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矿朱泥,调砂朱泥紫砂壶比原矿朱泥壶哪个好
原矿朱泥,调砂朱泥紫砂壶比原矿朱泥壶哪个好?
调砂朱泥紫砂壶比原矿朱泥壶,原矿朱泥壶好。
在紫砂泥料中有这样一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色泽娇红微嫣,型制小巧灵秀,那就是朱泥。朱泥之所以贵,主要是因为朱泥本身的原因。朱泥的收缩率比较大,一般都在25%左右,所以能完美出窑的朱泥有时候数量少之又少。
那么现在市场上卖的大红袍紫砂壶都是假的吗?
我第一次听到大红袍这个名字,大约是01年,那时我还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销售部。
那个时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的人到访,拿出了福建大红袍的茶叶,让大家品评。据说最贵的是六颗大红袍古树上的茶叶,20克要20多万。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大红袍已经成了紫砂泥的名字,而且炙手可热。
我网上搜了一下,一些紫砂门户网站关于大红袍紫砂泥是这么定义的:产地赵庄是濒临灭绝的极品朱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49年起到90年代末,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压根就没有朱泥这个说法。那个时候黄龙山少量的朱泥矿都是和红泥矿混在一起炼制成红泥的,而那个时候赵庄的朱泥也称之为嫩泥,所以在后来相关的紫砂书籍中,也通常都把朱泥归类为红泥一类。
后来地质出版社出了一本《宜兴紫砂矿料》的书,在书中明确的将朱泥和红泥分为两类。因为朱泥和红泥在矿料阶段,外观和泥性就有着有明显的区别。
从成分上来说,朱泥的氧化铁含量远远高于红泥,而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含量要远远小于红泥。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红泥的砂性比朱泥要来的高,透气性比朱泥要来的好,但敲击的时候声音没有朱泥来的清脆悦耳,用红泥制作紫砂壶,成品壶表不容易起皱,而且吃温要比朱泥略高一点。
宜兴紫砂矿料一书中明确了原产于黄龙山的大红泥就是大红袍。断面有油脂般的光泽,有白色云母的碎片,制作时带有一定的泥沙性,制作难度较高。成壶以后壶体表面颗粒感大致与紫泥相同。
为此我跑到宜兴紫砂博物馆寻找证据,在馆内也有这么一块大红泥矿料,从这块矿料的外观看和书中的照片相差无几,断面也有油脂般的光泽。
在坊间传闻中,大红泥这个名字古已有之。相传民国大家余国良的传炉就是大红泥所作。而在顾老的《宜兴紫砂真赏》一书中也得到了印证。从这把民国六年的这把传炉看,色泽醇厚,砂感丰富,水润雅然,是标准的顶级大红泥。
还有江湖传闻,说蒋蓉的牡丹壶上面的花蕾也是用大红泥制作的。找来照片一看,也是砂感丰富,色泽红润,丽而不艳整件器型极具美感。
可以确定的是大红袍这个名字应用到紫砂泥上,大约是09年以前的事情。可能开始有些商家将优质的朱泥矿优中选优,再将这些优质朱泥制作成紫砂壶,以大红袍的名字对外售卖,可以说是打出了大红袍的名气。
随着大红袍泥料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接受度越来越高,接下来就渐渐泛滥了。现在,某东宝上百元左右的朱泥机车壶,绝大多数都号称是朱泥大红袍。
后来有幸到线下机车壶作坊一看,店家的泥料仓库中囤积的泥料,塑料袋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大红袍三个大字。而这些泥料,很多甚至都不是朱泥,只是把陶土磨细,加入铁红粉制作而成,生胚就通红。
无论从那种资料看,大红袍或者说大红泥这个泥料已经是极其稀有,几近于无了。所以还请壶友,不要迷恋大红袍这个名字,那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原矿小煤窑朱泥和黄金朱泥哪个好?
紫泥里面,底漕清是公认的极品,还有一款泥料叫天青泥,很稀罕。普通一点的就是清水泥了,还有紫茄泥,枣红泥这些是按颜色细分的,我个人比较喜欢红皮龙,发色偏红。
朱泥大致分三处矿,赵庄朱泥最为极品,但是很难取到了;黄龙山朱泥,砂性重,云母比较多,我觉得一般;小煤窑朱泥收缩比率最大,相对量要多一些,这个我家也屯了一些,烧出来有时候会有一点黑黑的杂质。朱泥里面最好的就是大红袍了,众所周知,朱泥壶是红色的,但是朱泥的矿和泥确是黄色的,不过大红袍它的原矿就是红色的,烧出来更红更鲜艳。当然朱泥壶是化工壶重灾区,慎入!
段泥里面,黄金段肯定是极品了,油性足,陈腐时间长的老段当然也很好了,好养养出来也漂亮。青段也有不错的。
总体来讲紫砂泥料高中低档也是按金字塔分布,优秀的少,普通的多。水很深,建议从紫泥玩起。
黄龙山朱泥怎么样?
黄龙山朱泥就是产于黄龙山的朱泥矿料,它一般有两种产出情况,一种是产于浅黄表黄石岩层下部贴层,出产区域分布较广,矿形琐碎,采掘非常困难。还有一小部分产于宝山矿区墨绿泥层下部贴层。
存量稀少,黄龙山朱泥外观呈黄色、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不溶于水,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好,在朱泥类中砂性最好,颗粒比含量大,烧成收缩较小且不易起皱,可以制作较大型作品,是明清时期朱泥类作品的主要泥料来源。
无朱不皱是原矿朱泥吗?
无朱不皱是原矿朱泥,因为原矿朱泥泥性大,砂性差,是紫砂泥料中收缩比最大的,收缩比大的泥料烧制完成后就会出现皱的现象。所以无朱不皱是原矿朱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