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茶艺表演,北京茶艺师礼仪

2023-02-15 188阅读 0评论

北京茶艺表演,北京茶艺师礼仪?

首先,茶具要清洁

北京茶艺表演,北京茶艺师礼仪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

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

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

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

?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

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

茶味过浓

;

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

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

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

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

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

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

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

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

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

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人不

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

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

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

最后,添茶

如何做好关于茶道精神的传承?

谢谢邀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1]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的核心在于品

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对于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过茶道的最终理念一个“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么复杂,不变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为喜欢茶,所以爱上了茶道,茶之静,洗涤了灵魂。

北京哪有好的茶艺班?

心源学堂茶艺茶道

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集合中式生活美学的综合学堂,涵盖茶道、花道、香道、美学等专业课程和生活智慧的分享。

臻藏茶学堂

依托于小茶馆连锁体系,提供遍布全国的优质教学场地和教师,提供茶艺培训、茶艺讲座、茶艺表演及品鉴会等多种内容服务。还拥有古琴、书法、香道、花道等传统文化课程和讲座。

东方国艺茶艺花艺培训学校

2003年创立,全国6家分校,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指定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茶文化、茶艺师以及评茶员的教学,国家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证书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以及中式花艺、西式花艺的专业培训。

普悦茶艺培训学校

2004年创立,拥有茶艺培训 花道培训 香道培训 古琴培训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北京设有五个校区。

一般来说,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艺的技术:茶艺动作的要领,欣赏茶叶的色香味形,欣赏茶具。茶艺的礼仪、茶叶的知识比如茶叶的鉴别知识,保存方法等等。

现在黑龙江地区有玩香道的朋友吗?

有啊。生活报小编前几天还跟着自家的记者去见识了一下呢。真不错!就是贵了,小编玩不起哦!

据说,香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宋代更是被赋予一整套仪式,提升为一门艺术,是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阶层追求的“ 四大雅事”之一。只是,在近代,香文化逐渐衰落。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热”,南方一些城市重现香道的身影,还衍生了专门教人识香、玩香的香道师和供人们闻香、品香的香道馆。日前,生活报记者找到了冰城的一些玩家,只是相较于南方玩家,他们玩得更“低调”“隐秘”。

打香篆后点燃

香道在冰城兴起数载

备受商人、白领青睐

45 岁的于凌汉是黑龙江茶艺师协会会长,从事茶文化研究和推广已经20 多年,以茶会友,结识了不少香道玩家。“茶道和香道不分家,喝茶的人不一定都玩香,但几乎所有玩香人都喝茶。”所以老于对“香道圈”颇为了解。

“香文化十几年前在国内回归,最先从福建、浙江开始,北京、上海、广州次之,现在大连、沈阳、长春等地也可以找到玩香人。”老于说,哈尔滨的香道文化流行是从2010 年前后开始的,比其他城市复兴的步伐略慢。之前,虽然也有少量玩家品香,但称不上“圈”,因为寥寥几人,在本地根本找不到交流的平台和专业人士。

在充满古韵的房间里,茶席之上,点上一支香,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品味香气带来的愉悦和嗅觉变化,整个人的身心会顿觉放松。老于觉得,这正是很多人爱香的理由。

“天然的香气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而香道则是在香气养生的基础上,赋予香味儿更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通过一套仪式,点燃香材或香制品,以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香进行全身心鉴赏。”老于说,品香讲究静观不语、凝神静气。在深呼吸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放松,这很贴近人们追求慢生活的需求,所以香道备受商人、白领、知识分子的青睐。

爱好者约万人

点线香、打香篆是最初级玩法

据圈内人保守估计,哈尔滨现在约有香道爱好者近万人,他们大多不喜欢宣扬和炫耀。而南方随着香文化深入,不少人看到了商机,所以把它推向了大众视野。

“玩香主要玩的是沉香。”老于把香道玩家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他说,初级玩家点线香等沉香制品闻味儿,中高级玩家则用沉香碎屑隔火熏香,尤其高级玩家,闻味儿就能辨别出沉香的产地和年份。

为了展示玩香的魅力,老于把生活报记者带到了淮河路上一间私人茶室里,店主邵鹭35 岁,三年前接触香道,曾专门前往北京拜师学艺。邵鹭说品香很神奇,沉香点燃后,有头香、本香和尾香等气味变化。同品一支香的人,感受到的味道也是不同的。“感受差异,就是闻香的最大乐趣。”

香道爱好者品香

为了追求选材和纯度,有爱好者将沉香磨粉,配以蜂蜜等黏合剂,用古法制香方式DIY。还有玩家热衷打香篆,邵鹭就为生活报记者做了演示。她先将香炉内雪白无味的香灰压平,并用香扫清理粘在四壁上的多余香灰。

