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朱权,朱厚照死后他的子嗣会有机会登上皇位吗

2023-03-22 125阅读 0评论

宁王朱权,朱厚照死后他的子嗣会有机会登上皇位吗?

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当时的宁王朱宸濠的确这么幻想过,还为之付出了行动。

宁王这一脉传到朱宸濠这一辈已是第四世。与大明众多藩王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圈养享乐,积聚在这些后代藩王身上越来越多的是贵族公子哥的习气,早已没了其先祖勇武睿智的作风。

宁王朱权,朱厚照死后他的子嗣会有机会登上皇位吗

朱宸濠的出身不好,母亲是王府里的娼妓,然而就是这世人眼里”下贱女人“生的种却按照祖宗之法继承了王位。朱宸濠在继承王位的同时,自尊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阿谀奉承之词毫无抵抗力。

偏偏有两个无下限的江湖术士专挑最大的饼画给朱宸濠,说王爷面上就不像凡人,而且王府上空已隐隐显现出“天子气”,必出真龙啊!

朱宸濠就信了!

没几年,孝宗皇帝驾崩,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听闻小皇帝不仅没什么大作为,还沉迷玩乐,一副昏君的模样,朱宸濠觉得这正是他的机会,从这时起,他便开始积极筹备,扩大自己的实力。

筹备谋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朱宸濠光是想办法恢复宁王府护卫,就花了几万两银子贿赂了朱厚照跟前好几拨红人。

有了国家编制的护卫才能私下扩充兵力,朱宸濠招降了许多江湖绿林盗匪,然后让这些人出去打家劫舍,抢夺财物。

有了钱才能继续打点朝中权贵,随时观察朝中动向,同时置办兵器、铠甲。

这一晃就是十年的时间。

即便如此,朱宸濠与他的谋士们仍然觉得时机不够成熟,准备得也不够充分。不过,通过在朝中的关系网,朱宸濠发现了另一个好契机,也许可以兵不血刃夺得皇位。

这个契机就是立储。

朱厚照即位十几年,人也老大不小了,但始终没孩子,已经隐约有传言说朱厚照生育能力有问题。皇位没有继承人这是大事,百官认为可以先从宗室中选一子侄接到皇宫教养,做候补皇储,以防不测。

朱宸濠知道后,便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候补,将来朱厚照驾崩,自己的儿子能即位的话,那他就是太上皇了,也不用背负谋逆的罪名,实乃上策。

但即使挑选宗室子侄,按理说也轮不到他朱宸濠的儿子。

一则是辈份上就不成。按辈份,朱宸濠是朱厚照的叔祖,那朱宸濠的儿子就是朱厚照的叔叔,没道理让叔叔去做嗣子;

二则朱宸濠与朱厚照是远亲,朱厚照挑选嗣子肯定要在三代近亲中挑选,再不济至少也要在朱棣这一脉支中找,宁王这一脉委实差的太远了。

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朱宸濠既已动了这个心思,便花了许多银两打点。朱厚照身边的宠臣有个叫钱宁的,还有一个叫臧贤的,一直为朱宸濠在皇帝耳边说好话。

他们鼓动朱厚照下旨,“召其子司香太庙”。历来祭祀太庙时,都是由皇帝的嫡子司香,所以一旦朱厚照同意朱宸濠的儿子来太庙司香,将来就有可能入嗣,成为太子。

此事拿到廷议上讨论,马上遭到内阁及诸臣的反对。

钱宁等人一看这招行不通,于是便退而求其次,说服朱厚照赐给朱宸濠的儿子“异色龙笺”。这个异色龙笺也是有讲究的,用于皇帝外出时,命太子监国,才给的印信。

钱宁等人拿人钱财,总要替人办事,有了这个异色龙笺,也算是给朱宸濠一个交代,让朱宸濠以为朱厚照已经有立他儿子为太子的意思了。

朱宸濠收到后再次信以为真,大喜过望,下令府上所有人穿红衣庆贺了四十多天。而后朱宸濠觉得应该加把劲,自古皇位继承人或“亲”或“贤”,既然他不占“亲”这头,那可以朝“贤”的方向努力。

