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十大基本知识,哪些地方更适宜
茶的十大基本知识,哪些地方更适宜?
感谢题主的提问!
茶叶的贮藏关健是:防压、防潮、密封、避光、防异味。
通常茶叶在贮放后,香气滋味多少会发生变化,但若同时在高温高湿、阳光照射下,则会在短时间内使茶叶陈化变质。
六大茶类贮藏方法其他茶类贮藏方法注意:不同花茶应避免混合存放,因为它们会相互吸收香味,容易吸收异味,混淆原有的芳香。
二、家庭存茶小技巧茶叶有吸湿及强吸附性,很容易吸附空气中水分及异味,若贮存方法稍有不当,就会在短时期内失去风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家庭存茶法则。
1. 罐藏法罐藏法是现在家庭存茶比较普遍的方法之一,以铁罐,竹盒或木盒等为主。这些罐或盒,若是双层的,防潮性能会更好。而装有茶叶的铁罐或盒,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果罐装茶叶暂时不饮用,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渗入。
适用茶类
• 红茶容易受潮或者散发香味,用锡箔纸或锡箔罐装茶比较好。
• 青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比较容易贮藏。用锡罐来装茶再好不过了,倘若没有,也可用铁罐、瓷罐来装也是不错的选择。
• 存放普洱茶,则可以用材质透气性强的容器,如紫砂、土陶类的茶罐进行保存,当然这样就要生、熟普洱分开存放,然后每隔三五月翻查一次,这样既能保持它继续陈化,也不至于它们之间窜味。
具体方法
• 先在罐内套一个薄的塑料袋(保持罐内的洁净)。
• 每罐中可放入1-2小包硅胶(保持罐内干燥),装好后加盖密封,存放于阴凉避光处。
2. 坛藏法坛藏法选用的容器必须干燥无味,结构严密。常见的容器有陶甏瓦坛,无锈铁桶等。需要提醒的是,茶叶通常不宜混藏,因为不同的茶香味道迥异,如果混在一起贮藏,则会因相互感染而失去本来的特色。
适用茶类
• 黄茶用瓦坛贮藏有利于保持干燥。
具体方法
• 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的纸把茶叶包好。将茶叶置入瓦坛,中间堆放石灰包,石灰包的大小视情况而定。
• 用棉花或厚纸垫于坛口,以减少空气流通。一般1个多月后,打开检查,若石灰颜色变深,就需要更换。
3. 瓶藏法热水瓶的瓶胆有极好的避光、保温、隔绝空气的性能,需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保温性能好的热水瓶。
适用茶类
• 青茶用保温瓶贮藏也是不错的选择,要注意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
具体方法
• 将干茶装入瓶内,切记一定要装充足,尽量不要给瓶内留空间;
• 用瓶塞将瓶口盖紧,如果再用蜡封口,用胶布裹上,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主要可以防止瓶内进入空气。
4. 袋藏法袋藏法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家庭贮藏茶叶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需注意的是,塑料袋必须是食品包装袋,以高密度、高强度的塑料袋为好。黑茶和白茶不适宜塑料袋密封。
适用茶类
• 红茶、绿茶可以用塑料袋包装。
具体方法
• 用柔软的纸或牛皮纸将茶叶包装好,然后再装入塑料袋中,用绳子扎口即可。
5.冷藏法由于茶叶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容易加快其氧化或陈化变质的速度,因此,茶叶适宜存放在阴凉处,这样的保存方法可以减缓其自动氧化的速度。
适用茶类
• 绿茶最适宜放在冰箱里储存。
• 红茶、乌龙茶、黑茶、均不必放在冰箱内保存。因为红茶和乌龙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比较低,陈化变质的速度慢,容易储藏。黑茶含有益菌种,酶要发挥作用,需要在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
• 白茶耐储存,其储存比较环保,不用低温保鲜,只需常温防异味保管即可。
具体方法
• 将茶叶采用小包装形式,装入铁质、锡质容器内密封好,然后套上一个塑料袋防潮,再放入冰箱内储存。
• 如果保存时间短,平时需随时饮用,那可以放入冷藏室,温度控制在5°C左右。如果未开封,并且需要保存一年以上,则需放入冷冻室。
家中有好茶,也需在正确的条件下存储其收藏价值才能最大化,快试一试以上的几种方法吧。
中国十大茶叶应该如何排名?
