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光绪皇帝,请问关于这类的书有哪些

2023-03-17 127阅读 0评论

二月河光绪皇帝,请问关于这类的书有哪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多尔衮指挥八旗兵,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统一建国。

二月河光绪皇帝,请问关于这类的书有哪些

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 ,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191年清帝溥仪退位,清朝享国268年。

对历史的清朝,有褒有贬,今天推荐19本书,全方位了解“真正”的清朝。这19本书,根据难易度分为三类:演义式读清朝、传记式读清朝、正史(通俗类)读清朝。

读完这些书一个全方位的清朝将显现在你面前。

清朝历史书单

正史(通俗类)清朝:

《清史稿》

《哈佛国史》

《桥中国史》

《清史义》

《洪业:朝开国史》(魏斐)

《中华帝国的衰落》(魏斐德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

传记类读清朝:

《康熙大帝》二月河《雍正皇帝》二河

《乾隆皇帝》二月河《慈禧全传》高阳

我的前半生》溥仪

《曾藩》唐浩明

《曾藩传》张宏杰

《李鸿章》梁启超

《李鸿与晚清四十年》

演义式清朝:

《正说清朝二帝》阎崇年

《清朝那些事》朱景辉

《清稿》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的清史馆(赵尔巽任馆长)写的记述清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汇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编成,资料详细系统。

《清史讲义》

这本书是盂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题研究的代表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等,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

本书代表了我国近代历史学者对清史的研究水平,是清代历史爱好者的入门读书。《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多、国力*盛的时期。横向比,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乾隆在位六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中华帝国的衰落》

《中华帝国的衰落》作为美国多所大学采用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文字简洁流畅,内通俗易懂。

本书有于传统通史的编年体叙述,而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

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本书客观剖析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看做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看待的重要断代,从而肯定清朝的历史意义,本书颠覆了学界和读者的传统对清朝的认知。

《慈禧全传》

《慈禧全传》是高阳以小说形式全景式描绘晚清社会的一部巨著。

全书以主要人物慈禧的活动为主线,从咸驾崩热河,慈联合恭王,自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手中夺取大权,垂帘听政,写到慈去世,溥仪继位,前后跨越四十多年。

作者高阳熟知清朝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到小说的情境当中。作为小家,高阳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将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一段晚清历史,写得跌宕起伏,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东方的维多利亚女王”——慈禧。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二月河

读清朝,必读作者二月河这一系列,细致入微。

为何康熙王朝中索额图明珠陈廷敬等人依然被称为相?

很多人都有误解,其实不止明代清代,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过“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和“丞相”、“相国”等不是一个概念,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具体官职,而是一个或几个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所以说清朝没有宰相,这话值得商榷。清朝可能没有那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部分官员进入了权力核心,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宰相,也仍被习惯性称作“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所以宰相和在一起,可以理解为主宰朝政、辅佐皇帝的官员。但中国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正式官职叫做宰相。早年,相邦、相国、丞相等都能被称作宰相。

早期的宰相一般只有一二人,但是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隋朝称内史)、侍中(隋朝称纳言)、尚书令并为宰相。唐朝更是设置了政事堂制度,除了中书令和侍中(尚书令取消)为固定宰相外,其他五品以上官员得皇帝准许,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称为宰相,唐初多的时候一度有七个、九个宰相同时存在,这就叫做“群相制”。

唐朝后期之后,三省基本只有中书省还保留实权,后世也常以中书省为权力中枢,以中书省长官为宰相。比如明朝初年,正式的宰相是两个,一正一副,也就是中书左丞相和中书右丞相(一开始右在左前,后来左在右前)。但是自从胡惟庸案,朱元璋大开杀戒,自此废除中书左右丞相的官职。所以,我们常说朱元璋废相,严格意义上讲,废的不是宰相,而是丞相。

那朱元璋废丞相之后还有没有宰相呢?一开始是没有了。朱元璋这个工作狂,大事小事一把抓,谁也别想从他老人家手里分权,皇帝本人就是宰相。

可是明太祖的精力非常人可比,事无巨细都让皇帝一个人管真的要了亲命了。于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将原本用于辅导太子的各殿阁大学士逐渐变成辅佐自己处理政务的班子,“内阁”应运而生。最初的内阁成员品级很低,只有正五品,也没有太多决策权,只能说是皇帝的秘书。但是随着承平日久,皇帝也一个个懈怠了朝政,逐渐放权给内阁。政令悉由内阁草拟,尤其在那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时代,内阁几乎就是权力中枢。而内阁成员也由最初的五品小官改成二三品的六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有部分内阁成员还被授予三公这样的一品官职。这时候的内阁成员,无论品级、权力都与之前的宰相相差无几,如张居正在万历初期的权势,甚至前朝的宰相都罕有能与之匹敌的。这样的人,虽无相名,却有相实,我们可以说,明朝的内阁成员,就是宰相,只不过鉴于朱元璋废相,他们不方便这么叫而已。

