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茶叶怎么区分明前茶雨前茶春早茶

2023-03-18 107阅读 0评论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茶叶怎么区分明前茶雨前茶春早茶?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小陈茶事!

喜欢喝茶的茶友们都知道,茶叶根据采摘时间还季节的不同,分为了明前茶、雨前茶、春早茶,夏茶,秋茶等,那具体如何区分和分辨呢?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茶叶怎么区分明前茶雨前茶春早茶

今天村姑陈以白茶为例,跟茶友们一起讲讲“怎么区分白茶中的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秋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到了5月底,春白茶全体成员都已粉墨登场。最早采摘的白毫银针,最晚采摘的春寿眉,逐个亮相,让人拍手叫绝。

部分茶友,早已沉浸在春白茶的鲜爽与芬芳当中,感受着春白茶那馥郁而的香气。

不醉亦沉迷。

不过有的茶友,却多了几分烦恼。

林姓茶友,最近想到附近的茶城选购一些春白茶,但看到店家标注的名称,却让人无从下手。

众所周知,春白茶可分三大类。

同一年份,有白毫银针、白牡丹、春寿眉。这是常见的分类项。但掌柜却不按照套路出牌,标榜上“明前茶”、“雨前茶”。

茶友一看,难免迷糊。

白茶里的“明前茶”、“雨前茶”到底指的是什么茶,它们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辨别?我适合喝什么样的白茶?

细聊后,从掌柜嘴里又蹦出了些许陌生的称呼。

“春茶”、“夏茶”、“秋茶”……都属于白茶的它们,又该怎么区分?

要区分这些概念,也不难,从它们的特色入手即可。

搞懂定义,自然能让喝茶更加明朗,要区分它们,自然是水到渠成。

《2》

明前茶

何为“明前”?

即清明之前。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而明前茶,指的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白茶。

为何要称之为明前茶?这与二十四节气密切关联。

即便是在机器化的社会里,许多机器早已替代了人工劳力,提高了产量。

但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却无法取代。

这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且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而清明节,对于农耕而言,是一大重要的节气。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而在白茶采制方面,清明节亦是以重要的风水岭。

在我国大部分的产茶区,清明节前气温普遍较低,在太姥山高山地区,清明节前还要穿轻羽绒才能御寒。

春寒料峭,清明节前气温低,回温慢,茶树生长速度较慢,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

在六大茶类中,明前茶无一例外有“明前茶,贵如油”的说法。

物以稀为贵,采摘量少,自然彰显出价格不菲。

绿茶中的明前茶,更是老茶餮味蕾所追崇的那抹鲜爽。

白茶之中,若按采摘时间划分,清明节前,采摘的是白毫银针、等级较高的白牡丹等。

《3》

雨前茶

雨前茶,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是春季里最后一个节气——谷雨。

据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正好清明连谷雨,水润万物,雨生百谷,春和景明,清净明洁。

与清明节前的低温相比,谷雨时节,气温有所攀升。随着谷雨节气到来的,还有较多的降水。

气温回升的谷雨节,茶树的生长时间更为充足。

并且,充沛的降水,高山地区的云雾,都能滋润茶树,给予茶树生长所需的水分。

春雨贵如油。

浸润在雾气中的茶树,从叶到茎再到根部,都能补充水分,确保细胞内液的丰富,从而让白茶拥有莹润的汤感。

在清明后到谷雨前,太姥山高山地区,主要是采摘白牡丹以及等级较高的春寿眉。

并且在谷雨节这天,还会根据天气状况,定制谷雨茶。

如2019年的谷雨节,天气格外给力。

晨起时分,山间雾气缭绕。到了接近正午是否,阳光普照。趁着天气晴朗,S师傅号召采茶工们,抓紧时间,采下了谷雨茶。

今年的谷雨茶,也未曾让人失望。

在刚收到成品茶时,喝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馥郁的花香。

从第一冲,到第三冲,感受到的每种香型,都不一样。从广玉兰的清甜香气,到槐花的馥郁甜香,再到晚玉兰中正平和的花香……

可见谷雨前的好天气,没有白费。

《4》

春茶

所谓春茶,是整个春茶季所产白茶的总称。

此处,就包含明前茶、雨前茶的概念。

春茶,就像是一个大宅院,里面有大房、二房、三房。派系清晰,但又不可分割。

了解春茶,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产茶品类

春季,是白茶产出最丰富的一个季节,它涵盖了国标内所规定的所有品种。

以芽头为原料制作的白毫银针。

一芽一二叶特征突出的白牡丹。

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的春寿眉。

它们都是春季的常驻嘉宾。

2.白茶特色

既然是春季里所产的白茶,这三类茶,都拥有春茶的共性。

其一,颜色以绿色为主。

从外观入手,三种春白茶,都是绿色系。只是因为采摘时气温高度不一,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低有所差别,故而显示出的绿色,有深浅变化。

