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六君子的名称及用法,谭嗣同本有机会和康有为逃到日本

2023-03-21 144阅读 0评论

茶道六君子的名称及用法,谭嗣同本有机会和康有为逃到日本?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然而,满清自从嘉庆皇帝开始,国力就开始整下坡了,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已是列强环俟,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国已不国”了。

面对压迫和剥夺,引发社会大矛盾,最终导致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经过十多年的血火洗礼,太平天国被清朝镇压下去了。然而,国家经过洗礼,更加衰败。而清朝政策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危局,竟然还公然表示,发出这样的声音:“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于是乎,土匪和强盗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而在这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力图救大华夏于危难之中,大肆倡导维新变法。

茶道六君子的名称及用法,谭嗣同本有机会和康有为逃到日本

而刚登位不久的光绪皇帝也雄心勃勃,决心维新变法,以图强国。于是乎,1898年,光绪颁布《定国是诏》,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领头羊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剑客”为首的青年壮志。康有为是落魄知识分子,梁启超是贫苦子弟,他们两个力主维新变法,于情于理都合理。然而,向灰“官二代”的谭嗣同毅然走上维新变法之路显然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1865年,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相当于湖北省省长,后来谭继洵还署理过一年的湖广总督,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总司令,生在这样的家庭,谭嗣同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12岁那年,北京的一场瘟疫,夺去了谭嗣同的母亲、长兄、长姐三个亲人,谭嗣同卧床三日,鬼门关前走一遭,其字“复生”,也是由此而来。

谭嗣同和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他是个有理想有进取心的人,一方面他从小酷爱读书,尤其热爱新学,胸怀不世之才。另一方面,他对武术也很热爱,曾跟随通臂拳师胡七、大刀王五和父亲的属下刘云田学艺,一般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总之,可以说谭嗣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

成年后,忧国忧民的他毅然投于维新变法的活动当中去了。然而,维新变法很快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和阻挡。为此,维新派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谭嗣同密会拥有兵权的袁世凯,请求袁带兵入京——围园杀后。

结果两面三刀的袁世凯表面上答应谭嗣同,暗地里却马上对荣禄等人进行了告密。结果慈禧知道后,马上发动政变,把光绪囚禁在瀛台,同时派出士兵大肆搜捕维新志士。

其实,在慈禧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皇帝还给了他们6字密劝:“三日之内出逃”。

结果康有为、梁启超两人充分挥脚长善跑的优势,听到不风声不对,拔脚就跑,结果很快逃到了日本去了。

谭嗣同和康梁二人截然不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谭嗣同却决心用一死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结果他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维新志士一起被抓入狱。

为不连累父亲,被捕前,他将父亲写给他的信全部烧毁,然后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训斥儿子谭嗣同不忠不孝,声称直接断离父子关系。

然而,谭嗣同不会料到,他“绝情书”还是没能保全父亲。他被捕后,其父亲谭继洵还是没能脱干系——被革职查看,两年后,沦为布衣的谭继洵也抑郁而死。

而入狱后,谭嗣同自知来日不多,愤然在狱壁上写下流芳百姓的佳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28日午时,“戊戌六君子”一同被押上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百姓把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谭嗣同等人在囚车中赶赴刑场之时,沿途一些愚昧无知的百姓误认为他们是“刁民”,纷纷把烂菜叶、臭鸡蛋扔到他们身上,大骂不止。对此,谭嗣同高声叫喊着这样16个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第一个受刑,钝刀子砍头,砍了五六下,才把康广仁的头割下来,情景惨不忍睹。

而年仅33岁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之所以这样安排,无非是想让谭嗣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而由于慈禧下了“特别关照”谭嗣同的密令,刽子手拿出了号称“大将军钝刀”来行刑。

这把大将军钝刀虽然对得起“钝刀”之名,他全身都没有开锋,厚如钢板,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因此,行刑的过程自然是极为痛苦和恐怖的。

《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而出卖谭嗣同等人的袁世凯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识时务,是“俊杰”,于是写了一本书《戊戌纪略》为自己辩白,向朝廷表忠心,把“欺骗”谭嗣同的事写的入木三分。

然而,善恶有报。后来,谭嗣同的学生蔡锷对袁世凯下“黑手”了。当时掌握兵权的袁世凯想要称帝,北洋军阀却没有人响应,为此,西南军阀首领蔡锷却跳出来为他鼓吹,在《劝进书》里第一个签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等袁世凯前脚在北京称帝,蔡锷后脚就跑到云南讨逆,使得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便被逼“退位”,最终从神坛跌落谷底的袁世凯气的郁闷而死。

有什么影视好看的?