现在人们对中国名茶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一样的结论,不同的人群也有自己的说法,于是,是否真实可靠也就只能是众说纷纭的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去讨论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下面,我主要是想说一说自己对茶以及茶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供大家分享,有不对的地方,请有关专家、学者和茶友们批评指正。
中国茶叶的品种很多,有记录的就多达三百多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制作方法,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六大基本茶类,这种分类法是由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首先提出的(1989年5月陈椽教授主编的《制茶学》),后来又得到了夏涛教授主编的新版《制茶学》(第三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的肯定,一直沿用至今。
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推论,神农氏时代就已经知道饮茶,并把茶当作药用了,而神农氏则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距今已经有六千余年了。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买一僮,写了《僮约》,规定僮儿的任务中有“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两句,是中国古代茶叶种植和饮茶文化的最早文字记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茶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作的《方言》,都有关于茶的记载。西汉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六种饮料),溢味播九区”之句;东晋常璩于347年编写《华阳国志》,书中也有“国有芳蒻(竹)、香(草头名)”的记载,还专门说到了汉代犍为、武阳(均在四川省内)皆出名茶,这本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从以上的作品藐视和记载足可以说明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源流不断,茶早已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唐朝顺宗年代,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留学,带回我国茶籽去日本种植,这是汉族茶叶东传的明证。明神宗万历年间(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将中国茶叶运销欧洲,深受欢迎,从此以后茶叶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出口西洋的主要商品之一。现在英语称茶为“Tea”,东南亚及南洋群岛各国则直接称为茶,这是闽、粤语的音译,从这些实事可知道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中国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其中以四川最早发现。大诗人白居易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诗句,这个蒙山地跨四川省雅安和名山二县, 海拔1500米。雨多雾重,气候湿润,是很适合茶叶生长的好地方。西汉时代就开始种茶了,到唐朝最盛,成为专供朝廷饮用的贡品,一直到清朝。后来,蒙顶茶和阳羡(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市)茶都列为贡茶,才结束了蒙顶茶专供的历史。
唐代陆羽(729——804年,玄宗至德宗年间)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人称茶神、茶圣。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七千多字,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茶经》品茗茶中也说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观点。而其他唐代诗人也写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比如茶痴卢仝的《七碗茶》“......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把茶文化推到了极致。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宋朝茶叶则以福建的建安(建瓯)茶为贡茶了。宋真宗时,福建转运使丁谓督造的龙团、凤团和宋仁宗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督制的小团茶是千古著名的,欧阳修写了这样的诗句:“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试新茶。”明清时代,福建武夷山等地的茶相继而起,成了奉献给皇帝饮用的贡茶,这些曾经专为皇家提供的茶自然就是天下名茶了。
其实中国的茶区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名茶也在不断增加,被世人认可、推崇。现在茶区已扩展到以区域为主体的茶文化商圈了,比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西南地区,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东南沿海地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中原地区,陕西、甘肃、宁夏西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岭南地区等近20个省的上千个县。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茶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口渴而喝茶的原始概念上,更多的应该是提升到茶道的概念,达到对茶以及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在异国他乡获得了新的发展,于是,他们的国人就说茶道是他们的专有文化了,还多次想要申遗。这样一来就给人产生了错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只知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实在让人寒心。这也难怪,“道”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道路、行道,道义、道德,道理、真理,方法、技艺、规律,本质、本体、本源等。
因为“道”字的多义,所以对“茶道”的理解也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而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对中国茶道有了更多、更好地理解,茶道已经走进了普通民众生活中,成为了常态,不再是奢侈。在我的理解,现在中国的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目的就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过程由浅入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对中国茶文化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这个“道”仅仅是一个方法、一种技艺;“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修身养性,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弘扬“谦恭礼让、正心修身、尊道立德”的传统美德,这个“道”就提升到了道德、真理、本源的层面;“饮茶即道”是指道走进了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一种自然,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所以,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这个“道”字就变成了实在、本体、自然了。
