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之敬茶,有哪些诗词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之敬茶,有哪些诗词?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我国最早种植。据文献,已有六千年种植历史。
唐陆羽著有《茶经》。人称饮茶也作饮(啜)茗。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或缺。
古人饮茶诗句很多,仅拮几联供诸君细品。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郑板桥
咏茶叶
唐:王心鉴
千挑万选自云间,
铜锅焙炒柴火煎。
泥壶醇香增诗趣,
瓷瓯碧翠泯忧劝。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板桥
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
清:文征明
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
宋:范仲淹
桂凝清露添灵液,
茗折香芽泛玉类。
唐:李绅
半壁山房待明月,
一盏青茗酬知音。
(佚名)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露当魂。
(佚名)
願茶文化发扬光大。
喝茶的步骤?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 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谭老师在最初接触喝茶礼仪的时候,了解到——在我国的社交场合当中,有一种常见的礼节:当别人给自己倒茶时,为了表示感谢和敬意,用自己的手指轻叩桌面数下。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谭老师在最初接触喝茶礼仪的时候,了解到——在我国的社交场合当中,有一种常见的礼节:当别人给自己倒茶时,为了表示感谢和敬意,用自己的手指轻叩桌面数下。
这种“叩手礼”或称“叩指礼”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但都和乾隆微服私访有关。
传说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到一间茶馆店里喝茶。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茶壶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不明其意,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
这只杯子是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攸关的事啊!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叩叩桌子表示以“叩手”来代替“叩首”。谭老师表示,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他人敬茶的谢意。
传说二: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微服前往茶楼护驾,怕万一出事,自己担待不起。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地装模作样寒暄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一、喝茶前
座位: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
礼仪讲师谭小芳表示,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一入茶门深似海。
想当年,粗糙软萌的我一心想学茶的初衷,仅仅是想将一枚女汉子变成女神而已。
经过在茶乡之地的多年洗礼,终于彻头彻尾变成了一枚——安静的女汉子……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你没看错,是安静的……女汉子。
茶艺师啊,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
起初想要学茶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扮端庄古典、举止优雅的美女茶艺师,在茶台前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人心,举手投足皆是风景。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泡茶时的举止不能浮夸和太女汉子,所以首先要练习站、坐、行。
站军姿大家应该有印象,练习站姿还是简单的,像空姐那样头顶书嘴咬筷子倒是不用的,但是!手势要练习千百遍,依照古人的礼仪,双手交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腹前、掌心放空,手和小腹的位置要一拳为距,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从肩膀到手腕的胳膊的幅度也要有曲线有轮廓,要优美。这只是站姿要求的手势摆放。
泡茶前要先站直,鞠躬(正常是颔首礼,日常一般不用),茶艺动作里只有10秒钟不到的站姿,练习手势时我都要怀疑人生了。结果坐姿时,我更泪流满面……坐下后,上体应自然挺直、挺胸,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肩平整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茶桌桌沿,一坐基本半天,耳听八方眼观四方……
姿势到位了之后就开始练习泡茶了。
对于任何一名茶艺师来说,学茶艺最大的一个槛,就是烫!以前烫多了经常会露出狰狞的模样,现在一般都是烫在手里,选择在心底默默流泪……学习茶艺初期最开始练手法的时候都是用冷水操练的,然后用开水不放茶叶,最后来就开始练习茶叶。我刚开始学用凉水练了多少遍啊,真正用开水开始泡茶的时候还是砸了好多个盖碗、好多个公道杯……还好黎叔这里的茶具够多。
具体说到泡茶的姿势那就很多了,茶艺表演什么的,我至今只在考试的时候表演过一次,平时喝茶那么个泡法,实在太虐心了,正常我泡大红袍,重点是泡出来好喝就行。
