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境的茶诗,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有意境的茶诗,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如下:
1、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2、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扩展资料: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谓“且尽卢仝七碗茶”,说的是一个典故。卢仝,唐代诗人,一生爱茶成癖,其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
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倚山听风雨,伏案读春秋。
东江生丽日,西窗月满楼。
烛光伴清影,墨香解忧愁。
醉卧斜阳里,潇散心畅游。
丁酉秋月 安書楷《秋.禅》
自性如莲 凡尘不染
花开无声 花落自然
(安書楷)
素心读佛经,清影伴孤灯。
世间无边梦,尽在有无中。
老安一悟。
红尘为何物?喧嚣如江湖。
芸芸众生里,谁人心不住?
红尘几多苦?功名与利禄。
醉时千般梦,醒来一凡夫。
老安一悟。
世间本为空,何必苦琢磨。
冥冥即是道,放下便成佛。
老安。
是弦扰我心 还是心本有弦
滚滚红尘 几多眷恋
愁也罢 乐也罢 几多欢颜
是上天安排 还是前世因缘
爱恨情仇 离合悲欢
来也好 去也好 一缕尘烟
安書楷《秋日听琴》
《墨象 .无题/老安》
丁酉暮春 安书楷
时光匆匆而去
一晃这把年纪
年少仗剑天涯
难逃红尘无际
世界花花绿绿
皆如泡影绚丽
世人争相竞逐
沉醉痴迷扭曲
江湖是是非非
善恶美丑交替
外表王者荣耀
心中满是虚气
都慕光鲜浮华
谁肯俯身接地
莫说梦想远大
其时只是游戏
人生本是苦旅
风雨艰辛磨砺
苦辣酸甜百味
活着真的不易
少些高谈阔论
多点脚踏实地
别说自命不凡
太阳照常升起
世界纷纷扰扰
功名利禄烦恼
谁能看淡红尘
谁愿安贫乐道
世人华丽外表
内心满是浮躁
日夜奔忙劳碌
只为花花钞票
心灵没了真我
狂妄虚伪孤傲
信用踩在脚下
美德扔到九霄
清贫视为无能
诚实当成傻冒
做事只讲利益
交际只为攀高
人来世间一遭
谁能自知明了
奋斗不是物欲
富足何须炫耀
你有亭台楼阁
我有斜阳小桥
福报自有天知
知足心安就好
(安書楷)
《老安禅悟》
(一)
人人心中有尊佛,
形态各异难琢磨。
庸人只得肤浅意,
佛陀依旧是佛陀。
(二)
人人心中有尊佛,
若云若雾无须说。
静心修行得真意,
不似神仙也快活。
人生本为幻 如梦亦如烟
暮鼓晨钟里 声声心上禅
安書楷
月华初升照西江
秋蝉声声暎寒窗
不解心中千千结
红尘匆匆梦一场
安书楷《如歌的行板》
一日沙门 不离红尘
心若超然 处处禅心
安書楷
《归园 别梦》(安書楷)
相逢总是短暂
离别几多悲欢
百般滋味 万语千言
怎抵他 岁月苦短
两鬓染霜雪 匆匆是何年
儿时旧梦今犹在 寒舍老屋斜阳边
千年后 尘烟去 情可堪
《玄奘西行》
词:安书楷
曲:安书楷
唱 安书楷
夜空中 一颗星

那是谁的眼睛
我心中 一盏灯
为苍生送去光明
我一步一步向西 追寻着你
漫天黄沙遮不住 菩提心
我一步一步向西 只为找到你
安得世间自在 自在欢喜
《红尘倩影》 词曲唱:安书楷
(楚韵,引子)
相逢如露亦如电 夜雨潇湘别梦寒
自古多少相思泪 不尽红尘万世缘
问苍天什么是缘 缘来缘去 如梦如烟
人世间聚聚散散 云卷云舒难忘你容颜
与你相逢是真是幻 与你相恋 为何如此短暂
今生相见来续前世缘 为何又要匆匆擦肩
茫茫人海 看你走远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看沧海变桑田 今生无缘还是有缘
低眉一笑胜过万语千言 红尘倩影永在心间
谁来讨论一下?
