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2023-03-23 139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本来写了一篇,审核了好久,一怒之下就删除了,重新写一篇吧!

笔者认为,当得起伟大两字的人,要不然是开创时代,要不然是承前启后,要不然是发扬光大,提到日本最多的印象嘛......抛去会导致显卡故障,显示不出衣服的电影以外,相信大家都清晰明确的文化符号就是日料、樱花、茶道、歌舞伎、相扑、动漫之类的东西了吧?

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这次我们就说说日本的茶道吧,相信作为日本文化的符号之一应该毫无争议了吧?

日本的茶道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是中国、中国、中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794年)

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日本的朝廷赐茶给僧侣。

文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留学和尚最澄把茶树种子带回日本。这是日本本土开始茶树种植的标志。

所以这个时代的日本喝茶的方式应该和唐朝一样——【喝泡沫】

唐代以前中国没有制茶的方法,都是采摘新鲜的茶叶+香料(葱?生姜?桂皮?茱萸?)熬煮成粥羹食用;

唐代开始,有了茶叶的制备,开始出现粉末状的茶饼(微酵红茶?)。

用锅煮水,一沸(出现鱼眼大的气泡)时,向锅内撒盐;

持续煮水,二沸(出现锅边连珠气泡)时,取一瓢水冷却,然后搅出个漩涡,往漩涡里丢茶叶末;

不断煮水,三沸(水面波浪不断翻滚)时,用取出的水止沸,然后拿勺子沿锅边捞泡沫,大家分着喝泡沫。

西安的同学们请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

日本人荣西(人名)两次入宋,归国后用汉语写了本书《吃茶养身记》,荣西曾在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喝醉了以后献茶醒酒。

至少这说明,这个时候的日本人和宋代人喝茶的方法一样——【打蛋器喝汤】

宋代的喝茶方法,叫做点茶法,其实已经和日本抹茶道几乎一样了。

茶叶仍旧是茶末,不过是倒在碗里,然后用开水浇进去。

随即用茶筅(小型打蛋器?)拼命搅和,直到出丰富的泡沫。

茶末和水完全混合后饮用。

好的茶,泡沫出的快,茶末沉淀慢。

点茶非常讲究水温,水没烧开的话泡沫少且飘,烧太开的话,茶末会快速沉淀。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年)

日本流行“斗茶”,简单说就是铺张浪费,喝茶的时候也喝酒吃肉,还赌博...

之后形成基本礼仪,进化成“书院茶”。

日本的茶文化,此时开始普及至普通人,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作为一休和尚的弟子,把禅和茶融汇在一起,形成茶道的雏形。村田珠光的徒孙武野绍鸥(出生那年村田珠光去世),将茶道日趋完善,把日本茶道规范化,结合连歌、服装等形式,把茶道民族化、本土化。

此时的日本人努力的钻研宋代引进的打蛋器喝茶法(点茶法),而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呢?

朱元璋:

我不管,复杂的事情交给茶农和制茶工人搞定!

我只要拿壶,用水泡了就要能喝!

还要好喝!搞不定杀头!!

(以上为戏说,杠精退散,其实以后这种方式也传到日本,叫做煎茶道)

日本茶道的鼎盛时期

当时间进入到安土桃山时代,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出现了,只要玩儿过暗荣公司出品的战国策略类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家伙——千利休。

天下三宗匠(俗称三奸商)

不过你们觉得我要介绍的是千利休么?哈哈哈哈哈哈.....你们都想错了!!

今天我要说的伟大人物,是他的孙子——千宗旦!!!

日本茶道的核心体系创立者

日本茶道,特指“抹茶道”。

是指用饱含艺术性、规范性的方式,请别人喝茶的一种礼仪性质的文化行为。目的在于通过健康物质享受的同时,帮助人们陶冶性情、加强审美、学习礼仪。日本旧时叫做“茶汤”,如今叫“茶道”。

而这套体系,一切都来源于一位拖油瓶少年。

亲儿子千道庵因为父亲续弦之事和父亲交恶,离家出走,虽然之后和解,但是与拖油瓶儿子千少庵一直关系很差,据说终生没有同席过。

亲儿子千道庵离家出走后,父亲千利休把闺女阿龟嫁给了拖油瓶儿子千少庵,之后生下了孩子千宗旦(又做继承人,又赚一老婆,又得一儿子,这波不亏啊)。

*注:阿龟的身份不明,关于结婚只能表示,通说里是这么写的。

终于出了大事情——家族负责人千利休,被丰臣秀吉勒令切腹!!

