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汕头台风,埃及是个怎样的国家
1922年汕头台风,埃及是个怎样的国家?
去了一次埃及后,我就飘了。在国内月薪7000元的我,生活很拮据,到了埃及发现这里的物价真的很便宜,月薪三千元也能够生活得不错。
提起埃及这个国家,我们会会想到埃及的金字塔,会想到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会想到埃及和我们一样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在埃及待过三年的时间,对于埃及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在埃及的所见所闻。
埃及国家简介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海岸线长2900公里,与利比亚,苏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四国接壤,国土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1.04亿人,首都为开罗。
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属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所辖的苏伊士运河更是海上交通要塞之地。只是埃及的地形以沙漠为主,全年干旱少雨。
埃及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埃及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埃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石油天然气,旅游和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三大经济支柱,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855.8亿美元,人均GDP3780美元。
埃及金字塔埃及最有名的建筑物就是金字塔,这也是埃及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每年到埃及来看金字塔的游客都络绎不绝。
目前埃及共发现110多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据说这座金字塔是当时的统治者用了30年的时间才建设好的。
虽然我们对埃及金字塔有一些了解,但金字塔仍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说胡夫金字塔的底部周长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数值是3.1415,这就是圆周率呀,再比如说金字塔重量乘以10亿等于地球的重量。还有建造金字塔所需要的巨石是如何运输的?
埃及人的生活1、埃及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他们在生活中总是一副很淡定的态度。工作和生活都不紧不慢,很从容的样子。
2、埃及的电影技术和音乐艺术都比较发达,在非洲国家中表现非常不错。
3、埃及人大多都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对埃及人的生活影响较大,他们每天会进行礼拜。
4、埃及人的时间观念较差,他们工作做事效率不高,经常会出现一个人工作,三个人围观的情况。
5、埃及人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在埃及遇到一些小问题可以向当地人求助,他们是非常乐意帮助你。
6、在埃及也有圣诞节,而且是法定节假日,只不过不是12月25号,而是1月7号。
7、埃及男人好幸福,最多可以娶4个老婆,而且女儿还可以继承家产,但不能超过一半。
8、埃及的医疗卫生条件在非洲国家中还是比较好的,很多流行病在埃及都得到的控制。
9、埃及的文化教育水平较好,实行的是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著名的大学有开罗大学和亚历山大大学。
10、到了埃及需要注意,他们吃饭做事握手,递东西一般习惯使用右手,当地人认为右比左好。
11、埃及艳后不是埃及人。她是古埃及拖米勒王朝的最后一位女法老,全名叫做克利奥帕特拉,是马其顿王国的后裔。
12、埃及生产的长绒棉质量好,品质高,价格当然也贵,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国和出口国。
13、埃及人的饮食比较清淡,以大米和大饼为主食,喜欢吃牛羊肉和各种奶制品。
14、埃及的公共交通网络并不完善,埃及人喜欢买二手的日系车,在埃及最多的就是摩托车,还有很多中国品牌。
埃及的工资和物价埃及人一般每天工作8个小时,很多企业和单位实行的都是双休日制度,这也看得出来,埃及人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
埃及人的最低工资为1200埃镑,约为人民币480元。埃及人的平均工资为3300埃镑,约为人民币1320元。
餐厅服务员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休息7天,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3000埃镑,约为人民币1200元。
出租车司机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休息4天,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5000埃镑,约为人民币2000元。
中学老师每天工作6个小时,每个月休息8天,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7000埃镑,约为人民币2800元。
