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长作岭南人注音
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长作岭南人注音?
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
惠州一绝
luó fú shān xià sì shí chūn , lú jú yáng méi cì dì xīn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rì dàn lì zhī sān bǎi kē , bù cí cháng zuò lǐng nán rén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处:北宋苏轼《惠州一绝》。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长为何意?
长是长久,永远的意思
出自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食荔枝二首·之二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岭南是哪里?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苏轼这两句诗是出自于《惠州一绝》,当时他刚刚被贬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所以在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经典的七绝。那要说明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惠州,这还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苏轼作为那个时代的天才,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那都是千古以来一人,不过他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幼稚,要知道当时的宋神宗是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苏轼却站出来反对,认为祖宗之法是不可以随便改,这一样一来他不仅得罪了王安石,同时稍带着还把宋神宗给得罪了。
那么这就是事件的起因,而最终被抓住把柄,还是苏轼被调任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任知州,所以他给宋神宗上了封《湖州谢表》,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不过他在里面也发了一通牢骚,这一下被变法人士抓住了把柄,于是被弹劾。当时的宋神宗气愤不已,于是直接下令,把他打入了死牢。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改变,先是被贬到黄州,此后又是惠州和儋州。
这首《惠州一绝》正是写于惠州,此时苏轼内心是很悲愤,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也没有更多的抱怨,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惠州的建设中,当时在那里他做了许多的实事。要知道当时的惠州,远不如今天发达,那个时候属于蛮荒之地,只是居住了一些当地人,地广人稀,完全没有开化。苏轼带来了中原农来技术,同时又大办教育。另外他对于惠州慢慢地有了感情,这才写下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们从这首诗中,其实是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从容,还有对于惠州的喜爱,那个地方风景宜人,特别是罗浮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有秀丽的风光,以及当地独有的水果荔枝,那都使得苏轼热爱那片土地。
那么稍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苏轼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而且从他的人生经历,还有他骨子里的傲气来说,他并不只是随便写,他是真心想要在惠州生活一辈子。只不过是后来又被再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儋州。
最后总结:苏轼写这首诗本非只是随便那么一写,那是有感而发,毕竟对于他来说,非常喜欢惠州,那个地方风景秀丽,又还有当地独有的水果荔枝。这些都足以说明,苏轼在这首诗中,所写得那都是真心话。他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回到中原,所以还不如一直生活在偏远的惠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