白毫银针,是翠绿色,多了几分鲜嫩。

白牡丹,绿色更深一些。似初夏时节的竹叶,嫩绿之中,多了几分深绿。

春寿眉,颜色更深沉,多数是墨绿色。

其二,花香馥郁。

花香,是春季赐予春白茶的最大特色。

三种春白茶,香型都不一样。白毫银针的花香,清雅。白牡丹的花香,馥郁。春寿眉的花香,清甜。

总有一种花香,能满足你的喝茶需求。

其三,是鲜爽。

这是丰富茶氨酸的能力,它的存在,可为春茶提供最为丰富的鲜爽感。这类鲜爽感,在三类白茶中,最为突出。

从白毫银针开始,到春寿眉结束,一经沸水冲泡后,汤水里的鲜爽感,分分钟炸裂。

知晓这些特点,方便我们选购。

《4》

夏茶

通常我们所定义的夏茶,指的是夏季采摘的白茶。

但到了夏季,一般并不采摘夏茶。

原因有三。

其一,夏季高温下,白茶品质并不好。

民间素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说法。

意思是说,夏茶新梢生长迅速,但很容易老化。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明显增加,味显苦涩。

相比春茶的鲜爽,秋茶的香甜,夏茶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竞争优势。

在风味方面,并不能得到茶友的青睐。

久而久之,夏茶就淡出采摘舞台。

其二,夏季高温天气,制茶人工成本高。

在四季农耕中,夏季怕是最让人苦恼的一个季节。

高温天气下,劳作成本高。正午时分,只能找个地方避暑。

辛苦了一个春茶季的制茶师、采茶工们,多会选择在夏季休息,恢复体力,静待秋茶的到来。

在外界综合条件,以及白茶自身条件欠佳的情况下,夏季的茶园,无人采摘。

而夏茶,在市面上可谓难觅踪影。

《5》

秋茶

秋茶,是白茶中做容易遭受误解的一类。

而误解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秋寿眉产量高。

产量高,自然在价格方面,就无法像白毫银针一样,能卖出个好价钱。

而人们又深信“一分钱一分货”的理论,自然会误解秋寿眉,它的品质不好。

有一个福大的老师,来村姑陈家做客。

泡了白茶给他喝。

他抿了一口就不喝了,给他介绍白茶的香气口感,他说,白茶我家里很多的,茶农都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我家里来。

言下之意,大家懂的。

二是秋寿眉外观粗犷。

相较于春茶的精制,秋寿眉俨然一派大老粗,五大三粗的模样,多数人会觉得这茶,不咋地。

在这一外观的误导下,秋寿眉就少了几分阳春白雪的味道。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而村姑陈,则恨秋寿眉外观,太过粗犷。

但这并不影响秋茶的江湖地位,并且秋茶,它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秋寿眉的特点之一就是:平价。它是一款谁都能收得起的茶。

秋寿眉拥有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口感。

秋寿眉适合不会使用盖碗的群体们,秋寿眉它任劳任怨任折腾,你坐杯,它也不会苦涩。

秋寿眉,它压饼后,容易转化出果香。

这四个优势,让人再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要辨别秋寿眉,并不难。它有着和春白茶截然不同的外观。

秋寿眉外观,有两大特色。

1.梗粗叶大

不论是立秋寿眉、白露寿眉,还是寒露寿眉,它的外观,和春茶相比,无一例外有着叶片大、茶梗长的特点。

2.颜色五彩

秋茶的另一特色,就是它的叶片颜色丰富。迷彩色,是秋茶的标配。

与春茶的绿白二色相比,秋茶颜色更具戏剧性。

抓住这两大特色,可轻松区分秋茶与春茶。

《6》

白茶怎么区分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秋茶?

我们可从定义入手。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前采摘的白茶,主要采摘白毫银针,等级较高的白牡丹。

雨前茶,则是清明节后,谷雨节前采摘的白茶,以白牡丹和等级较高的春寿眉居多。

至于春茶、夏茶、秋茶,则是季节的划分。

夏茶,因品质本身的短板,逐步淡出采摘大幕。在白茶舞台下,留下春茶与秋茶平分秋色。

了解定义后,更重要的是要知晓不同阶段的白茶特色。

如此一来,自然能轻松区分这五个概念。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茶圣陆羽可谓为中国茶艺的始祖他将一生对茶的钟爱和所研究的有关知识传三卷什么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买茶时该如何挑选和避免被忽悠呢?