“茶本一味,情有万千”
小小的几片叶子,蕴藏着无尽文化,寄托的是千万种心境。
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同样是坐,同样是茶可包含的心情却各不相同了。
品茶,鉴茶,饮茶,同样是把茶喝进嘴里,可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妙玉和茶,自然离不开《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雅和俗本是对立的,但有雅的地方必定有俗,只有这样才明白雅在何处,俗在哪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算是妙玉的正传,在这一章里为了凸显一群贵人的雅,特意安排了刘姥姥这么一个“大俗”的开心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也算是经典名句了。
至于妙玉究竟懂不懂茶这个不好断言,因为没有标准,什么谓之懂?什么又谓之不懂?但妙玉对茶的态度那是到了极致,通过茶来表达心思和情绪也是深得其道。
书中有文,贾母等人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通过一系列的细节看出妙玉对茶的讲究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同时也暗示了妙玉对人情世故的细致入微,贾母的喜好她是了然于胸。“笑往里让、笑说、笑回、忙去、亲自、捧与”,是她对贾母的态度。在这里为了衬托贾母的雅,就有了刘姥姥的戏。贾母便吃了半盏后对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而妙玉和宝钗、黛玉等人饮茶时又是另外一种情绪了。书中有文,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妙玉说的是茶,其实暗喻的还是人和事。“冷笑道”是她对黛玉的态度。
总的来说,妙玉对茶的讲究,对人情的拿捏还是非常到位的。有褒有贬,有迎有拒,顺手拈来。
明前茶和谷雨茶的区别有多少?
明前茶和雨前茶是指采摘的节气问题。我是茶农,我根据我这里的茶叶实际情况来谈这个问题。明前茶数量稀少,芽头短,干茶颜色鲜活,口感鲜爽,回味甘甜,入口润滑,不涩口,不耐泡。雨前茶数量增多,芽头稍偏长些,干茶颜色稍微暗淡些,口感更香浓,到偏后期苦涩味稍有些,更耐泡,芽头没有前期粗壮,芽头稍长些。明前茶就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还没发育成熟,单纯清新。雨前茶就是十八岁以后的大姑娘,色香味俱全。明前茶雨前茶孰是孰非,全看个人喜好,没有绝对好差之分。送礼讲究送明前茶,主要是因为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自己喝我个人认为雨前茶更好。我这里有些退休的老干部就喜欢喝我这里的大叶片茶,说是芽茶味不够重。我这里茶叶公司收购明前茶雨前茶价格是一样的,前提是采摘标准和做工要达到要求。我所在的村庄海拔600多米,茶园大多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90%,常年云雾缭绕,早晚温差大,比市区气温最少低5度。明前茶数量很少。真正的高山茶清明前茶芽还没长出来。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纠结明前茶还是雨前茶好,适合自己口感的就是好茶,明前茶这个概念大多是商家的一个嚎头而已。
你见过的最好的回文句是什么?
记得读小学六年级暑假,随母亲去省城二舅妈家里的走亲戚。
她家一把夏日乘凉用的芭蕉扇上,有黑地白字如楷帖的一首回文诗,令我记忆良深。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全诗只有十个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是一首意境优美,读之宁神生凉描写苦夏的七绝。押《平水韵》下七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小时候父母曾大略地给我讲述过诗词的简单规则,诗又动人,但却不知道是哪位才子的作品。
而且还有一个疑问,芭蕉扇上如帖的黑底白字,是用什么办法印上去的呢?
后一个问题回家后请教父亲立刻就弄明白了。先把芭蕉扇平整的地方擦拭干净,再用毛笔工整地把内容写上去,用纸剪个和内容稍大的孔,或长方形或心形随机而定。贴在扇面上,让文字从孔当中显露出来,再用当年的美孚煤油灯火上的油烟,把孔内薰黑。注意不要把扇子烤焦。最后冷却安定后,用废纸反复擦拭薰黑的扇面,油烟粘附不会褪色,而墨汁经擦拭褪去,这就留下了一个长方形或心形的像古帖般的书法作品,使用到烂也不会褪去。
当年询问父母,这是何人诗作?父亲隐约不太肯定说是李清照还是朱淑真的。所以信以为真。今
经《百度》一查,原来是清代才女吳绛雪的。
清吳绛雪,(1650~1674)女,名宗爱,永康县城后塘弄人。
父士骐,曾任仙居,嘉善,嵊县教谕。
绛雪自幼秉承家学,聪颖有才。九岁通音律,闻琵琶曲,即能随声唱和。
十一岁作七绝《题晴湖春泛图》,情景交融,见者赞赏。
十二岁时能以诗入画,设色精绝。书法不同凡响。尤擅花卉、人物,兼善写生。
传世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且姿容秀丽,有国色之誉。丈夫徐明英早逝。
另外,还有一首传苏东坡所作回文诗:(未确)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釆莲人。
哈,还有高人网友提示:
碧峰千点数鸥轻。
查了一下,是宋东坡学士《题金山寺》回文诗,堪可称绝!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平水八庚)
轻鸥数点千峰碧,
水接云边四望遙。
晴日晚霞红蔼蔼,
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隨潮。
(平水二萧)
令人拍案!
谢网友夜167194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