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最经典的话,开门七件事中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2023-03-23 134阅读 0评论

茶经最经典的话,开门七件事中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说,最开始是出自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一书中:“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大概就是最开始的记载了。为什么茶叶也能列入到开门七件事中,小约觉得,因为对于民众来说,茶真的是不可或缺吧。

1、茶是家庭刚需

茶经最经典的话,开门七件事中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人民喝茶的习俗源远流长,至宋时,已经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饮料,口干可以解渴、疲惫可以提神,吃多了油腻可以解腻,烦闷时可以清心,就连空闲时,无论是自斟自饮自得其乐,还是还是邀上三五好友,饮茶消遣,都离不开这浅浅一盏清茶。

2、茶是辅助保健饮品

翻阅古籍,无论是在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还是《唐本草》中,都能够找到关于茶的诸如“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茶味甘苦、去痰热,消宿便、利小便”的药用价值记载。对于寻常百姓家,便宜量足又具备降火明目、消暑解毒等诸多功效的茶,当然是必备之物啦。

3、茶是精神上的需求

一盏清茶,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还能够给人打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以茶会友,以茶抒怀,留下无数佳句。连陆游也留下了“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的佳句,自比陆羽。还有一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单凭此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茶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茶的世俗性与普遍性,茶不仅仅是文人心中的高雅之物,也是普通老百姓最简单最容易获得的对风雅的寄托之物。

一盏清茶,既可解渴待客,欢愉亲友,又可解毒降火、治病建体,文人骚客一盏茶,忽又浓墨重彩,疏解胸怀。既可大俗又能大雅,在中华文明的绵延流传至今,小约觉得,这大约是茶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不可或缺之物的原因吧。

中国哪种茶叶最好喝?

中国基本茶类有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再加工茶类有花茶、萃取茶、含茶饮料等,而每类茶下分还有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种类,甚至还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好”茶,加上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各有所好,所以,“最好喝的茶”是个无解之谜吧?至于“喜欢的人最多”,只能说绿茶是全国产量最高的一个茶类,但是我不认为这就代表喜欢它的人最多,可能是喝绿茶的人只知绿茶而不知其他,或者历史原因所致?但是,我可以分享下一些我认为值得去品尝的茶。

绿茶

产茶历史最悠久,品类最多,外观造型也是千姿百态。绿茶较其他茶较突出的功效是提神降火,它富含维生素C,容易口腔溃疡的人多喝绿茶是有帮助的。口感主要是十分鲜爽。

推荐: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红茶

全发酵的红茶比起不发酵的绿茶,很适合胃不是很好又爱喝茶的朋友,因为它是很温和的茶,刺激性在茶类中可以说是很小了,女性尤其推荐选择红茶。口感较为甜醇。

推荐:祁门红茶、正山小种

(祁门红茶)

(正山小种)

乌龙茶

谈到有助于减肥减脂的茶,就会想起乌龙茶,不过想靠乌龙茶减肥,那是妄想,只能说,长期饮用有点帮助吧。口感较为浓醇。

推荐:凤凰单丛(广东乌龙)、东方美人(台湾乌龙)、铁观音(闽南乌龙)、大红袍(闽北乌龙)

(凤凰单丛)

(东方美人)

白茶

白茶近几年火了起来,加上老白茶的功效,所以很多人会想去收购老白茶。上世纪老白茶主要是销往东南亚、香港等地作药用的,卖茶的茶农会自己留一些下来存着喝,所以市面上真正的老白茶是很少很少的,有的话也是很贵的,因为稀缺。建议还是买个3年左右的白茶自己存着喝,价格美丽又避免被坑。白茶消炎的功效较好,口感总体上是甜醇鲜爽的。

推荐:白毫银针、贡眉

(白毫银针)

(贡眉)

黄茶

市面上真的不多的一种茶类。如果对黄茶感兴趣,可以尝试那些有名的黄茶,体验下它们的甜醇鲜爽,不过它却没有白茶鲜爽,而甜醇也比不过红茶。

推荐:蒙顶黄芽、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君山银针)