个人看过还不过的几个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1.《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个生下来就是80岁模样的怪胎,一首长达一个世纪的个人史诗,一段跨越时间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水行舟的本杰明·巴顿将带观众从相反层面体会生的欢乐与死的痛苦。抛开这一切,看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婴儿将如何长成性感迷人的皮特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个人由生到死由幼到老本就是自然规律但男主人公这段逆生长的确给人很大的感触

2.《林中小屋》前半部分俗套的怪兽虐人剧情就不多说了,重要的是后20分钟看的人那叫一个字刺激,害人终害己,最后群魔乱舞挑战你的感官神经3.《迷雾》不仅是对怪物的恐惧还有对人性的审判都表现的淋淋精致特别是最后结局的反转更是神来之笔4.《猩球崛起》一个高智商的猩猩带领同族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故事,还是第一部最好看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吧4.《无姓之人》118岁男主人公尼莫·诺伯迪所经历的一场穿越疏离现实关系而迷失的爱情故事,在记忆长河中寻找一个男人的人生之谜,人一生充满了无数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都是你的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的后果,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可能能改变你的一生5.《发财秘笈》贫困已久的黄尚得新叔协助得以离开长洲到香港工作。有一天他在海边无意中捡到了一本《发达启示录》,它是一本厚黑学教本,教人要发达必须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依它的教导,他果然获得意外之财,升职,最后终于醒悟的过程5.《东邪西毒》也许很多人看不懂王家卫的电影剧情很简单,但他对人生,爱情都有很深刻的理解特别是 里面的台词都很经典“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6.《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是我第一个看过的外国电影映像很深在回头看一遍领悟也很多对于教育也许世界的教育都有缺陷但我们都希望能像主人公一样

打造一间自己的小茶室?

大家好,我是家居设计师COCO,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家居知识

茶文化源自中国,距今4700余年,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所以喝茶在中国尤为的盛行,从而"茶室"的布置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重要,发展至今茶室的装修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更是一种韵味、一种品质的体现,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小茶室呢?

茶室是都市中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休闲放松、修身养性的场所,COCO以为一个茶室的布置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空间",然后"选择合适的材质"以及"装饰风格",最后布置精美的"软饰品"与"精致的茶具",才能打造出一个完美的茶室。

一、茶室空间的选择

在设计中,既可以用一个完整的房间来打造专门的茶室,也可以考虑更灵活的处理方法。

比如利用书房隔出一个小块空间,用来品茗读书;也可以利用飘窗或阳台打造临窗茶室;甚至可以将客厅、茶室、客房三合一。

总之,茶室要根据空间的大小和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尽量做到与整体装修风格保持一致,讲求以亲切的情感去注释自然、接触自然、融入自然,表现一种平淡、纯粹和含蓄的生活境界。

二、茶室材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普通的茶室都以自然休闲为主,多利用原木,胡桃木本色或者石材类的材质,或者点缀小的水景或流水壮壮,更加自然舒适。

在材质选择上往往以自然实木、竹、麻、稻草等为主要材料,尤其是榻榻米的稻草材质,使其不同于传统地面,随着纹理方向的不同,在阳光的照射下也会反射出深浅渐进的视觉效果。

在实木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不结疤的云杉、樟子松等轻质木材,以整齐的纹理凸显出室内装饰的精致。

三、茶室风格的选择

1.传统中式风格的茶室

传统的中式家居装饰讲究对称,大方稳重,其色彩运用以沉稳的颜色为主,如花梨木、檀木等;注重细节的勾勒,如雕刻着花鸟虫鱼的窗花;具有吉祥、如意、长寿寓意的图形图案组合,如中国结、太极鱼等。

选用红木、花梨等木料的家具能从细节处流露茶文化的精髓,配上同系列的炕几、茶盘、桌椅,并且辅以宫灯、盆景等摆设,彰显中式古典茶室的和谐大气。

2.简约"和式"风格的茶室

"和风"的茶室不仅格调清雅,并且功能性很强。

以一个空明的房间,铺设实木地板,再配上原木矮桌和舒适的坐垫,辅以悬挂的书画、红木托盘中的全套茶具,显得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大部分的"和式"茶室选用日式榻榻米和升降台的组合;榻榻米地面架高,不但节省了原本放柜子的空间,增加视野的开阔度,更是具有储物的实用功能。

材质上可以选取"障子纸"、"福斯码纸"这类不用于传统玻璃的材质,不仅环保而且质感和好,宜于清洁,再点缀些格调压制山水图案,呈现"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感。

3.休闲田园风格的茶室

田园风格的茶室朴素、自然,使人摆脱浮华喧嚣的都市,重新回归大自然,家具上多选择竹制或者藤制,还可以选用天然原木,树桩等,田园气息自然显著。

茶室的面积不需要太大,设计在客厅的一角或者阳台的一角,布置天然的家具,选一张古典韵味又充满趣味的茶几,摆上茂盛的绿植,点缀几件精致的茶具,呈现一个田园风十足的茶室。