二、中国茶的分类及其功效中国茶叶的品种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制作方法,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六大基本茶类,这种分类法是由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首先提出的(1989年5月陈椽教授主编的《制茶学》),后来又得到了夏涛教授主编的新版《制茶学》(第三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的肯定,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在这里将几大茶的分类及其功效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20个产茶省(区)都有生产。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具有高香、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名贵品种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太平猴魁、君山银针、顾渚紫笋、信阳毛尖、平水珠、 西山、雁荡毛峰、华顶云雾、涌溪火青、敬亭绿雪、峨眉峨蕊、峨眉竹叶青、都匀毛尖、恩施玉露、婺源茗眉、雨花、莫干黄芽、五山盖米、普陀佛等。
绿茶制作方法的基本工序为杀青、做形(包括揉捻)和干燥,它的关键工序是杀青,这也是分类的最基本依据。杀青主要包括炒热杀青和蒸热杀青两种,干燥主要包括炒干和烘干。
绿茶的功效与作用:抗衰老、降血脂、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绿茶本身含有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还具有抗菌、整肠的功能,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更被人们推崇的是具有美白及防紫外线的作用,将喝剩下的茶水用来洗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高原和沿海紫外线较强的地区。
黄茶黄茶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制作的基本工序为杀青、做形(包括揉捻)、闷黄和干燥,其关键工序是闷黄。根据闷黄先后和时间长短,可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其中湿坯闷黄又分为杀青后和揉捻后闷黄,干坯闷黄又分为堆积闷黄和纸包闷黄。
黄茶的功效与作用:黄茶是沤茶,在沤制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可保护脾胃,提高食欲,帮助消化;消化酶能恢复脂肪细胞代谢功能,清除多余的脂肪;黄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防治食道癌保健功效;黄茶可保留85%以上鲜叶中天然物质,这些物质能杀菌、消炎。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它的原材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顾名思义就叫“黑茶”了,是藏、蒙、回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黑茶加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初制后,再经筛分和蒸压;另一种是以毛茶为原料进行干坯渥堆做色,再经筛分和蒸压。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是渥堆。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降血压、降血糖;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而普洱茶更是被广大女性同胞们所喜爱,一是性温和,暖胃;二是可以降血脂;三是具有减肥的功效;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等功效。
白茶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是我国的特产,它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著名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白茶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制法的基本工序为萎凋与干燥,其关键工序是萎凋,萎凋可分为全萎凋和半萎凋。主要是以散装茶为主,可细分为芽茶、芽叶茶和叶茶。不过目前制茶工艺已经多样化了,没有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区分。近年来,在散状白茶的基础上,紧压茶也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与散茶并列的一个形态在市面上通行。
白茶的功效与作用:白茶功效具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和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同时还有养心、养肝、养目、养神、养气、养颜的养身功效。对糖尿病、脑血管病、降血压、抗病毒都有很高的成效。
青茶(乌龙茶)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又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青茶制作方法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是最复杂的,泡法方法也最讲究的,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这在广东沿海一带最常见,尤其是潮汕一带,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喝功夫茶。基本工序为萎凋、做青、炒青与揉捻、干燥,其关键工序是做青。做青的技艺分跳动、摇动和手动三类,是茶艺师的功夫所在,把握不好技巧是很难做出好茶的。
乌龙茶功效与作用主要是美肤,抵抗衰老:饮用乌龙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其次还有瘦身、防蛀牙、改善皮肤过敏的功效。饭后一杯乌龙茶,茶中含有的多酚类具有能够抑制齿垢酵素产生的功效,是功夫茶爱好者最常用的方法,其它地方的人很少知道这一点。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关键工序是发酵。
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所以就叫它红茶了。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红茶的功效与作用:红茶品性温和、香味醇厚,可以帮助胃肠消化、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促进食欲、利尿、消肿。有强壮心肌功能,降低血糖、血压的功效。而且抗菌力十分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止病毒引起的感冒,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红茶的功效不逊于绿茶,而且更有益于心脏,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加一些奶制品,更能起到温胃的作用。
茶叶为什么有抗氧化作用?
