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茶,尿酸高可以喝菊苣栀子茶吗
痛风茶,尿酸高可以喝菊苣栀子茶吗?
可以。尿酸高可以喝较清淡的茶。比如绿茶或普洱。黑茶对尿酸高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可帮助尿酸的排泄。如果尿酸高,要注意多饮水,白开水或者苏打水都可以。另外也要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以增强体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丹参能降尿酸吗?
丹参不能降低尿酸,起不到治疗痛风或者是高尿酸血症的作用。如果你的尿酸增高,但是,没有超过540,另外,你本人也没有足部关节疼痛的症状,那么可以先从生活方式上干预看看,饮食上不要吃高嘌呤的食物,不要饮酒,在多喝水,积极的运动锻炼,3个月之后复查血尿酸。但是,如果患者的尿酸超过了540,或者是已经出现了痛风,则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
痛风可以喝冬瓜荷叶决明子玫瑰混合的茶吗?
谢邀。当然可以。痛风属湿浊郁结关节所致。四物可以利湿醒脾,通利解郁,对痛风有益。供讨论。
有肠炎的人喝苦菊苣根茶有益处吗?
首先谢谢邀请。
先正面回答您的问题,服用苦菊苣根茶对您的肠炎没有明显的效果。如果您患有痛风病,想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尿酸的含量,我建议您服用苦菊苣根茶。我今天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它的配方以及功效。
苦菊苣根茶菊苣根10g,栀子5g,桑叶、葛根和百合各2g。可以一起煎煮饮水即可,也可像一般茶剂般沸水泡制饮用,网上现在有成品,大家可以上网去查询或购买。但是注意一定要选择磨研成粉的袋泡茶更好吸收。
菊苣根是维吾尔族习用药材,气微,味淡。其主要功能为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用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具有调血脂和降尿酸的功能。
栀子苦寒,归心、肝、肾、肺、胃、三焦经,其主要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现代研究发现栀子含有栀子苷和西红花苷,有降低尿酸的作用。
桑叶、葛根和百合,在临床中常被用于痛风治疗,尤其是百合,是痛风治疗中医辨证中常用药物,对治疗痛风效果好。
爱中医,爱本草。大家在中药养生方面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可以关注我,并向我提问,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中西方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相传,公元前2723年,炎帝神农遍尝百草,有一天身中72种药草之毒,顿感头晕眼花,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正当他口干舌燥之时,求生的欲望让他本能的抓起身边的树叶往嘴里吃,吃着吃着,忽然感觉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呼吸通畅,中毒症状随之消失。俗话说因祸得福,后来神农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这种树叶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人们为了记住这种神奇树叶的功效,后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荼”。公元806年,唐代文人冠名“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用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
茶共分六大类,分别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主要有滇红、正山小种红茶等。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主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等。
黄茶制法有点类似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主要有君山银针等。
乌龙茶即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主要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有白毫银针等。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此外茶还具有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法国茶文化2017-01-18 西双版纳华夏沉香 西双版纳华夏沉香开发有限公司法国是较早接触到茶叶的欧洲国家之一,早在1636年首批茶叶就抵达了法国巴黎,这比英国最早接触到茶叶的时间足足要早22年之久。但长期以来,法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远较英国为低。近几十年来,法国悄然兴起一股茶文化热,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法国已是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相差无几。
法国茶叶的早期输入
1636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法国人开始接触到茶叶。法语中,开始有了“茶”一词。由于茶最早是由荷兰人转运至法国的,因此法语中“茶”(the)和荷兰语中的“茶”(thee)一样,都源于福建厦门的闽南话“茶”的发音“te”。1700年8月3日,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Amphitrite)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此后,往来于中法两国,运送茶叶等货物的船只逐渐增多。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开来,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清雍正六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从中国收购茶叶等货物更为方便快捷。
社会上层接受饮茶
茶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一度反对饮茶。1648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医生归·巴丹(Gui Patin)说茶是不适于本世纪的奇物,而一些法国医生却认为茶叶中含有一些可能的医药成份,于是医药界人士展开笔战。1648年,毛芮斯特(Monsieur Morisset)医生曾撰写一篇论文,宣称茶叶具有精神上的兴奋刺激作用。可惜,这份论文在他提交给巴黎大学之前,就被一些激烈的反对草药的官员们焚烧了!
不久,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约在1653至1666年间,法国神父亚里山大·德·科侯得斯(Aiexander de khodes)在所著的《传教士旅行记》中,称:“中国人之健康与长寿,当归功于茶,此乃东方常用之饮品。”1657年前后,教育家塞奎埃(C.Seguier)、医学家德雷斯·鸠恩奎特(Dthis Jonguet)等人也极力推荐茶叶,赞美茶是能与圣酒、仙药相媲美的仙草。1685年,菲利普·西尔韦斯特·杜福尔(Philippe Sylvestre Dufour)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the Traites Nouveaux et Curieux du Cafe, du The et du Chocolat)一书,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
在法国,最早接受饮茶的是皇室贵族。在茶叶刚刚输入法国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的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万灵丹”和“长生妙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Cardinal Mazarin)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经常喝茶使他愈来愈喜欢品尝茶的风味。“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从1665年开始喝茶的,他也认为喝茶有助于减轻痛风病情。更有趣的是,他听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因喝茶而从来不患心脏病。
由于皇室的倡导,饮茶逐渐在法国巴黎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路易十四时代的史学家德·塞维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在作品中经常提到喝茶。她曾经写道:“看看塔兰托(Tarente)公主,她每天都喝12杯的茶,所以她所有的病都痊愈了。她告诉我说,德·兰德格拉弗伯爵(Monsieur de Landgrave)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喝40杯茶;但是他的太太可能也喝了30杯左右。不是,是40杯。她太太本来快要死了,就是因为喝茶,所以又活过来,现在还活生生的在我们眼前呢!”
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1713年,巴黎出版了法国远东学家雷瑙杜德(Eusèbe Renaudot,1646-1720年)翻译的《印度和中国古代记事》(Aucient Account of India and China,该书为9世纪的两个阿拉伯旅行家讲述,附有注释和插图)。在书中,雷瑙杜德称:“中国人以饮茶防百病,休忒亦很相信茶有治病效能,1718年刊行自传《备忘录》,说茶治愈了他的胃病和眼炎。”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正如帕拉丁(Palatine)公主在1714年评论说,中国的茶叶在巴黎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就好比西班牙人爱好巧克力的情况一样。当时的皇家大臣主管马萨林(Mazarin)、剧作家拉辛(Racine)、知名作家德·让利斯夫人(Madame de Genlis)都成为爱好茶道的人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