黑茶

问黑茶的人很多,尤其是问功效,什么降三高、减肥等,然后开始一大堆人为了健康入坑了(云南普洱茶到底归不归黑茶其实尚存争议,这里暂且先默认是)。这里只想告诉大家,黑茶的很多功效有被过于夸大的嫌疑,建议平常心去看待它,当成日常饮品会比较适合。在这里就不详细推荐了,有兴趣再向行家了解吧。

除了黑茶,其他茶也是,功效有是有,但是真的没那么神奇,把它当成一个健康的日常饮品,是对茶比较正确的心态。我认为喝茶能品出三种味道,一是本真味,二是文化味,三是生活味。我是【小茶一丛】的创始人许炜鑫,自小长于茶圈,迄今走过476个茶园,拜访了619位茶农,对茶有着些许个人见解与格调追求。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大家,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回复“茶”,一起交流茶闻佚事。【私信方式】在今日头条App内关注【小茶一丛】,进入主页,点击右上角“发私信”即可。

50岁应读哪些国学经典?

老子《道德经》,庄周《庄子》,王明阳《心学》,《心经》,《尚书》,《中庸》,《了凡家训》,《易经》,《孝经》,《水经注》,《史通》,《文史通义》, 《淮南子》, 《墨子》,《孟子》,《文子》《管子》,《商君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九章算术》,《山海经》,《近思录》,《阴符经》,《金钢经》,《太上感应篇》,《四十二章经》,《茶经》,《棋经十二篇》,《搜神记》,《红楼梦》,《三国志》

谈到茶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茶,是人生成长的记忆,说到茶,我会想到那一壶壶、一杯杯不同的茶,一个个一起喝茶的人和事。

小时候在厂里,周围的邻居多是父母的同事朋友,家里常常有很多叔叔、阿姨说说笑笑,每每有客人·来家里,就可以听到我爸爸熟悉的声音:“来来来,吃杯茶。”,然后我就会看到玻璃杯里沏上透明的开水,一撮或是深褐或是深绿,叫做“茶叶”的东西或浮或沉在杯里,杯口散发出徐徐白雾和好闻的香气。

那时太小,茶并不是我的饮料,但每每问道茶的香气,看到大人们浅饮后满足的神情,以及他们是不是地赞赏品评这次的茶叶如何如何,令我对这种神秘的饮品充满了好奇。终于有一次,我从爸爸茶杯里偷喝了一口泛着青绿,晶莹剔透的清香茶汤,平时喝惯凉白开的我不仅被茶水烫了嘴巴舌头,跟被那种苦涩的味道击破了对于茶的种种美好幻想,那时候觉得这玩意儿真太难喝了!

对茶的印象改观是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那次春节回上海过年,我的姑姑带我去茶馆听说书,知道有书可听,我高高兴兴地就跟着姑姑去开眼界了。

茶馆里喝茶,大家分坐在八仙桌边,除了跟家里一样拿着玻璃杯泡的茶,还有很多是我只在电视里看盖碗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点了也点了盖碗茶,不多时一个服务员就拿来了白色的茶碗,然而跟我以为的不同,里面竟然没有水,之间服务员熟练地掀开碗盖,我好奇地看茶碗里除了干的深绿色茶叶,还有红枣、枸杞、冰糖,正在我看得时候,突然从我身边伸出一根细细的金灿灿的铜管,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股冒着热气的水流如箭般从管子里射出,精准冲入我的茶碗里,一转眼就冲满了茶碗,把我吓得一激灵,原来是服务员(茶博士)手里的一把长嘴铜壶变得戏法,碗里的东西被水流冲得翻滚起来,一股熟悉的清香冲入我的鼻腔,我怕被烫,等了好一会儿在姑姑的催促下我才呡了一小口,那种令人愉悦的混合着甜味的清苦味瞬间充满了我的口腔和鼻腔,一股令人舒适的暖流顺着食道进入胃里,顿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浑身舒适的感觉,苦味过后,一股甘甜留在嘴里,久久不散,真是太好喝了!

