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还有哪些对汉文化继承做得好的地方
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还有哪些对汉文化继承做得好的地方?
世人皆知,日本曾经全面像大唐学习,但如果不是这次的疫情,人们都不会注意到,日本对汉文化的继承竟是如此一丝不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日本捐赠物资上的一句话,这让多少只知道喊“加油”,“我们必胜”的国人汗颜!而在新一批捐赠物资上,日本借用的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试问,有多少人,是从日本这次捐赠才知道的这首唐诗?这不丢人,实事求是的说,我个人就是才知道的这首唐诗,确实有点小尴尬。
说实话,日本是对唐文华继承和发展做的最好的国家,这不,如今就有这样一句话,说“要看大唐文华去日本,看大明文化去韩国”。
如今的日本,在文化层面,比如说茶道,是很精致的,日本的茶道在继承唐朝茶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又如服饰上,和服是唐装的衍生型,只是到了日本后,又加上了背后的小枕头,成为日本独特的服饰特征。
日本的传统建筑,也是全面学习大唐建筑风格,不论是民居还是宫廷建筑,都是浓浓的大唐风格,十分浓郁的东方文华色彩。
日本的文字,其中有许多汉字,在二战后,许多国家开始去汉化,去汉字,但日本并没有。因此,在日本旅游,就算不会日语,看招牌路标也能很容易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日本茶道是如何发展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
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
南宋末年,荣西禅师(生活于日本镰仓时代)到中国参禅,并将当时的点茶法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抹茶道;明代末年,中国福建高僧隐元禅师东渡到日本(时值日本江户初期),将当时中国的壶泡法带入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日本煎茶道。
为什么日本人说话都喜欢跪着?
日本人真的很爱跪,天皇夫妇慰问避难群众的时候跪、在日料店吃日料的时候跪、有的人回家就一直跪着……
刚到日本的外国人,面对日本人给自己“下跪”,总觉得不好意思。比如买鞋的时候,店员会跪下来为顾客换鞋,一种“我不买就对不起你。”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是,在了解了日本人为什么“跪”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复存在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隋唐时期,派遣了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官名叫做“遣隋使”、“遣唐使”,唐朝以后就再未学习过中国。当时,连中国的建筑都学习,更别提“坐姿”了。“正襟危坐”可是中国的传统正式坐姿,我们来参考下《椅子“改变”中国》一书中对这种坐姿的描写。
“人们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与跪相似,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跪时臀部须离开脚后跟。这就是跪坐,是北宋以前中国的正统坐姿,不论你是君主还是贵族,官员还是百姓,在正式场合必须跪坐,否则就是失礼。”
日本沿袭的就是中国的“跪坐”,所以无论天皇还是平民,无论在家还是在外,“跪坐”都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坐姿。秉着学习“唐朝爸爸”优秀文化的准则,“胡床”之类的并未在日本得到普及。
“胡床”就是游牧民族的“椅子”或者“马扎”,《大将军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当中就还原了“胡床”的细节:魏军与蜀军对垒,诸葛亮正襟坐于阵前,司马懿喊仆人拿来“胡床”,下马落座,与诸葛孔明相对而坐。
“胡”是匈奴的自称,“胡床”就是胡地之床了。“床”在古代是“坐具”的意思,“捶床大怒”和“床前明月光”中的“床”都是坐具。大家都知道日本原本没有文字,现代的日文是从汉字演化而来的,现代日语中的“床”仍然指的是“地板”,因为日本人是坐在地板上嘛。
宋以后,椅子逐渐普及起来,因为有“五胡乱华”的铺垫,胡地的一些好的文化逐渐和汉文化交融,中国的“坐”文化也就丰富起来。目前中国有坐椅子的,也有盘腿坐炕的,一室之内可坐可跪坐,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取精华去糟粕”的基因。而且,中国人还把“坐具”进行了改良,中国的坐具种类很多,有椅子、凳子、马扎、墩子等,宜景添置,好不丰富。
邻国日本在唐以后未有再向他国学习,直到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才逐渐开始接受西洋文化。可以说,日本的椅子是从西方传过去的,日本的“洋室”有桌椅等家具,公园有长椅,但是很少见到中国的墩子、板凳。
以后我们逛家具市场的时候可以多观察下椅子的样式,中国传统的木质椅子、西方的座椅、小孩的凳子、别墅置景用的石墩……可谓玲琅满目、目不暇接。种类丰富的家具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结晶,也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都说唐朝是中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只可惜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唐朝的风貌已经离我们远去,不过在邻国日本------唐朝曾经的“学生”,保留了不少唐朝的风貌与习俗,可供我们追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苏菲的日本" ,不定期更新一些日本见闻趣闻、日本文化社会介绍和个人随笔: SophieinTokyo
日本茶道节的来历?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为什么在中国成了茶艺?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