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最经典的诗句,让爱茶人士共同探讨一下

2023-03-17 124阅读 0评论

茶道最经典的诗句,让爱茶人士共同探讨一下?

汉语中的单词的意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意蕴十分丰富, 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 在《辞海》中就列了15 种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行的途径, 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 还代表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也可以说“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还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人生观, 并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自已的一种宗教---道教。

茶道最经典的诗句,让爱茶人士共同探讨一下

“茶道”一词也一样, 它既可以指茶的采造煮饮的方法和技艺, 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的思想、理念及宗教性观念, 这里的“道”即茶事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所以,“茶道”,茶中之道, 既是法规,又是理念。

“茶道”一词在我们所见的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相关的记载还见于唐·刘贞亮概括的茶之“十德” : “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在释皎然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中也有此说: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需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言, 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与被后世称为“茶圣” 、“茶神” 的陆羽(鸿渐)有密切关系。

陆羽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 , 幼时即被龙盖寺(后改称西塔寺) 的智积禅师收养, 在寺中长大。

《全唐文·陆文学自传》: “始三岁, 载露, 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他自幼好学, 为积公煮茗, 但他不愿阪依佛门, 十一岁即逃出寺院, 去学演戏, 受到当时被贬到竟陵当太守的李齐物的赏识, 李齐物介绍陆羽去天门西北火门山的邹夫子处求学。

此后, 陆羽四处游历, 曾到过鄂、赣、皖、苏、浙的茶区, 最后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若溪结庐隐居。其间结交了皎然、李治、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于765年根据32 州、郡的实地考察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初稿。

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陆羽《茶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说, 由于陆羽的功绩, 在唐代,中国茶道已经基本形成。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 这决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 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饮茶的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粗放式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吸的品饮, 发展演进为艺术化、哲理化的茶艺、茶道。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时以茶解毒至秦汉和魏晋时期基本上是茶的药用和粗放煮饮时期, 但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了茶的本性。《神农本草》: “茶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梁代·陶弘景《杂志》: “苦茶轻身换骨” 。

诸如此类的记载还很多, 多涉及身体与精神两方面, 这些对茶性的认识为茶后来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宗教中的用途奠定了基础。茶文化在唐代的大发展, 陆羽的贡献功不可没。

陆羽(733---804年) 生活的中唐时期(唐玄宗开元21年至唐德宗贞元20年),正是饮茶之风由南至北大为盛行的时期。陆羽的《茶经》系统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 包括茶的采造煮饮方法和技艺, 其中着重阐述了煮茶和饮茶的要求和方法、用具等等。《茶经》既是对唐以前茶事的总结, 又包含了陆羽对茶煮饮方法的革新与完善,可以说是陆羽在对以前茶事的总结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汇贯通的基础上, 综合创造了中国的茶道。

说到茶道, 包括茶道思想、茶道程式、茶道规则、茶道用具等几个方面。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这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因素在唐代已经基本定型。

下面仅以陆羽的《茶经》为例概略地加以叙述。

首先探讨陆羽《茶经》中所反映的中国茶道的思想。

《茶经·一之源》: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强调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旨在正雅精俭, 把茶当作养廉和励志、雅志的手段。

“精行俭德” 即为陆羽的茶道思想。

《茶经·五之煮》中又说“茶性俭, 不宜广, 广则其味黯淡”。

唐朝另一著名茶人卢仝流芳百世的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诗)中也有赞茶“至精至好且不奢” 的诗句, “不奢” 即“俭” 。

刘贞亮的“茶十德” 中也强调“行道” 、“雅志” , 这些也正是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

历代茶人也大多崇尚俭朴, 以茶来养廉, 陆羽在《茶经· 七之事》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的一系列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养廉、以茶示俭的事例。

如齐国的布衣宰相晏婴“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 茗茶而已”。

又如陆羽称之为远祖的吴兴太守陆纳, 陆纳用来招待卫将军谢安的只有茶和果品, 陆纳的侄子陆椒私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 谢安走后, “陆纳杖责陆椒四十板” , 因为陆纳认为陆椒玷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

还有引自《晋书》的记载: “桓温为扬州牧,性俭, 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

用茶来显廉示俭的例子还有: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 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

生活俭朴一直是中国人盛誉的美德之一, 这正和茶的本性相契合, 所以茶从一种普通的植物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凝聚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重大的主题都在茶文化中有所反映。

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这些名人轶事也正是他自己的茶道思想产生的土壤和基础。“俭” 是陆羽茶道的基本思想。他创制的茶道用具也大倡俭朴, 如制“鍑”(锅)“用银为之至洁, 但涉于侈丽” , 所以“卒归于铁也” 。