埃及人的工资收入真的不高,可能和我们的小县城差不多。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都在800~1500元之间。
物价
埃及人购物买菜喜欢在路边摊购买,超市的物价是要贵一些的,只有收入可观的埃及人才会去超市买东西。
一公斤土豆7埃镑,一公斤豆角5埃镑,
三个西葫芦6埃镑,一公斤秋葵8埃镑,
一公斤香蕉8埃镑,三个火龙果6埃镑,
一公斤大米10埃镑,一袋面粉30埃镑,
一个大饼1埃镑,一升果汁10埃镑,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全长为190公里,平均宽度为34米,平均深度为23米。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是连接亚洲和欧洲最重要的海上航道之一。
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往来欧洲和亚洲的所有船只,只能绕道非洲的好望角,这样一来不仅路途遥远浪费时间,而且还很不安全,经常会遇到台风和海盗。
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始施工建设,历时10年的时间,耗资1,860万英镑,于1869年11月正式通航。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世界12%的全球贸易,7%的石油集装箱都要从苏伊士运河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也不便宜,从10万到100万美元不等。埃及每年从苏伊士运河收取的过路费,就超过了60亿美元,经济效益显著。
埃及旅游景点推荐1、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座博物馆,里面的藏品超过了30万件。
2、帝王谷
帝王谷是历代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一直以来就是埃及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这里存在有大量的象形文字。
3、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长73米,高21米,距离胡夫金字塔很近,狮身人面相究竟有何特殊寓意,至今仍未被人参透。
4、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为了纪念古埃及太阳神而修建的,这座神庙被毁严重,后来采用现代技术修复,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5、白沙漠
白沙漠是埃及大自然的馈赠。我们都知道,沙漠的颜色都是黄色和灰色,但这里沙漠的颜色却是白色。
最后小结埃及是一个非洲国家,它在非洲国家中也是很独特的存在。埃及的人种以白人为主,埃及的经济也较为发达,在非洲国家中处于前列。到了埃及一定要去看看金字塔,这可是埃及的代表和象征。
30节换算成陆地交通工具是多快?
为何航母速度都在30节左右,30节换算成陆地交通工具是多快?
航速30节是航母一个非常重要的速度指标,假如达到这个指标,那么从动力上来看它就是一艘合格的航母,要是它达不到,就会被军迷戏称为半残废,比如印度的维拉特最高速度只有28节!
可能熟悉三哥航母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破烂货不过是英国半人马级竞技神号R12航空母舰,二战期间就开始造了,年纪比莫迪还要大,能跑到28节就已经不错了!
但是全球“最先进的航母之一”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抱歉这是英国人说的,不代表种花家的意见!但它的航速只有25节以上(维基资料),好一个以上,似乎跑出50节也可以不是吗?
一节究竟是多少距离?一节就是一海里,也就是1.852千米,这是个专用于航海的速率单位,西方也将它用于飞行器的速度,但对于习惯公制单位的朋友来说,实在不太习惯!
节:空速表
节在最早期时(16世纪)水手们用来计算传播速度,将一根长绳上打很多节,然后丢入水里,看看一定时间能能被带下水多少节,后来这个方法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计算船舶的速度。
30节速度大约就是56千米不到一点,这个速度不快,但也绝对不慢了,学驾照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其实刚开始学车时,30千米速度就赶快很快了!
为什么航母的速度要定30节?先来个有趣的问题,潜艇在水面和水下航行时,哪个速度更高?可能很多朋友都会猜是水面航行速度更高,毕竟水的阻力那么大,潜艇水面航行时一半露出水面,水的阻力减少一半,那不应该是水面更快吗?
答案是水下速度更快,当然潜艇和在水面和水面舰艇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个道理要告诉大家,水面舰艇要在水面高速航行是很难的,因为它要突破几个阻力:空气阻力和船体的水阻力。
早期像船一样的潜艇
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800多倍,因此船舶航行时的阻力绝大部分都来自水的阻力,分为摩擦阻力、涡流阻力(形状阻力)和兴波阻力以及突出体阻力:
1、摩擦阻力是水的粘性造成的,航行时会有一层水粘附船体表面,运动时会带着它克服水分子的摩擦,这个大小与浸润面积、表面光滑度以及航速高低有关;2、船体运动会产生涡流,这些涡流在船尾断面处更为明显,涡流会形成负压阻碍前进形成阻力,两头尖尖的船舶这种阻力明显会减少3、兴波阻力是由于船舶航行中掀起的船行波,产生与船舶前进方向相反的阻力,有船头波和船尾波两种,如果两者在船尾叠加,那么阻力会增加,反之则小,所以和船舶长度和速度有关。苏联“阿尔法”级水滴型外形
潜艇水下航行时空气阻力不存在、兴波阻力趋向于零,早期潜艇两头尖尖,这是水面航行的最佳船型,但水下阻力最小的是水滴形(船舶舰首的球鼻也是这么来的),但水滴形在水面明显不佳,不过潜艇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当然需要一个水下最佳形状了!