四、茶室"软饰品"的布置

通过上述的几点介绍,我们知道了茶室的空间、材质和风格,然后下一步茶室的设计,就是对其内部的填充,"茶桌"、"书架"、"窗帘"、"灯具"、"挂画"、"绿植"和"茶具"等这些软饰品都是提升空间效果的"利器"。

1、茶室中"软饰品"的布置

茶室的布置一般有"茶桌"、"书架"、"窗帘"、"灯具"、"挂画"、"绿植"等物件组成,往往一个有韵味的物件摆进去,一个茶室的感觉就立马呈现在了眼前。

①茶桌,现代的茶室往往都摆脱了以往笨重的茶桌,普通的家庭中大多是选择功能化一体的茶桌,多功能茶桌的普及,让消费者不用再去重复购买茶台,而且让桌面看起来整洁素雅,COCO觉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方便,烧、煮、倒等都一个桌子上完成,并且价格还不贵。

②书架,书架与茶室就像一对好兄弟,一个好的茶室没有书架,总感觉有点缺少点文雅之风,自古茗茶吟诗作对,这种古代的韵味,深深的刻在东方人的心中,所以书架也是增加茶室韵味的一种“神兵利器”。

③条案,条案在古代多数做为供台实用,而现代得条案放在茶室中,是为了摆设装饰品,营造茶室、庄重的气氛。

④屏风,屏风一直是一种比较玄妙的软饰品,既可以美观又可以遮挡,隐而不透,营造茶室的朦胧之美。

⑤窗帘,茶室的窗帘一般都是选择百叶窗为主,百叶窗独有材质感与调节光线的作用,与茶室有着绝妙的搭配。

⑥绿植,茶室蕴含"道"的韵味,宁静致远的氛围适合摆放古人喻为君子的高尚植物元素,例如兰草、青竹等。

⑦灯具,一个茶室的布置,少不了一盏古朴的灯具,不仅可以提供照明,还给茶室的空间增添了一份古韵的味道。

⑧字画,对自己的茶室认真布置的业主,往往都是些文人雅士,而字画更是茶室中必备的元素之一,一个白墙无需过多的装饰,一副字画足矣。

2、茶室中“茶具”的选择

茶室中的茶具,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选择,它直接体现一个人对于茶艺的理解程度,从侧面也反应出一个人的品味。

以上就是我对于如何打造一间自己的小茶室的理解和建议,COCO觉得一个茶室的布置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空间",然后"选择合适的材质"以及"装饰风格",最后搭配"软饰品"与"精致的茶具",才能打造出一个完美的茶室;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文:COCO原创,头条首发】

【图: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何为君子?

一、君子意含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传》

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韩愈《师说》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5.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清 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6.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吴所谓贤良,齐所谓士。”

明 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越王勾践闻吴王已出境,乃与范蠡计议,发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从海道通江以袭吴。”

7.美酒。

《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8.竹之雅号。

宋 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君子竹”

二、君子词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三、君子标准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四、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处。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并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运用。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权”。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通过权衡而采取的一种最优化的、适中的措施。因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所以,“权”最为难得,与“权”相关的中庸,也最为难得。《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并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实在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显得更为可贵。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五、君子之乐

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何晏的解释是:“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刘宝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为证。“君子固穷”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时回答子路的话。《荀子·宥坐》篇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综合考虑,程颐的解释显得更为准确。“君子固穷”,并非君子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君子穷亦固”。君子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六、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七、君子追求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八、君子价值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确立礼仪法度也可以有别的路向,比如实行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立场,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张。在韩非看来,使人不得为非的具体方法,就是严明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

孔子反对这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齐之以刑,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却使民众没有羞耻之心。所以,依靠此法,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道德的力量。并且外在的礼仪规范,本来就是根基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本来就是根基于人本有的仁爱之心的。所以,孔子虽以“复礼”为己任,但孔子更是把力量用在“兴仁”上。只有“兴仁”,才可以“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孔子的高明所在。

你看过最毁三观的电视剧有哪些?

作为赵丽颖的剧粉,《幸福到万家》我是真的看不下去!只一个细节,我就弃剧了!这真的是一部谁看谁毁三观的电视剧!