千利休死后数年,终于被丰臣秀吉赦免家族的惩罚,随后:

亲儿子千道庵回到了故乡堺港,创立了【堺千家】(宗家);

拖油瓶千少庵留在了日本京都,创立了【京千家】(分家);

宗家千道庵没儿子,宗家断绝;

分家千少庵据说也被丰臣秀吉勒令退休,茶道京千家被交给了儿子千宗旦;

文化反输出的典范

千宗旦作为千家茶道的唯一继承人,一心希望发扬祖父千利休的茶道精髓,为了追求极致的去功利化,甚至靠讨饭的方式生存,被称作【乞食宗旦】。

他的四个儿子:

长子千宗拙加贺前田家工作;

次子千宗守高松松平家工作,后成为茶人(一翁宗守),创立武者小路家;

三子千宗左纪州德川家工作,后成为茶人(江岑宗左),创立表千家;

四子千宗室加贺前田家工作,后成为茶人(仙叟宗室),创立里千家;

上述三家并称【茶道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正宗派系,占据绝对核心地位。

而宗守、宗左、宗室也成为三家嫡传家督的固定名字,类似“半藏”这个称呼是服部家头领的固定名字。建国后,里千家的家督千宗室还多次访问过中国,受到过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茶道三千家的关系?

表千家:

千家茶道本家,家族为纪州德川家(御三家之一)茶头身份,所以身份最高,而且继承了千家茶道的传家茶室【不审庵】,历代负责人其实有过继,血缘上你懂的。

里千家:

千家茶道分家,继承了千家茶室【今日庵】,据说是目前三千家中事实上最庞大的流派,历代负责人有过继,血缘上你懂的。

武者小路家:

千家茶道分家,家族为高松藩茶道指南役身份,茶室为【观休庵】,历代负责人中有养子,血缘上你懂的。

结语

不论如何,这个从中国带走的饮茶行为,如今在用另一种形式输出回中国、甚至是世界,抹茶的味道被很多人们所喜爱,这一切都是从拖油瓶同学的努力学习继承开始;

对于我们来说,至少我们能再领略到经过数百年传承进化的宋代茶艺,也不算一种遗憾,这一切也是从拖油瓶同志的努力学习与继承开始;

让我们认真考虑下,我们作为文化本源国家,还有多少东西需要认真的保留和发扬吧!

日本六艺哪些来源于中国?

书道、歌道、连歌道、能乐道、花道、茶道 不过这六艺都是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的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进中,受到了本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

日本的喝茶礼节是什么?

茶文化的发展在于:

1、 饮茶的广泛盛行。

茶叶的通俗与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大众饮茶和宫廷茶饮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茶与佛教的缘分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分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饮茶之间的特殊关系。

2、 文人介入,诗文吟颂。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仙人掌》,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茶道的各个方面。中国茶叶传入日本在公元世纪开始,但当时日本并不产茶。因此,茶叶还及为稀贵,只有上流贵族阶层和寺院才拥有,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求的。似举安溪茶艺. “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 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日本茶道是人唐文化的翻版。其目的主要为接待宾客,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礼仪活动。最初,许多种茶的农民经常定期举行茶叶评赛会,由此发展为许多人以品茶为一种娱乐。大家在一起饮茶叙谊。僧侣之间则利用茶气来讲经布道,幽雅品茗,参惮悟道。日本茶宗应体现,和(平),敬(友),清(寂),寂(幽雅)。在日本一般举行茶道的时间,分别为朝茶,饭后,消昼和夜话茶道对茶会的环境有一系列的规定,除“和”与“敬”,是指茶会上主人和客人之间应强调精神,态度和因有的辞仪外,“清”与“静”则主要表现茶室,饮茶亭院的环境和气氛要充分体现清静和典雅,…… 现今,在中国的一些茶区,如福建定期举行的茶会大体上与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国的安溪茶艺与日本茶道略有相似。中日茶文化的对比之余,不免有让我们思考的地方。茶出于中国,兴于中国,为什么这灿烂的文化瑰宝,在近一百年中,却改变了它千年的内含底蕴。试问当今有几亿人。在品茶前沐浴更衣,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细细品们茶所带给你的精神的愉快。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茶人相聚说茶,不时会有中日茶道之别的话题。日本的茶道我没有体验过,但看了很多详细的表演视频。

中国的现代茶艺表演面对面见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是能够从头到尾直视下去的.......

