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抹茶起源于哪个朝代

2023-03-18 112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抹茶起源于哪个朝代?

日本号称是世界上最懂得抹茶的国家,他们的许多美食中也都能看到抹茶的身影,但抹茶源自茶道,这两样东西都是在隋唐时期,遣唐使到中国带回来的。

日本茶德的四字准则?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着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

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抹茶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茶人应注意什么问题?

时至今日,茶道一词也没有定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起于大陆,走向日本,成于台湾,盛于大陆。划了一个圈,杂糅了多种文化因素,最后又摆到了我们面前。道之解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依此之解,茶之一为谁?自然!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告诉我们茶叶生长在烂石层中的品质最好,生长在含有砂砾的土壤中次之,生长在黄土上的品质最差。每个人都希望种出好茶,喝到好茶,答案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无法改变,那就是自然造化。这也是《茶经》中的最大精华。也就是说茶道原意就是利用好自然条件做出好茶。这是茶道之一。其二是加工,其三是品饮。自从皇庭中繁杂的程序化饮茶方式进入了王公贵族的效仿追风以后,再延伸到民间,早已失去了本真,增添了无数的演绎。由此,茶道最最宝贵的一二层级失去了,成了今天单一的演绎各种手法的茶道。

今天的茶道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化特点,并且还在随意延伸,任何一个学茶道表演的人,自己创新一套泡茶手法,就可以称之为师。想来有些荒唐,但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原因是这是个利益链条。另一个方面有些地方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喝茶习惯和方法,比如乌龙茶在潮汕地区的沿习。还有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饮茶方式的改进,象玻璃杯绿茶冲泡法。

其实我们没必要用大精力大心思去研究抄袭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说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茶文化悠久而自成体系,精华纷呈,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而去搬弄一些无用功的东西呢?当下中国茶界最急需做的就是重拾传统茶文化精髓,回归崇尚自然之道。多做好茶永远是王道!

可以讲讲日语的起源吗?

北方人听不懂南方方言的时候,经常评价:“听起来像日语。”日语不少词汇的发音确实和汉语,尤其是江浙话有点像。众所周知,日语和汉语千年来互通有无、纠缠不清,那么发音方面,汉语真的影响了日语吗?这影响又有多大呢?

接下来你将看到:

● 旅程艰辛的古老“吴音”

● 中日友谊的吉祥物:“汉音”和“唐音”

● 都像上海话,地位不一样

旅程艰辛的古老“吴音”

感觉日语听着像汉语,不是因为文化沙文主义大国自恋心态,而是因为这两者确实像。

事实上,日语中的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二种。

训读只借用汉字形义,保留日本固有的语音,它类似于汉字的日语翻译,例如春夏秋冬,在表示季节含义时,就都用训读。

日语汉字的训读音和汉语汉字的发音没什么关系,模仿汉语的读音的,是音读。

● 日语中,音读和训读是不同的

音读里面,除了非常少见的“古音”、“现代音”,以及基本算日本人原创的“惯用音”,主要还有三类:“吴音”、“汉音”、“唐音”。

它们分别来自日本人引进汉语发音的三个高潮: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及以后。

东晋南朝之前,中国相当于现代普通话地位的“标准音”,一直以中原方言为基础。

衣冠南渡后,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河洛转移到吴楚,所谓“中原正音”的地位也发生改变,并且受到了中古吴方言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大看得起江南土话,但这并不影响它茁壮成长,进入韵书,出口朝日。

日语吴音模仿了两晋南北朝的吴方言,不过吴方言最早却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的。就像更早的铁器水稻跨不过广阔东海一样,中日友谊的中转站,此时仍然是朝鲜半岛。

● 百济和日本

根据古老的《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济国王派阿直歧和王仁东渡日本,带去《论语》等中国典籍,这是日本人系统接触汉字汉语,且传说色彩较淡的最早记载。

从五世纪起,日本和中国南朝已经有贸易使节往来。到了六世纪,南朝不少僧侣工匠经过朝鲜半岛东渡日本,零零散散又带去了一些中华文明。

显然,吴方言进入日本,路径非常多样,过程非常坎坷。因此日本吴音,和南朝建康读书音,乃至中古吴方言,肯定不可能一模一样。比起现在的苏州评弹,更是差异不小。

不过,无论是日本吴音还是现代吴方言,它们的许多发音规律,在隋朝陆法言记录南北混合音系的《切韵》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日语吴音和上海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相似,是有理有据的。

甚至连前后鼻音不分这种温柔的南方属性,日本人都和江南人共享了。

● 汉字与日语吴音

中日友谊的吉祥物:“汉音”和“唐音”

比起在朝鲜半岛上流浪过的吴音来,日本汉音的传入途径要清晰得多。

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第一次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首的遣隋使。

● 小野妹子

608年,隋使裴世清东渡日本,中日关系日益密切。

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遣唐使抵达中国。

从630年到894年,包括李白的好朋友阿倍仲麻吕、律宗南山宗开山鼻祖鉴真大师等人在内的遣唐使们,一共往还了十九次。在这个过程中,“汉音”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迁回长安洛阳,日本友人所接触模仿到的汉语发音,主要也是以长安洛阳音为代表的中原方言。

当时的日本朝野上下醉心大唐文化,留学生们回国之后飞黄腾达,他们带回来的“汉音”,也就被推崇为“正音”,地位远远超过了人老珠黄的吴音。

桓武天皇在延历十一年(公元792年)曾诏令明经学生:“明经之徒不可习吴音,发声诵读,即致讹谬,熟习汉音”,算是把祖先学江南人说话的心血辜负了个干净。

不过,唐代的长安洛阳方言,和现在的陕西河南话,完全是两种东西。二者之间差别大到什么地步?

