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茶道是否依旧存在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茶道是否依旧存在?
所谓茶道,就是一个人喝茶最舒服的方式。
想一想“道”这个字,就是道路的道。我们的古代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要去山那边的另外一个村子。最开始的时候, 大家肯定是一通乱走,最后发现,有一个路径走起来最省时,最轻松。于是大家就都开始顺着这个走了。
喝茶也是这样,上千年的历史,开始大家随便乱喝。之后,逐渐有人发现用这种水最好喝,用这个器皿装着喝的最舒坦。于是,关于喝茶的一些配套,形式,就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当下所谓的“茶道”。
所以,茶道也就是喝茶的规律。
关于喝茶那些形而上的部分,我在另外一个关于茶的问答里已经说过了,这里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
我第一次见识中国的茶道,是在台湾。这里跟大家聊一下。
2011年夏天的时候,当时编辑要去台湾拍生活方式方面的选题。我之前没去过,也就顺便去了几天。
去台湾的第二天,就被朋友拉着去宜兰山喝茶。车子从台北出发,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开始进山,绕了不少山路之后,到了一个专门种茶喝茶的山庄。
老板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在凉亭里坐好,面前就是用一整块木头做的茶桌。之后,就一边跟我们聊天,一边开始展示台湾独有的茶道。
我这里就不详细描述老板的手法了。因为没啥好说的,其实无非就是煮水,冲茶,分茶,喝茶这些步骤。但是很神奇,那天我第一次发现茶居然也可以这么好喝。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种晕乎乎,上瘾的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类似当年抽烟上瘾的感觉。
茶喝爽了,自然心情也好。我记得当时满目都是山间的绿色,鼻孔里都可以呼吸到有点甜甜的花香。
茶喝到一半的时候,山庄里又来了几位。都是老人家,岁数最小的估计都有50了。当时是夏天,可这几个居然都是穿着白衬衫,领口的扣子扣得紧紧。怎么说的,就像是这几个人从民国刚刚走过来一样。后来我才知道, 这几个老人家,是台湾大学的老教授。
他们在旁边的凉亭里坐下,然后也跟茶庄老板一样,用同样的流程,手法泡茶喝。我坐在旁边看,真是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怎么说呢,烂柯棋缘的典故大家听说过吗?就是历史上有个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看到两个人下棋,看的入迷。等棋局结束, 想下山的时候发现,自己斧子的木柄都烂了。原来,这个世界已经过了好几十年。
我当时在宜兰的那个山上,看着这几个老先生在那喝茶,就是这种烂柯棋缘的感觉,恍如隔世。人们总说干点啥可以忘记尘世烦恼之类的,那一次,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境界。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我是真没办法具体描述在台湾经历的这次茶道。这真的只是一种感觉。后来,我回到北京,因为这种体验的美好,还专门参加过一些茶会,比如李曙韵老师的,比如王琼老师的,可再也没有那种体会了。
后来我也就想明白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茶道是每天都可以体验的事情,就是日常。而对于我这种比较笨拙的人,大概一辈子,老天爷只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一个偶然的地方,给我一次体验的机会吧。
所以,茶道,珍重,再见!
日本有哪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与中国一依带水的国家。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孕育出多种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富士山,寿司、歌舞伎文化~等。
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1。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2.日本樱花文化的起源。樱花文化起源于中国自喜马拉雅山脉,通过人工栽培之后广为流传,在秦朝时期的宫庭院,后来的唐代自家庭院有栽培,所以日本从古时期就把樱花看作春天的化身,樱花的古代日本人认为开放是否顺利,意味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樱花的品种有多种,唯有粉色樱花开放绚丽多彩的是人们的最爱。
3.日本的富士山的文化。富士山在日本国内为高峰的独立山峰。日本的特点以富士山为日本观光之一景点,富士山的美给人的𢸍憾是富士山的美,在阳光的照耀中,显现富士山的贵族气势,绿色的山脉并有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中变成红色的神圣美景,彰显"赤富士″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富士的白色雪帽越来越小,露出红褐色的地面,加之阳光照耀看起来赤红耀眼。
4.日本的寿司文化的起源。早在1800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 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 本。当时是经商的商旅,用醋腌制饭团不会坏,再用 海产或肉类,挤成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后 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刺 身,并名为“江户散酯”亦称“握酯”,即是现今 最受欢迎的寿司。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后经演变形成如今的寿司。食材:米饭,醋,海鲜,寿司醋,芥末,酱油,寿司海苔,肉松。寿司”其实就是咸鱼的意思,在日本古代写作“鮨”(すし),而“鮨”正是指咸鱼,“寿司”(すし)也同样是“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
5.日本的和服文化。日本的和服来自于中国唐代,经过后现代日本的改良,已具有日本特色,也是日本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基本上是唐代时期的服装发展至延续,和唐代穿法基本一致,更体现出了现代日本风格,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基本上误认为穿越到唐代而己,其和服孕育出日本风格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服印制高雅美观图案,都是来自日本人的崇尚自然和自然美景的眷恋。
6.日本清酒文化。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神的恩赐。是米、水、酵母不含防腐剂的酒,千百年来,清酒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有清酒。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入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日本清酒虽然有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是不同于中国的黄酒。清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7.日本的俳句诗。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荒木田守武
疑是落花返枝头,
一看原来是蝴蝶。
荒木田守武(1473—1549),连歌作者,俳人。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谐之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把俳谐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
扩展资料: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来源于中国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8.日本武士精神。对君主的一个卖命不怕死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对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日本武士道的残酷不人道,反观其日本武士的另一面的真实。
为什么日本的茶叶碾成粉末喝?
