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点茶,为什么古代的武将画像肚子挺大
宋代点茶,为什么古代的武将画像肚子挺大?
为什么不能上战场?实际上武将的武力值与肚子没有直接关系,古人更喜欢实用而不是逼格(腹肌)。
有一个有趣的调查,结论说“15%的美国人热爱健身,而中国的比例则只有3%”。
下图中左侧的是国外英雄(绿巨人),形象注重肌肉线条表现。而右侧的是国民英雄(李世民),气度雍容的同时,形象更注重膀大腰圆……
▲画面左侧为绿巨人,右侧为李世民。
结论说因为我国自古崇尚儒家学说,强调顺应天道,故并不欣赏“肌肉男”,所以“健身”这种事情,我们“先天不足”。
但小妹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的祖先也很擅长“健身”!只是方法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一:举重小分队。古人最喜欢的健身方式当属“举重”!
这种运动动静不大,一个人就能执行,且健身器材随处可寻,比如——大鼎。
举重小分队的个中翘楚,必须是楚霸王项羽了。来看资料:
《史记》:
“项籍者,下相人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史记》中记载的“项籍”,自然就是“项羽”。司马迁说项羽身高1米84以上(汉代1尺等于0.23米),力气大到能举起鼎。
▲举鼎失败的秦武王嬴荡。
除了项羽,历史上的举重名人还有一位叫“赢荡”的家伙……
没错!这位“赢荡”兄和秦始皇“嬴政”是亲戚,他是嬴政的堂曾祖父,也就是赢政爷爷的伯伯。
原本这位嬴荡兄可能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名留青史的,如果公元前307年的那一天他不举鼎的话……
来看资料:
《史记》: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这一段话指的是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健身达人嬴荡与好友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一不小心大鼎脱手,砸断了胫骨,然后人生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被古人用来当做举重器材的可不仅仅是“鼎”,毕竟这玩意儿属于“奢侈品”,不是谁都能拥有的,于是健身器材变成了“翘关”(举起古代城门上的百斤木质大门栓)、“提缀石”(简陋版壶铃)等等。
来看资料:
《唐会要》:
“凡武举。每岁孟冬。亦与计偕。有二科。一曰平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一院。二曰武举。试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翘关举重。”
总之“举重”是唐朝非常流行的一项健身运动,就连武举人的考试项目,也必考“举重”(试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翘关举重。)。
▲膀大腰圆的成吉思汗和四个儿子,武力值都不差!
如果你说好穷啊,你连“翘关”和“提缀石”也没有,那要怎么办?
没关系,你还可以“搬砖”!
是真的“砖”。
来看资料:
《晋书》: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侃”,是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这位大将军为了健身,在家中放了一大摞砖。每天早晨将砖搬到屋外,晚上又搬回来……
虽然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但,确实是经济实用的锻炼方法呢!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膀大腰圆。
二:打猎小分队。古人的第二种锻炼方式是打猎。当然,有钱人称它为“狩猎”或者“围猎”……
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尤其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狩猎有着渗透至骨子里的喜爱。
以发迹于长白山麓的清朝为例,他们的祖先以狩猎作为练武和谋生的手段,后来入关,为了不贪图安逸而荒废骑射,满清贵族也仍旧保持着“狩猎”的习俗。
要说满清狩猎运动的个中翘楚,当然是有“小白兔终结者”之称的玄烨啦!
来看一份清代资料:
《大清会典事例》:
“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纪矣。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注意最后两句,“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这是我们的康熙帝玄烨自己写的日记,在这段话中他得意洋洋地表示自己在一天内打猎小兔318只……
好吧,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康熙戎装像,爱吃兔兔的康熙帝玄烨尤其喜欢狩猎运动。
我们玄烨当然不是为了“吃兔兔”,他是为了锻炼身体……
满清贵族每年都要举行一至两次狩猎活动,尤其是在康熙和乾隆两朝,盛况空前。
在这个“打猎”过程中,贵族子弟比拼骑马射箭体能眼力,对于提高武力值,确实有一定助力。
三:舞剑小分队。“打猎”太兴师动众了,“举重”又太“糙汉子”,那么请问有没有文雅一些的锻炼方式吗?
“有,舞剑!”