于是,他命封地地方官及府县学的师生、耆老上街游行,歌颂他的勤勉孝行,制造声势,并着其同党上疏请求朱厚照褒奖他的孝行。

只是物极必反,朱宸濠一系列过激的举动,引起了朱厚照的怀疑,保举百官的孝行是为了升官,那保举亲王的孝行是为了干什么呢?亲王再进一步可就只有皇帝了。

而此时朱厚照身边以江彬为首的边帅势力已压过了钱宁,他们便想借朱宸濠与钱宁勾结图谋不轨之事来打倒钱宁,于是便把掌握的朱宸濠的罪状都捅给了御史萧淮。

在萧淮的奏本中不仅列举了朱宸濠在南昌封地的种种罪行,还指出朱宸濠四处招兵买马,时常密谋,定是要谋反。

朱厚照虽然怀疑朱宸濠,但也不相信朱宸濠敢造反,便接受了内阁杨廷和的建议,效法宣宗处理赵王的做法,派使臣前往南昌宣谕,只要朱宸濠能悔过自新,上交护卫,屯田,那就可以保全子孙富贵,一概不究。

巧的是,宁王府在京城的情报人员出了纰漏,被锦衣卫缉拿,整个情报网也暴露了,朱厚照便下令驱逐了宁王府在京的所有人。

朱宸濠在京的局势堪忧,这时候朱宸濠手下有一个叫林华的,站了出来,拼了性命也要把消息带回去,好叫朱宸濠早做准备。

这个林华真是好样的,中途换乘了好几匹马,终于在使臣的前面抵达了南昌。

可是这个消息,却传走了样,林华告诉朱宸濠,皇帝派了使臣来抓您回京治罪了。

这真的是完全错误的情报!

朱宸濠没想到事情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不仅让儿子入嗣大统之事泡汤了,如今看来朝廷竟然要先下手了,也不能坐以待毙,只能起兵谋反了!

朱宸濠的谋反虽然筹备许久,但事发仓促,他个人军事能力一般,又碰上了超厉害的王守仁,整个谋反只42天就结束了。

朱宸濠最后被处死,封国除。

朱棣会急于削藩并且成功吗?

明太祖朱元璋不管传位给谁,是孙子朱允炆还是儿子朱棣。也不管他们谁继位,削藩是肯定会削的。毕竟历朝历代在建国初期大肆封赏之后,后代帝王都会大力的实行削藩。尤其朱元璋,对于后代封赏太过了。朱允炆继位后,他担心自己的叔叔们尾大不掉,所以毅然决然的削藩。换了朱棣继位,他同样也会削藩。历史上朱棣篡位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有人能成功,有人则以失败而告终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削藩的时机和削藩的方式问题。

如果朱元璋传位于朱棣,那么朱棣会削藩吗?答案是一定会的。毕竟如果朱棣不想重蹈周朝的覆辙,那么朱棣就绝对不会允许地方藩王势力尾大不掉。而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只有削藩。从汉朝开始,再到此后的唐朝和宋朝,中央都多有削藩之举。可见削藩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必须要进行的基本策略。中央需要权力集中,自然就不会允许地方权利过于庞大。所以说,朱棣如果可以继位,那么削藩是他的必然之举。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朱棣绝对不会像朱允炆一样那么仓促不留余地的削藩。

历史上朱允炆之所以会不留余地的削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朱允炆的继位导致他的叔叔们非常的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朱标死后皇位应该属于他们,而不是朱允炆这个小辈。事实上在朱允炆继位后,很多藩王也根本看不起朱允炆。这就是朱允炆的心病,所以在齐泰,黄子澄等一众腐儒的建议下,建文帝才会仓促的削藩。他的害怕也让朱允炆自身对藩王根本不留余地,这就导致其他藩王人人自危。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朱允炆削藩时率先针对的是一些势力不是很强的藩王。他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先对朱棣下手。这就给朱棣留下了很多准备的机会。这是朱允炆削藩的一大败笔。

坦率的讲,如果朱允炆不犯什么大错,那么以中央的实力完全可以碾压朱棣。但朱允炆在政策和军事上连连出错,这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如果是朱棣削藩,起码以朱棣的军事才能,再加上明朝中央的强大实力。即使强行削藩,那么朱棣也有把我灭掉各地藩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朱棣的能力要远比朱允炆要强。他知道打蛇要打七寸,削藩自然要削藩最强势的先把他干掉。历史上宁王的势力不比朱棣弱多少。但你看朱棣是如何对宁王的。朱棣起兵前和宁王约定共分天下。朱棣夺取天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他知道宁王对他来说是一个威胁。所以彻底把宁王夺权发配。年轻的宁王早早的就开始了养老生活。可见朱棣削藩之果决。

从朱棣果断的废了宁王就可以看出,朱棣的手段和狠辣程度是朱允炆所不能及的。如果把朱允炆换成了朱棣,他一定可以成功的削藩。首先朱棣在众兄弟之间不管是威信还是能力都足够让人信服,这就不存在藩王看不起朱允炆的问题。其次,即使削藩引起了地方藩王的反对打了起来。那么朱棣也有足够的能力击溃藩王的造反。历史上朱允炆那种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的局面,在朱棣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英雄诀宁王朱权结局如何?