饮茶习惯变迁
茶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里时间很长,据说是神农尝百草时,就发现了茶叶。当时的茶叶还是作为药物来看待的。茶叶清苦生涩,但有回甘,嚼食茶叶,能改善肚腹的不适,后来茶就像蔬菜一样,经常上餐桌了。这种习惯在今天的云南产茶地区还有,新摘的嫩叶子清洗一下,拌上调料就当凉菜吃了。
看古茶树,和今天的茶园
日式的抹茶做到点心里,其实也是这种习俗的传承。
在唐朝和唐以前,比如南北朝,饮茶是件雅事,是与饮酒类似的活动,主要是贵族和富裕的人家才有的,或者聚会时的活动。那个时候的茶不是冲泡的,而是煮的,煮好以后还要放点盐。煮茶在现在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常规喝茶方式。
除了煮茶,还有别的喝法,比如茶粉做的茶粥,就是日本现在的抹茶方式。
贵族们的饮茶当然有专门的茶具,专门的小茶炉,还有专门茶役伺候着。这些习惯在今天的日式茶道中可以看到痕迹。
我们今天的饮茶习惯是明代固定下来的。今天的饮茶习惯是明朝的习惯,主要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推广的。朱元璋是穷人出身,没有贵族的饮茶习惯,他也看不上贵族们饮茶的繁杂步骤和规矩。当时民间下层人饮茶,就是简单用开水一泡就完了。朱元璋不仅自己不煮茶,也禁止官员和上流社会煮茶。所以,从明朝开始,我们逐渐变成了泡茶了。对于边远地区,这种饮茶习惯推广不到,于是也就没有太大的改变。
唐朝贵族喝的茶,习惯象今天的黑茶,但不会是今天的黑茶,贵族的品质还是不一样的。今天的黑茶主要是往牧区供应的,面向普通牧民。
同样,朱元璋当皇帝以前的绿茶,也不是今天的绿茶,毕竟老百姓没有那种高消费的能力。
如果茶叶是泡着喝的,那么原来的制茶方式就不合适了,茶农茶商们就需要调整制茶工艺,来适应这种风尚的改变,那么绿茶开始了高端化。所以,朱元璋之后才有了今天的毛尖、明前,到了乾隆年间,才有了碧螺春。相反,黑茶反而退出汉族核心地区。
日本在元代以后与中国的关系断裂了蒙古族的入侵,对很多民族都是巨大打击,包括汉族。如果关心文化历史变化,我们汉文化在元朝是个萎缩阶段,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复兴,但与宋朝就有了很多的不同了。
唐诗宋词,都是上流社会主导的流行文化,但元曲则是下里巴人的流行文化。唐宋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一般总能体现宏观大气上档次的味道,而明朝往往是时尚动感小清新,好像唐朝的人关心世界和平,而明朝的人比较偏重过小日子。
日本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留学生众多,但是在元朝因为战争中断了与中原的联系。元朝进攻日本,因为台风没有成功,结果日本就不在元的版图里。到元朝灭亡,已经时隔百年以上,日本再次来到大陆,但却另一种方式了。当时的中日关系也没有原来宋朝的气氛。
唐宋时期,日本来华的是上流阶层,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但明朝时,来华的主要是下层社会的,很多就是海盗,投机分子,这里还夹杂着很多我们自己的地痞流氓、走私犯。再往后,我们又干脆海禁了,所以,明朝时的汉文化复兴,并没有往日本传播。
日本人可能认为他们的茶道,很大程度上是鉴真和尚东渡带过去的,鉴真和尚是唐朝人。日本人热爱茶道,在多年的独立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但如果想了解唐宋的饮茶习惯,也许日本茶道更接近。
饮茶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茶具,看图片泡茶,茶汤清澈透明,所以,茶具以白瓷为好,更好的是今天的玻璃杯,非常漂亮。
日本的茶道,一般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茶汤不透明,那么深色茶具更能有美感。
建盏
日本都有哪些文化?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还有相扑,和服等文化。
其文化如下:
一、茶道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
现代,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
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
二,花道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
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
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
三,书道
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
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17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四、相扑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起源于中国。
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相扑比赛极为相似。
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
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
五,和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日本和服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
8世纪至9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汉服的很多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日本文化由来:
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和人类学多次证实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日本文化融合: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几千年的历史过程。
为什么在中国成了茶艺?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