味也不如炒青与烘青绿茶高,不过这茶色与汤色很好看,绿得深沉。
一、煎茶:日本煎茶分为普通煎茶与深蒸茶两种。
1、普通煎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茶种。
茶色墨绿有光泽,茶形呈针状。汤色为黄绿偏绿色,清澈通透。香味有少许青气,非常新鲜的茶香,有种清凉的感觉。苦味和涩味较为均匀。
蒸制时间控制在30至40秒的被称为“普通煎茶”。日本各地都有普通煎茶的种植区,其中以静冈县和鹿儿岛县为主。
2、深蒸煎茶:
深蒸煎茶比普通煎茶蒸制的时间更长,使得其茶色、茶汤颜色更深,呈现墨绿色。其口感随着蒸制时间的加长,也得到了控制。在制作中,深蒸煎茶更容易破碎,所以茶末、茶渣较多,这也对茶汤的滋味造成了些影响。
茶汤的颜色为深绿色,浓度较高不清澈,茶香厚重,可能有水闷味,茶的滋味倒是较为温和,涩味比普通煎茶淡一些。
煎茶除了普通煎茶与深蒸煎茶,还有蒸制时间更久的“特蒸茶”。
二、高级的玉露:玉露可是日本茶种排名第一的奢侈品。
怎么说,茶汤颜色应该是淡绿或者淡黄色,清澈度只能说较清澈。玉露茶香有股海苔的香味。品饮时茶香味明显,涩味较少。据说高级的玉露有一股淡淡的甜味。供给玉露原料的茶树栽培的方法不同,在采摘前20天左右,茶农会用帘子等将茶树的树冠遮盖,让其避光,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茶的涩味。玉露的主产区在京都府的宇治和福冈县的八女。
三、冠茶:被物体遮盖的茶树,用其树冠的茶叶作为原料,被称为冠茶。上面提到的玉露是采摘20天前将茶树遮盖,而冠茶是采摘前10天左右将茶树遮盖,所以冠茶既有煎茶的涩味,也有玉露的香气。冠茶的主要种植区在三重县。
冠茶冲泡后茶汤是淡淡的黄绿色,茶香有股清凉的感觉,至于滋味则是香味与涩味都有。
四、“釜香”炒茶:此茶可不是蒸青绿茶,而是炒青。莫慌,此茶便是16世纪传入日本的,多半跟倭寇有关系。开头也说了,炒青绿茶香气最高,所以“釜香”炒茶的香气出众,在我国自然是没啥特色,但在日本可谓是一枝独秀。炒青绿茶没有蒸青绿茶的颜色深,但也有个优点,没有蒸青绿茶那种青草的气味,也没有水闷味。“釜香”炒茶的主要种植区在北九州地区,宫崎县的高千穗和佐贺县的嬉野地区。
至于茶色、汤色、叶形,大家直接看图吧。
五、勾玉状茶叶,蒸制玉绿茶:大正时代末期此茶诞生,此茶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我国出口给俄罗斯的炒制绿茶,用机器做出了这种与我国炒茶差不多味道的茶叶。此茶没有经过揉捻,所以苦苦与涩味较轻。主要种植区在九州和静冈县。
六、抹茶:抹茶就是传承我国唐宋时期的末茶,其本质不是饮用,而是食用。制作工作简单,但加工和冲泡十分耗时。蒸青过后直接干燥,制作完毕后检查茶叶上的经脉去除,随后研磨成粉,冲泡服用。抹茶的方式营养很高的,但味道极为苦涩,厚重,毕竟是真吃茶,日本在吃抹茶时,通常会配上水果。
七、茎茶:茎茶也很特殊,日本的制茶工艺第一步会将原料加工成荒茶,将茶茎和茶叶碎分开,茎茶的内质丰富,有微微的甜味。石川县金泽烘焙茎茶“棒茶”很有名。
八、芽茶:芽茶与上面的茎茶一样,都是在制作工艺中破碎后挑出来的,是茶叶的芽端部分,冲泡后茶汤较为浑浊,色香味都很浓,十分耐泡。
九、焙茶:此茶外形较丑,如同枯枝老叶,但此茶的香气很高,这焙茶是炒出来的,多选用番茶、下级煎茶、茎茶等炒制而成,茶味较淡,有一种煎的香味,茶汤清澈呈现褐色。
十、玄米茶:玄米茶是混合茶,茶叶与炒米的比例为一比一,特点在于炒米的香气和味道,除了玄米,也能用糯米和百米等。
十一、粉茶:粉茶就算是茶渣吧,也是在制作环节中挑选出来的,非常的细小。或者将煎茶击碎。这种茶在日式料理店都能喝到。那种袋泡茶也多是这种茶。这种茶苦涩味道太重,茶汤也非常浑浊,香味倒是还可以,不过蒸青茶的香气咱们国人大多是闻不惯的。
十二、番茶:番茶有很多种,有一般番茶和地方番茶,上图中的茶汤,左边的是一般番茶,右边的是地方番茶。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番茶,例如较有名气的“京番茶”、“美作番茶”。番茶的来源是根据时间定的,有一番茶”、“二番茶”,也有晚茶“番外之茶”、“三番茶”、“四番茶”。最后是日本茶的制作工艺流程:图片不太清楚,我打一下:第一步:荒茶:采摘的茶叶第一次加工后叫做荒茶。