到了清代,入关以后基本承袭明朝的官制,也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但是也有内阁。不过清朝内阁比较虚衔化,并不掌实权。清朝的实权一开始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王公贵族、功臣勋贵组成,康熙期间起用南书房文人进行制衡。内阁大学士基本就是一个荣誉头衔。但是,清朝毕竟沿袭了明朝制度,所以各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地位尊崇,官场上习惯还是称这些人为“相”。而且清朝没有明朝废相那个故事,叫某相起来更无顾忌。另外,议政王大臣和南书房行走的官员们与这些大学士也不冲突,因为不少满洲贵族本来就会被授予大学士官职,他们也乐得被称为相,而南书房行走的官员们只要获得皇帝信任,今后平步青云,也能成为大学士。清代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为四殿二阁大学士,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废中和殿大学士,设体仁阁大学士居六大学士之末,形成三殿三阁大学士格局,保和殿大学士为大学士之首(乾隆年间傅恒死后无人再任此职),后来又设协办大学士两人,算是大学士的候补和助手,这是后话。

题主说到了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三人。索额图早在康熙八年就担任了国史院大学士(当时清朝废除了内阁制度),次年恢复内阁制度,索额图旋即官拜保和殿大学士,直到康熙十九年因病请辞,但皇帝还是授予了他议政大臣职务,让他参与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中,依然没有远离权力中枢,直到三年后因罪被革职。所以这段时间,称索额图为索相,完全是可以的。之后索额图起起落落,因参与太子之争,在康熙四十二年被圈禁,同年被赐死。

明珠也是类似的情况。他在康熙十六年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七年因罪被罢免,不久之后起复,做了议政内大臣、光禄大夫,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不过那时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有些边缘化,所以明珠其实后期一直失宠,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去世。不过叫他一声明相,还是没有问题的。

陈廷敬是汉人,与索额图、明珠这些满洲勋贵不同,他是走的科举入仕,因为给康熙讲课受到赏识,逐步开始参与政务,于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所以也可以称一声陈相。不过他做“相”的那年索额图都被赐死了,明珠也失宠了,和电视剧里三人一同称相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由上述三人可以看出,内阁虽然已经不再是权力机构,但能被授予内阁大学士官职的人,通常还都在权力中心,属于皇帝比较宠信的官员,确实和宰相比较接近,叫相没毛病。

不过雍正即位后,设军机处,可以说是彻底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清朝权力中心。军机大臣都是皇帝心腹,但是品级未必很高。所以一旦一人同时身兼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则被称为“真宰相”。

我们以清末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来说。曾左李都做到了内阁大学士,曾国藩曾任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曾任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李鸿章曾任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因三人都有爵位,所以都被称为“爵相”。而李鸿章后来官拜太子太傅,被称为“傅相”,所以孙中山曾经在大公报上发表《上李傅相书》。这些称呼都没问题。

但是,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地方任职。如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但是只有左宗棠,曾经在1884年担任了两个月的军机大臣,算是个“真宰相”,尽管很快因为跟同僚处不好关系就走人了……

相反,尽管曾国藩、李鸿章曾经无限风光,却始终没有走到权力中心。尤其是李鸿章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各方攻击,出访欧美后提出的建议也未被采纳,只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毫无实权,被人称为无用的“伴食之宰相”。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

看问题就知道说的是清朝,因为只有清朝有“九门提督”,至于和“兵部尚书”相比,肯定是“九门提督”权力大了,清朝的“兵部尚书”没有什么权力,兵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先说一下九门提督

清朝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叫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管哪九个门呢?分别是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个重要城门,这九个城门是内城门。

清朝初期,九门提督只负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营,所以叫步军统领。

康熙皇帝时期,把本来属于兵部管理的京城九门划归了步军统领,后来又把巡捕三营(京城绿营的马步兵)事务给了步军统领,这样名称也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

雍正皇帝时期,定官曙名“步军统领衙门”,后来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办理公务。乾隆时期,又增加两营给九门提督。

一开始九门提督为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改为从一品。

步军统领衙门有两军和警两种属性,也就是说步军统领衙门既是军队又是“警察”。

军队方面,九门提督要负责管理京师的军队,保卫皇城。

“警察”方面,九门提督还要负责京城的治安,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就连消防防汛也是九门提督管,还有像皇帝的出巡时,街道戒严和礼炮的鸣放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位高权重,必须是由满人担任,并且还得是皇帝绝对的心腹,因为整个京城的安危都掌握在九门提督手里。

九门提督管理多少兵力呢?

