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不沾荤腥,梁武帝四次出家为了啥

2023-02-15 138阅读 0评论

僧人不沾荤腥,梁武帝四次出家为了啥?

他是一个好领导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

僧人不沾荤腥,梁武帝四次出家为了啥

众所周知,往往一个朝代的开创者都不是庸碌之人;因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必然经历无数的战火与鲜血,建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无比艰辛的创业过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莫过如此。

萧衍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在军事、艺术领域也都有卓越的成就。军事上,他多次作为军队的统帅对战北魏的军队;艺术上,他是“竟陵八友”之一,而且在音乐和绘画上多有佳作。

登基称帝之初,萧衍还称得上一位明君。他十分勤于政务,史书上说他无论春夏秋冬,五更起床批改奏章。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不少皇帝望尘莫及了。而且他还很重视采纳臣子的意见,专门设立“意见箱”让他们大胆谏言。这也是一位好领导应有的表现。

把袈裟给朕披上

可晚年的时候,萧衍变了,他不再是原来那个少年了。他开始崇信佛教,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信佛本也没什么错,可因为自己信佛给国家造成损失就是他的错了。

南梁普通元年,这一年可是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这一年梁武帝开始作了,他给自己起了个法号——冠达。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自己礼佛,他还在皇宫旁边建造了一座寺庙,命名为同泰寺。皇帝嘛,建造繁华宫殿都不是事儿,区区寺庙自然不在话下。

一天,萧衍去庙里参拜佛祖,一帮臣子跟随在自家老板的后面;眼巴巴地等了好久,终于是香也烧了佛也念了,大臣们心想这下子皇帝该消停一段时间了吧。可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是皇帝竟然脱下龙袍穿上了袈裟,和他们说:“朕要出家!”

皇帝一门心思要当和尚,大臣们虽然懵圈,可该劝还得劝。在一众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解下,三天后,萧衍才终于同意大臣们把自己“赎回去”。因为当时的风俗是和尚要还俗必须要花钱向寺庙赎身,老李怎么感觉有点像某些不良场所呢。得,无奈的大臣只能自己掏腰包把老板给买回去;可这一花就是一亿钱,你要问为什么,皇帝肯定得比别人贵啊!

没想到萧衍还上瘾了,第一次没成功,萧衍还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真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讲真的,他当时都八十多岁了还这么能折腾,真是精力旺盛!皇帝高兴了,可苦了一帮官员,每次都得出钱赎人。

要做就做真和尚

历史上有很多人只是名义的和尚,其实照样喝酒吃肉、娶妻生子,最有名的当属《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了。但萧衍却是认真的,佛门的清规戒律他是样样遵守。

和尚不吃肉,萧衍还真的一点荤腥都不沾;不仅自己不吃肉,他还不让祖宗吃肉:他规定祭祀的时候不准用真的牛羊猪肉,只能用面团捏的做的三牲。和尚不近女色,萧衍从五十岁之后就不再和后宫嫔妃同房。

更夸张的是,他还异常节俭;节俭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说他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如果史书记载属实的话,那梁武帝可真就太厉害了。不过就算不全属实,起码可以说明梁武帝不是一位沉迷享受的君王。

一人信佛全国遭殃

皇帝的喜好就是当时社会的风向标。在梁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梁朝几乎是处处有寺院,家家有僧侣。光是建康城内,就有超过500所寺庙,100000名僧人。

要知道,在当时,寺庙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无需缴纳税赋。和尚们将土地交给百姓耕种,到头来大量的粮食却进了他们的口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僧人们不劳而获,百姓却被逼得生计艰难,国家因此民不聊生。

再加上皇帝崇尚佛教,百官自然上行下效;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他们把大笔的钱财捐到寺庙。反过来,他们又加倍剥削底层民众来补贴腰包,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可以说,萧衍一个人信佛,全国的百姓都得替他买单!

老李认为倘若萧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那他信佛自然无关紧要。可作为一国之主,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成了祸国殃民之举。

当你的位置达到足够的高度,你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无数人。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时候我们眼中的大人物在某些方面是不比我们自由的。

你怎么看待梁武帝萧衍呢?欢迎留言评论,和大家一同探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老李笑谈古今事!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一、提前沐浴净身

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

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四、入寺: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乱动寺庙之物

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六、拜佛不可越位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七、阅经须恭谨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八、拜僧有讲究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九、听经礼仪

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项

1、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作礼拜,更不得随意观赏,东张西望。如要观佛面,应站于堂外丈远而观,方合乎礼制也。

2、佛堂内不得大声喧哗,或躺卧跑跳。

3、于佛堂内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4、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参拜佛时,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从你面前而过,打扰你拜佛。

5、拜佛姿势要庄严正确,不可倾斜不正。

6、寺庙内用食,当得捐款。凡遇寺庙举办法会或逢菩萨辰日,都会备办素食筵度与众生结缘,信众需要捐助功德金;平日在寺庙用餐,也要捐助功德金。因为寺庙所食之物,都为十方善众所捐,非出家人,寺庙是不供养得,不应白吃。

7、带小孩进入寺庙,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随意妄为。

出家师父可以去普通人家里吗?

出家师傅可以去普通人家里吗?

如果出家的师傅出去云游的。某一个市里。有居士请他到家里讲法。师傅是可以去的,师傅讲完法以后。应当到这个市里。其他的寺院去挂单。不应当住到居士的家里。

我认为如果师父住到居士的家里,不如法。再说再就是家里吃饭也不方便。因为律师们有的家里是吃荤腥的。这样对师傅的戒律是有影响的。

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唐僧一行多国饭菜几乎完全一样?

五年级女生反复研读《西游记》发现:"取经路上饭菜一致”这个漏洞。

说明了以下问题:

这个小女孩是个勤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说明了唐僧师徒信念坚定,为了心中的目标(取得真经),不惜劳苦,艰苦奋斗的品格。

说明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其破绽竟被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发现了。

当然也许还有其他说法,欢迎各位朋友参与解读。

出家人可以吃鱼吗?

不能,鱼属于荤腥,牛奶可以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