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安徽茶叶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
霍山黄大茶,安徽茶叶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
年少时学茶于苏州,师父一句话道破天机:喝明白浙江茶可以算入门,喝明白安徽茶可以毕业。
后来在北京经营茶,才发现除了调拨单上“红茶、绿茶、花茶、紧压茶、乌龙茶”之外还有这么多的品种。六大茶类里居然没有花茶,十大名茶里居然有了铁观音(原来只是说乌龙茶),渐渐跑题了。
言归正传吧,我想说的是,安徽茶在中国茶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绿茶鼻祖——休宁松萝茶、扁茶鼻祖——顶谷大方、烘青鼻祖——歙岭青(黄山毛峰前身)等等,茉莉花茶的研制和工艺核心——徽坯苏窨,早些年山东三大当家茶珠兰花茶、茉莉花茶、黄山云雾,“京城十八家,家家都是吴家的”等这些辉煌都足以让后来的(安徽)徽州茶人骄傲一阵子。不但是历史上的绿茶红茶和花茶,当下流行的某骏眉红茶的研发成功也离不开祁门红茶的工艺和祁门金字牌的某个茶厂(说漏嘴了)。
当然还有安徽农业大学这个中国近代茶学的圣地。
不过,安徽茶一直有徽州人特有的脾气:不争不炒、童叟无欺,不媚不艳、朴实无华。
至于安徽茶叶在中国的地位嘛,安徽茶不是中国茶第一,安徽是中国茶之一,但是安徽茶不可或缺。
三皇茶是哪类茶?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❶ 黄大茶:采摘一芽三、四、五、叶的粗枝大叶制作而成。
“霍山黄大茶”(皖西黄大茶)、“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
❷ 黄小茶:采摘一芽一、二叶的细嫩鲜叶制作而成。
湖南岳阳 “北港毛尖”、湖南宁乡 “沩山毛尖”、湖北宜昌 “远安鹿苑”、安徽 “皖西黄茶”、浙江 “温州黄汤”、湖北 “秭归黄茶”、四川 “雅安黄茶”。
❸ 黄芽茶:采摘芽头芽胞、或一芽一叶极鲜嫩的鲜叶制作而成。
为何叫黄茶?
老杨说茶,实活实说。
黄茶是中国特产,属中国茶叶的六大类之一。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保健功能。尤其对脾胃保健有较好的功效。据明朝许次纾《茶疏·产茶》中的相关记述说明明代中后期以前就已有黄茶的生产了。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在口感上,具有香气清悦,滋味醇厚的共同特点。黄大茶干茶色泽黄绿,叶大梗长,叶尖呈黑绿色,开汤后叶底呈现黄红色,具有焦糖香。黄小茶汤色黄而鲜亮,品质鲜嫩,叶底嫩黄。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闷黄”工艺为黄茶独有,黄茶的独特囗感正是在闷黄工艺中形成的。黄茶得名于黄叶黄汤的品质特点。
黄茶的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氧化反应,形成黄色。在发酵工艺上,与红茶的内源性酶促发酵工艺不同,更接近黑茶的发酵工艺。闷黄工艺是黄茶区别于其他五大茶类的独特工艺,是黄茶形成典型品质特征的关键。
现行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中规定:“闷黄(heaping for yellowing):将杀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鲜叶趁热堆积,便其在湿热作用下逐渐变黄的过程。”其本质是在高温、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使产品干茶、茶汤和叶底表现出黄或黄褐的色泽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老杨喜欢黄茶,尤其是黄芽茶,就是因为黄茶的甘醇,既有绿茶的清新鲜爽,又有红茶的醇厚甜美,柔和宜人,润泽身心。而这正是闷黄工艺产生的独特口感特征。
根据闷黄的先后和时间长短,可分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类。湿坯闷黄又分杀青或揉捻后闷黄;干坯闷黄又分堆积和纸包闷黄。君山银针采用的是典型的干坯纸包闷黄工艺,皖西黄大茶是典型的堆积闷黄工艺。上图为:君山银针
黄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上图为:霍山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上图为:皖西黄大茶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欢迎各位茶友关注老杨的今日头条公众号(苏州老杨说茶)文章,有兴趣的我们可以线上线下同步交流。
兰崖黄茶属于什么茶?
兰崖黄茶属于发酵茶。
兰崖黄茶属于淡发酵茶,其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只是在干燥过程之前或之后,加入一个“闷黄”的过程,促进多酚、叶绿素等物质的部分氧化。黄茶杀青、揉捻、干燥的过程与绿茶相似,最重要的过程是抑黄,这是形成黄茶特性的关键。主要方法是将杀青后的茶叶用纸卷起来包裹,或堆好后用湿布覆盖,时间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发生非酶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兰崖黄茶是中国的特产。根据鲜叶和老芽的叶片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农村里10元1斤的茶能喝吗?
