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茶具介绍,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
日本茶道茶具介绍,日本人喜欢喝什么茶?
欢迎关注【懂茶帝】
日本人最常喝的是什么茶呢?如果你回答抹茶的话,那么恭喜你,答错了。日本人最常饮用的茶其实是煎茶,它和抹茶一样也是属于蒸青绿茶。
在东亚地区,各国以清饮为主,这比较符合东亚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中国茶和茶文化自唐朝传入日本,随后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其以方式严谨、内涵丰富而著称。
▲日本人喝茶
一般来说,日本文化的茶道,是指“抹茶道”而言的。中中国唐朝饼茶煮饮法的传入,到日本茶禅结合,日本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初创期。后经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时期发展,日本茶道逐渐成熟。从各个方面看,日本茶道所形成的“四规”(即“和、敬、清、寂”)以及“七则”(即点茶有浓淡之分;茶水温度要按季节的不同而改变;煮茶的火候要适度;使用的茶具要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备好一尺四寸见方的炉子;冬天炉子的位置要摆得适当并使之固定;茶室要清洁并插花,花的品种要与环境相匹配,以显出新颖、清雅的风格)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道德精神,也代表了日本文化的特点。
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禅茶道文化源于中国?
谈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约兮。
拙作《挥云而去 十张画里看中国》中曾谈及这一问题,在此略做汇报。
首先,日本对于文化的虔诚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执着认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人善于学习的表现,就是他们会把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认认真真地拿到日本,完全不打折扣。
比如,他们的足球。日本足球拿欧洲足球非常彻底。如果我们去拿,我们就会去寻找哪些经验适合我们,然后拿来。日本不是,照单全收。就连场边多少米摆一瓶矿泉水,都要测量好,然后一丝不苟地照搬过来。
当年日本学中国大唐文化就是这么学的,所以,好多人说,要看中国的唐朝,就去日本。
好多人也因此认为,日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包括茶道。
很可惜,日本做不到。
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不是日本文化,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以茶而言,日本人把中国茶的烹制饮用进行了细节化和标准化,然后变成了充满仪式感的“道”。
在日本人看来,道就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喝茶?!
你累不累啊!
我们的喝茶,的确会很讲究,但是,更在意喝茶交流的轻松与惬意,是在貌似不经意间完成茶的内容。
禅茶?
禅是什么?
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吗?你这表现连禅的门都没入呢!
这就仿佛书法,初学者务必求工,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临帖一定要临谁像谁,但是,临帖不是目的呀!书法家需要跨过工的阶段,进入自由表达。
什么是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这个道是无形的,不受拘束的。
日本的所谓“道”,茶道也好,香道也好,花道也好,其实都是表面的模仿,其实那不叫道,那叫匠。
茶匠。香匠。花匠。
日本的匠很厉害,极致工细,这是日本的民族性格,但是这样的思维和中国文化的气息差距巨大。我们的文化中是最怕匠气的。
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就是如此,太精致漂亮了!但中国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就是因为匠。
匠不怕,就怕只有匠。
同样道理,中国专业人士都极力避免和日本相关文化的区分,日本叫茶道,我们叫茶席;日本叫香道,我们叫香席。
所以说,日本茶道有特点,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它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风貌,更不是我们需要仰视的文化内容。
中日韩三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曾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当代,日韩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那么,中日韩三国“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国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别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韩三国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艺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而日本的茶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将“仪式感”演绎到了极致。
点这里,详细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韩国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的茶道相近。
韩国的茶礼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发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礼为核心的茶礼流程,点这里,详细了解韩国茶礼的起源和发展。
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本,比如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
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3、中国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
其中,茶艺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紫砂壶茶艺等,都是中国茶艺的优秀代表。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二、茶器的对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心禅境来,集茶、书画、香、花为一体,用生活美学、心学层面之礼节表达出来。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
战国时代,日本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器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武士就会欣喜得如同获得了一座城池。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各种“烧”的前身,现代还有美浓烧、有田焼(相当于中国景德镇陶瓷)、清水烧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铁器、银器、锡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独树一帜,纹样精美、做工考究。
2、韩国茶器
韩国茶器最早是以陶瓷为主,而韩国陶瓷的历史起始于土器。
大约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产离不开中国五代时期越窑的影响。
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铁锈花绘画装饰以及有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成功进入生产。
白瓷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为韩国茶器的代表,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现代依然是韩国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国茶器
中国茶器经历了汉、唐、宋、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器。
唐代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器,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器,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盏是一种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种。
元代青花瓷茶器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花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时期,宜兴紫砂陶与景德镇的瓷器同时发展,“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
清代茶器品种增多,色彩多样,从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现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罗万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属茶器各显其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其行为艺术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输出中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韩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日韩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开创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还有“一期一会”之说,这是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事时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2、韩国:“和、敬、俭、真”
韩国提倡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的整个过程,从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器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进入20世纪,韩国的茶礼逐渐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的茶礼以“和静、清虚、中正”为精神脉络,表现出心地善良、礼貌谦恭、简朴廉政等东方传统美德。
3、中国:“俭、清、和、静”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茶道精神历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陆羽在《茶经》里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俭德”曾经被国人当作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
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他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核心思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俭清和静”,而且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韩日茶道,中国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街边挑夫到闺中小姐,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韩茶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中日韩三国彼此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三国人民都共同体味着茶香中蕴含的包容、亲和与凝聚之力。
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则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食器。、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涉及择水(挹彼清流)、选器(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茶(酌之以匏)。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总之,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五代、宋时期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具体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创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
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中日茶道的不同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江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经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泥于形式,打躬静坐,使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于道教的追求静清世界也有很大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更强调自然美学的精神,于是变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厅、茶室。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行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心,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的那种,两只手持杯,特郑重,好像手里捧的不是一只茶杯而是几百块钱似的,就差跪下磕两个了。而我们国内的茶文化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这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德钟壶倒水姿势?
