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以什么为核心思想,日本的国粹有哪些
日本茶道以什么为核心思想,日本的国粹有哪些?
一、艺伎
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在历史上本来并不是日本所特有。
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曲赋中,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姬的佳句。当时中国的官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类之处。
随历史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伎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樱花
樱花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日本的代表物之一。
樱花,原本起源于中国,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现如今成为日本的国粹。
三、和服
在19世纪末期以前称作吴服,材质为丝绸。
吴服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的缘故。
四、抹茶
至今提起抹茶,人们都必想到日本。因为带有茶字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来自于中国,而实际上抹茶也的确曾是中国传统。
唐宋时,人们饮茶,先将茶叶研成末,再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叫做“点茶”。日本的抹茶,即从宋朝点茶“山寨”过去的,日人《类聚名物考》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如今点茶的艺术在中国失传,在日本则成为国粹。
五、弓道
弓道是日本的传统竞技运动,绵延至今,现在日本许多大学都设有弓道俱乐部。弓道部、剑道部、空手道部往往是最受男女学生欢迎、参加人数最多的俱乐部。
在欧洲和北美各国,由日本人主持的弓道馆也与日俱增,甚至弓道进入西方的一些学校。日本弓道与中国的射礼有着渊源。
日本的弓道家认为,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与本土化。但射礼在中国已经没落。
六、相扑
相扑尊为日本的国技,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运动,每年都有多次相扑大赛,吸引大量观众观看。这项在日本流行在中国鲜有人为的运动,实则起源中国。
相扑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才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相扑之始》一书中也有说明,相扑产于中国,唐朝时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国技。
七、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
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八、榻榻米
榻榻米起源于中国汉代,是从中国盛唐时期传入的日本的,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九、茶道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到明代,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十、木屐
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
好看的日本纯爱电影有哪些?
其实“纯爱”电影这个说法,最早也是源自日韩电影,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爱情电影,的确拍得比大多数国家的纯爱电影要好。
无论是《情书》,还是《向阳处的她》,亦或是《你的名字》,这些日本电影都被贴上了“纯爱”标签。因为足够经典,所以也被多数人喜欢。
最近上映的日本电影《与君相恋100次》,也算得上是“纯爱”电影。它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是却很能撩拨观众的感触之心,所以,值得推荐。
该片由月川翔导演,日本著名创作歌手Miwa担当女主角,日本人气偶像坂口健太郎出演男主角。
该片讲述了一个具有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
因为一次意外,女主不幸离开人世。但很快,她发现自己还坐在校园的教室里,所经历的生活,也似曾相识。
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疑惑中,男主和她走得越来越近,并最终建立起恋爱关系。
他们一同骑车、一同欢笑、一同学习,享受着恋爱的甜蜜、浪漫与美好。
但在两人情浓意浓的时候,男主悲伤的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一个注定的结局。
原来,女主之所以能在死去之后又开始生活,是因为男主将时间拨回到了从前。
其实,男主一直都很欢喜女主,只是他未曾表达过,等到失去,才竭力想用爱来呵护心目中最可爱的女孩。
这部电影主打甜蜜、青春、爱情以及奇幻元素,严格来讲,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许多剧情的处理,都十分套路,能够在一开始就才到结局。
但在创作团队的处理下,这样一个看似套路的故事,却十分的触人心弦。
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收获甜蜜,也会收获感动。
尽管电影看起来有点慢慢的、淡淡的,耐心不够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拖沓。但当你用心去体会,则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情感很真诚,表达也很细腻。
是的,这是一部“甜到哭”的电影。
甜是因为女主的笑容、因为唯美的画风、因为男女主之间的纯真爱恋以及许多浪漫的小细节。
哭则因为,两个终于袒露心扉走到一起的人,却仍然面对着注定的分离,爱之深,情之切,谁愿别离?
唯一担心的,是影片的节奏,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慢了,觉得影片时间长了。这的确是影片存在一个很显著的问题,有些地方的节奏的确处理得太慢。一些不影响剧情的桥段其实也是可以去掉的,那样就可以避免显得冗长。
不过,对于喜欢音乐的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会有不少享受的时候,因为该片的音乐比较动听。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会有一股浓烈的感觉:不得不说,日本电影在讲爱情故事方面,的确蛮厉害:能让你笑,能让你酥,也能让你哭。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日本松荣堂铁壶的历史?
明治时期是日本铁壶的辉煌时期,星光璀璨:龙文堂出现了安之介、大国、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龟文堂出现了波多野正平、梅泉、铃木光重、淡海秀光四大天王;藏六堂出现了4世秦藏六和西垣一瑳;金寿堂的创办人雨宫宗兵衞和龙文堂的安之介为一时瑜亮,现在的欧洲的亚洲民艺馆还收藏着金寿堂雨宫的作品,可看的出金寿堂的历史地位。
就像紫砂有花货和光货,花货就是龙文堂系统,光货(又叫素壶)多出自金寿堂系统。
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有什么区别?