陆羽《茶经》对中国茶道的程式, 规则和用具作了统一规范。

《茶经》专列一节论述茶之器。

道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是无形的, 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的, 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

《茶经·四之器》对24 种煮饮茶器具的设计制造, 炙茶、煮茶火候的掌握,对水源的选择, 特别是煮茶过程中对水沸的处理以及对沸水面上茶的沫、饽、花的培育和酌茶分配、饮茶要领等等技艺,都有非常细致而具体的描述。

唐·皮日休评论说: “茶事, 竟陵子季疵言之详矣。…… 季疵以前, 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 与夫渝蔬而吸者无异也。…… 季疵始为《经》三卷, 由是分其源, 制其具, 教其造, 设其器, 命其煮。”

《茶经·六之饮》总结了从采茶到饮茶整个过程中九个较难掌握的关键及各个关节须禁忌的事。即陆羽所谓的“茶有‘九难’ : 一曰造, 二曰别, 三曰器, 四曰火, 五曰水, 六曰炙, 七曰末, 八曰煮, 九曰饮。”

陆羽认为, 在有云的天气采摘茶叶, 入夜后才焙炙, 这是不正确的制茶法。嚼尝茶叶的味道, 嗅其香味, 此非鉴定茶叶好坏的好方法。有腥味的鼎甑, 不是好的茶器。树脂多的柴薪或厨房用的木炭, 不是好的燃料。急流或静止之水, 水质欠佳。茶外层已炙好而内部仍是生的, 不算会炙茶。末茶呈绿色或青白色的,不是上品。手法生硬搅动急速, 这不是煮茶的方法。夏天饮茶, 冬天不喝, 无法知道茶味。

这“茶之九难” 应该算是陆羽总结归纳了前人的经验而制定的茶道规则。

陆羽在此还指出了待客饮茶的分配办法。在《茶经·九之略》中陆羽阐述了在深山、野寺、泉涧边、岩洞里等特殊环境下, 茶的煮饮过程中可以省略的一些程序和器具, 但同时指出: “但城邑之中, 王公之门, 二十四器阔一, 则茶废矣! ”

茶道自有其程式及用具的规则,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唐代社会已具备了中国茶道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积累。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帝国时期已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国势强盛, 经济繁荣, 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学术思想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格局, 多种来源多种流派的文化在此进入文化上的综合创造时期。文化的融汇激发理论上的重新思考、融合、深化和提高。

唐朝前期的社会大发展是全方位的, 其经济繁荣也是全面的,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各个方面。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交通的发展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唐代的茶业( 包括制茶业和茶叶商业) 也十分发达。唐时的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地增多, 《茶经·八之出》记载了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 州, 分为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岭南、黔中、江南等几大茶区。可以说是产量颇大, 且名茶不胜枚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唐·李肇《国史补》: “风俗贵茶, 茶之名品益出。” 这时饮茶也逐渐普及而形成风气, 《茶经·六之饮》中也说“茶之为饮, ……傍时浸俗,盛于国朝, 两都并荆、渝间, 以为比屋之饮。”

这些都为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茶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还有着丰厚的思想渊源。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陆羽创立中国茶道的总格局, 实际上是儒、释、道诸家思想的合流和对其的综合创造。随着隋唐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建立, 文化上表现为各种文化兼容并包、交融发展, 即不仅尊崇儒学, 而且佛、道并重。因此, 在陆羽的茶道思想中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时代特点。

陆羽创立的中国茶道中包含了儒、道、佛的思想精神, 这一点在《茶经》中有诸多反映。

在茶道的形式和用具上, 陆羽借鉴了儒家经典《周易》的思想。他所制的器具, “风炉以铜铁铸之, 如古鼎形。厚三分, 缘阔九分, 令六分虚中, 致其坛漫。” 此即利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定其尺寸、外形。

风炉一足上铸有“ 坎上巽下离于中” 的铭文, 坎、巽、离都是《周易》中八卦的卦名, 坎(三) 为水, 巽(二) 为风, 离(三) 为火。陆羽还将这三卦及代表这三卦的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因其“‘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 风能兴火, 火能熟水, 故备其三卦焉。”

五行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理想, 陆羽把它引入茶道之中, 认为水、火、风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

风炉另一足上铸的“体均五行祛百疾” 也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 观念的反映。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调和, 从而可以达到“祛百疾” 的养生目的。阴阳五行观也是中国道家的基本观念范畴。

第三足的铭文“圣唐灭胡明年铸” 本来是起纪年作用的, 但从陆羽对所处的唐代誉之为“圣唐” 、对平定安史之乱的盛赞也可以看出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表达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陆羽创造的“鍑”(锅) 也特意“方其耳以令正也; 广其缘以务远也; 长其脐以守中也” 。这“令正” 、“务远” 、“守中” 的思想也正是儒家的治国之理。

