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图片,中国茶人应注意什么问题
日本茶道图片,中国茶人应注意什么问题?
时至今日,茶道一词也没有定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起于大陆,走向日本,成于台湾,盛于大陆。划了一个圈,杂糅了多种文化因素,最后又摆到了我们面前。道之解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依此之解,茶之一为谁?自然!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告诉我们茶叶生长在烂石层中的品质最好,生长在含有砂砾的土壤中次之,生长在黄土上的品质最差。每个人都希望种出好茶,喝到好茶,答案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无法改变,那就是自然造化。这也是《茶经》中的最大精华。也就是说茶道原意就是利用好自然条件做出好茶。这是茶道之一。其二是加工,其三是品饮。自从皇庭中繁杂的程序化饮茶方式进入了王公贵族的效仿追风以后,再延伸到民间,早已失去了本真,增添了无数的演绎。由此,茶道最最宝贵的一二层级失去了,成了今天单一的演绎各种手法的茶道。
今天的茶道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化特点,并且还在随意延伸,任何一个学茶道表演的人,自己创新一套泡茶手法,就可以称之为师。想来有些荒唐,但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原因是这是个利益链条。另一个方面有些地方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喝茶习惯和方法,比如乌龙茶在潮汕地区的沿习。还有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饮茶方式的改进,象玻璃杯绿茶冲泡法。
其实我们没必要用大精力大心思去研究抄袭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说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茶文化悠久而自成体系,精华纷呈,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而去搬弄一些无用功的东西呢?当下中国茶界最急需做的就是重拾传统茶文化精髓,回归崇尚自然之道。多做好茶永远是王道!
日本有哪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与中国一依带水的国家。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孕育出多种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富士山,寿司、歌舞伎文化~等。
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1。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2.日本樱花文化的起源。樱花文化起源于中国自喜马拉雅山脉,通过人工栽培之后广为流传,在秦朝时期的宫庭院,后来的唐代自家庭院有栽培,所以日本从古时期就把樱花看作春天的化身,樱花的古代日本人认为开放是否顺利,意味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樱花的品种有多种,唯有粉色樱花开放绚丽多彩的是人们的最爱。
3.日本的富士山的文化。富士山在日本国内为高峰的独立山峰。日本的特点以富士山为日本观光之一景点,富士山的美给人的𢸍憾是富士山的美,在阳光的照耀中,显现富士山的贵族气势,绿色的山脉并有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中变成红色的神圣美景,彰显"赤富士″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富士的白色雪帽越来越小,露出红褐色的地面,加之阳光照耀看起来赤红耀眼。
4.日本的寿司文化的起源。早在1800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 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 本。当时是经商的商旅,用醋腌制饭团不会坏,再用 海产或肉类,挤成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后 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刺 身,并名为“江户散酯”亦称“握酯”,即是现今 最受欢迎的寿司。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后经演变形成如今的寿司。食材:米饭,醋,海鲜,寿司醋,芥末,酱油,寿司海苔,肉松。寿司”其实就是咸鱼的意思,在日本古代写作“鮨”(すし),而“鮨”正是指咸鱼,“寿司”(すし)也同样是“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
5.日本的和服文化。日本的和服来自于中国唐代,经过后现代日本的改良,已具有日本特色,也是日本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基本上是唐代时期的服装发展至延续,和唐代穿法基本一致,更体现出了现代日本风格,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基本上误认为穿越到唐代而己,其和服孕育出日本风格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服印制高雅美观图案,都是来自日本人的崇尚自然和自然美景的眷恋。
6.日本清酒文化。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神的恩赐。是米、水、酵母不含防腐剂的酒,千百年来,清酒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有清酒。根据日本法律规定,特级与一级的清酒必须送交政府有关部门鉴定通过,方可列入等级。由于日本酒税很高,特级的酒税是二级的4倍,有的酒商常以二级产品销售,所以受到内行饮家的欢迎。日本清酒虽然有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是不同于中国的黄酒。清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7.日本的俳句诗。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
荒木田守武
疑是落花返枝头,
一看原来是蝴蝶。
荒木田守武(1473—1549),连歌作者,俳人。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谐之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把俳谐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俳谐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
扩展资料: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来源于中国汉诗的绝句,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8.日本武士精神。对君主的一个卖命不怕死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对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日本武士道的残酷不人道,反观其日本武士的另一面的真实。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如果日本人来中国旅游?
