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图片,中国文化有茶文化酒文化棋文化还有什么
中国茶道图片,中国文化有茶文化酒文化棋文化还有什么?
文化种類多多、名目繁多!連我們夏天穿的“老頭衫”,後來印上圖案設計文字外文字母,就不叫汗😓衫了,被冠以“文化衫”
命名了。甚至:汽車文化,總之文化用此泛濫成災。
茶道介绍?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中国茶道礼法有哪些特点?
茶道礼仪规矩1、茶具要清洁
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及时
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中国茶道礼仪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煎茶、斗茶和工夫茶。
1、煎茶
煎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中国茶道礼仪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就是唐代的煎茶。
2、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起源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中国古代茶道礼仪的最高表现形式。最终目的在于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能获得斗茶的最后胜利。
3、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礼仪的表现形式。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盛行于安徽、祁门等地区。工夫茶讲究品饮的工夫,饮工夫茶,分为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更为讲究待客。
中国茶道礼仪法则
1、古人茶道礼仪讲究六境,分别为: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2、宋代茶道礼仪的法则,叫三点,一点是新茶、甘泉、洁器;二点为天气景色宜人;三点为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
茶艺礼仪之茶人的礼仪
1、鞠躬礼
鞠躬礼通常用在茶艺人员迎宾、茶艺表演及送客的时候,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行礼的时候,站式双手要自然下垂,微弯,坐式和跪式需将双手放在双膝前面。
2、伸手礼
伸手礼是茶事活动中常见的礼节,主要用于介绍茶具、茶叶、赏茶和请客人传递茶杯等。行伸手礼的时候,手指要织染并拢,大拇指往内靠,右手由胸前自然向右前伸,手心向上,同时讲:请、请观赏、谢谢等。
3、寓意礼
放置茶壶的时候,壶嘴不能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泡茶最常用的方法为: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
4、叩手礼
叩手礼意指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单指叩击茶桌两三下,表示谢谢你的寓意。有的地方,前辈给晚辈倒茶时,晚辈必须双手指叩击茶桌以示谢谢。
中国茶文化你能懂得多少?
喝是为了生存需要,喝茶就是要满足生理需求即可,主要是喝茶解渴及养生。而品茶是为了体察出好坏,讲究养生及精神满足,品茶是细细品味,品茶就是茶文化,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品茶对茶的色,香,味。对茶具,水质都有着严格要求,对茶要细审,慎观,重品茶的程序要求,品茶的过程也是品味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的过程。
中国的茶文化上下几千年,博大精深,个人一生所知,仅限于皮毛,需要一生学习,学无止境。
明清时万里茶道上运的什么茶?
万里茶道始于17世纪,是一条繁荣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通道,它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再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历经中、蒙、俄三国230多个城市,全长1.3万公里,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中外交流的重要的国际经济大动脉,同样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与家喻户晓的丝绸之路相比,距今只有200多年的万里茶道似乎触手可及。在万里茶道中,河南处于水运转陆运、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地带,是整个贸易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而南阳作为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更是留下了丰富的茶道文化遗存——古城镇街区、古衙署会馆、古码头渡口、古驿站关口……今天,从南阳府衙、赊店古镇、南阳天妃庙、扳倒井驿站回望历史,回望驼队马帮,历经冰雪风沙,迢迢万里,发生在这里的商旅传奇……
南阳府衙,承担南阳段的交通安全与管理