感谢官方邀请,我是赫赫有茗,一个科学茶知分享家。

说茶叶水深的朋友肯定是对茶不了解的人,多半是新手。对于新手买茶,不管在什么平台买,如果主要为了提升自己的品茶段位,那可以参考我的一些经验。

1、明确预算

告知老板你想喝什么价位一斤的茶,价位决定档次,但是并不能决定性价比。

关于茶叶的性价比,需要等你升级后再说,从初期接触茶再到怎么去找茶叶的性价比。

一款茶会有多个档次,多数在中间档次比较热销。

2、多买多喝,了解自己的喜好

也可以相同价位,例如300元一斤的茶叶,选择不同的茶叶回去试试看。

例如:黄山毛峰,龙井,信阳毛尖。各一两(50g)。

一两茶,不多不少,回去喝个大概,差不多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茶。

这些茶,在怎么描述都没有喝过之后来的强烈,附上网上某宝茶叶的通用文案!

1.口味清香,2.爽而不涩,3.入口回甘等等等等

这几个品种都能这么说,但是喝一口就知道区别有多大了。

每个都是不同的味道,就像牛肉包子和鸡肉包子一样,都是肉包!

3、喜欢的茶要找到最好,对比试喝

可以买同一种茶不同款的茶叶回去进行对比试喝。

从干茶外形的色泽、整碎度、匀度、净度进行初步比较。

同样的水温、投茶量、注水量进行对比冲泡:

比较汤色正不正,比如绿茶以绿色系为好,白茶以黄、绿色系为好,红茶以红色系为好,乌龙茶以黄色系为好,黑茶以橙红色系为好。汤色明暗度如何,清浊度如何;

茶叶香气的纯异度,不能有异味,如焦味、酸味、烟味(除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六堡茶)。香气的高低、持久度;

茶叶滋味的浓淡、饱满度、层次感,回甘度如何。不能有不舒服的感觉;

茶叶茶渣的嫩度、色泽、完整度、净度。

4、不要只相信网图和描述文案

以龙井为例,给大家一个买茶情境。

先来看一张某宝的龙井网图(图1),是不是特别翠绿好看,芽头粗壮匀整。

图1

再来看我实拍的两个龙井,图2这个跟上面图1区别很大吧。

图2

接着看图3这个龙井,这个跟图1接近一点,但仔细看也有区别。

图3

如果给你这三张图,让你选择购买哪个茶?估计很多人会选择图1或者图3,很少人会选择图2。因为图1、图3确实比图2好看。而且我们说去买茶一定要泡,而图1茶叶泡开后肯定比其他好看,芽头整齐一致,翠绿鲜艳。估计更多人会选择图1这款茶。那真的是图1最好吗?

我恐怕要很遗憾地告诉你,不是。以上三张图,图1为乌牛早,其实根本不属于龙井茶。而后面两张都为龙井茶,图2为龙井群体种,图3为龙井43号,这两个都属于龙井茶茶树种,其他还有龙井长叶。而用其他茶树种做的茶,就算外表再接近都不能称为龙井茶,这是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的。以下就是这三种茶干茶的简单区分。

有人会说那我选择好看就行了,其他管那么多干嘛。那我要告诉你,茶叶可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喝的。实践证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三款茶滋味进行对比的话,乌牛早滋味偏淡、薄,回甘不明显,而不管是龙井群体种还是龙井43,滋味都要更浓、鲜,回甘明显。所以一开始我就告诉你要对比喝。

但是很多人估计到茶店里看到乌牛早还是会误认为是龙井茶,就算你泡了你还是喝不出来,你可能还是觉得乌牛早滋味挺浓,挺好的。所以滋味浓淡到底有没有标准呢?当然有,只不过外行人是无法告诉你什么是标准。这个时候就要学习一些专业的茶叶感官知识了,但你如果只看书,那也是学不会的。因为感官这个因人而异,你无法判断你的感官是否和书本一致,所以得请教专业人士,得跟着专业人士学习。

5、学习专业评茶知识,懂茶最终才能避坑

跟专业人士学的课程,称为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简称评茶。评茶就是教你如何用科学地运用我们的感官去评判茶叶好坏,所有茶叶在这一系统下面,好坏都会显现,你也能学会客观评价一款茶。至于去茶叶店买性价比茶,那根本就是小意思了,同时你还能评判茶叶的卖价是否偏高了,最主要是你对茶的认知会有一个全新的提高。学完课程你还可以考取评茶员,就像咖啡师,你又多一项可以在朋友中炫耀的技能,甚至从事茶行业都不是问题。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买茶技巧,我一直奉行“懂茶最终才能避坑”的理念。今天举的龙井茶例子,只是绿茶中的一种,而中国光绿茶都有几百种,何况其他茶呢。你要一个个比较喝,我也没意见,反正花的是自己的钱。这个时代不缺少产品,而是缺少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如果你不学习,你的认知就跟不上,那你就永远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关注我学习更多茶叶知识,随时向我提问~

