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及茶知识大全,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2023-03-19 118阅读 0评论

茶文化及茶知识大全,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对茶我却是喜欢,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品味清清茶香》,我这给喜欢茶的朋友作个简介,有机会也去找来看看。

书中汇集了目前广受大众喜欢的众多茶中珍品,并从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具的选用、茶的保健功能、茶点茶膳等各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关于茶的知识。

茶文化及茶知识大全,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等几大类,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赋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中国人对茶很是喜爱,品茶亦如吕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自古就有人为其吟诗作画。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勘夸。

中唐诗人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在历代咏茶诗中颇为新奇,此诗构思精巧,短短七句,写出了茶性、茶人、茶具、茶色、茶事、茶景和茶情都描写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喝酒的人大都知道有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喝茶的人也有一句话“茶品如人品”,品茶就如品人生,有人将不同年龄的人用不同的茶来做比喻:

10岁的人像“海马宫”茶,人性初显露,淡淡的青涩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

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艳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

30岁的人像“碧螺春茶”,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茶”,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缭绕回旋中归于简单;

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

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

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过了70岁的人就像“寿眉”了,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

关于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等。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我国有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体系。

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

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6、品茶:完成以上5个步骤之后,便可开始品茶。品茶包括观颜色,闻茶香,再细细品吮,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

茶文化基本知识有哪些?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如何快速学会有模有样地泡茶?

泡茶也是一门学道,日常中我们都喜欢在闲暇的时候叫上几个老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那么,怎么泡茶呢?一起来看看茶道入门基础知识吧。

一、3分钟教你读懂泡茶的正确步骤

1、温具

用沸水冲淋所有茶具,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同时还起到清洁的作用。

2、置茶

置茶就是放茶叶,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茶叶的数量随不同茶叶而不同的,还有随个人喜好而放。

3、冲泡

置茶后,将开水冲入壶中,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冲泡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冲泡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

4、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中。

5、奉茶

奉茶时,需要用茶盘托着送给客人,放置客人右手前方,请客人品茶。

6、品茶

茶泡好之后不可急于饮用,而是应该先观色察形,接着端杯闻香,再啜汤赏味。

二、关于茶道入门的基础知识

1.认识中国茶

茶道指的是泡茶规范,为发挥各类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中应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2.认识和应用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3.基本手势

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4.备器

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5.洁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三、新手必须注意的几个泡茶事项

(1)用保温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壶、杯,不宜用保温杯。因用保温杯泡茶叶,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茶叶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减少;浸出的鞣酸和茶碱过多,有苦涩味,因而也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

(2)用沸水泡茶:用沸腾的开水泡茶,会破坏很多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C、P等,在水温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还易溶出过多的鞣酸等物质,使茶带有苦涩味。因此,泡茶的水温一般应掌握在70℃-80℃。尤其是绿茶,如温度太高,茶叶泡熟,变成了红茶,便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清香、爽凉味。

(3)泡茶时间过长: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因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已经浸泡出来。时间太长,茶水就会有苦涩哧。放在暖水瓶或炉灶上长时间煮的茶水,易发生化学变化,不宜再饮用。

(4)扔掉泡过的茶叶:大多数人泡过茶后,把用过的茶叶扔掉。实际上这样是不经济的,应当把茶叶咀嚼后咽下去,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

(5)习惯于泡浓茶: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叶。有的人喜欢泡浓茶。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续水再泡3-4杯。

饮茶时与茶友交谈需要知道哪些基本知识?

一日,与朋友一同前去拜访一位老师。老师平日喜爱读书练字,满腹经纶,是个文化人。笔墨书香之余,也非常喜欢喝茶,是老茶友了,见晚辈拜访,便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泡茶招待,闲聊一二。

我的这位朋友是个嗜茶之人,每日茶不离口。我就不一样了,我,我特别爱喝水,离开水我就活不了。不会喝茶啊,只能有样学样,模仿朋友喝茶的样子,浅尝一口,久不下咽,细细感受茶香和苦涩之味,片刻之后,茶水下肚,努努嘴蹦出两个字:“好茶!”

反观我这位朋友,张口便开始妙语连珠:此茶茶味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茶香入口犹如醍醐灌顶,一飞冲天直上九重云霄,顺便还与玉皇大帝下了盘五子棋。

当然上面这话是我胡扯的,我当时只是翻了五分钟白眼而已。

朋友说的是:“此茶紧结均整,面有油光,茶毫明显,香气较为沉闷,有一点松香之味。这汤红而透亮。味醇口感厚实,有回甘,老师,您的这款茶很有特色啊。”

此时的我在翻白眼中。

不想多说,回去后专门请教了朋友一番,防止下次喝茶时语塞,导致气氛尴尬,太没面子。

朋友在讲解之前,先说了几点,我感觉很有道理。你要是喜欢喝茶,那这只是话术问题,了解词语意思即可。你要是不喜欢喝茶,强装着学富五车,张口满腹经纶,但又不在点子上,那才是真的尴尬。

好了,先说一下主要问题:一、茶的外形怎么看?