从北向南穿过热闹的府衙小吃街,再向东不过百余米,便一下从喧闹跌入清冷。高大威武的石狮傲然注视远方,蹲守在庄严肃穆的府衙门前。南阳府衙,兴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曾是南阳知府的官署。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等历史时期,时间长达700余年,屡兴屡废,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规制和清代建筑风格,是古代地方衙门的折射和缩影。
南阳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北达京师,南通湖广,陆路驿道与水陆码头相接,是“南船北马,总集百货”之枢纽。山、陕、湖、广、闽等地商贾云集,商业、运输业兴旺,一直为豫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而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同样以南阳作为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清代南阳府辖两州十一县,是“万里茶道”的水陆转换节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南阳知府承担了万里茶道商贸的水路交通安全及管理,作为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管理设施,列入申遗预备名单遗产点。
赊店古镇,万里茶道中转站述说昔日辉煌
山陕会馆、大升玉茶庄、福建会馆、蔚盛长票号、广盛镖局、厘金局……漫步瓷器街,飞檐斗拱,石礅木扉,一座座风格独特的明清建筑,是商人在赊店进行贸易活动最直接的实物例证,述说着万里茶道的昔日辉煌……
作为“南船北马”交接点上的赊店古镇,是万里茶道上的交通枢纽及首要水陆转运码头。《茶叶杂咏》记述:“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在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这里“江西转运河南在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水运至河南赊店,再由此运往关外。当时山西茶商大量采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茶叶,然后由水路运抵汉口,沿汉水至襄阳,溯唐白河北上达赊店,再由赊店改陆路,由牛马骡驼牵引,顺豫西大地北上,踏上新的征程……
清乾隆年间,赊店已成为长三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形成了72道商业街、36条胡同的格局,分行划市,相聚经营,聚集了20多家骡马店、40多家过载行、500多家商号,聚居与流动人口达13万。也由此出现了享誉华中的山陕会馆、广盛镖局、蔚盛长票号,中国最早的税务机关厘金局等。光绪《南阳县志》载:“淯水之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南阳府志》记载:“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路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全国各省商贾云集赊店,利用赊店水陆分界线和货运中转枢纽,纵横天下,驰骋商界。“天下店,数赊店”“金汉口、银赊店”“填不满的北舞渡,拉不完的赊店镇”,这些民间之说无不印证着赊店古镇昔日的辉煌。
天妃庙,见证南阳航运业发展和茶道兴盛
清晨的新街有些热闹,吆喝买卖的菜商小贩,精挑细选的大爷大妈,充满了市井烟火气。与之一墙之隔的天妃庙一如数百年前,静静地聆听着新街晨昏的熙攘热闹。
南阳天妃庙创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祭祀着被先后封为“顺济夫人”“天妃”“天后”的福建女子林默娘。因其生前为民行善,去世后被沿海人民尊称为“海洋女神”,并立庙祭祀。可以说天妃庙是沿海地区行船的渔民和客商的精神寄托。
作为内陆城市,兴建并保留着供奉海神的天妃庙,在全国并不多见,这也反映出南阳在历史上作为水陆交通中心,航运业的发达。明清时期,白河河宽水大,当时南关白河码头帆桅林立,客商云集,茶叶、丝绸等货物经汉水、白河船运汇集南阳,转陆路后再运往各地。随着福建等地客商增多,他们为了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在南阳兴建天妃庙以求河清海晏、舟船平稳,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举行祭礼活动。天妃庙成了当时航运从业者和商人的活动中心,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白河边形成了新街,共同见证了南阳航运业发展和茶道兴盛。
扳倒井驿站,中国第一古驿站记录繁华往事
曾经的方城境内,有扳倒井和博望两大驿站。扳倒井驿站在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关口仅有二十里,出了关口就等于走出了南阳盆地,进入华北平原。而南下的官员和商贾,进了关口,遇见的第一个大的驿站便是扳倒井驿站。扳倒井相传因光武帝在此扳石得泉而得名,之后,在井旁立祠修建了光武帝庙,庙东侧建道院,又在道院的东侧建馆驿,称之为“玉照堂”,经历代修整,至明清最盛。清道光年间被钦定为方城境内唯一的接官厅。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逐渐形成了以白河、唐河等河流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等古道为主干的陆路网,扳倒井驿站就位于这方城路之上,有中国第一古驿站之誉。商贾往来“皆自襄阳至南阳,趋道方城路抵郑州,渡河沿太行山东麓抵京”,他们无不在扳倒井驿站稍作停留,然后再前行。历代官吏、文人墨客游历至此,吟哦咏唱,广留诗词,于谦、林则徐、傅寿彤、顾嘉蘅等先后驻足于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