一、持壶法
耳把壶:耳把是最常见的壶把了,像个小耳朵挂在壶壁上。
持壶方式:用食指与中指圈住壶把,拇指按住壶钮。或者用拇指与中指交互握紧圈把,用食指按住壶钮,无名指与小指借力顶住壶把,缓缓倾倒。但如果是中大品或者手娇小的人,拇指无法按住壶钮,可直接按在壶盖上。壶里添水别加太满,小心烫手。
侧提壶:这种壶最常见,壶把方向和壶口出水的位置平行,壶把通常为圈把。
小型壶,容量150ml左右的,可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壶把,无名指抵在下方、小拇指轻轻搭住。水要倒尽时,把食指轻轻搭在壶盖上不让它掉落,另一只手按住盖钮也可。
大型壶,容量在200ml朝上,可把食指和中指一起穿过把手,大拇指放在上方,无名指抵在下方,同时用力就可以顺畅倒水。快倒尽时,左手辅助按住壶盖。倒水时食指和中指不要接触到壶身部分,就不会烫手。
横把壶:也叫侧把壶,壶把和壶嘴方向呈90°直角,起源于唐代,主要用来煮茶,现代在日本茶道中用得较多。这种茶壶用起来蛮方便,比较契合人体发力的点。右手大拇指压住盖钮或盖,其余四指握把提壶。
提梁壶:提梁这词非常形象,把手位置都在壶身上方,壶把就像房梁一样从这头搭到那头。一般这种形态的壶对新手都十分友好,右手除中指外其余四指握住偏上面或右侧提梁,中指抵住盖钮或盖提壶。若提梁较高而无法抵住盖钮,即用五指握住偏右侧提梁提壶。
飞天壶:飞天壶的壶把在壶身一侧,类似彩带飘舞的造型,十分灵动。执壶简单,大拇指压住壶盖,其余四指抓住壶把就可以了。或一手拿壶把,另一手压住盖钮,配合倒水。
无把壶:无把的单壶通常出现在便携型茶具或者旅行茶具套装中。出汤的时候虎口张开,拇指、中指握住壶身两侧,食指按住壶钮,把壶提起。
二、持盅法
圈顶式盅:盅顶有一圈环,是盅口也是持盅的所在,一般配有盅盖。用拇指与中指夹住圈顶,食指按住盅纽,其余两指抵住圈顶下方,与拇指、中指成三足鼎立之势。这类盅尚包括一种无明显圈顶,只是在盅口两侧或下缘加上配件以加强拿取功能者,持法亦如上述。
壶式盅:形式如同茶壶,有把有盖,持法就同持茶壶。杯式盅杯子的形式,在杯口处设计有便于倒水的“流”,通常加有把手。这种盅,以单手持把,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盅把。无柄的杯式盅,则以单手虎口分开握盅,食指亦可抵住盖钮或盖。
三、女士持壶
相比男士而言,女士拿壶手势更为优雅知性。只需将中指和无名指捏住壶柄,食指轻倚在壶盖(壶钮)上,大拇指捏住壶把,找到合适角度倒茶即可。遇到容量大的壶,建议再用另一只手手指微按壶钮作支撑,双手倒茶,再稳妥不过。
四、男士持壶
相比女士拿法,男士拿壶时更为粗犷大气,用大拇指抵住壶盖,食指穿过壶柄捏住。但要注意手指放在壶盖上时,看看气孔位置,切勿堵住气孔,不然易被烫到。壶容量较大的话,用左手协助按住壶盖,以免倾斜过大壶盖滑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