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拉长水滴型。
高速船舶那么快,为何航母达不到如此高速?快艇很容易可以达到50节以上,民用双体穿浪船可以达到60节以上,也就是110千米/小时,当然也有更快的船舶,但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大型水面舰艇,大部分速度都在30或者30节左右,就不能再高一点吗?
为什么偏偏定在30节?
其实二战时战列舰速度真的非常快,有的甚至能超过34节,不过二战航母速度普遍在30-32节之间,现在都过去了将近80年,速度为何没有提升?
其实从现在水面舰艇速度来看,速度已经不再是追求的目标,当年的海战还是在舰炮的射程之内,因此高速赶到战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现代海战已经不再是舰炮的世界,而是反舰导弹,速度再高也比不上导弹不是吗?
另一个问题是成本
船舶高速航行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兴波阻力能占总阻力的50%,因为兴波阻力和速度 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当速度越来越高,需要克服阻力给动力输出会出现成倍上升!
这种指数级关系,会让兴波阻力在30节附近会突然增加,形成类似于超音速中“音障”的效果,即使只增加一点点速度,功率也会成倍上升!
因此30节左右是个坎!在速度不占主要优势的情况下,那么就主要看编队速度,因为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就是航空母舰,它的舰载机可以保护整个战斗群,因此除了前出的驱逐舰以外,核心仍然在航母,而且也需要配合航母的速度行进。
美国海军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战斗群 (2000年环太平洋演习)
所以30节也是一个妥协的速度,它也要考虑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等多种舰艇的速度,航母最高速度在30节左右,但却很少跑到30节,大部分巡航也就是18节的经济航速!不过美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速度可达44节,自由级则可达47节。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伊丽莎白女王号最大航速25节,原因是2台36兆瓦的MT-30燃气轮机+4台10兆瓦的柴油机作为发电后全电推进,但舰载设备大量电力的挤占导致它速度高不上去,而出于成本与设计因素,伊丽莎白女王号又不可能再增加动力,“日不落帝国”真的没有余粮了,所以就25节凑合下。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76条回答。
其实我们对于刘峙的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
个人认为,淮海战役的剧本写的不好,没有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去写,有一些同历史差别较大的东西。
比如将刘峙称为猪,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
刘峙一生其实战功卓著,虽然也打了一些败仗,终究是功大于过,不然也不可能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二级上将。
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能够称为上将谈何容易?
很多优秀军官混了一辈子,能够混到上校团长就很了不起啦!
我们看看刘峙一生的战绩:
刘峙的资历很老,也是科班出身的军官。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时年19岁的刘峙就读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
他果断参加了学生军,参加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
1913年,刘峙考入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保定军校,顺利毕业。
刘峙因为是支持孙中山的,所以在保定军校属于另类,在军阀部队也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孙中山一直没有自己的部队,所以直到1921年刘峙才成为孙中山麾下陈炯明的中校团副,并且加入国民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
这个阶段,刘峙表现非常出色。
1922年,孙中山发动了一次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附近。
黄埔军校成立以后,当时已经30多岁的刘峙成为中校战术教官,兼参谋科长。
到了1925年,刘峙率领黄埔军校生组成的教导营,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因在淡水、棉湖激战中战绩显着,接着又在平定刘震寰和杨希闵的叛乱中建立战功,8月接替何应钦升为第一团上校团长。10月,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
到了1926年,刘峙由于参加第二次东征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当时黄埔军的数量并不多,师长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北伐期间,刘峙也是师长,打了一些关键战役。
1927年8月,孙传芳趁着北伐军内部分裂的有利时机,集中全部军力突然渡江猛攻,试图夺回南京。当时情况极为险恶,北伐军其实腹背受敌,眼见就要全军覆没。
此时刘峙的师驻扎上海,被紧急调往南京,参加了决定北伐命运的龙潭战役,彻底打垮了孙传芳。
此战中,刘峙又立下大功,升任第一军军长。
在宁汉分裂期间,刘峙果断攻打汪精卫一伙盘踞的湖北,打垮鄂军胡宗铎、陶钧等军队,再次立下头功。
至此,刘峙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
刘峙成为刘峙为第一军团总指挥,下辖3个军,先是击溃军阀张宗昌占领济南,随后击溃军阀唐生智,稳住河南局面。
北伐成功以后,北洋军阀基本崩溃,但新军阀又出现了。
1929年姜桂战争中,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在打垮李宗仁白崇禧的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占领武汉。当时桂系军队从广西排了个一字长蛇阵到北平,武汉被截断以后,北方的桂军迅速崩溃。刘峙又立下头功!
