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什么茶叶,茶道和茶艺是一个意思吗
茶道是什么茶叶,茶道和茶艺是一个意思吗?
茶《戏说茶道与茶艺》
道字。一阴爻,一阳爻,自,走四部分组成。
阳为天,乾卦:君子健,自强不息。
阴为地,坤卦:地势坤,厚德载物。
清华以此为校训,告诫学子要在天地之间自己走路。
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皇帝下旨只敢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号也只敢“替天行道”。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儿子喝了几口茶汤,竟敢厚颜无耻自称为茶道。
中国茶艺应是包括三大内容的综合体。
第一是茶叶栽培。国家给的正高级职称是高级农艺师和高级园艺师,中国茶艺不应该把这一块关在门外。
第二是制茶技艺。国家已列入非遗传承。中国茶艺不认可这一块有点蛮不讲理。
第三是品饮技艺。中国茶艺只认饮茶技艺而不认评审技艺,这是不完整的。
因此。按现状分析,只能说是怪胎一个。划地为牢,夜郎自大。
如果假定让你掏钱去看“茶艺表演”,你掏不掏?
是谁在掏钱,是领导和政府在掏钱。
要知道领导和政府的钱是最好骗的。
当领导和政府不愿意让骗的时候,这场装神弄鬼的把戏也结束了。
《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许是对道和艺的最好解读。
图为一盏茶汤在作者手中变幻无穷。
茶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茶艺的主要内容有茶具艺术,选茗,择水,环境的选择和创造,烹茶技术。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古代与茶相关的著作你知道哪些?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对世界文化起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千年历史文化河流中,众多的历史伟人、文化思想、以及各朝代的更替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中华茶文化,在这历史文化河流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起着积极的影响!
谈到中华茶文化,不得不说一下茶文化中的两个特色:中华茶艺和中华茶道。
中华茶艺与中华茶道 ,中华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着: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中华茶艺是中华茶道的基础,是中华茶道的必要条件,中华茶艺可以独立于中华茶道而存在。
中华茶道以中华茶艺为载体,依存于中华茶艺。中华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中华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中华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中华茶道的内涵包容中华茶艺。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中华茶道和中华茶文化之间。
中华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中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中华茶艺、中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中华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中华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中华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中华茶道的精髓所在:以和、静、怡、真为之精髓所在。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华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华茶道的核心,"静"是中华茶道的灵魂,“怡”是中华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真"是中华茶道的终极追求。
追溯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也有不少典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
最著名的著作要数《茶经》,《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还有《大观茶论》一书,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还有《煎茶水记》一书,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还有《品茶要录》一书,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还有《茶具图赞》一书,《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以及《续茶经》一书,《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这些经典古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茶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起着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茶道是中国发明的?
茶末与现在的散茶冲泡法都是老祖宗发明的,直到现在,并不是只有日本传承了末茶法,在我国依旧有茶友在使用末茶法。
茶末是被自然淘汰的结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放弃制造茶末,只能进贡散茶。朱元璋的命令只是针对宫廷,废除了专门制作末茶的部门,改为制作工艺简单了许多的散茶,而民间的末茶可以照例进行。
老朱的去繁从简只是助力了一把,使得散茶冲泡法改革的更快而已,其实早在元朝末期就已经出现散茶冲泡法。除了少许末茶的忠实粉丝,其他茶友全部偏向散茶冲泡,根本上还是此方法的茶味更迎合大众。
散茶的特殊制作工艺,使茶有了质的飞跃,茶香的不得了,更夸张的是滋味有回甘,在看着茶叶热水中逐渐舒展的身体,哎呦,美得很美得很。你转头再看末茶,又苦又涩还有一股水闷味,味道不佳也就算了,制作也贼费劲,光研磨就要花上大把的功夫。如此一来,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在说日本为何流行。唐朝时我国的饮茶方法与栽培技术被日本“留学生”重点学习带回国。明朝时的海禁十分严厉,中日之间的联系就靠倭寇了,到了清朝又有闭关锁国,所以国内创新后的散茶冲泡法没有传播到日本。日本倒是在末茶上有所精进,创新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抹茶。
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在《茶谱》中曾经吐槽过宋朝的末茶,其说到:“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简单来说朱权吐槽宋代用华贵繁琐方式制作出来的末茶跟散茶相对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举个形象的例子,现在的折叠伞方便耐用,为啥要用油纸伞,制作麻烦不实用,也容易坏。
日本的抹茶:日本的抹茶与我国唐宋时的末茶制作工艺一样,都是蒸青绿茶制作而成。明朝的散茶用的是炒青与烘青制作工艺,相比之下,蒸青绿茶的茶色更绿,滋味更苦涩,但茶香不如炒青、烘青绿茶高。宋朝的龙团末茶是宫廷秘制,非常稀有,没有传到日本。为了减轻茶的苦涩味,日本只得精力放在茶树的栽培上,采摘前的半个月将茶树遮盖,不见光的茶树可以减轻茶叶的苦涩味道,从而改良出了现在的抹茶。所以啊,都不喜欢茶的苦涩之味。
我国种植的茶叶根据日本要求,也会制作蒸青绿茶,然后出口到日本,所以抹茶并不是日本专属,我国还是有留存的。
至于日本的煎茶道,是明末时被僧人带回去的,其实就是明朝的冲泡法。他们认为抹茶法就是煎茶法,在抹茶粉的包装上印有煎茶,事实是错误的,抹茶是宋朝末茶的延续,但与唐宋的煎茶法相差很大,唐朝时的煎茶法是真的烹煮茶叶,而日本则是冲泡,并不煎煮。宋朝的好末茶是团茶,原料很讲究,而日本抹茶的原料是明朝出现的散茶。
日本的煎茶法,更像是宋朝末茶与明朝冲泡法的混合版,简单来说就是冲泡抹茶。
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请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茶道雅称?
荼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茗
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视此为雅事。
不夜侯
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龙芽凤草
除了采、蒸、捣、拍、焙、穿、封等环节,就是茶汤的烹煮了。宋代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有云:“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意为烹一杯香茗,要许多环节,尤其煮汤,更需一丝不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