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步骤,日本民间所说的著名的三道指的是什么
日本茶道步骤,日本民间所说的著名的三道指的是什么?
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终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公共设施的大厅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
书道也称日本书法,是日本人的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
为什么日本艺妓脖子后面的妆很奇怪?
说起日本,就想到了日本的艺妓文化,但你对这个没落的文化有多少了解?
伴随着日式传统的奏乐,跟着小编走进艺妓文化的篇章。
当年的一部《艺妓回忆录》,微微撩开了一角浓妆艳抹下的神秘面纱,三分入骨,让我们能够窥探一下当年的繁荣与风华。
影片中的小百合,原型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岩崎峰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美国总统福特都曾是她的座上宾。
作为日本街头的文化标识,一张粉白的面孔,烈焰红唇,看上去犹如雕饰华美的石膏人偶。穿上庄重华丽的和服,优雅而迷人。踩着一双木屐,碎步而行,举止间无疑透露着东方女人的典雅和内敛。
幽暗中,依然清晰美丽。
那么,艺妓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从前,有过多的人把其和妓女划上等号,实际上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工作者。传统上,除了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大多数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助兴。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中,艺妓是非常体面的职业,一个家庭有女孩子成为艺妓将被视为一种荣誉。
艺妓从小经过严厉的训练,一言一行都很有讲究,多年学艺,化上精美的妆容,穿上精致的和服,精妙典雅,如同一件绝美的艺术品,穷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是日本女性柔情与妩媚的融合,端庄优雅,也是东方神秘的艺术文化。
艺妓卖艺,要才色兼备,精通歌舞和各种乐器,举止投足间都要足够温婉,足够雅致。身为艺妓,当然还需要教养,多数艺妓都是藏在暗处做别人的情人,要足够隐忍。
不同的级别身着不同的装束,一年年过去,莺歌燕舞,灯红酒绿,年华已逝的会退出艺妓圈,用自己的积蓄过下半辈子。
过去,艺妓风靡一时,而二战之后,日本各地仍有很多花街,但艺妓变相卖身的越来越多,新兴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小受训学艺,把握花样年华,这样的文化已渐渐没落。
如今,艺妓风光已不再,只有那些依旧坚持着传统的人,但已失去了曾经的精髓,如此瑰宝已经长埋地下。
艺妓已被视为一种文化财产,并作为京都的艺术象征而存在。现在偶尔能在京都的祗园看到与你擦肩而过的艺妓,打着伞,脚踩木屐踏着小碎步,行色匆匆,华灯初上,这里的一条条小巷似乎讲诉着各种美丽的风情故事。每年的5月份在京都地区会举办著名的艺妓节,感兴趣的亲们可以去一睹艺妓的优雅姿态。
日本最全人气商品介绍,添加weixin:monster_kong
茶道的起源是哪个国家?
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唐代以前,中国人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即“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了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并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
后来茶道在南宋绍熙二年,即公元1191年由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自此之后日本开始遍种茶树。南宋末期的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取经,并交流了茶道,首次将茶道传入日本,并衍生出了日本茶道。
日本的艺伎文化是怎样的?
你好楼主!很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说起艺伎二字,充满着一股复古情怀,让人好奇,但人们往往对其存在误解。
就像在手机中输入yiji,出现的不是艺伎,而是艺妓。
常人乍看之下不会觉得有何不妥,说明大家对艺伎的概念还处于朦胧阶段。
艺伎,实为一种日本表演艺术职业,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完全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伎曾是日本街头一道最为亮丽的景致,她们身着绮丽的和服,脚踏木屐,踱步而行。
她们不仅有流利的谈吐,还精通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
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
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日本的“国粹”。
日本艺妓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有这样一部好莱坞部电影为我们微微撩开了一角浓妆艳抹下的面纱……
“千万记住,艺伎不是妓女,也不是别人的妻子,我们卖艺,但不卖身。
我们营造一个神秘的世界,一切美不胜收,艺伎是艺术家,艺伎就像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
——《艺伎回忆录》
《艺伎回忆录》拍摄于2005年,展现了美国眼里的东方韵味。很奇怪为什么一部讲诉日本艺伎文化的电影会邀请三位华人女演员来演绎,看上去像一部文化融合与拼凑的电影。
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样选角恰巧淡化了部分中国人对日本的抵触情绪,可以不带偏见地去了解艺伎文化。
但是影片中“小百合”的原型——日本最成功的艺伎岩崎峰子却怒斥该电影及小说篡改事实,她认为美国的《艺伎回忆录》是美国文人采访了她之后捏造出来吸引西方人眼球的假玩意儿。
真正的日本艺伎,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都跟美国人想象中的有天壤之别。
在她所著《真正的艺伎回忆录》中,艺伎确实是相当有性格的群体。
描述她本人招待英国查尔斯王子的时候,王子拿过她的扇子签名,以为这是她的荣幸,结果她直接告诉王子,不经过允许就在艺伎的扇子上签名是不礼貌的,这个扇子我不要了!想深入了解艺伎文化的不妨一读。
《艺伎回忆录》虽未能展现日本艺伎最真实的一面,但不得不承认,影片中精致的场景还原,将艺伎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融入了两段日本舞,极具东方美感。
日本舞也属于民族舞范畴,但可以说是民族舞中最简单的,主要讲究内八字、塔腰、并腿,以及动作要小而精。
电影中小百合的初次表演——扇舞,属日本舞中稍难的一种,虽舞步简单,但每一个动作都张弛有度,眼神娇媚。手指转扇子,扔扇这些动作均需要反复练习。
随后表演的雪舞,在日本舞里其实很少见,服装、鞋高及场景的布置都极具戏剧感,最后章子怡把鞋脱下开始在雪中奔跑舞蹈,跪下下腰,艺术感染力展现了她不俗的舞蹈功底,也正是章子怡在影片中对舞蹈精彩的演绎,才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华人女演员。
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影片中艺伎那种精致而繁琐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过去,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变快,没有人再愿意花昂贵的金钱只与艺伎喝一杯茶。艺伎的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依旧坚持所谓传统者,也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
据估计,目前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也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行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或许艺伎真正的精髓我们再也见不着了。
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不是都是从中国学的呢?
感谢邀请【共享茶园】回答此题,欢迎关注共享茶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
有文书记载: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也就是说日本茶道是在唐宋时期,随着遣唐使、遣唐僧到中国学习文化、佛法和先进的生活方式时,从中国引入的。所以,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从中国学的。
但是,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应该也融入了其本国的思想。从日本茶道发展史看,日本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则是以“美”来阐述哲学。
比如: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
日本茶道(“茶之汤”,Chanoyu),本源是中国唐宋时期的寺院茶道禅文化。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主流茶饮方式。日本的茶道,基本是学习自中国唐宋时代的寺院饮茶礼仪,融合了日本武家贵族的“武士道”精神,呈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有茶文化研究专家这样评点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太过于注重仪式,讲究典仪运作的过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几乎摒弃了味觉品尝的愉悦,不考虑茶叶本身的品味,可称为“无茶之道”。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弘扬和推广源于我国特色的茶文化。
本文章系“共享茶园”发布,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关注了解有机生态茶源可直接留言与我们联系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