1930年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第二路总指挥,参加了河南境内的激战,击溃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军队。
此战结束以后,刘峙的部队就驻扎在河南。由于刘峙有着较强的军政能力,不但在1935年晋升为上将(1935年),还成为河南省主席。当时他不过40岁左右,算是年轻有为。
需要说明的是,刘峙也是红军的死敌。
在1932年刘峙击破鄂豫皖苏区,迫使强大的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
要知道,当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红四方面军,不但兵力雄厚,也以战斗力强悍而著称。
在刘峙率领7个军的压迫下,剩余的2万多红四方面军官兵被迫转移离开。
见刘峙对付红军很有一套,蒋介石在1933年希望刘峙参加对苏区的四次围剿,担任北路军总司令。
但刘峙认为他对于中央苏区的情况并不熟悉,况且第四次围剿开始以中央军为主。
刘峙虽然是蒋介石嫡系,却出身于保定军校,而不是黄埔系将领,未必能够指挥的了这么天子门生,所以直接拒绝。
蒋介石对此比较不满,把刘峙的河南省主席职务给予商震,但刘峙还是驻豫绥靖公署主任,掌握河南的兵权。
1936年11月,西安事变意外的发生。在全国尤其是南京慌成一团的时候,刘峙保持冷静,立即命令最靠近西安的中央军四十六军樊松甫抢夺潼关。
何应钦派刘峙任东路讨伐军总司令,分六路进逼西安。
刘峙的武力威逼,对西安事变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是杨虎城部下冯钦哉一个师,在刘峙的压力下,直接宣布投降。其次是刘峙主力直逼西安,让张杨两人骑虎难下,受到很大的军事压力。
蒋介石获释以后,对刘峙的部署相当赞赏。
1937年,抗战爆发,刘峙主要打了两个战役,一次打输了,一次打平了。
以抗战来评价刘峙,是不公平的。整个22次会战,国军是输多赢少,能够勉强打个平手就算胜利了。
比如长沙之战的胜利,其实是薛岳在我方综合军事实力,不明显低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获得胜利。
刘峙则没有这种条件,他始终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战场。
抗战初期,抗战初期,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平汉铁路北段地区指挥作战。
以保定战役为例,日军沿着河北平原南下,正好发挥重武器的优势。这种平原战场,是最不适合国军作战的地形,刘峙却要在这里防御。
当时刘峙手下的中央军很少,大多是五花八门的杂牌部队。
他以西北军孙连仲部守平汉路的良乡,以东北军万福麟军守右翼的固安,以杂牌军孙殿英军守左翼的门头沟,以中央军守涿州和保定,布成三道防线。这些部队一个师,往往只有一两门老旧的长身管火炮,遇到日军的强大炮兵,只能单方面挨打。
以战斗力较强、装备较好的东北军万福麟军,在阵地上竟然只守了一天,就唯恐伤亡太大,借机保存实力而撤退。
此战失败以后,河北的作战交给河南省主席商震负责,后来又打了石家庄战役。
保定战役和石家庄战役虽然歼灭了不少日军,但根本就挡不住敌人的推进,是必败无疑的。
即便如此,日军也遭到较大消耗。以刘峙指挥的保定战役为例,日本战时公布阵亡1047人,负伤4130人,总数为6000多人,实际上伤亡超过万人。
而且防御部队从8月初打到9月底,坚持了长达1个多月,也后面的战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保定战役以后,刘峙长期留守重庆,成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
直到1944年底,刘峙从重庆到老河口接任五战区司令长官。
当时第五战区的情况非常差,豫湘桂会战刚刚结束,国军遭遇连续的失败。第五战区虽不是日军攻击的主要方面,因为从1938年开始不断遭遇日军大规模进攻战役,自身实力有较为薄弱,损失非常严重。
刘峙上台面临的是个非常烂的摊子,手下的部队基本没有中央军,都是各种杂牌军。
刚刚上台没多久,日军就在1945年3月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集中5个师团、3个旅团的兵力,猛攻第五战区。
此战日军虽然一度占领老河口,随后又被刘峙指挥部队反击夺回。日军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还伤亡1万5000多人,得不偿失。
刘峙这一仗并没有打败,甚至打的还不错。
简而言之,刘峙在抗战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然而,刘峙的一帆风顺就要结束了。
在解放战争中,刘峙就惨了。
首先是1946年,刘峙率领大军围攻中原地区的解放军李先念部5万人。
当时国防部被共谍渗透的非常厉害,刘峙的一举一动都被解放军掌握。
刘峙指挥30万大军,花费几个月时间,虽然占领了中原解放区,也导致李先念部减员很大,却并没有能够全部歼灭,打得并不好。
由于刘峙不是黄埔系将领,当时很多国军将领瞧不起他,对他也不满。
1946年8月定陶战役爆发,国军分此两路以钳击之势,企图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围歼于鲁西南地区,控制鲁西南,尔后会同王仲廉部向北进攻,打通平汉路。