日本的茶道表演,从你踏入他院子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整体环境充分的营造出了日式的“侘静”之美。

你低下头钻进茶室、盘腿坐下、茶师为你奉上茶水,这个过程重现了一段日本的历史。千利休代表文官集团向即将成为日本第一人的丰臣秀吉道贺和表示支持,又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双方间的平等关系。

在整个表演中,体验者能充分的感受到表演者的严谨和敬意,整体环境烘托出了美与雅,还有日本的历史文化。

但我个人认为日本茶道与茶之间并没有多关系,千利休只是用茶把他的美学修为与政治智慧串联起来了。千利休确实厉害,他用茶道串联起来的政治力量使当权者忧虑。千利休与他的优秀弟子古田织部,最终都被不同的当权者命令切腹自杀。

在我们中国,一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

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它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我没有见识过传统的中国茶道是怎样演绎的,现在我们平常能够看到的称之为茶艺表演,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位穿得就如同仙子一样的美女在表演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温婉、柔美......能不能专心把茶泡好了再叫我来喝呢?动作虽然都很美,但明显不能把茶泡好喝啊!这样会让我误会是不是请我喝茶的......

日本茶道用整体环境来表现美和雅,由人来演绎谨和敬。中国目前的茶艺用人来演绎美与雅,诱代敬、谨被丢,何以为道?只能沦为悦人之艺!

茶道是什么?

是体验一杯好茶的滋味还是用茶来进入一种境界?怎样去演绎茶道?演绎出来的东西能真实表达茶道的内涵吗?

先说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虽然很美,但那并不是纯粹的茶道。

就如同千利休对他弟子说过的一句话:“茶道应该根据自己对于艺术、文学感想和领悟,自由发挥”。

现在的日本茶道里把他们的美学、艺术、礼仪、历史融合在一起,用茶作为动线进行演绎。这个表演很好的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但茶只是辅助工具,是可被替代的,有的茶道(古田织部流派)甚至会加入吃饭。

传递的重心是文化和思想,而非茶本身。

日本茶的演绎之道有幸。

出了一位千利休,一位在他所处时代中,公认的美学及茶道第一人。在日本最精彩的历史时段,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出了点睛之力。他最终悲情离世,完美的符合了圣人的标准。

正好日本也只有绿茶(抹茶为主),极易产生一致的共识,这些综合原因造就了日本茶道。

在我心目中,中国的茶道才是最纯粹、内涵最丰富,也是最有深度的,没有之一。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空间维度的。

光是加工制作上就有六大类茶,每一类茶还有很多不同品类,关于茶的研究和理解更是多元化。

正因如此,中国的茶道表演很难像日本茶道那样达成共识。

但真实的喝茶之道与演绎之道是有别的!

喝茶之道需要你去亲身体验,以茶修心之道需要你去深入理解。这些都无法通过演绎来准确的传达。

自从朱元璋罢造龙凤团饼后,打开了中国制茶人的创新思维,促成了中国茶叶制造方式的大变革。从此中国茶可以轻松的走进寻常百姓家。

而日本则因斗茶的奢侈、浪费,迎来了千利休用美学、意境和寻求心灵安宁所做的茶道改革。

加上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稳定了下来,保留了来至宋代的茶文化。

而中国在这个变革中逐步抛弃了这种喝茶方式,并逐渐发展出了乌龙茶、红茶、黑茶3大类茶。

怎样去演绎中国茶道是很难的,因为茶与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度是非常高的。学茶更重要的是对茶的全面理解,而非表演。

如要表演,我期望中国现在的茶艺能抛弃那些媚俗的做作,也别叫茶艺师那么麻烦,就两个字“茶师”多好。内容上可加入些传统礼仪,以严谨、专注的态度,用茶来表达出思想和修为,方可称之为道吧。

中国丰厚的文化,如此多的茶品类,理应百家齐鸣,为何要被现在的茶艺所禁锢呢?

茶道不只是一场表演,正因茶涉及的文化范围非常广,才可称之为道。

中国人从为什么喝茶、怎样做茶、如何喝茶,再到因茶而创的艺术、文学等等。不仅涉及面广,理解深度也是他国无法企及的。

一场表演无法表达中国的茶道,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只能算是茶文化中的一角。

日本人的来历?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

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

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帝禹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