农村里10元一斤的“茶”能喝吗?有什么作用呢?结论能喝没有副作用,更不会闹肚子,也没有细菌和病毒感染。茶不在便宜或者贵,也不在于我们对茶的傲慢和偏见。即便是看不到茶叶的茶叶沫子,茶本身的味道,你也是可以品到的,不会因为茶变成了渣子,就没法喝,或者喝起来有怪味和恶心。
相由心生,更多是我们自己主观觉得。
别人喝10元/斤的茶的人穷、清苦。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大爷的快乐我们想象不到,真要我们到大爷的年龄,一样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包容。
未必你天天喝1000元/斤的茶你就快乐!有一种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题主无非说10块钱一斤的“茶”看起来并不像茶,更多是边角料或者明显不入流的茶,本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惯性思维,一般正常茶叶的价格按两计算,普通茶叶也要10元/两!而且茶叶可上不封顶,动辄千万上亿的云南古普洱。或者明前茶也要500-1000/斤。
茶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茶的品种、档次、价格有天壤之别。10/斤的茶叶更多是茶叶的细渣,过了好几道的茶边角料。
茶不像其他食品,会变质,会因为过于细碎而不可以冲泡,细末茶有细末茶的好处,喝茶喝的是水、味道,氛围和意境。
以前的茶肆和现在的水摊,赶集的茶摊,是为了给过路人行方便的。本身服务和茶不值钱,就是人间烟火气。
记得《天道》中,丁元英的妹妹想让丁元英劝爸爸,给自己的茶馆上的茶涨价,丁元英却拒绝了,丁元英说老爸做了一辈子茶馆生意,能赚多少,他心里有数,你把价格提高了,门槛也高了,人流量减少,本身薄利多销的生意就被搞坏了,再者说,你即便有千金一杯的茶和服务,也遇不到一掷千金的客人。
同样,百姓喝茶,喝的却不是茶的品牌,更多是习惯,和氛围。
老百姓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一样很惬意!
很多人觉得路边摊不干净,不卫生,看起来水壶和茶壶都包浆了,也不洗洗。
正如紫砂壶中的茶垢一样,茶垢一样是茶保持好风味的独特存在,你洗掉就丢失灵魂了,况且,茶垢也不脏,只是我们觉得脏而言,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理解逻辑有问题。
同样,你觉得10元/斤的茶叶,即喝不出味道,也没有什么感觉,是因为你融不到这个圈子,你没有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人生,谁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10元/斤的茶,你也是花钱买的,一分钱也不少,别人无缘无故也不会送你。
况且,老一辈子人幸苦赚钱,把钱一掰几瓣用,别总觉得自己赚钱容易,就把自己的世界强加给别人。
准确说,喝这样的茶,不仅不会拉肚子,还神清气爽。精神矍铄。况且喝茶,品茗,即便再苦涩,再酽的茶也有人喝。因为习惯,因为喜好。以前村子里面流水席,会支一个茶摊,老人坐在炉子旁边,烧火烧水,喝茶聊天,炊烟缕缕,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
当然,茶有五种,绿茶、红茶、白茶、黑茶、普洱茶。
而茶的档次和茶的价格也从下往上。
最便宜的还是茶饼和茶砖,一般一个家庭一年有一块,一块还喝不完,茶也是中药也是食材,可以保护和清理我们肠道,以及肠油。
有些人不适合和绿茶,是因为鞣酸。但老人更应该喝红茶,养胃。用茶叶做菜的习惯很多,煮肉、炒菜、甚至做扣肉,都有茶香。也可以做茶叶蛋,还有其他用途。
况且10元/斤的茶,不等于劣质茶,低等茶,或者压根儿不能喝的茶,茶树冲泡的,茶是会浮沉的,茶泡开之后,都会在杯底,不会喝的你满嘴的渣,而且再细碎的茶也是干净卫生的,因为制作过程严格消毒并且熟制。
即便是茶沫,本着不浪费,依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也不会扔掉,而是每天冲泡喝掉它,过个茶的茶水也可以浇花,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前我也不懂,父母这般节俭为哪般!
回来才发现,不是我们岁月静好,而是有人负重前行。
别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事,这是不仅正常还合理,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还有思维逻辑和包容的态度。
凡事看开一点,不遂人愿十有八九,人家既然那么喝就有那么喝的习惯、理由、文化,和不可名状。
非得觉得我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能力去理解,我们理解不了的事还多的很呢,别和别人较真,学会和自己赛跑。
无端猜测和揣测是不好的,要不然你亲自试试,看能不能喝,实事求是地讲,而不是想当然,觉得哪个茶不是给人喝的,给什么都不吃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人和人才有这么大差异。
也不能排除题主钓鱼执法,借用反讽的修辞,针砭时弊,觉得吃瓜群众对于社会现象的控诉只停留在皮毛之上。这一点就有点大写的尴尬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没有茶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习惯!
每个人都习惯喝茶,建立几千年的茶文化,保护着我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这可不了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