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精神四个字,日本茶道是如何发展的
日本茶道精神四个字,日本茶道是如何发展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
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
南宋末年,荣西禅师(生活于日本镰仓时代)到中国参禅,并将当时的点茶法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抹茶道;明代末年,中国福建高僧隐元禅师东渡到日本(时值日本江户初期),将当时中国的壶泡法带入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日本煎茶道。
千利休是不是日本茶道的鼻祖?
千利修当然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日本最大的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为老祖宗的千家,分作三家: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现代的每一位茶师,都从千利休这一系的弟子手中获得茶道的资格证书。
千利休出生于日本大阪堺市的一个富商之家。堺市是日本一个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港口,当地的富商们把茶道作为消遣的一种方式。他们很富有,把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等精美的陶器用在了茶艺上。
千利休从小开始学习茶艺,五十岁时声名鹊起,成为公认的成就最大的茶道大师之一。织田信长十分喜欢茶道,特别偏爱千利休。织田信长死后,千利休亲近了丰臣秀吉,成为秀吉的茶侍者,报酬是三千石大米。在那些动乱的年代,喝茶是封建领主们最喜欢的消遣方式,即使是行军打仗中也离不开喝茶。
千利休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这四要素贯穿茶道仪式的始终,缺一不可。“和”表达了支配茶道全过程的精神;“敬”讲求的是内心的虔诚,而不是单纯物化的模仿;“清”就是清洁,本意在于使人六根清净;“寂”是安静、平和之意,它是一种积极的美学原则。
利休死得很惨,他惹怒了专制的丰臣秀吉,在其70岁的时候,秀吉强迫他用武士的方式剖腹自杀。他收到命令后,回到屋子里,沏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道茶,静静地品尝。
和敬清寂是什么意思?
日本最著名的茶道祖师是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1521~1591),他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或“千家茶道”,其子孙分为三派,影响至今。
茶道的宗旨可用四字概括,即“和敬清寂”。和、敬,小而言之,表示主客之间和睦共处,互相尊敬;广而言之,则寄以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清、寂,表示茶室环境的清净幽雅与陈设的古色古香,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根据以上宗旨,茶道对于茶的质量、色泽,茶的烹煮技巧,对水的要求,茶具的色泽、质量,茶室的环境、设施。水果点心的配置、尤其对宾主间的语言、礼节、仪式等等都有不少讲究。据说一名大家闺秀要学好整套礼仪,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为什么日本人都喜欢喝抹茶?
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Matcha)形成历史断代,成为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相反,九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Matcha),在日本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人将品茶与宗教哲学、社会道德、品行修养融为一体,将饮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日本对茶文化的研究开始于?
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而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
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也由此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其时他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
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而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
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之意境。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