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三大流派,日本料理主要有哪几类
日本茶道三大流派,日本料理主要有哪几类?
日本料理起源于日本列岛,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调理法重视季节感。
种类介绍
卓袱料理
这是一种类似中国式的料理模式,卓袱料理特色就是一群人靠着椅子,然后围绕着一桌子吃饭。传说这种料理的起源是源于中国佛家的饮食习惯,后来在日本得到发扬。在卓袱料理菜式中有汤、茶、炖品、大中小盘等各式菜色。
本膳料理
以传统的文化、本膳料理习惯为基础的料理体系。源自室町时代(约十四世纪),是日本理法制度下的产物。现在正式的「本膳料理」已不多见,大约只出现在少数的正式场合,如婚丧喜庆、成年仪式及祭典宴会上,菜色由五菜二汤到七菜三汤不等。
怀石料理
在茶道会之前给客人准备的精美菜肴。怀石料理在中世日本(指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茶道形成了,有此而产生了怀石料理,这是以十分严格的规则为基础而形成的。 日本菜系中,最早最正统的烹调系统是“怀石料理”,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日本古老的传说,“怀石”一词是由禅僧的“温石”而来。那时候,修行中的禅僧必须遵行的戒律是只食用早餐和午餐,下午不必吃饭。可是年轻的僧侣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将加热的石头包于碎布中称为“温石”,揣到怀里,顶在胃部以耐饥寒。后来逐步发展为少吃一点东西,起到“温石”御饥寒的的作用,详情大家可以浏览日本料理专门网进行查阅。
会席料理
晚会上的丰盛宴席菜式。随着日本普通市民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料理店,形成了会席料理。可能是由本膳料理和怀石料理为基础,简化而成的。其中也包括各种乡土料理。会席料理通常在专门做日本菜的饭馆里可以品尝到。
茶会料理
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茶会料理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茶会料理尽量在场地和人工方面节约,主食只用三器:饭碗、汤碗和小碟子。席间还有汤、梅干、水果,有时还会送上两三味山珍海味,最后是上茶。
日本茶叶和国产茶叶?
说到茶叶就有必要说一说日本的农业。茶叶最早是从中国的唐朝盛期,和日本佛教交流传到日本的,而日本却保留了当时茶道的完整。
日本国土小,人口密集,所以战败后非常重视粮食安全生产。从70年代开始一直研究有机食品的生产。所以日本的茶叶是不打农药,以有机茶为主。
本人在六年前开始种茶,当时药监已经严格把关了。在一次检测某品牌的茶叶样品发现农残留超标,镇政府,农技站马上召集所有的茶厂茶农的从业人员开会。因为刚变身茶农,我也应邀到场开会。会上提出禁止使用叶面肥,农药和除草剂,一旦抽查样品农残留超标将严肃处理。会议强调,绿色有机的茶叶安全是将来的主导。当时对茶叶销售不明朗,所以会经常卖青叶给茶厂。但茶农要在五天前把老叶和嫩叶样品带到农技站检测。检测报告出来后茶农凭该报告出售茶青给茶厂。所以当时的要求就很严格。
可能有些人会质疑,说有机茶只是一个概念茶。如果是经常喝同一品种的茶,你会从口感上分辨出来,下过化肥的茶树,它的茶底会有一股苦味,而有机种植的是甘甜。但有机茶的产量实在太低,而且成本也大。
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是英德的茶农,种植英红九号,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为什么日本人都喜欢喝抹茶?
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Matcha)形成历史断代,成为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相反,九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Matcha),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不是都是从中国学的呢?
感谢邀请【共享茶园】回答此题,欢迎关注共享茶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
有文书记载: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也就是说日本茶道是在唐宋时期,随着遣唐使、遣唐僧到中国学习文化、佛法和先进的生活方式时,从中国引入的。所以,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从中国学的。
但是,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应该也融入了其本国的思想。从日本茶道发展史看,日本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则是以“美”来阐述哲学。
比如: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
日本茶道(“茶之汤”,Chanoyu),本源是中国唐宋时期的寺院茶道禅文化。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主流茶饮方式。日本的茶道,基本是学习自中国唐宋时代的寺院饮茶礼仪,融合了日本武家贵族的“武士道”精神,呈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有茶文化研究专家这样评点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太过于注重仪式,讲究典仪运作的过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几乎摒弃了味觉品尝的愉悦,不考虑茶叶本身的品味,可称为“无茶之道”。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弘扬和推广源于我国特色的茶文化。
本文章系“共享茶园”发布,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关注了解有机生态茶源可直接留言与我们联系哦~
江户时代的饮食文化如何?
日本历史上,从1603年(庆长8年)到1867年(庆应3年),被称为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中灭了丰臣氏,在江户设置了江户幕府。
江户幕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近世社会开始建立。政治上采取以幕府为中心联合各藩的幕藩体制,经济上采取以米为计量单位的“石高制”体系。所有的耕地和房屋,都能换算成稻米的产量,租税也强制性地用稻米支付。
稻米种植自从传入日本起,就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日本人的主食也一直是稻米,没有哪一种其他农作物能够代替稻米在日本的地位。反之,社会上广泛相信,吃肉会造成嘴巴变歪。古代以来,将稻米视为圣物,将肉视作肮脏之物的概念,在近世时对肉食的忌避达到高潮。
现今日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江户时期已经出现,甚至达到了鼎盛时期。譬如寿司、鳗鱼饭、荞麦面、天妇罗等,这些流传至今的和食料理,在当时是提供给地方武士和外地移民的速食。
除了这些简单的食物,高级菜肴在江户时期也发展起来。其中,高级料理有两个代表,一是作为宴客的本膳料理,一是随茶汤一块享用的怀石料理。
本膳料理即武士料理,出现在镰仓时代,吃的饭菜很简单。镰仓幕府第五代掌门人北条时赖去拜访手下的重臣足利义氏,主人足利家只拿出了鲍鱼干、虾和豆沙团子三道菜,配上清酒,就是一顿简单的宴席。后来,随着武士阶层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力和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清贫简朴的菜单也开始向贵族靠拢。日本古籍《宗五大草纸》中,记录了本膳料理的成熟形态,一共有15或17道菜,食材主要是鸡鸭鱼肉。即便在今天的日本,本膳料理也是非常高级和正式的菜肴,一般只在婚丧嫁娶等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
怀石料理的出现,与日本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茶从中国传入日本,当时喝茶具有竞赛的性质。规则是喝下某一品种并猜出来,就能获得奖品,称为“斗茶”。茶会上开始出现葛粉条河面线,以及各种山珍海味,被视为怀石料理的雏形。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一期一会”,主人必须以一颗赤诚的心对待宾客,招待客人享用茶和料理。为此,他们往往会发挥精巧的构思,把菜品融入季节感、善用当季的食材,透过色彩、比例和立体感来装饰和摆盘。
江户时期,西餐也开始渗透和融入日本社会,至于繁荣和发展,是明治时期的事情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