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说茶》邀请。

首先说茶事,茶文化。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食用药用饮用作用后,中国就有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茶事活动,有了茶的历史,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

广义文化应该从巴人贡茶于西周王室开始,作为青铜礼乐文化的部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狭义茶文化应该从东晋那几首诗开始。特别是杜育的《荈赋》。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灵物,进入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领域,饮茶激发文思,清神等物理生化作用与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了,中国文化人有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的自然空间与领域。

其次,说茶道。我以为,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事历史进入茶道文明的阶段。

我依旧坚持我二十多年前的认识,茶道或茶道文明统揽整个茶事活动。因为《茶经》明确地告诉人们:“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这是九个难点要点,九个动作与过程。

虽然看起来,说的是茶叶采下来以后的茶事,但我们结合茶经所有十个方面,它是包括茶叶产地,和茶叶是什么。《茶经》一之源,实际是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解说什么是茶叶,从自然性状饮茶作用到文字训诂,各地民俗。

而《九之略》是对第三“难”,即二十四器的补充说明。《十之图》实际是最早关于茶室的最原始要求。

总之来说,一杯好茶从土壤产地到鉴定区别,从加工制作到饮用,需要把好九个关键程序。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关于茶,茶圣提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饮茶,他提出“夏饮冬废非饮也”。饮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以实践“俭德”道德的实践,近乎于一种宗教。

三,陆氏茶或陆羽茶道

在茶圣的心目中 或者说茶圣的茶道追求就是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看齐。达到以茶修身,以茶治国的目标。饮茶就是茶人通过茶来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氏茶,或者说陆羽茶道,由“体均无行去白疾”自己、“坎上巽下离于中”自然与“灭胡明年铸””社会三个部分组成。绝不是单打一,从口福之享到怀抱自然与社会均平。

狭义的“茶艺”,指烹茶斟分茶的技术,古代的艺,主要指技术达到高超的程度。

茶人不仅要掌握九难,烹出好茶,还要提升自己各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与自己身体的调和。文化修养包括琴棋书画诗歌是实现修齐治平的道路。即与烹茶之艺,有区别,同时又有紧密地联系,在陆氏茶中,是紧密结合的。

最早撰写《中国茶文化》的北京社科院王玲女史,曾提出:形而下曰艺,形而上谓道。就是说 把茶艺员的烹茶及其他(她)面前的器、水、火及饮 视为茶艺,而把精神活动,理想追求视为道。这对我们初学者理解艺与道的关系有帮助。也为许多茶文化专家接受。

但在实践过程中,艺和道是分不开的。真如演员在台上的说学逗唱,与台下的文史哲体音美修养密切相关一样。

我在这里借用田蕴章先生讲书法的办法来阐述茶道文明。他说书法家就是文人,文人都应该是书法家。书法实践与文人琴棋诗赋,不能截然分开。琴棋书画诗文歌赋及经史子集 是书法家——文人的字内功,而不是字外功。今天文人不会写字,写字的不懂历史文化,是书法难以振兴的原因所在。

我想说,形而下的修习:烹茶与茶的鉴别,茶的栽培、制作加工等,与形而上的诗赋哲思与以政治抱负及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追求,不能截然分开。

四,茶道文明

茶文明是《茶战》作者刘杰与赖晓文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先有茶文明再有茶文化。与我观点不完全一致地方是,用他们观点讲近现代以后的茶事是合理的,也是茶人奋斗的目标。在国际竞争激烈的近现代社会,提出中国茶文明更有实践引导意义。

而我是历史性地俯瞰整个茶事历史。茶道文明是茶事历史的一个崭新阶段。是文明二字的中国理解,即茶圣陆羽提倡的:精雅,精妙化。

茶道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文化实践体系。

今天要获得一杯好茶,不仅包括现代茶叶科学的指导实践,也必然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与审美原则,而文化技能更是茶人立身之本。一杯茶,好不好,不但中国人要认可,同时还需要欧盟等外国人要认可。

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茶道文明实践者,比之茶圣时代,要付出更多:文化积累更丰厚,茶叶科技知识更复杂,社会生活(国际国内)更繁复。中国茶叶与中华茶道文明要走向国际社会,必须拥有拿得出手的茶事技能与中国文化修养,掌握国际社会规则。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没有自信的理想抱负与政治追求,仅仅满足于把特定一款茶叶泡出最好的滋味,仅仅只是一个茶叶促销员,而不是中华茶道文明的实践家。

中国茶道文明要影响世界,就要实现文化沟通与文化交流,而现代科技现代审美是必不可少的支撑。

茶艺,是一种技能;

茶道文明,是一个以茶为载体为媒介的文化复合体,一个规范,一个目标 ,一个需要中国茶人共同努力的伟大实践过程;

茶文化,体现在茶事上的价值观审美观!

请不吝您批判的子弹!

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