如果叶片粗老,叶片之间大小不一。干茶的颜色枯黄,暗褐色,茶叶掺杂着黄色叶片,有很多茶梗、茶籽,有这些随便一种情况,此茶不是好茶。

关于茶的外形有几个词:

净度:就是干净程度,茶叶含有的茶梗、茶籽、“黄片”等杂物越少越好,这代表净度高。当然一些茶种例外,例如黑茶和白茶的贡眉寿眉,这些茶种是会带有一些茶梗的。

色泽:枯黄,光泽不好,说明茶不够鲜润。绿茶应该是黄绿色,如果颜色过绿,翠绿或者碧绿、墨绿色,说明此绿茶制作环节偷懒,故意缩短时间所致,茶含水量有些高,容易返青。

整碎度:茶叶是肯定会含有一些茶渣的,如果茶渣太多,整碎度低,此茶价值不高。

干燥度:含水量达到一定量,茶叶会返青,如果干茶有些软,则此茶返青有些严重了。干燥度高的茶,可以轻易揉碎,掰断时会有脆的声响,梆。

二、茶的滋味有哪些?

常说的有苦味、涩味、顺滑,除了这几个常用词,形容茶口感的还有醇、甜、薄、厚、硬、绵软、细腻、粘稠等。

其中的苦味与涩味最为重要,一款茶的苦涩之味,可以断定此茶的好坏。小酌一口茶,舌尖顶在上门牙的背面,茶汤会顺着舌头下滑遍布舌头表面,这时张嘴嘴微微吸气,嘴里的茶汤会在嘴中横冲直撞,随后停止吸气闭上嘴唇,鼻子呼气闻茶香,呼气后将茶汤咽下,不要急着喝第二口,静下心来感受舌头表面的变化,如果此茶的苦涩能够迅速化开,出现丝丝甜味,并促使你分泌了较多的口水,那此茶有生津回甘,是好茶。如果感受到苦涩之味久久不散,那此茶不是劣茶就是次茶,制作工艺出了问题。

三、常说的回甘、生津等词是什么感受?

回甘上面说过了,苦涩之味在口中渐渐退去的过程中产生的甜味,简单来说就是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生津就是口水,生津止渴,饮茶后两颊、舌面、舌底

喉韵用来形容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例如,甘、润、锁喉(饮茶时吞咽困难,喉咙发痒等情况)。

挂杯则是指茶的香气在杯中的留存时间,将茶水倒出,看杯中的茶香能留存多久,挂杯时间长,说明是好茶。

四、那茶香呢?

只要茶的香气自然,沁人心脾,没有让你感觉到刺鼻不舒服就是正常的。茶含有的香气成分物质有700多种,没办法说清是什么味道,只能含糊的说花香、果香等等。

列举一些茶友们常说的词:

1、茶性:茶汤对口腔的刺激感,包括茶香与滋味,用强弱表示。

2、茶质:用口腔感受茶汤的丰富程度,用厚、薄、重、淡等字意表达。

3、香气:茶的香气是通过制作工艺产生的,用扬、平、沉等表达。

4、苦涩:茶的苦味与涩味是分开的,而且两者本质不同,苦是一种味道,而涩不是,涩是一种感觉,涩感是口腔中的细嫩组织收紧的表现。所以有人说此茶的涩感太强。

5、甘韵、甜质:茶汤回甘时甜味的表达。

6、水性:茶汤带给口腔的各种不同的感受,如滑、化、活、砂、厚、薄、等。

7、层次感:这个词经常有茶友说,此词指的是茶汤各种口感出现的先后顺序,茶香与滋味在口腔中转变的感觉。

8、饱满:茶汤滋味给口腔的一种十分充实的感受。

9、烟熏味:烟熏的味道是制作工艺中产生的,出现此味道并不是不好,这种火味会随着时间逐渐挥发转化成别的香味,这种情况多见于岩茶和一些黑茶上。

10、果酸味:茶汤带有鲜味,像新鲜的水果香味。

11、青味:茶出现青味多是因为制作工艺出现瑕疵,含水量过高,严重的时候茶叶会有一股青草的腥味。

12、酸味:较为明显的酸味是不正常的,多是因为揉捻工序后没有及时晒干,水分过高而出现的酸味。

13、茶气:茶气指的是人体喝茶后的一些反应,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微微出汗等。

14、陈韵:因为陈化而出现的韵味,老茶和陈茶种可以感受到。

15、茶水分离:茶汤下咽后,嘴里余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16、入口即化:形容茶汤入口后,无需硬咽下去,而是自然入喉。

17、爽朗:陈化优秀的老茶在下咽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18、舌底鸣泉:此词是生津的上一级,表示口水接连不断的分泌而出。

以上这些词只是做个参考,老茶友的能力也不是一天练成的,还是要多喝多学。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快速明白他们再说些什么。不至于听不懂太尴尬。喝茶不是什么难事,抱着平常心就好了。

蔡澜先生说:一直喝太好的茶,就不能随街坐下来喝普通的茶,人生减少许多乐趣。 茶是平民的饮品,我是平民,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忘记。

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

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请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

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