从那之后我就喜爱上了这种苦尽甘来的奇妙饮品,于是我爸就开始有了一个茶友,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我爸就会沏上两杯茶,一杯给我拿到房间,一杯自己拿着去看电视,爸爸喜爱绿茶,所以我也跟着喝,什么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太平猴魁这几种我们喝得最多,爸爸好茶,爱喝好茶,零花钱几乎都花在了上面,这当然是我很久以后才知道的,但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天真地认为绿茶就是应该这样好喝的,直到上了大学,爸爸给我带的茶叶喝完了,我第一次去茶城想买点口粮才发现要买点跟我日常喝的绿茶差不多等级口味的,这个价钱凭我做家教赚来的那些辛苦钱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当然这是后话了,就这样我们父子俩一起喝茶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从我初中开始到我高中毕业离家去上大学。

读大学的日子基本还是靠着爸爸的接济来喝茶,自打知道茶叶的珍贵,又不愿在口味上妥协,喝茶是越来越少,越来越抠抠索索,能免则免。一直到工作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我第一次用我的工资给我爸买了茶,老头口头嫌弃我买的茶次,眼睛里不禁透露出喜悦的光芒,这样又过了一段父子俩一起喝茶的有趣日子。

随着我的成长,社交面越来越广,喝的茶也越来越多,铁观音、大红袍、生熟普洱、陈年白茶、甚至之前不待见的茉莉花茶,见个朋友、谈个业务、跟老板开会,都离不开喝茶,最贵的一次在香港的酒店里,俯瞰着维多利亚港,几个同事陪着老板,一遍清洗刚刚几百万拍卖得来的明代茶壶,一遍烧水,打开新买的十多万的普洱茶饼,然而喝大嘴里,除了钱的味道并不觉有何动人心魄的魅力,那么多年,还是怀念跟父亲两人对坐饮茶的时光。

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

想要知道研读这些经典还有没有必要,我们首先得知道这些书都是写什么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大家了解的比较多一些。咱们就先从“五经”说一说吧。

“五经”里面的第一部是《诗经》。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俗称“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了周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宫廷音乐”,分《小雅》和《大雅》共31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有40篇。

孔子曾经说过“不知诗,无以言。”可见学习《诗经》能曾加我们的文学修养,谈吐变的文雅、得体。不过孔子同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学习《诗经》未必能够提高具体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它只是一部诗歌总集,现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诗歌、文学的话,应该说很有“必要”学一学。其他人唐诗、宋词就够你学的,《诗经》就没什么必要了吧?

第二部是《书经》,也就是《尚书》。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古文尚书》25篇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不管真与伪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为一部上古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朋友很有“必要”学一学,其他人不学也罢!

第三部是《礼记》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它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⑴记礼节条文。⑵阐述周礼的意义。⑶解释《仪礼》之专篇。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可见,它是古代的一部“行为规范准则和礼仪准则”。孔子虽然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但考虑到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除了专门研究古代礼仪及古代规章制度的学者外,其他人研读它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

第四部是《易经》

它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以“卜筮”的形式,对自然规律与人事法则,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阴阳、刚柔”的理念,对天地万物进行了辨证的思维。司马迁说它“本隐之以显”,就是说它将隐藏的万事万物中的规律、道理提炼了出来,让人们能够看到。这种“提炼”、“抽象”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所以说它本质上是一部古典的哲学理论书籍。考虑到“哲学”在指导任何人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它的理念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理念,所以这本书我们很有“必要”读一读。

第五部是《春秋》

《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传说由孔子修订而成。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秋》虽然是一部“史书”,但它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而且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正因如此,这部“史书”就蕴含了太多的政治理念与价值导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思想政治”方面的书籍。司马迁说它“推显至隐”,就是说它把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都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对思想政治、历史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读它一下,普通人没有这个必要,学好课本上的政治学就行了。

最后我们再谈一谈《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部经典是对儒家思想一个完整、系统的阐述。由南宋的学者朱熹首先把它们编撰到了一起。朱熹的本意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可见这四书有一个循序渐进阐释儒家思想的过程。介于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行为理念的影响,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中都或多或少有儒家思想的影子,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四书认真读一读。最重要的是,这“四书”的篇幅都不长(除了《孟子》略厚之外),里头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它不像佛经一样空洞、抽象,是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学了这“四书”可以让你“脱俗而不超凡”,是真正的“中国式贵族修养”。非常有“必要”学一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