然后,放上祥云图案的模子,将香粉填入模子的镂空处,压实、敲击模具、慢慢提起模具,一个香篆就在香炉内完成了。从一端点燃,香循序燃烧,细细品味,让人心旷神怡……邵鹭说,打香篆玩的是心境,打篆的过程也是内心调整的过程,内心越平静,做出来的香篆就越平整。

玩香高手热衷隔火熏香

最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品香

隔火熏香对香道玩家来说是“ 技术活儿”。其中,有中式和日式之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建立在对香材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沉香有200 多种,达到中级水平就得品鉴过上百种香材。不同产地的香材,味道有所差异。”邵鹭说,明火点燃香材品味儿时,要懂得每种香材适合的温度。一些中级玩家常常用电子香炉熏香,积累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这之后,才能用“埋炭法”进行隔火熏香。

在古色古香的几案上,十几件精致的香道器具一字排开。先用香铲将香灰放入茶杯大小的闻香炉中,顺时针搅动,让氧气充分融入香灰。然后,在香灰中央挖一个炭孔,把手指粗细、两三厘米高的香炭燃烧一会儿后,用香筷夹入炭孔,再将香灰盖在上面并一点点压成富士山的形状。

随后,将少量沉香屑置于一枚硬币大小的金片、银片或云母片上,并放在“山顶”。在温热的作用下,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在室内散开。这就是日式的隔火熏香。

“中式的隔火熏香,操作起来相对简洁,采用的是‘平炉埋炭法’,打出的香灰是平的,炭的温度也没有日式的高。”生活报记者后来辗转找到一家香道馆,35岁的资深玩家韩德刚展示了香道更传统的“ 中国风”。在热衷中式玩法的香友们看来,这种玩法散发出来的味道更绵长。

“隔火熏香这种玩法适合三五好友小聚品味儿。它对操作手法要求很高,需要通过处理香灰来控制温度,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结果。老的沉香一定要慢慢出香,一如生活,需要慢慢经营……”韩德刚说。

入门花费得三五万

普通等级香材

能玩出高品质效果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玩香是有钱人的爱好。因为,品香多用沉香,而且价格不菲,但是韩德刚却不这样认为。

小韩与香道结缘是在2008年。“那年,我去海南出差,四处闲逛间,走进了一个香料集市。当时,有商贩在燃香展示香材,那香味立刻吸引了我。”就这样,原本是看热闹的小韩和商贩聊了三个多小时后,决定把香道“带回”哈尔滨。

韩德刚品香

从玩家的角度,小韩觉得品沉香并没有贵得那么离谱。“入门品香,大致的花费三到五万,需要熟悉不同产地的香材气味积累经验,有了经验之后,花费就降了下来。”上好的沉香是玩家不断地追求,但小韩说沉香按克出售,便宜的上百、贵的几万,品一次香,隔火熏香就用零点几克,而且不能天天品鉴,所以一年下来的花费,有人花上万元,有人花几千元。其实,只要技巧好,普通等级的香材也能玩出高品质的效果。

冰城人玩香很痴迷

曾到东南亚原始森林

看采集过程

这些年通过销售这个基础平台,小韩结识了很多玩家,也见证了哈尔滨的香道发展和香友的痴迷。“ 我有一个香友玩得很资深。任何一种香料,他都能说出很多品鉴心得。有一次,他在我店里买了几款上等沉香,品鉴后竟然连夜给我打电话交流,我们越聊越起劲,直到天亮。”

小韩介绍,还有一个玩家,为了看沉香刚采集下来没晾干的样子,竟然去了东南亚的原始森林。“这些年沉香价格不断攀升,而且市场紧俏,我连续走了两个国家都没能如愿收购。”小韩说。

小韩还有一个收藏沉香的伙伴,为了买沉香曾卖了一套房。几年后,沉香增值了,价值几套房子。可是,玩香的人对香的品质追求无极致,尤其是被誉为香中之王的奇楠沉香更是深受喜爱。结果,这个哥们看着200 万的摆件“ 馋了”,用小刀刮碎屑品鉴,一年就刮掉了十几万元。

以上是生活报小编为您提供的答案,希望您满意,谢谢

明朝有哪些奇事?

明朝第一人妖:少年苦学奇书,糟蹋女子99人,最后被千刀万剐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京城内接连出现两起妙龄女子上吊自杀事件。少女自杀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两起自杀事件都与一个叫“周娘”的妇人有关。人们纷纷传言,周娘是个貌美女子,一旦她进入某户人家,某户人家的女儿就会自杀身亡。一时之间,关于周娘的流言到处都是,人们不知真假。

第二年春,河北保定府城郊的谢家村走进来一个貌美的女人,这个女人来到谢员外家围墙下哭泣。谢员外和夫人出门探视,见围墙下的女子哭哭啼啼,自称在家中打碎珍贵花瓶被丈夫赶出家门,如今无处安身,天又即将下大雨,恳请老爷太太可怜收留。