此次战役西路,就是郑州绥靖公署刘峙负责指挥!
定陶战役又是国防部制定的荒谬计划,名义上国军有二三十万,其实一线只有15个旅约10万人。这区区10万人,还要分为6路前进,面对6万解放军几乎是送货上门。
此战解放军集中局部优势兵力,突然围攻整编第3师。整编第3师坚守3天,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刘峙指挥各部救援,但因为解放军早有准备,连续阻击,援军根本就靠不近。
整编第3师前身是中央军精锐第10军,但第10军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全军覆没,这支军队是后来重建的,并不是精锐部队了,改编为整编第3师。
整编第3师此战战斗伤亡为5000人,被俘却高达1万2000多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师长赵锡田都被活捉了。
这个赵锡田很有意思,有人认为他可能被俘后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赵锡田的老婆,是顾祝同的小姨子,有上层关系。赵锡田被俘后没多久就被释放,回到南京就四处声援,说自己战败是因为刘峙见死不救,闹得沸沸扬扬。
蒋介石考虑到舆论压力,只能将刘峙解职。
有意思的是,随后赵锡田争取自己的老部下率部投共,还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被发现后入狱。
发现赵锡田有问题后,刘峙才又被启用。
此时已经是1948年,辽沈战役以国军惨败告终,平津也眼见守不住了,全国军队都要崩盘。
这种节骨眼上,蒋介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负责指挥淮海战役。
虽然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说此战国军80万,解放军60万,优势在国军。
其实稍微对战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数字并不是这样,双方兵力都在60万左右,国军并没有优势。而战役期间,解放军先后补充了10万新兵,国军却连根毛也没有补充。
另外,台湾战史认为考虑到吃空饷和空番号问题,淮海战役国军实际兵力只有40多万人,解放军占据很大优势。
所以此战刚刚开始,国军高级将领都非常消极,认为此战必败,刘峙当然也无法扭转败局,谁都不行。
杜聿明在接过指挥权以后,也认为淮海必败无疑。
更夸张的是,本来蒋介石安排白崇禧指挥作战。然而白准备赶赴徐州之前,猛然发现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的推动下,此时国军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部署:国军主力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徐州平原无险可据,开战迫在眉睫,要重新调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
白崇禧认为,这种部署等于是自我毁灭,怀疑国防部高层有间谍。他认为这种仗没法打,断然拒绝指挥。
早在白崇禧发现之前,徐州国军的一线指挥官黄百韬、邱清泉都认为这种部署简直是送死,却无力改变。
白崇禧拒绝以后,蒋介石试图找别人指挥,但谁也不愿意做这个背黑锅的。
最终只有刘峙愿意,蒋介石只能让刘峙上任。其实蒋介石只是让刘峙暂时指挥,等待在东北的杜聿明赶来接任。
然而白崇禧拒绝指挥,刘峙上台仅仅6天后,淮海战役就打响了。
11月6日凌晨,解放军便发动淮海战役,刘峙指挥期间,蒋介石不断进行干涉,甚至直接插手部署。
11月10日10日杜聿明即乘专机飞往徐州,接过指挥权。
可见,刘峙在淮海战役的作用很小,当然不可能挽回大局。
刘峙果然背了黑锅被撤职,并且在1949年去了香港,1950年到印尼以教中文为生。
刘峙一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但败仗并不算多,而且打了很多的胜仗。
“常败将军”四个字,不能扣到刘峙头上。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疆域辽阔强盛一时的帝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各国的版图在弱肉强食、你争我夺中不断地消消涨涨,上演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历史剧。今天,我们来说说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六个大帝国。
一、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前550年——前330年),是伊朗的前身。波斯人自古就骁勇善战,如今,伊朗始终是中东反美的旗帜。
波斯帝国第一代王是居鲁士,他宽厚大度、睿智多谋,被波斯人亲切地称为“万王之王”。他用金戈铁马踏平了小亚细亚和中亚的大片领土,使波斯从一个伊朗高原西南隅的小邦变成庞大的帝国。
居鲁士的儿子是冈比西斯,与他父亲相反,他暴虐成性,被称为“恶魔之王”,他继续四处征战,扩张领土。