▲舞剑是一项非常优雅的健身运动。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是绝对的C位。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也就成为了健身达人们争相追捧的锻炼手段。
在古代,不仅武夫需要使用刀剑,就连文人也对此颇为热衷,比如——青莲剑客李白。
李白的师傅裴旻,是一位剑术非常高明的将军。来看资料:
《独异志》:
“……旻于是脱去衰服,若常时妆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
这段描述裴将军使剑的文字,有“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既视感,总之非常的厉害了!
▲膀大腰圆的秦始皇嬴政。
西奇妹说:李世民有八块腹肌吗?回到题目,李世民有八块腹肌吗?
“有的。”
其实从广义来讲,每个人都有腹肌,只是有些人体脂厚度大一些,所以看起来并不明显而已。
古代行军打仗的将军一定会锻炼,但他们不追求所谓的“马甲线”。
相反,古人认为肌肉是劳动者的象征,是属于干重活的平民的。按照现代科学来看,如果体脂太低,会导致正常生理功能下降,战斗力也一定会跟随着下降!
也就是说——八块腹肌中看不中用!
所以对于古代上流社会而言的“强壮”,是“膀大腰圆”,是“高肌肉量高体脂”。
所以许多古代皇帝或者将军的画像中,“将军肚”是标配。
▲古人对于“强壮”的审美,精髓在于膀大腰圆。
那么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呢?
古代穷人吃顿肉不容易,他们主要依靠碳水来维持肌肉,必须有大量的珍贵脂肪来支持高强度劳动。“低体脂”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作死”行为,我好不容易吃一点点肉,你还给我锻炼消失?有没有搞错?
所以“健身”、“肌肉”这类词,对穷人来说更是无法理解的奇怪词汇!
所以结论有了,李世民会为了健康强壮而运动,但绝不会为了肌肉线条去运动!
我想,他应该也没有数过自己有没有八块腹肌吧!
因为他压根不在乎!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房玄龄等:《晋书》、
王溥:《唐会要》、
托津等:《大清会典事例》、
李亢:《独异志》。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喝茶的时候是用茶壶倒入茶杯中?
提起茶,人们往往会很快想起茶具,那么,大家知道茶壶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吗?而在此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饮茶的呢?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中国文明史上,才会有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的有趣生活器物演变历程!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
由上层影响下层,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在南宋之后,全国开始出现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回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也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壶少见了,出现铜把手的瓷壶。壶的肩上做上两个或四个纽,古人称系,用来安装铜把手。
看完后,大家了解茶历史上茶壶的演变过程了吗?原来,茶壶和茶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为什么比现在还先进?
你想多了,抗战时期哪有什么窃听器,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编导们拍脑袋补出来的东西,强行推动剧情之余,让你觉得很厉害而已。
二战时期的无线电设备都身形巨大,耗电相当高,当时最高技术的摩托罗拉电台也得大包小包的背一堆砖头,像想现代人那样,往小旅馆里塞个微缩探头就能wifi实况?不可能的。
真正的窃听大时代是那还得冷战爆发以后,各种间谍大行其道,谍报设备也突飞猛进,像什么窃听器之流简直不要太多,仅我国从美国订购的飞机上就能搜出一箩筐,简直触目惊心。
抗战时的窃听器根本没有电子化,那年代连个发光二极管都算高科技,非要窃听,则必须在房间里预先埋设有线窃听器,其原理类似电话。
比如二战结束以后,盟军在关押德国原子科学家海森堡等人的时候,就在牢房里事先布置了相当密集的暗藏式窃听器,以监控他们的谈话,从其交谈内容中获得更隐秘的情报。
显然,这种谍报监听系统是不可能用在四处“暗战”的特工身上的,实际上一直到冷战末期甚至现代,人们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监听。
有线监听最大的问题是布设极为麻烦,工程量大,所以只能用于固定的,预设好的监听场所。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是在电话机上做手脚,将关键电话线分一条出去,这样便可以直接监听对方的电话通话。但这招其实更难,因为特工几乎没办法去隐秘的搭线。
比如1916年德国人的“莫利兹”窃听器就属于这种搭线装备,德军工兵们会在黑夜爬出堑壕,然后悄悄的将“莫利兹”的通电铜板埋在英军电话线附近,对野战电话进行窃听。