宁王朱权果断放弃手里的权力,过上闲云野鹤的自由生活,因此最后宁王得以保全性命,安然渡过自己的一生。

朱耷孔雀图?

生平简介

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作品特色

朱耷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作《孔雀图》时,已是65岁高龄,据明朝灭亡已有46年。46年光景,八大山人仍能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卖主求荣的嗤之以鼻,实在难能可贵。

含义

朱耷的《孔雀图》可谓最典型的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辛辣讽刺的国画精品。画面上有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里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孔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素材,但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有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

所引用典故

诗中“三耳”的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是: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画中孔雀只有三眼花翎,用来影射那些只晓得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

“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地讽刺奴才的。当年康熙下江南巡行之时,这些官员纷纷来接驾,本来皇帝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时便早早赶在那里等着皇帝的到来。

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场如何?

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意外病逝,打乱了朱元璋所安排的人事计划。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倾尽心血培养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朱元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物色新的接班人。最终,朱标之子朱允炆被选为皇太孙,成为新的继承人。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吕氏。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去世,这位常氏可以不简单,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年仅九岁的嫡长子朱雄英也因病早夭。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朱允炆的身份也随之成为嫡皇长孙,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允炆登基后,是为建文帝。在大臣们的撺掇下,年轻气盛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削藩,以收回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手中的兵权,彻底消除对自己皇权的威胁。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一直颇具野心,面对侄子的削藩行动,他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率军攻克了大明的都城南京城而结束。明史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宫中火起,(朱允炆)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宦官)出帝后尸于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就此彻底失踪,有些观点认为建文帝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举火自焚,还有些观点认为他趁乱逃走,从此隐居。迄今为止,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结局之谜还未解开。

朱棣夺位之后,建文帝的那些兄弟姐妹以及儿女们都面临怎样的下场呢?在明成祖朱棣的“贴心关照”之下,建文帝的这些兄弟和子侄们一个比一个惨,他的姐妹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建文帝朱允炆兄弟五个,其中长兄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为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朱允熙以及建文帝皆为吕氏所生。建文帝还有四个妹妹,生母皆不详。其中只有大妹被封为公主,其他三个妹妹都是郡主。

洪武四年,朝廷已做出规定,只有皇帝之女才可称为公主,亲王之女只能称为郡主。朱标虽然是大明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他没有登基称帝之前,他的女儿只能是郡主的身份。所以,建文帝的大妹最初是被封为江都郡主。

洪武二十七年,江都郡主下嫁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璇(又称耿璿)。此时她的父亲朱标已去世两年,她的婚事是在爷爷朱元璋的安排下完成的。朱元璋此时安排这一桩婚事也是很有深意,当时他为了孙子朱允炆日后的皇位能坐的安稳,对朝中那些具有威胁的功臣进行大肆清算,但他却留下了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在与张士诚的交战中战死。耿炳文承袭父亲的职位,屡次打败张士诚,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知道孙子朱允炆少不更事,根基尚浅,所以留下忠心且会打仗的耿炳文,其目的就是要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将朱标的长女、朱允炆的大妹嫁给耿炳文的儿子耿璇,是出于政治联姻,借此笼络耿氏父子。

朱允炆继位后,把江都郡主晋升为江都公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仪宾升为驸马都尉。建文帝如此做的目的,是想依仗江都郡主的公爹耿炳文的军事才能,平复燕王朱棣的叛乱。之后,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燕王朱棣。

耿氏一家蒙受皇恩,自然对建文帝是忠心耿耿。六十五岁的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朱棣,驻守河北真定。滹沱河一战中,耿炳文大败,险些被俘,但手中仍然有几万人马,固守真定,朱棣也拿他没办法。此时,随父出征的耿璇建议分兵直捣朱棣的老巢北平。