第二步:剔拣:加工完成后,将干茶剔拣为本茶、芽茶和茎茶三种。
芽茶:即是茶的叶芽部分。
茎茶:茶的经脉部分,通常用于做成焙茶。
茎茶可以再次加工成粉茶,也就是破碎状茶叶。粉茶又可以加工成泥粉,更加细小,常用与做成袋泡茶。
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你觉得哪一种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首先,中国的茶艺更加符合“茶道”,将在下面的文字中加以概术。
中文“茶道”一词,以具体的可考文献来看当时指的是泡茶的操作方式。大致就是泡茶的理论。
中文“茶艺”一词是现代台湾人拟定的词汇,起初在拟定名字的时候是想叫作茶道的,但由于日本文化中也已经有茶道一词,最后命名为茶艺。当时他们在工夫茶泡法的基础上想学着日本加入许多仪式性内容,最后变成了一系列类似服务员的表演,出现了所谓的茶艺表演……当然,也就是操作方式。不过,事实上日语“茶道”中的这个“道”也正是中文“艺”的释义。
所以这几个词在古今中国,以及日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现代中国泡茶的方法在现代术语上叫作“茶艺”。
许多中文资料会用“茶道”一词来描述古代泡茶方式,如“唐代煎茶道”、“宋代抹茶道”、“明代泡茶道”。(当然唐代煎茶道和日本煎茶道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不过涵义仍然相同,而且当时的中国茶道体系比后来的茶艺和日本茶道复杂得多。个人尚未考证以上三个词汇是否由现代人创造,也许是由于日本文化中仍然保留着“抹茶道”、“煎茶道”这两个名词。但也因为唐宋时期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茶道”一词的出现也早于日本六七百年,所以这个日语词汇是来自于中文的可能性亦相当大。
在现代一部分中国人将“茶道”中的“道”字理解为喝茶喝出来的哲学修养,也有人认为中国人才不会像日本人一样把自己的技艺吹捧到“道”的高度。这也是现代中国人对“茶道”、“茶艺”理解上最大的两个纠结点。但其实无论如何理解都无可厚非。毕竟过去那个“茶道”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被“茶艺”取代了。
那么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道和艺差别在哪里?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而中国人一般认为,作为人,做些形而下的事情就可以了,做好就好了,把形而下的事情冠以一个形而上的名称,从中国文化的逻辑上来说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以,综合上面的概术来说,中国的茶艺更加符合“茶道”。
日本龙颜堂铁壶怎么样?
日本南部八角铜钮老铁壶,八角形状非常别致,壶形为瑞兽纹老铁壶,极其精致的重现了日本经典老铁壶款式,实为日用茶道煮水器的高端之选和艺术欣赏,亦或是古董收藏。
壶把造型圆润,线性古朴,简约而不失大方,使用时抓实感很强,环护处结实牢靠,同时能起到隔热的作用。
洗杯子的毛笔叫啥?
马克杯,带盖的那种,上面有毛主席头像,下面写着好好学学天天向上的。
记住独孤求败说过的话,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中国的茶文化就是这样,茶贵茶贱,物什好坏皆可饮。拘泥于形反而落了下乘(说的就是日本的茶道)。
当然,你要是有特别喜欢的瓷器,搭配着用也ok。(弄个仿汝瓷,边喝边玩也很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