二战时,日本一些特务机关到是也布置过专门的监听室,但这种设备更简单,它们仅仅是一些在隔壁能贴墙集音的铜管和大喇叭而已。
还别说,在一些谍战工具中,“听诊器”也是个可用的窃听装备,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比人耳朵还是灵敏不少。
在声纹窃听之外,更多的是使用“矿石收音机”对无线电信息的监控,这种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出现了。采用矿石晶体为核心的原始收音机,不需要电源即可工作,相当的隐蔽。
那时候的无线电没有现代的加密措施,所以只要接受到无线电信号,剩下的就只有密码破译。
二战时像德军潜艇通讯、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通讯,都曾经被窃听过,泄露了无数的战场信息,但它们并没有通过特工来窃取。
二战时最著名的,也最先进的窃听案当属苏联对美国窃听的“金唇”(The thing),1943年时,苏联开发出了一种名为“金唇”的高灵敏震膜窃听器。
它不需要电,只要能震动就行。它将收集整个房间的震动,而苏联特工会在附近用一个专属的接收器进行照射收音。
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人将“金唇”放到一块木雕的美国国徽中,骗取了美国大使的垂涎,让少先队员将它送进了美国大使卡里曼的办公室。
苏联特工在大楼对面的民居里安装了接收器,为了保密,整栋楼都换成了“自己人”,甚至扮演着正常的生活。
这块木雕国徽在4任大使期间从没被动过,让苏联人窃听到了无数的秘密,但CIA在1953年仍然发现了它的秘密,美国人当时没有声张,他们借着此物透露了不少假消息,然后在1960年的联大上拿着掏出的“金唇”狠狠的羞辱了苏联人一番。
“金唇”这件事情,已经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它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抗战的战场上的,如果有,那就是扯淡。
实际上,真正最好用的“窃听器”往往不是那些设备,而是美女,美人计几千年来就没有不灵的,随随便便就能套取大量信息。
二战时许多美女间谍就守在街头和咖啡馆里,她们扮演成妓女、酒吧女、寂寞女生、街头的女神、白富美,用各种套路与那些海上憋坏了的水手套近乎、谈恋爱、上床,然后扒拉出各种船只出入情报。
等这些零零散散的情报被发走并合并后,轮船和战舰们可就惨了,等待他们的会是潜艇、巡洋舰、战机的拦截。
所以水手们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还被印成了海报——“Loose lips sink ships”松懈的嘴巴会沉船!
为何有如此的精致乃至繁复奢侈的团茶生产方式?
宋代的点茶法,为何如此的精致乃至繁复奢侈的茶团生产方式?
谢谢邀请。
要想说明宋代茶团的生产方式,还得先说说茶的起源。对于中国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起源上古神农氏,有的说起于周,起于三国的说法都有。主要原因是在唐以前茶字的正体写法是“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字中将“荼”字减去一画成了茶字。又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其实在汉代就有人用茶字了。茶起源的还真是难以下结论,不管怎么说茶文化最早起源,还是在我们国家就好。
茶叶的最早种植记载于王褒【童约】,证明了四川蒙顶山是种植茶树,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如果说汉唐是茶叶兴起,那么宋代应是我国茶叶发展鼎盛时期,有诗为证。
十里城壕尽是花,覆舟山下几人家。
日长知道游车倦,自汲新泉唤饮茶。宋。苏河。
宋代是在建茶崛起的同时,茶叶茶类的生产,转制和城镇茶馆这些地方风靡一时。由原来传统紧压茶类逐步变成生产末茶,散茶。
宋代改变了过去茶叶生产由制作团饼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散茶为主。
话又说回来,北宋年间的都城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的地方。茶坊鳞次栉比,这种茶坊是一边喝茶一边做买卖的场所,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的茶坊。
团茶虽然在制作上繁复,但是市场的需求很大。加之宋人对待生活态度要求很精致,所以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浪爪拏舟雪溅空,十年胸际著蕙风。
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宋。释正觉。
有人觉得水浒传里郑屠切肉十分礼貌谦逊?
史进才找到鲁智深,问他关于师父王进的事,后面就引出了金翠莲父女啼哭、鲁史李三人凑钱帮金翠莲、以及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金翠莲之事,表现出了鲁智深的侠义,也改变了鲁智深的一生。他直接从提辖官,沦落为逃犯。
不过,因为金翠莲身份特殊,所以不少读者对这件事都有疑问。
比如,有人说:金翠莲的确是欠郑屠的钱,她本身似乎也不恨郑屠,郑屠要钱似乎没问题;而鲁智深找郑屠时,郑屠也很礼貌,为何最后鲁智深还是打死了郑屠呢?郑屠到底有没有错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我们仔细阅读原著就能发现答案。
第一个问题:金翠莲是否该还钱?