谢员外夫妇见女子貌美,且说话温柔得体,顿生怜悯之心,当即就把女子请入家中。女子自称芸娘来自京师郊外,芸娘被谢员外夫妇收留,赶紧磕头谢恩。芸娘换洗了衣服之后,活脱脱的成了一个大美人。

谢员外有一个宝贝女儿叫谢采芝,年方十八,长得如出水芙蓉般,又是谢员外唯一的女儿,坐拥万贯家财。所以谢采芝是时下所有青年追求的对象,芸娘来到家中后,展现出了高超的刺绣、茶道技艺,深得谢员外夫妇喜欢,谢采芝被芸娘的高超技艺所迷,二人情同姐妹,寝则同居,眠则同眠。

一天,谢员外的一个外甥张少山来家中做客。此人在衙门当差役,因为在附近办案所以顺道来看看舅舅、舅妈。张少山见家中多了一个貌美女子,忙问舅舅此人是谁。谢员外把芸娘的来历说给了张少山听,张少山听罢深深被芸娘所迷,恳请舅舅把芸娘嫁给他。

张少山有这个心,谢员外也不好拒绝,他告诉张少山:芸娘不是家中丫鬟,她愿不愿意出嫁全凭她自己做主,若她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张少山恳请舅舅帮忙去说,结果芸娘说她暂时还未想过嫁人,一来夫家那边的关系还未交割完毕,深怕夫家来找麻烦;二来她在谢家暂住几日后要回娘家了。

张少山被拒绝,心中懊丧不已。他被芸娘的美貌所迷,已经深深不能自拔。张少山在心中盘算:芸娘应该是害羞不敢接受他,但若生米煮成熟饭,芸娘不答应也得答应了。张少山心中如此计划,便想来个霸王硬上弓。

当天半夜,张少山住宿在谢家,半夜起来小便时,他悄悄摸到表妹的绣楼前,想寻机与芸娘温存。也是巧合得紧,芸娘此时也起床如厕。张少山趁芸娘不备,冲上前去抱住芸娘,芸娘抗拒不已,张少山伸手往下身一探,发现芸娘竟然是个男子。

张少山吓得不轻,便大声呼喊起来,谢家都被惊醒,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当谢家人知道实情后,都非常愕然。谢员外查验了芸娘,果然是一个男子,家中出了这等丑事,想把芸娘驱赶出去算了,免得引来外人知晓女儿没法做人。张少山却不依不饶,一来他是一个公差,二来此事若不禀告官府,将来只怕会有更多人遭殃。

第二天,张少山把芸娘押去官府报案,经过一番审问之后,众人才知道芸娘就是在京城假扮周娘,祸害两个少女上吊自杀的人。大刑伺候之下,芸娘交代了所有罪行:

原来,芸娘原名叫桑冲,他原本姓李,是太原府人氏,由于家境贫苦,桑冲从小就被家人卖给了一个姓桑的人家做义子。桑冲从小长得眉清目秀,面容与女子一般。十岁时,有一个相面者告诉桑冲,他这一辈子将有100个貌美女子做他的妻妾。

桑冲信以为真,于是就拜此人为师,平时缠住装扮女子,并学习声音吐纳之法,能将嗓门练到如女子发声一般。相面师还教他学习针线刺绣,茶道花艺,桑冲非常聪明,这些技艺都学得非常精湛。

从十五岁时起,桑冲就开始穿上女子的衣服,假扮成女孩。她被富贵人家请入闺房,教授富家千金刺绣,桑冲以此糟蹋富家小姐并且窃取财物。桑冲足迹遍布山西各地,还延伸到京城、河北等地区,先后祸害女子99人,谢采芝是他最后的目标。

桑冲想凑足100之数,完成他自己的“天命”,就此收手不干了。就在要完成100之数时,却没想到在谢家露出了马脚,张少山这一抱、这一告,终于抓住了这个采花大盗。此案案情重大,经过有司核验之后,把桑冲及其徒弟67人被判处凌迟之刑,成华帝御笔朱批判处桑冲及其门人千刀万剐。桑冲死后,他的这一门绝技被列为禁术,以防止后人学习效仿害人。

桑冲的徒弟有漏网之鱼,后来一直到康熙年间,蒲松龄还见过一个桑冲的门人王二喜兄弟,最后王二喜被人发现后阉割当了丫环,一辈子陪在主人身边,主人死后被安葬在主人墓边。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用“人妖”一章记录了这件事情。

康熙朝以后,桑冲门人就此绝迹,再也没有被人记录过。桑冲是明代第一人妖,他分明是个男子却男扮女装作奸犯科糟蹋99人,广收门徒,其人罪大恶极,也是明朝一个奇葩怪诞的人物。

几百年来,桑冲之事一直被人们提起,桑冲是明朝第一人妖,今天看来也令人惊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