说到日本茶道不得不推荐,我与日本茶道因缘相会的三件。第一是日本近代美学之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和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二是介绍日本茶道创始人《寻访千利休》的纪录片(绝对是震撼心灵的至美旅程),三是对于日本茶道的茶艺启蒙,日本陶艺家·无边窑创始人·日本茶道·高柳凌绪老师。
说到不同,日本茶道和潮汕工夫茶,从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代表人物、茶室风格、茶叶形态、茶器及冲泡方式、乃至对社会的影响等等都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都是对茶之自然敬畏而衍生的一系列行为礼仪风俗心性。按当代解释,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和特有风俗。茶道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中国茶道讲究“和敬 廉 美”,日本茶道讲究“和 敬 清 寂”。而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道最具代表性之一。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南宋点茶法的一个分支,传入日本被千利休改造为日本茶道,缘起,所以日本茶道的礼仪是非常严格(见《日日是好日》书中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具体到茶事器具使用、茶庭布置、茶席准备、茶人修习等茶事美学),也非常富有禅味,他们把茶道从日常生活艺术,与心的交流,甚至是对美的信仰。茶道与美直接相关,与艺术直接相关,与禅宗直接相关。
日本的茶道不仅是关乎茶,日本人从家居摆设到生活习惯 ,从穿着打扮到烹调饮食,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本土文学,无一不受到茶道的影响,人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也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日本的茶道大师力图将茶室中精益求精的标准,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心灵平静无波,并且要谨口慎言,不可破坏周遭和谐。衣着的裁剪与颜色、身体姿势及走路步态,皆是对自己艺术性情的表露。在这些方面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人若不追求自身的完美,就没有资格去靠近美。就像千利休“我只为美低下头颅”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日本的茶道大师力求自身超越艺术家范畴,即艺术本身,便是唯美主义禅。
【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明末清初在武夷山的僧人中萌芽,成熟以后,随着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向外扩散,康熙年间,在闽中粤东形成,晚清, “潮汕工夫茶”才真正开花结果,自成一家。近代,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文稿一篇写到工夫茶的烹饪法,他说“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胃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一易生手,动见偾事。”可见,工夫茶不唯对茶、水、火、器要求精致,最关键还需要主人亲自精心烹制,不能轻易假人,所以,工夫茶的功夫,毫发毕现于烹茶之法中,这是关键工夫茶的关键与实质。
在工夫茶的茶器中,百姓日用即是道,喝工夫茶最需要的就是线条洗练、胎薄轻巧、出水流畅、宛转玲珑、适于把玩的日用小壶。而当时孟臣壶以朱泥小壶居多,且又精妙无比,故,孟臣壶局限在闽中,粤东等地,风靡一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爱好工夫茶的人,才会崇尚孟臣壶当时潮州对孟臣壶的需求量最大,清末金武祥《海珠边琐》记载“潮州人茗饮,喜小壶”。连横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记述工夫茶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不足以自豪,非不足以待客”。
潮汕工夫茶具虽多,但潮汕四宝是工夫茶必备茶具:玉书煨、红泥炉、孟臣罐、若琛瓯。
潮汕工夫茶在冲泡时在民间有两个特别的说法“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的斟入各个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韩信点兵”就是斟茶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入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如果要说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不同,就是日本茶道的礼仪非常严格、茶室空间感、清寂心与宗教心更甚。而潮汕工夫茶更注重待客之道及茶器四宝的讲究。
日本总共有几个时代?
木下藤吉郎就是后来的丰臣秀吉(改了N次名字)
他是日本太阁时代的次于天皇的领袖
个人觉得日本分成12个时代
1.尚未统一的绳文时代(公元前3世纪之前):应该是属于文明起步的探索时代吧.
2.尚未统一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中期):由于农具与生产技术的传入,日本由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进行过渡.
3.统一的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中期-710):国家的统一促使国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派遣了遣唐使,儒雪,佛教得以在日本蓬勃发展,同时日本留学生推动了“大化革新”,总体是与中国处于历史上的蜜月期。
4.统一的奈良时代(710-8世纪末):国家的推动,与外来文化的促进,使日本的佛教延伸出的许多产业开始得以迅速发展,以飞鸟文化最为典型。
5.统一的平安时代(8世纪末-12世纪末):武士经济产生,武士集团力量壮大,开始控制国家机器运行。继续接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后来与中国断交之后,文化进行了本土化衍变。
6.统一的镰仓幕府时代(12世纪末-14世纪初):日本文化的里程碑,建立了武士政权,但武家与官家进行对立,使中央的力量削弱。
7.统一的室町幕府时代(14世纪初-16世纪中叶):统治的基础较差,各地大名武装割据,中央力量较小。就如同周朝的分封制。矛盾的种子开始发芽。
8.战国时代(16世纪中叶-1585):大名与中央的矛盾尖锐化,各家大名脱颖而出。早期今川,武田等,中期的织田信长以急风暴雨之势横扫今畿,但被部下明智光秀反叛身亡。他手下大将羽柴秀吉最终平定了柴田,北条等大名最终创立了日本太阁时期。
9.持续不到10年的太阁时代(1585-1598):发动入侵朝鲜的战争,日本茶道得以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茶名人,如千利修等。
10.德川幕府时代(1598-1868):总体上可对比清朝,闭关锁国,国家发展受阻。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最终爆发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等强藩领导的倒幕运动。资产阶级文化迅猛发展,日本的启蒙思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11.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明治天皇时代(1868-1948):使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窘境,再加上明治政府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日本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得到跨时代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与严重的军国主义传统,导致了日本成为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
12.君主立宪时期(1948-至今)东京审判,处置了日本战犯,日本开始进入了和平崛起的时代,加上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在20世纪后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呃……完全手打,真累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