九门提督大约管理三万人左右,并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步军统领衙门下面设立了多个部门,包括步军衙门本部、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很多人觉得九门提督只管九门,那就错了,其实九门提督里的九门只是指的内九门,另外还有外七门,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下面设有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在内城,设有左、右翼尉(正三品)各一人,负责保卫内九门以内的事务。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在圆明园附近,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大约两三千人。

剩下的四营分别驻守京城四个方位,每营也有两千多人,并且每营设立参将一人,游击一人。

此外还有清朝初期在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五位,京城发生战乱,白塔山接到金牌奉旨发炮,这样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

乾隆时期,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由九门提督管理。

再来说一下兵部尚书

很多人都觉得兵部尚书应该是六部里面最牛的尚书,而实际上不是,最牛的是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而兵部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但是自古以来兵权就不可能完全放给兵部尚书,尤其是清朝,兵部尚书权力小的可怜,只能掌管一些兵籍和后勤事务。

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还大点。

明朝最早军事权力在大都督府,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把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

这样管理军队的领导多了,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将造反,大权都在皇帝手中。

其实五军都督府连自己的率领本部军队的权力都没有,朝廷规定他们不能擅自行动,调兵权在兵部,最后在皇帝。

明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这样可以有效的制约武将造反。

但是明朝的兵部有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之权,甚至兵部堂官都可以督军出征,其权力是比较大的。

清朝的兵部就权力小很多,“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

名义上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际上清朝的军权在军机处,军机处的权力在皇帝,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

清朝遇到战事,直接由军机处大臣商量,最后拟订一个好的方法,汇报皇帝,由皇帝定夺,最后皇帝派出大臣统兵。兵部只是负责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的工作而已。

所以清朝的军机大臣地位是很高的,权力也很大,甚至有“实权宰相”之说,而兵部尚书,确实和一般的尚书没有什么区别,权力小的很。

嘉庆皇帝时期,纪晓岚都当过兵部尚书,你说兵部尚书有多少权力?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哪个大?

从品级来看,九门提督在嘉庆皇帝之前是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才提升为从一品。

而兵部尚书,在清朝一开始就是从一品,所以这样来看,兵部尚书比九门提督级别高。

虽然按照规定步军统领衙门受兵部节制,而实际上九门提督,只对皇帝负责,尤其是被嘉庆皇帝提升为从一品后,毕竟九门提督位置太重要了。

再说清朝的兵部尚书有两个人,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尚书,两人相互制约,权力也相对的削弱了。

如果是平时,可能九门提督还会给兵部尚书点面子,毕竟兵部有对九门提督的考核权。但是如果遇到政权交替的时候,九门提督就是最重要的岗位了。

雍正皇帝为什么能顺利继位,全靠隆科多,因为隆科多当时是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负责京城的守卫,谁敢和雍正争皇位?

还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之所以敢于发起“辛酉政变”,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九门提督瑞常是他们的自己人。

由此可见,遇到政变,九门提督的位置尤其重要,就是放到平时,九门提督负责的皇城治安这一方面,就比兵部大多了,兵部只负责军队方面的,关键又皇帝管着,兵部能决定的东西太少了。

那么九门提督权力这样大,万一把门一关发动政变,威胁皇帝怎么办?

这种情况,你能想到,皇帝也早就想到了,先不说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根本就不会反叛。

即使被人收买,九门提督也不敢反叛,因为九门提督虽然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但是如果想造反,难免在官员任命、军队调动和粮草后勤等方面出现蛛丝马迹,这样就会提前暴露。

关键是皇城里面还有一个武装力量,那就是皇宫里的侍卫,他们大约有三千人,并且领导叫领侍卫内大臣,品级为正一品,比兵部尚书都大。

即使九门提督关闭城门,带兵杀到皇宫,皇宫的领侍卫内大臣还可以凭借高高的城墙坚持很长时间,为附近的勤王军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要知道清朝京师附近驻扎了很多的八旗军队,只要勤王令一下,部队立马就可以到达北京,九门提督就凉凉了。所以清朝九门提督没有敢造反的。

小结: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的区别就是,九门提督还有点兵权,当然这个兵权是皇帝赋予你的,随时可以收回。就像当年嘉庆皇帝收拾和珅一样,直接就解除了和珅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且负责乾隆皇帝的葬礼事务,连给他集结军队的机会都不给。

而兵部尚书就连皇帝赋予他的兵权都没有,也就是说兵部尚书没有一点兵权,皇帝要想拿下兵部尚书,都不用忌惮什么,直接拿下,不会有一个兵提出反对,因为兵部尚书一个兵都不能调动,当然家奴可以调到,但是正规的军队,兵部确实没有调动权。

清朝最没存在感的皇帝是谁?