近些年的新闻中常常报道我们中国的游客出国旅游,都会大包小裹的采购当地特色特产然后人肉带回国,比如之前的日本马桶事件,中国游客蜂拥前去排队购买日本马桶,一时间此新闻火遍日本和中国。那么是不是只有我们中国游客去国外旅游如此大肆采购呢?日本游客如果来我们国家也会这么买东西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其实日本游客来我们国家在返程前也一样会买一些东西带回家的。因为日本的国土面积有限,所以很多农耕品物以稀为贵,而我国恰恰相反,地大物博让我们国家农耕品丰富,价位也比较合适,所以日本游客首先购买的就是一些农耕品,比如茶叶。
我们国家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各类茶品极为丰富,味道各异。而日本也同样喜好饮茶,但是因为农耕面积有限,所以茶品价格不菲,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在返程前第一个要大肆购买的就是茶叶,他们会买很多种类的茶叶带回国然后慢慢饮用。
其次,我们在服饰上也很受日本人喜爱。比如我们的旗袍,相较日本和服它更能尽显东方女性的曲线柔美,所以很多日本游客都会买上几件旗袍带回国,赠送友人或者留作纪念都是非常不错的。
另外,我们的很多小国货自己觉得不起眼却广受外国友人喜爱,比如清凉油、片仔癀、嘎啦油等,这些都是他们回国前必大量采购的好东西呢。所以对于出国采购这个事儿,我们也有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宝贝国货,大家出国都会采购什么呢?或者大家还知道国外游客来中国会买什么东西呢?欢迎给小编留言一起分享。
日本茶道具的收藏价值何在?
日本茶道因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唐宋茶道的遗风,特别是将唐宋饮茶文化中注重茶之载体的特点很好地保留下来,在茶道界独树一帜,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具美学宗教。
中国注重品茗,而日本重视茶道文化为载体的茶道具。400年间,日本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堂口”(制造铁壶的作坊),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等等,不仅保留了中国唐宋茶道具中的煮水器——金质、银质、铁质茶壶,也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铁壶制作大师,并发扬光大。
一把好的日本老壶,集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工艺等于一身。它必定是原壶配原盖,名师壶盖更与壶身完美结合。盖子上的摘钮更别具匠心,花、鸟、鱼、虫、龙、龟、蛇、兽;梅、兰、竹、菊、松果等等皆为所用。壶盖的钮座也别出心裁,花样百出。
保存得宜的老铁壶,其肌理、纹饰与其古老的锈色、及颇具年代感的包浆和皮壳,均展现出悠远韵味,令人爱不释手。此外,日本老铁壶不仅从原料上使用最适合于生活器皿制作的砂铁,而且当时每一把壸都以传统“一壸一模”的工艺制作。
日本“南部铁壶”的制作过程有64-68道工序,要成为一名专业工匠最少需要15年,而要成为能在铁壶上刻名的制壶师则需要30-40年功夫。其稀有和珍贵的特性也吸引了藏家的追捧和争相收藏。
日本茶道相信喝茶从水源开始,金、银、铁壶煮过的水因含二价铁离子,可使铁壶之水浑厚滑顺、韵味醇厚;银壶之水清甜细致、香气轻扬;金壶之水在喉韵与香气间取得绝佳平衡。
在声音设计上,依工艺师的加工可致如风吹松,如波涛翻滚。声音的产生基于三个部分,一是底部所装的响片,这是釜师精心制作的响片,因为有这种响片所以铁瓶才会有悦耳的声响;二是壶盖发出的鸣叫,但此时打开壶盖时要小心,因为水蒸气上升,所以容易烫手;三是底部故意设计的凹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火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响。
而在茶道具的大宗——陶瓷器方面,至丰臣秀吉侵朝掠回掌握较高制瓷技术的工匠后,日本陶瓷业迎来较大的技术飞跃,真正形成近畿的高品质陶瓷器——清水烧、九谷烧。江户中叶的明末动乱致使中国工匠渡海避难,再次推动了日本陶瓷业的发展,以新九谷烧为代表的精良制瓷业与中国制瓷水品相去不远,短短时间达至世界瓷器市场30%的占有率。
时至今日,日本日用瓷器造型设计不断求新、求变、求精、求美,仍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长期畅销不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