由于耿炳文两次战败,损兵折将,建文帝认为他年老体衰,已经不堪重用。于是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大明战神”李景隆为主帅替换了耿炳文父子,耿璇的计谋也没有被采纳。

李景隆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他率五十万大军硬是打不下来朱高炽一万人防守的北平城,随后也是被朱棣击败。他败光了建文帝军队的老底,导致建文帝只能困守南京。

朱棣登基后,把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驸马降为仪宾。耿璇誓死不愿臣服于朱棣,于是对外称病,闭门不出,但朱棣没有放过他。史料中只说他“坐罪死”,没有记载时间和细节。成了寡妇的江都郡主,不久便郁郁而终。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江都郡主死于永乐元年三月,朱棣下令为她办丧事。

建文帝的二妹是宜伦郡主,靖难之役时,她还是个小孩。朱棣登基后,为了向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便把宜伦郡主接进皇宫,交由徐皇后亲自抚养。永乐十五年,朱棣将宜伦郡主下嫁给了于礼,这个于礼是一个锦衣卫的百户,可见地位很低。可能是出于抚养亲情的缘故,宜伦郡主得以善终。

关于建文帝的三妹,《明史》的说法是“无考”,可能没有活到成年就夭亡了;建文帝的四妹是南平郡主,死在永乐十年,当时还没有出嫁。

因为女子对于皇权的威胁不大,朱棣对他的侄女们相对还是宽容一些。但是他的那些侄子们就没那么好运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将他的三个弟弟册封为亲王,其中三弟朱允熥封为吴王,四弟朱允熞封为衡王,五弟朱允熙封为徐王。本来朱允熥是要就藩浙江杭州的,但是因与朱棣的战事正值激烈之时,所以他和四弟朱允熞以及五弟朱允熙都未就藩。

朱棣登基之后,最初碍于其根基还不稳固,并未为难他的这些侄子。只是把他们从亲王降为郡王。其中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封地改到了福建漳州;朱允熞被降为怀恩王,封地改到了辽宁建昌(现今葫芦岛市建昌县)。朱棣对这两个侄子的封地可谓是煞费苦心,一个靠近最南边,一个靠近最北边,都是远离国都南京。

当朱允熥和朱允熞各自到了封地之后,朱棣却后悔了,朱棣认为让他们离自己太远不易于掌控,天高皇帝远,他们两兄弟也很有可能发动叛乱。尤其是朱允熥,他对朱棣来说仍然是一个隐患,因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前朝名将常遇春的外孙,又与淮西勋贵集团多有亲戚关系。

于是兄弟俩刚到封地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朱棣又召回了南京。那个年代,跑这样的长途动辄都是一年半载,兄弟二人作为皇亲贵胄又是从小娇生惯养,风餐露宿之下,来回这样折腾,自然心生不满,再加上对朱棣处理兄长建文帝以及父亲朱标的事情上颇有怨言。因此,兄弟二人在回南京途中,对朱棣发了不少牢骚,这些牢骚话最终也被朱棣知道。

在朱棣看来,他如此善待他的这两个侄子,他们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口出狂言。一怒之下,朱棣将朱允熥和朱允熞兄弟二人削除宗籍,废为庶人,永远禁锢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老四朱允熞被禁锢凤阳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永乐十二年,年仅29岁的朱允熞在愤郁中去世,没有留下子嗣。

三年之后的永乐十五年,老三朱允熥也暴亡于禁锢地凤阳。关于朱允熥的死因,迄今尚未有定论。有病死说,也有朱棣赐死说。因为永乐十五年,朱棣的十九弟谷王朱橞图谋联合朱棣的十一弟蜀王朱椿起兵造反,并打算拥立朱允熥为新皇帝,不过这场阴谋因朱椿向朱棣检举揭发而宣告失败。

事后谷王朱橞被朱棣圈禁至死,虽然朱允熥处于禁锢之中并没有参与这件事,但还是让朱棣对他猜忌不已,毕竟朱允熥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外孙,前太子朱标的嫡子。朱棣或许是担心再有人利用朱允熥之名行谋反之事,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赐死朱允熥。至于朱允熥的真正死因,至今成谜。老三朱允熥在朱标的五个儿子中,算是最长寿的了,也不过活了39岁。