大流士一世,王族出身,他踩着居鲁士父子搭起的帝国天梯,以铁血手腕,摘取了世界帝国的桂冠,成为最早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二、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大帝国,昙花一现,只辉煌了13年。
亚历山大文武双全。他从小跟亚里士多德学习宫廷教育,16岁起,跟随父亲腓力二世南征北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出众的智力。
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
他从马其顿出发,一路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兵不血刃征服埃及,在西亚和中亚浴血奋战,建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年近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感染了恶性疟疾,高烧10天后,壮志未酬的亚历山大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留下的孤儿寡母无力控制群臣的争权夺势,先后被害。部将中的三位枭雄三分天下,帝国瓦解。分裂为安提柯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
三、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与中国汉朝并立,被称为大秦。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你会看到一尊著名的“母狼育婴”的雕像。它生动的诉说了罗马的起源。
罗马人的祖先是特洛伊人。王子双胞胎婴儿被仇敌陷害,装入篮筐扔到台伯河。婴儿的哭声吸引了河边的母狼。母狼慈爱地舔干他们的身体,并用奶水喂养他们。不久,一个牧人发现了两个儿子,将他们带回去抚养成人。
两个孩子长大后,杀死仇人,夺回王位。为了感谢母狼的哺育之恩,在台伯河畔建立新城——罗马。
罗马建城是罗马辉煌的开始。此后,以这个点为中心,通过战争,罗马横扫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他的内湖。
横征暴敛养肥了罗马帝国,尤其是罗马上层社会,每天沉湎于骑马、斗兽、看戏剧、泡澡堂......其奢靡程度令人乍舌。
民怨沸腾使罗马帝国成为一触即碎的风化物,罗马的战车无力前进。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四、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也叫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后,崩溃了。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的努力下,重振雄风。虽然不如当年罗马帝国繁荣昌盛,但是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五、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中国人称他们为大食。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有超强的凝聚力。在“圣战”的号召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阿拉伯半岛。他们通过血与火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一千零一夜》为我们讲述了浪漫、多彩的阿拉伯世界。
现实中的阿拉伯帝国是多民族、多宗教的集合体。矛盾重重难以调和,穆斯林内部派系复杂。帝国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
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叫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是最后一个横跨欧亚非的的大帝国。当中国的明、清帝国傲立于世界东方时,亚欧大陆西部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
《马可波罗行纪》夸大其词,把东方描写成遍地黄金的富庶之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但是,奥斯曼帝国像一个敲诈勒索的恶棍,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欧洲人只好绕道而行,探寻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近代文明初见曙光。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迭起,欧洲走向强大富裕。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固步自封,日渐衰落,沦为“西亚病夫”。最终像一头年迈的大象轰然倒地,但由他激起的满地尘埃,至今仍未消散。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如果前苏联的实力放到现在会是什么级别?