大清王朝享国祚270余年,史书上所记载且享庙号者共12帝。要说在这12位皇帝中谁最没存在感,其实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这些皇帝所了解程度并不一样。

当然,从普遍上来看这种分歧也不会很大,所谓存在感我们可以理解为国民认知度,影响认知度的因素也分为很多种,所以笔者今天就从各种因素中层层筛选出清朝哪位皇帝的存在感最低。

从在位年份上看大清皇帝的存在感:

在位年份应该是反应一位皇帝有无存在感的最直观数据,这好比当下娱乐圈的明星,红极一时似乎会让很多人认识你,但真正让人有深刻印象的则取决于你能否长期存在于这个圈子。

而对于封建皇帝亦是如此,你在位时间长,无论如何你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就越多,如此一来你在后世被提及的概率也就更高。

话不多说,且看笔者整理的清朝12帝在位时间数据: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10年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17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清废帝-溥仪(宣统)-3年

所以,从在位时间的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罗列出以下几位皇帝:努尔哈赤、雍正帝、咸丰帝、同治帝、宣统帝溥仪。那么仅此来看,溥仪在位时间最短,其存在感就是最低的吗?显然不能这样理解,毕竟我们不能以咸丰在位时间叫努尔哈赤长,就断定两人的存在感的高低。

因此,我们必须再参考其他数据来一个综合分析。

从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来看清朝皇帝的存在感

在位时间的确会让你在史书多留下几笔记载,而这种记载能转换为“存在感”的前提是需要人们去看去了解,那么什么记载值得人们去了解和铭记呢?显然是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从历史地位来看,努尔哈赤作为奠基之人,毫无疑问是讨论清朝时所绕不开的人物,他好比汉之刘邦,即使在后世有汉武帝这样的雄才,也难以掩盖他作为开国之君的地位。努尔哈赤亦是如此,在后世虽有康乾盛世之名闪烁整个清朝历史,但他仅凭“清朝开国皇帝”这一历史地位和称号便可以将他的存在感提升一大截,以弥补在位时间短的不足。

而雍正帝呢?他虽然没有“开国之君”的历史地位,夹在康乾盛世之中也仅仅13年,但是这13年却是含金量十足,在这13年当中他对于康乾盛世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在此期间他在为政方面的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其存在感:

在政治方面:整顿吏治一改前朝贪污腐败之风。

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专制。

设立秘密立褚制度,解决立褚问题。

在经济方面:实行摊丁入亩制,提高财政收入。

在军事方面:征伐准噶尔部,维护国家安全。

他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其功绩在清朝12帝中完全可以排上名号,即使在位仅仅13年,但凭这些功绩便可以使他的存在感在12帝中名列前茅。

所以,从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方面分析来看,在之前我们以在位时间所罗列出存在感低的皇帝当中可以将努尔哈赤和雍正帝剔除,也就是只剩下:咸丰、同治、宣统三位皇帝来“竞选”谁为存在感最低者。

那么对于这三位皇帝的存在感,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分析呢?

从所经历历史事件来看清朝皇帝的存在感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位时间和历史功绩、地位,并筛选出了三位皇帝:咸丰、同治、宣统。

而这三位皇帝在功绩方面都是半斤八两,所以我们只能从他们在位时期所经历历史事件的大小来区分其存在感:

咸丰皇帝在位11年当中,无寸土之功,但却经历了一个内忧外患的耻辱时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横亘于他所在位的十一年当中,并险些夺取了他的江山。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战败圆明园被烧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都是耻辱,但“存在感”不分耻辱与否,只在关注度,而这些皆发生在咸丰在位期间。

宣统帝溥仪,虽然在位仅仅三年,并且即位时尚且年幼,但这不影响他的存在感,为何?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时常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嬴政被人提及,有这一条足矣。除此之外,溥仪在退位之后被未退出历史舞台,他在之后的民国时期当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了中国近代史当中诸多的政治事件。

所以,答案很明显,只剩下同治皇帝了。为何同治皇帝相比较以上两位的存在感稍逊一筹呢?首先,同治帝在位13年,其即位时年仅6岁,驾崩时也尚且19岁。其在位的1861年至1875年之间,实际上仅仅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已。在者,在此期间大清能够让人铭记的历史事件大概只有“洋务运动”这一条,而其驾崩之后便完全消失在历史舞台当中,人们也极少谈及这位年纪轻轻便逝世的皇帝。

因此,得出结论:在清朝12位皇帝当中,同治皇帝的存在感最低。小林历史观,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哪些好看的历史剧推荐?

《贞观之治 》

《雍飞王朝 》

《走向共和》

《汉武大帝》

《东周列国春秩篇》

《天下粮仓》

《大明宫词 》

《北平无战事 》

《大宋提刑官 》

《人间已道是沧桑 》

《彭德怀元帅》

《 贺兰雪》

《孔子 》

《北洋水师》

《大秦帝国之纵横 》

《孙子兵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