鲁智深和史进吃饭时,听到了金翠莲的哭声。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金翠莲本是艺人,后来被郑屠纳为小妾。没多久,郑屠的正妻(大老婆)把她赶了出来。
但是,金翠莲被赶出来后,还要还钱。还什么钱?典身钱。
在水浒中,男子养外宅要签合同,包括时间期限、钱的数目等。类似于今天的包二奶、养情妇,一方是为了玩乐,一方是为了钱财。比如阎婆惜嫁给宋江,其实也只是外宅,阎婆惜想离开时,就问宋江要过文书。金翠莲虽然嫁给郑屠是作为小妾,不过也要钱,也签了合同。据此看来,郑屠和金翠莲,本质还是包养被包养的关系。
因为金翠莲是被赶出来的,没到时间期限。所以,郑屠才要回当初的典身钱。但问题是,当初签合同时,郑屠是“虚钱实契”,合同签了,钱并没有给。
那妇人便道:“……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
虚钱实契,意思就是合同是真的,双方也签了。不过,郑屠并没有给钱,或者说他骗了金翠莲,比如许诺过几日给但一直未给。金翠莲身体被白白玩弄,钱却没搞到手,反而因为合同,还得倒找郑屠三千贯钱。这种事儿,谁能忍?何况三千贯也是巨款,金翠莲哪里还得上?
从这一点来看,金翠莲不该还钱,是郑屠欠她钱。郑屠不给钱反而要钱,就是恶霸行为。说金翠莲欠钱,是没看懂这段故事。
第二个问题:郑屠何罪之有?
有人说,这只是金翠莲一面之词,不一定可信。
实际上,从文中来看金翠莲并没有撒谎,她也没必要撒谎,更不敢撒谎。否则,倘若鲁智深找郑屠对质,岂不是穿帮?而且从原著来看,即便鲁智深胖揍郑屠时,郑屠也没有为自己反驳,反而说“打得好”。
(鲁智深)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显然,金翠莲没骗鲁智深。郑屠若真是问心无愧,此刻被打,早就该说出来了。而且后面因为扛不住,郑屠开始讨饶,依然没有为自己辩解。
其实,从郑屠的绰号也能看出来他不是什么好人。一个杀猪的屠户,竟然能叫“镇关西”,即便不是狠毒凶恶之徒,也是仗着小种经略相公的权势,狐假虎威。
另外,当鲁智深把肉打在郑屠脸上的时候,郑屠是敢拿着刀来对付鲁智深的。要知道鲁智深可是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罩着的,本身又是提辖官,换普通人早就吓傻了。即便心有怨气,起码不敢公然持刀对峙。
从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的反应来看,他似乎要用左手抓住鲁智深,右手用刀来捅。只是鲁智深先行一步,直接把他踢倒了。
郑屠之所以对鲁智深礼貌,一方面郑屠是畏惧于鲁智深的身份,一方面也是问心有愧。这恰恰说明他有问题,倘若他行得正坐得直,合法做生意,合格做人,根本不必对鲁智深如此,鲁智深也不会因此打他。
综合来看,郑屠是一个骗人财色的人,是一个敢对提辖持刀行凶的人,说他无罪,作者也不能答应。
当然,郑屠罪不至死。鲁智深一开始也没想打死他,只想教训一顿了事。只是他拳重,所以才会打死郑屠。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
很多读者总是认为,金翠莲骗了鲁智深,鲁智深不该听她一面之词,郑屠罪不至死等等。其实从原著都能分析出答案,金翠莲只是弱女子,何苦(敢)骗鲁智深?鲁智深急公好义,亦绝非颠倒黑白之人。
还有人说,纵然郑屠有罪,也应该交给官府处理,鲁智深无权打人。
这么说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了,洪七公杀人还自称正义呢,难道读者也要纠结他没权杀恶人吗?官府能管的话,就不会出现郑屠,作者也不必写水浒传了。水浒这段故事,偏离于朝廷、官府之外,主要表现鲁智深路打抱不平的侠义之举,作者也赞美鲁智深的善举。
站在鲁智深的角度看问题,站在作者角度看名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