朱允熥有两个儿子,长子史书无记载,次子名叫朱文坤。据《莱阳县志》记载,在朱允熥暴毙之后,王府的老太监王忠冒死带着朱文坤逃离了凤阳,之后改为王姓落户于山东莱阳。随着朱棣的去世,严苛的政治环境相对放松,朱文坤才恢复了本名。之后他们脱离皇族,在民间繁衍生息。现今山东莱阳南朱家夼村朱姓村民,据说基本都是朱文坤的后人。不过这里记载的名字是“朱载坤”,因此是不是指朱文坤存疑。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明英宗复位后曾安置“吴庶人”。明成化三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及“吴庶人”家衣料短缺,明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这里的“吴庶人”应该指的是朱允熥的后人,因此可以推断朱允熥的确是有后代的。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曾追谥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追谥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生母吕氏为皇太后。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大哥朱标的“孝康皇帝”的谥号和“明兴宗”的庙号自然不能再用了。于是朱棣恢复了朱标“懿文太子”的谥号,既然朱标都从皇帝降级成了“懿文太子”,那么吕氏皇太后的身份不能再保留,其封号被降为“懿文太子妃”。

建文帝继位时,他最小的弟弟朱允熙年仅8岁,被封为徐王。朱棣登基后,十二岁的朱允熙被降为敷惠王,因尚未成年,没有封地。于是,他以敷惠王的身份与其母吕氏住在父亲朱标的孝东陵旁,世奉朱标之祀,为他的父亲守陵。

永乐四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府邸突然起火,不幸的是朱允熙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年仅十六岁。诡异的是,朱允熙50岁的母亲吕氏安然无恙地跑了出来,而十六岁的小伙子朱允熙却没能跑出来,被烧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朱允熙死后,朱棣也是罕见地给予了他“哀简”的谥号,这也是唯一在永乐朝被赐予谥号的朱标子嗣。

洪武二十八年,建文帝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生育有二子,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据说朱文奎出生的那天是十月晦日,朱元璋认为这是“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

朱允炆登基之后,册封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之后,朱文奎与其父建文帝朱允炆一同失踪,年仅七岁。有说他和建文帝都葬身于火海之中,也有说他与建文帝一起从南京皇宫中的暗道逃出南京城,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相对于建文帝的神秘失踪,以及太子朱文奎的下落不明,建文帝次子朱文圭的人生轨迹就清晰多了。随着建文帝的失踪,马皇后的自焚而亡,两岁的朱文圭成为了孤儿。朱棣面对仅两岁的侄孙朱文圭,也犯了愁,杀了吧,于心不忍,不杀吧,身份敏感,始终是隐患。

思虑再三,朱棣最终决定把年幼的朱文圭废为庶人,幽禁于老家凤阳的广安宫,毕竟此时的朱文圭对他的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留下他可以彰显自己的仁义,堵天下的悠悠众口。朱文圭虽然保住了小命,但从此失去了自由。虽然衣食无忧,但不得与外界接触。就这样,朱文圭在凤阳广安宫的圈禁中逐渐长大,先后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

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八年之后,第二次复辟称帝。他深知圈禁的滋味,对于朱文圭囚禁的生活感同身受,同时对这位已经被圈禁五十多年的宗亲朱文圭心生怜悯,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朱祁镇登基后不顾群臣反对将朱文圭释放。

由于朱文圭自幼被圈禁,长达五十余年,基本与社会脱节,因此他被释放出来时,如同白痴一般,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生活技能,就连牛羊也不认识,很多日常生活工具也都不认识。虽然朱文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恢复他的宗籍身份,当时的朝廷称其为“建庶人”。

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善待了朱文圭,不仅下旨凤阳地方官府为他建造府邸,任其自由出入,供给日常所需,还赐予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还为其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或许是油尽灯枯,寿命已尽,或许是获得自由生活太过激动,又或许是长期的禁锢对外面的生活不太适应,朱文圭被释放两年之后就去世了。据史料记载,朱文圭是留有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也算没有绝嗣。

建文帝朱允炆兄弟姐妹九个,除了他的长兄朱雄英早夭,二妹宜伦郡主得以善终外,其他七个的下场都很凄惨。建文帝的儿子,一个不知所踪,一个虽然苟活于世,但一生被囚禁,更加悲哀。

朱棣在夺位之后,虽然在处理他大哥朱标后人的事情上手段高明,也通过篡改历史和档案来极力掩饰他所做的一切,但是后世人们的心里都清楚。正如朱元璋开国谋臣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临死之前向朱棣表达的那样,燕王无论如何,百年之后也难堵后世悠悠众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