感谢邀请,【说茶网】为您解答:
都说喝茶能让人“年轻”,除了喝茶调节人的心态以外,茶叶确实也有着能够让人保持“年轻”的物质,也就是茶叶抗氧化的功能!
抗氧化,是指抗氧化自由基的简称,英文Anti-Oxidant。人体因为与外界的持续接触,包括呼吸(氧化反应)、外界污染、放射线照射等因素不断的在人体体内产生自由基。科学研究表明,癌症、衰老或其它疾病大都与过量自由基的产生有关联。
如今市场上存在的抗氧化剂,就是为了使人保持年轻的身体和容颜。但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茶叶就有这个作用。茶叶细胞外边存在丰富的显示强抗氧化效果的维他命C,这些脂溶性、水溶性维他命共存的场合,可以显示持续、稳定的抗氧化作用。
茶叶所含的茶多酚,又名抗氧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是茶界公认的,但茶叶是自然饮品,如果要达到很好的作用,还是建议大家长期饮用,合理饮茶。(来源:喝茶的学问,图来源:说茶网图库;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茶叶打开后如何正确的储存?
大家好,我是白茶爱好者小詹,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靠衣装马靠鞍,茶叶也是如此,好的包装不仅可以让茶叶更具有赏心悦目的价值,还可以利于保存,延长保质期。通常影响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高温、水分、氧气和强光,而使用正确的包装法就能避免不利因素。
市场上茶叶主要包装有分小包装和礼盒包装,像绿茶、红茶经常使用小包装,这样能让顾客喝着方便,省去麻烦。还有就是大批量购买,一次性买几斤或十几斤散茶,这时包装就不适合用小包装,做不了几克一袋,当然如果顾客要求,那就另说。
如果是大量散茶买回去,我们短期是喝不完的,要考虑后期的存储事宜。如果商家提前给你包好一袋,那么在你取好茶叶后就要重新封好,不要长时间把茶叶暴露于空气中。但是话说回来,每次喝茶都要打开大包装取散茶,十分不便,而且不利于后期茶叶的转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新的再次包装。
家庭存茶与商家存茶是不一样的,商家存茶的量是巨大的,比如绿茶,可以直接放在冰库中,或者大冰柜里面。但是家庭空间有限,无法挪出一间房当冰库,电费也是一大笔支出。我们只能把已经经过包装的绿茶放入冰箱中,前提是一定是密封好的绿茶,不管是小包装还是用食品塑料袋装,又或者是用各类罐子,密封好才能放入冰柜。
绿茶、黄茶、红茶可以放冰箱,而白茶、黑茶、普洱茶就不行了,常温存储就可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饮茶量来把茶叶分成几份,可以将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量作为一份,用罐子装着,其余就先藏起来,不要频繁打开。
罐子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各类金属罐子、玻璃罐、瓷罐、陶罐,还有纸制罐子。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把近期要喝的茶放在密封性最好的罐子里,瓷罐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瓷罐里放入几块石灰包,还可以用棉花或者布垫在瓶口,增加密封性,隔绝一些空气。
石灰包可以2个月换一次,具体看实际情况。如果要把茶叶放在铁罐或其他金属罐,那么得先做些除臭工作,把铁罐里面的异味消除掉。我们可以先放点不值钱的粗茶进去,让茶叶吸收异味,等异味消退,再放新茶。同样,铁罐也要有良好密封性和保持罐内干燥。
不管是紫砂罐还是铁罐、瓷罐还是玻璃罐,都要有良好密封性,放置于避光防潮干燥的地方。这里要注意,白茶不必放在陶罐、玻璃罐里,因为这些罐子的密封性不是很好,短期喝白茶的话,可以用牛皮袋、铝箔袋装,密封性好而且还便宜。
如果要长期保持白茶的话,就用三层包装法,而且打定主意要存着,那么期间不宜经常打开包装。所以,我们可以拿出一部分茶叶用铝箔袋装,其余用三层包装封着。
以上就是小詹的浅见,欢迎大家指正。
龙井是什么茶?