大家都来说说你是从哪个细节开始觉得看不下去的?我先来……

《幸福到万家》是一部振兴农村的正剧,因为它根正苗红的特点和实力派演员加持的设定,让我忍不住对这部剧有了很大的期待。

该剧讲述的是农村女性何幸福(赵丽颖饰)嫁到万家庄后,先是因为婚礼上妹妹被婚闹而勇敢讨要说法,而后因为土地征收赔偿等问题和村书记一家各种矛盾升级,直到最后无法在村里立足,选择进城打工提升自己,最终又回到农村,振兴农村,带领村民走向更好的未来的故事。

本来剧集的设定是很引人入胜的,随着矛盾的升级,也刻画了何幸福仗义执言,认死理,是非曲直分辨清楚的性格特点,而她这样的性格也非常适合带领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因为她刚正不阿,不会以权谋私,对待任何事都要分辨个对错,对事不对人。

但随着剧集的发展,我发现这个电视剧越来越不对味儿了,甚至是有些细节我确实无法理解!

何幸福的老公王庆来有个弟弟叫王庆志,研究生毕业,考上了城里的好单位,他还找到了个城里官二代漂亮女孩亚妮当媳妇。

亚妮的爸爸因为跟庆志一样是凤凰男出身,所以他对这个女婿是非常满意,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允许女儿跟他交往,花钱装修新房,还买车,嫁女儿也不要彩礼。

亚妮的妈妈当初选择她爸爸的时候就跟现在的亚妮一样,奔着美好的爱情,猛一股劲儿扎进了情郎的怀抱。这20几年的经历历历在目,各种穷亲戚的叨扰,亚妮爸爸的各种为难,每次家里一来亲戚,他俩就一定会大吵一架。基于这种现实,亚妮妈妈是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再走自己的老路的。

就是这样复杂的情况,亚妮也能力排万难选择和庆志结婚,但就在新媳妇第一次上门的这个细节,我坐不住了,直接弃剧了

按理说,庆志带新媳妇回家全家都很开心,但是一家子开心的时候,竟然是何幸福这个怀孕7个月的孕妇去厨房做饭!然后新媳妇亚妮去打下手,剩下的婆婆,公公,丈夫,小叔子,小姑子坐在一起讨论人亚妮家多有钱,还有个有钱有势的爹,等以后结婚了,这一切都是王庆志的!

不得不说,这个细节看得我很窒息!先不论新媳妇第一次上门,谁家会让怀孕7个月的儿媳去张罗来客人后的一家子的饭啊!难道这个儿媳妇没嫁过来之前,你们家都没人做饭吗?婆婆年纪大了,小姑子不能做饭吗?为什么做饭就一定是儿媳妇的活儿,更何况她肚子里还怀的是你家的孩子!

我真的无法理解这个细节。我们家也出身农村,怀孕那会儿,哪怕婆婆不在家,公公也没让我做过饭!生完孩子后,更是紧着我这个要喂奶的产妇先吃饭,他们帮着先带孩子!

再说到许亚妮,正经985硕士毕业,爸爸是政府高官,妈妈是城里出身的富家小姐。可以说是家世好,长相好,哪哪都好的天之骄女。

在妈妈不同意这门亲事的情况下还是克服了困难和男友一起登门拜访,结果,第一次上门就要去厨房帮怀孕的嫂子做饭!我真的太窒息了!

这还没结婚呢,就要做饭,以后哪怕是买房在城里了,各种亲戚来了,亚妮怕是要轮着伺候吧!

‬做家务的时候,儿媳妇是一家人,谈钱的时候教儿子防着儿媳妇。

为了帮助王庆志套牢许亚妮,王家老夫妻掏出全部的存款给王庆志付首付,但房子只写王庆志一个人的名字,许亚妮家出了好几十万装修,却在之后被婆婆上门教做人,强调这是王庆志一个人的房子。还没结婚,王庆来就舔着脸让许亚妮的爸爸帮自己找工作。

而幸福这边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婆婆给王庆来裤衩缝袋子藏钱,还嘱托王庆来别告诉何幸福,要防着媳妇儿有二心。

王家对两个媳妇这种骚操作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需要你时,我们是一家人,别人出钱出力,村里强征地的时候也只有何幸福一个人挺着孕肚去要说法,王家一个个都缩在后面,还说王家都是女人当家。

人家许亚妮出钱出力装修房子,得知人家安装的全屋窗帘要2万多,在背后说人家臭显摆,有钱烧的慌!还没结婚,就理直气壮找亚妮爸爸帮忙!

王家一家人的嘴脸就是两个媳妇的好处我要占,但媳妇始终是外人,别想占我的便宜。

真是被王家人气死了!亚妮趁没结婚快带着嫂子一起跑!远离王家人,独自美丽吧!

王家人也别给农村人招黑了!我们很多农村人也不这样!真的是毁三观,气到吃不下饭!

‬姑娘们,第一次去婆家,遇到这种一家子等着你做饭的就赶紧跑吧!第一次上门都没有正常的客人待遇,那你嫁过去以后,还会好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