谢邀!
苏联科技水平毫无进展,放到现在也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强国,相信美国也不敢轻易招惹它。
让咱们不妨从领土、人口、经济、军事四个维度综合分析下苏联,并通过俄罗斯侧面验证一下它的实力。
1991年苏联解体后分成了15个国家,主要为中亚和中东西欧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等,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俄罗斯了。
让咱们先看看苏联解体时各方面的实力。
一、领土面积
成立于1917年的苏联领土面积2200余万平方公里,西起波兰的一部分,东至太平洋,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和里海,世界绝无仅有的庞然大物。
当然面积并不代表一切,但面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和战略纵深。
二、人口潜力
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人口规模约为2.87亿人口,城市化率达67%左右,并且总体非常年轻,没有所谓的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
三、经济实力
苏联从成立至解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体上以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为主,80年代末GDP以当时的货币计算约为7000亿美元,约占美国的70%左右。
整体上来讲苏联是军工经济,第二产业里生产的几乎都是军品,民品和农产品占比很少。军品约占第二产业的80%,这也是为什么经济总量无法比肩美国的情况下,军事上往往能压美国一头的原因。
四、军事实力
苏联的军事力量构成包括陆海空三军及战略火箭军、防空军、边防军等。80年代的苏联在役军人约500万人,5万余辆坦克,各式飞机1万余架,包括战略轰炸机,各式火炮2.9万余门,1000艘以上的各式舰艇和潜艇,核武器上万枚。
这些还是在没有进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如果进行紧急的战争动员,相信苏联的军事力量能在几个月内翻一番。
再来看一下苏联的主要遗产俄罗斯的实力。
一、领土面积
1991年立国的俄罗斯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的76%,主要继承的是苏联的西欧部分地区和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
二、人口数量
人口约1.4亿,约占苏联的50%,面临严重的出生率不足,人口下降问题。
三、经济实力
俄罗斯在2017年前后GDP约为1.6万亿美元,不如中国的广东省,看起来比苏联当时的7000亿美元翻了一番还要多,但因为通胀的原因,与美国进行一个百分比的比较更为直观。
2018年美国GDP约为20万亿美元,同期中国约为14万亿,俄罗斯不足美国的10%。
四、军事力量
约有100万现役军人,约1.5万辆坦克,1万辆包括坦克在内的装甲车辆,一万门各式火炮和多管火箭炮,350余艘各式舰艇,3500余架各式作战飞机,几千枚核弹。
俄罗斯在以上四个方面每个与苏联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俄罗斯当前所使用的各式武器绝大部分武器仍然是苏联遗留下来或者苏联的设计的。即使如此,俄罗斯仍然是当前第二军事强国,敢于在世界很多地方出手。
这也侧面验证了,假如当前苏联仍在,即使各方面没有任何进步,相信美国也会如坐针毡不敢招惹的。
以客观的以上四个方面直接对比有其局限性,比如士气、动员能力、作战经验、训练水平等这些主观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难以衡量,但反过来想一想,苏联至少不会比俄罗斯差吧。
综上,苏联的实力放到现在,仍然是跟美国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强国,仍将是美苏争霸的局面。
全部原创,一起成长,点右上角关注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