我就知道这样的问题一问,肯定会有人复制百度的内容来敷衍的,连龙井茶,西湖龙井茶,这些词汇都弄不清楚就来回答了,不少开口闭口谈西湖龙井茶来形容龙井的人,也许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见过正宗的西湖龙井,知道西湖龙井有多少产量多少茶地?尤其是配图的顶级西湖龙井头采一年全茶区有多少?
龙井茶属于绿茶,是一个大类,按照产地来价格区分为三类 西湖龙井,钱塘龙井,浙江龙井,这里的浙江龙井通俗上是一个泛指,就是以松阳市新昌等市场经营批发销售的龙井茶,也包括外地省份加工加工销售的,不过按照那些标准说明书就只能是首批推广的十八个市县了,但是实际上有几个茶商没有经营过外省如贵州四川广西这些龙井茶呢?顺便给拿西湖龙井说事的说几个数字,西湖龙井一共两万多亩,一年产量历史最多一年八百多吨,平常也就六七百吨,2018年确切数字是575吨,一区129吨,二区446吨,而龙井茶一年数量有多少呢,同样是2018年松阳市场总吞吐量超过六万多吨,大部分是龙井,新昌市场超过1.8万吨。所以说西湖龙井茶和龙井茶不完全是一回事 ,复制百度的只是炒冷饭,百度也不能跟着市场信息。
龙井茶的得名也没有百度传说中的1200年那么久,现在龙井茶的始祖是北宋的辩才,在狮峰山麓种茶,然后慢慢传播给附近的村民,辩才和苏轼是好友同时代的人 ,苏轼(1037-1101)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一千年,其次杭州(古代是钱塘)有茶,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陆羽《茶经》的灵隐天竺产茶,而且他的茶道师友皎然就是在灵隐寺修行,龙井茶这个名声传开还是在明代文人的诗词文章中传播开来才有名。
龙井茶的工艺更没有百度说得那样悠久,因为完善的绿茶工艺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龙井茶扁条形工艺则更迟,清雍正七年(1729年)第一次上贡,翁隆盛茶号为此前后改进工艺花费三年,所以雍正七年才是龙井茶元年。那炒制这种扁条形茶叶之前,做的是什么茶叶?炒青毛峰,其实这种做法一直到八十年代都还存在,高档的芽茶做龙井,莲心旗枪雀舌,中期的茶叶做炒青,晚春最差的大叶子茶晒红茶,后来西湖龙井品牌上去了,价格提高了,就只剩下西湖龙井了。
篇幅有限,刚才是简单的聊了一下西湖龙井的传统变化,现在回答这个问题,龙井茶是绿茶,而且是中国高档绿茶的代表之一,龙井工艺以色香味形作为质量参考,最重要一点龙井茶绿茶都是推荐当年新茶,没有普洱那样的吹嘘炒作,也没有金融茶的概念,价格质量比较公开透明。其他龙井茶的方方面面可以关注我一起探讨,因为龙井茶涉及的产地价格分类特色历史等等内容太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