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双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文学成就有哪些
史学双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文学成就有哪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成就如下:
1、诗歌:建安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方民歌等。
2、书法: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
3、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等。
4、绘画:顾恺之,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5、雕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北宋著名文学家?
从北宋初到南宋末著名的作家有:陆游, 文天祥、晏殊、欧阳修、张耒、柳永、苏轼、周邦彦、秦观、晏几道、贺铸、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辛弃疾、陈亮、张孝祥、姜夔、吴文英、周密、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以上主要按时间排列,兼考虑派别、风格、关系等等,其他如黄庭坚晁补之等也写词但不是他们着力的地方,也不是他们主要出成绩的地方.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 集》。《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从北宋初到南宋末著名的作家有:陆游, 文天祥、晏殊、欧阳修、张耒、柳永、苏轼、周邦彦、秦观、晏几道、贺铸、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辛弃疾、陈亮、张孝祥、姜夔、吴文英、周密、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以上主要按时间排列,兼考虑派别、风格、关系等等,其他如黄庭坚晁补之等也写词但不是他们着力的地方,也不是他们主要出成绩的地方.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 集》。《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为何褒贬差异巨大?
对汉武帝的褒贬不一主要跟史学家的史学观和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系。我挑几个作品和作者来简单地说一下。
一、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的宫刑就是拜汉武帝所赐,所以司马迁对于汉室包括汉武帝难免会有一些个人色彩在里面。但司马迁迫于和汉武帝同时代,所以不便直接否定汉武帝。应该说司马迁是对汉武帝不满的,只有隐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事例:
1.《项羽本纪》:一是把项羽归入本纪应该不是十分符合规范,但项羽是刘邦的死对头,这多少有点暗怼汉室的意味。二是在《项羽本纪》里刘邦是配角,项羽却是主角,而且还是反称。以刘邦的阴险反称项羽的耿直,可见司马迁是对汉武帝有芥蒂,而迁怒于他的先人刘邦,由于不便直指汉武帝,所以借题发挥。
2.《汉景帝本纪》:汉景帝是汉武帝的老爸,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景帝,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在司马迁的笔下竟然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不屑多费笔墨,可见他对汉武帝的芥蒂有多深。
3.《汉武帝本纪》:由于汉武帝是他同时代的人,不敢造次,笔墨是足够了。但我们来看他的笔墨都是怎么分配的: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却是浓墨重彩,而且篇幅巨大。再看能够显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伟业,反而失去了光彩,成了陪衬。放大汉武帝的缺点,缩小汉武帝的优点,这也是司马迁间接的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
综上,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褒贬有个人情绪,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史记》的客观性以及它的历史价值。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圣人,难免有个人情绪,所有史书都无法避免。
二、班固的《汉书》
《汉书》是班固的父亲班彪起头,班固主笔,班昭收尾的一部一家三父子(女)先后接力完成的史学著作。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二十四史前四史”(简称“前四史“),也是正史当中最难懂得一部。
由于班固一族受汉室厚待,而且与汉室有点姻亲关系,所以《汉书》对汉室包括汉武帝是极力褒扬。其实这里面除了政治因素以外,班固自己的个人思想也有所体现。
《汉书》中极力体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说他“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因此,班固对汉武帝是褒扬有嘉,这跟他们世代受恩于汉室是分不开的。
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他的作品《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也并称为“史学双璧”,可见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的史学地位之高。
司马光是北宋人,距离汉武帝时代已经1000多年。所以评价汉武帝是相对客观一些。司马光总的来说对汉武帝的评价是:穷兵黩武。这个可能跟《资治通鉴》本身的写作目的有关系。《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为了“以古为鉴”,所以这也多少影响到了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
但不管是司马迁的隐晦表达不满,班固的极力褒扬还是司马光的客观评价。我觉得都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帝王的功过是非,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你无法左右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看法。
二十四史中为什么把史记和资治通鉴称为史学双璧?
题目不严谨。因为二十四史中并无《资治通鉴》。
之所以将《史记》和《资治通鉴》称为史学双壁,自然是由于其质量和地位决定的。
两本书都有开创之功。《史记》是纪传体的开山之作,由此位列二十四史第一史。其实它跟其余二十三部史书是不一样的,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余都是断代史。另外,《史记》的文笔是极美的,司马迁不仅是卓越的史学家,还是第一流的文学家。所以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目的就是达到《史记》的水平。可以这样说,论散文的功底,司马迁在灿若星河的文学家中,就算不是第一,至少是前三名!
至于《资治通鉴》,那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一直写到赵宋建立,把1300余年的历史按年代梳理的清清楚楚。书的水平如何,只要看看谁喜欢就明白啦,曾国藩日记中写到他每天读一章通鉴,即使在与太平军激烈战争的日子里从不间断。毛泽东一生读了十七遍该书,还不能说明问题?
《资治通鉴》不仅是卓越的史书,也是第一流的人生教科书。作者用冷冰冰的史实告诉你,怎样做就成功,怎样做一定失败!即使是普通人,认真品味的话也可以从中受益良多!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大书的作者还是本家,都姓司马,所以有史学两司马之说。
这两部书本人都买了中华书局版的竖排繁体,都读过两遍,所以壮着胆子写下以上的文字。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我国第1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
全书共计294卷,另附目录30卷,《考异》30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志320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其严格,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资治通鉴》中记述的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推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