茶艺师从很早的时候就被贴上了表演者的身份,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茶艺师的形象气质都不能差,也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战斗力。从16年的全国茶艺大赛开始,茶汤质量在茶艺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于是真正的茶艺师,除了在动作方面要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泡出一泡好茶。
而要泡好一杯茶,要学习的东西绝对不会少,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而茶艺师则为承接者。
与其被称为茶艺师,自身其实更喜欢“泡茶师”这个名称,总觉得“艺”在茶这个字里多了份花俏,而泡茶师更像是专注于泡好茶的一类人,所做的一切只为事茶。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龙门镖局》中有一集大家抢夺一棵茶树,茶树主人视若珍宝的原因:"当我品尝时,好像看到了那茶树的一生,从生长到消亡……"那一刻我好像懂得了,为何几千年来,茶,深深埋藏在人们心中,源远流长……
茶,从古至今,一直呈现出不同文化传承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了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
虽然日本的茶道我一直都很不喜欢,但是他们对于茶道的精神是我们作为泡茶人应该要去学习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全世界备受推崇,里面的浮躁文字写的很是浮夸,但是有些话我是承认的,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我对事茶的含义是:莫负好时光,款款待四季,日日是好日。
行走一世,记录生命的办法很多,但是事茶,是其中最美的一种。这是财富、地位、权力等等世俗功名都无法妨碍你的地方,是自己心田的一片世界。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里说:“学茶是一条没有终点、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而我觉得是“从来佳人泡佳茗”,从来,一杯最好的茶,都是要有事茶心的泡茶师来泡的。
做一个茶艺师,是学无止境的。
也很庆幸,学茶的日子以茶为师,通过茶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几千年来那么多人喜欢喝?
说到喝茶有苦涩感,或许很多朋友会想到一句话: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回甘,涩生津。
意思是苦味带来了强烈的回甘,涩带来了口舌生津,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呢?
茶叶喝起来有苦味与涩味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茶叶的涩味是怎么形成的呢?人有五感,味觉则有五味:鲜、甜、苦、酸、咸。
而涩感准确来说并不在我们的味觉五感里。
涩感是属于一种刺激感,如辣味一般,属于一种触觉。
涩感的来源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
茶汤里的茶多酚与口腔中的蛋白唾液相遇时会形成了一种不透水层膜。
而这层不透水层膜,会使口腔和舌头产生润滑性迟钝甚至是消失,这就是涩感最初的起源。
可以说,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与口腔的相遇导致我们感受到茶叶的涩。
涩感的强度则由茶汤里茶多酚的含量产生的反应程度做的决定。
涩感到底是好还是坏的表现?我们平时一说到涩味就会忍不住皱起眉头,想到了那没有熟透的柿子。
其实涩是茶的本性之一。
在原料干净、工艺得当、储存良好等情况下,茶汤在除去工艺香后,茶叶本味出现后,涩感属正常现象。
例如像绿茶类的茶品,在长时间浸泡后会发现苦涩不堪。
这是因为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
这个反应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表现更为明显。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儿茶素等物质使得茶汤浓醇鲜爽,是许多优质茶品追求的物质。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鲜叶采摘的老嫩问题,和冲泡的时间。
可以说,涩感是需要区分的,是工艺失败的涩还是茶叶本身自带的涩,需要细细区分。
究竟是茶汤过浓所导致的苦涩,还是因为工艺失误所导致的苦涩。
正常来说原材料采摘标准,工艺得当,储存环境优良的状况下,是不会出现除了茶树本身自带的苦涩味。
在这里陈馨也温馨提醒一下大家,在冲泡茶品时时各位茶友也要将茶汤倒置干净,避免杯底长时间做杯,这样会导致茶汤过浓,以及茶叶析出过多,导致茶汤苦涩不堪。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茶。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这三杯是何意?
三、六、九,这三个数字,在佛教中常用,是一种泛指,也是吉祥数字。佛教是一种文化,茶也是一种文化,二者交融,特别是茶道中多有佛教文化的体现。
功夫茶中选三个品茶杯的,也有,但不是常用的组合,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品茶杯常选偶数,不管一壶配几个品茶杯,茶道本就寓“众生平等、自尊自强”的意义。
中国人擅茶道,一壶数杯,倒茶的人讲究一壶水要端平,无论贫富贵贱,茶道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等量齐分的杯中情怀,正是天赋平等的人文精神。水要端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能让社会共享、共赢。
现在人在品茶习惯上又加了随意性,对于品茶杯不再讲形式、容量一样,最典型的就是增加了主人杯,以区分与客人的差异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