如果一个操西安方言的大爷穿越回玄宗时代,大概率会觉得周围人都在说鸟语。从声韵调系统上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汉音”,比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北方方言来,还是更像苏南浙北上海话。

● 汉音 吴音

唐音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唐”字的意思也不是特指唐代,而是泛指中国。

从平安时代(公元794—公元1192)中期,到江户时代(公元1603—公元1867)初期,也就是中国的宋元明三朝期间,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统称“唐音”。

因为唐音主要是宋代以后传入日本的,所以也有人叫它“宋音”或者“唐宋音”。

唐音与汉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唐音的原型,基本和现代江浙话差不多。

做过唐音搬运工的主要有三拨人:平安中后期的中国商人、镰仓室町时代的临济宗僧侣、江户初期的中国僧人。

临济宗僧侣带回日本的汉字音,多是浙江一带的土音,江户时期隐元等中国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主要又是南京官话。因此,唐音的出现,为“日语听着像上海话”这一事实,做出了第三重贡献。

都像上海话,地位不一样

虽然都是从中国舶来的,吴音、汉音和唐音的地位有高低,使用范围也不大一样。

现代日语里,三种音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汉音,其次是吴音,最后是唐音。

据《日本基本汉字》一书的统计,日语中最常用的3000个汉字共有音读4012种,训读1538种,其中汉音读音2197种,占全部音读的54.8%,吴音读音1516种,占全部音读37.8%。

日本《计量国语学》杂志1981年的调查表明,现代日语中读唐音的词,仅占音读词汇的1.5%。

如前所述,从奈良平安时期开始,汉音就被官府崇尚推广。

不过,奈良末期以后,吴音虽然受上流社会排斥,但在佛教领域还是有地位的。

公元798年的诏令说:“用汉音,读五经,明经之徒从之读十三经也。如诗文杂书,吴汉杂用。佛书仍旧以吴音读焉”,只要求儒教子弟用汉音,对佛门高僧们没有限制。

● 奈良 唐招提寺

吴音和汉音,本来可以一直各司其职相安无事,直到明治维新再次积极提倡汉音。

明治19年,政府颁布《公文式》、《帝国大学令》等学校教育令,确立了汉音在公用语中的地位,汉音热潮下,吴音再次败退。

除明治维新的政治影响外,吴音数量减少还和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有关系。

在吴音传入日本之初,日本都城在奈良平安等关西地区,关西话当时被称之为“上方语”,地位殊高。

江户时代迁都东京,关西地区相对没落。再加上江户朝廷提倡汉音,江户时代儒教兴盛,汉音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

由于现代标准日语是以东京话为基础方言建立起来的,所以现代日语中,汉音远比吴音的比例大,而关西方言里,保留下来的吴音词更丰富。

● 江户

相比之下,唐音是最惨的。

唐音进入日本,本来就主要是靠僧侣传播的,和禅宗的关系,简直是军民鱼水不分家。

镰仓时代,伴随着禅宗流行,唐音兴盛一时,在那之后,唐音影响力每况愈下,现在几乎只存在于禅宗典籍、武士道、茶道这些小而精的领域。

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

日语绝不可能单方面接受汉语影响,它还要反输入。

日语的反输入,主要集中于两个时间段:鸦片战争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不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类老生常谈的借形词、痴汉萌萝莉之类亚文化的音译词,日语起码影响了东北话。

东北话鼻音重、r音发不好、平舌音z、c、s比翘舌音zh、ch、sh多,这些特点都被认为与日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除此以外,东北还保留了不少日据时期出现的,被称作“昭和语”的日本词汇,例如町、番地、放送局、主催、出荷等等,都展现了一部出口转内销的语言学画卷。

● 日据时期东北教材

当然,日语能影响东北话,背后有战争的原因,但汉语日语千百年间的接触,无论如何都算是互相成就。

某种角度上这也能证明,对“语言纯洁性”的执着,和意淫只有一线之隔。

参考资料:

1.王力:《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第5期。

2.李庆祥:《试论日语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和惯用音》,《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成春有,游衣明:《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范淑玲:《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杨柳:《现代日语中吴音与汉音的分布》,《文学界》,2012年第11期。

6.周宇晴:《中国东北方言与日语语音的相似性研究》,《现代语文》,2015年第21期。

日本民族文化?

日本的文化是非常深远的。说起日本文化,相信很多人都能够想起关于日本的服饰、礼仪以及茶道、饮食等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

日本樱花

日本的樱花是非常出名的,很多的游客去日本旅行的时候,樱花是必看的景色。在日本樱花也是吉祥的象征,在很多重要的场合,比如说举行婚礼的时候,一定要喝樱花汤。同时樱花也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几乎到处都是用樱花来命名的餐馆茶饮等商铺。关于樱花的诗词、图画、音乐等也是层出不穷。这是因为日本的樱花闻名世界,日本因此被称为“樱花之国”。

日本和服

说起日本,也会让我们想起非常经典的日本民族服装——和服。和服有着很多种类,不仅有男女之分,就算是在不同的场合,也有着不同的和服。比如说当女性参加亲人的婚礼或者其他的正式仪式的时候,要穿留袖和服。洗澡之前所穿的叫夏季和服,也就是所说的浴衣。除此之外,还有婚服、丧服、男士和服等各种各样的和服。

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也是非常有名的,不仅仅是茶道本身,他还同时将日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以及美学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习茶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的气质变得雅正、戒骄戒躁。日本的茶道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

其实日本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但是日本有着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既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特点,也和中国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