在中国茶文化中, 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中国儒、道两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实际状况。中国的士大夫和文人阶层, 大多推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既主张积极入世, 又不反对退隐、避世。

在中国茶道思想中, 十分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顺乎自然的精神,这也是道家思想在茶道中的反映。在道家看来,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 又是养生的媒介, 还是可借助用于修道成仙的灵物。

陆羽创立中国茶道的基本技艺也十分推崇自然之美, “六之饮” 中陆羽慨叹“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五之煮” 中详细描绘了煮茶时沫饽的变化之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诸, 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 有浮云鳞然。其沫者, 以滓煮之, 及沸, 则重华累沫, 蟠蟠然若积雪耳。” 茶之情趣与自然之美的神韵相合, 也一直为中国的茶人们所看重, 于是才有松下煮茶和煎雪品茗的雅趣, 在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才有山寺野泉物我合一的意境。

这样的诗句在唐代茶诗中不胜枚举。

唐·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 看煮松上雪。”

唐·钱起的“竹下忘言对紫笋,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僧人灵一的“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唐·皇甫曾的“幽期山寺远, 野饮石泉清。”

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的一个关键成因与佛教中的禅宗在唐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唐代初期至中叶, 佛教发生了一个重大改革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派, 这就是“禅宗” 。

“禅” 是从印度的 “禅那” 一词转化而来, 指的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认为, 自己接受了释迦牟尼的直接的秘密的传授, 是“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的心传, 它的根据就是人自己的“本心” 。照禅宗的说法, 释迦牟尼的这种秘密传授, 称为“密意” 或“心法” , 在印度经过27 代的传授, 到梁武帝时经达摩传到中国, 又经过5代传给慧能(638一713年)。

禅宗一派经慧能的发扬光大进而逐渐取代了其它宗派, “禅” 在中国成为了佛教的别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禅宗是汉化了的佛教或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它既不象小乘佛教那样宣传出世迷信, 也没有大乘佛教那样多纯粹的哲学思辨, 而是多了一些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 偏重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 所谓“参禅悟道” , 重视“顿悟” , 主张佛在“心内” 、内心清静空无便是佛。

从上可知, 由于禅宗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 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清静无为等思想都有相通之处, 并且免去了许多清规戒律, 比较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禅宗在唐代发展很快, 僧人行遍天下。而茶的平和、益思、去魔祛邪、淡泊去欲、令人清醒不眠等品性又正与禅宗相通, 所以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期间,寺院饮茶之风也大盛, 南方名刹大多建于名山之上, 江南名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大都适宜种茶, 我国的许多名茶最早就是寺庙茶或由此发展而来的。在古刹禅寺中, 还常备有“寺院茶” , 并且以最好的茶叶用来供佛。

据《蛮匝志》记载, 觉林寺的僧侣“待客以惊雷(中等茶), 自奉以营带草(下等茶), 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 最下以自奉也。” 寺院还多按佛祖规制, 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总之, “茶禅一味” 是有所体现的。

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所说: “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大兴禅教。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

以上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唐代中国茶道形成的影响,可以说,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

陆羽一生勤读古籍, 精研佛、道经典, 学识广博, 喜交良友, 其中不乏名儒、高僧和道士。这些也是陆羽确立中国茶道的指导思想和创立茶道基本格局的有利条件。

可以说,茶道在唐代由陆羽始创, 这绝不是偶然的。

喝茶撩人的句子?

1、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

2、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3、从来佳茗似佳人。

4、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5、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6、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7、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8、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9、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10、吾年向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1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12、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13、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14、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一天当中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5、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16、白衣不至酒难赊,兀坐晴窗独饮茶。

17、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18、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9、茶为万病之药。

20、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禅者和茶者。在千千万万年当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吃茶了吗?

21、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22、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23、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24、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25、薄酒终胜饮茶,丑妇不是无家。

26、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27、饮茶作别出萝门,相送犹怀握手温。

28、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29、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族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30、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31、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

32、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33、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34、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

35、喝茶:当饮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讲究水质茶具茶境,喝时能细细品味,精神需求。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

36、闲非闲是都休管,渴饮清泉困饮茶。

37、饮茶未胜薄酒倾,若人所辱伊人荣。

38、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39、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0、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41、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42、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43、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44、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该来则来,该去则取,生活其实很简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饮禅洱,随心,随性,平淡而醇厚,简单而真实。丑别寅来,虎年运。

45、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46、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47、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48、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49、丑妻终胜长为客,薄酒能无更饮茶。

50、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51、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52、不应辜负花枝去,且嗅清香倍饮茶。

53、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54、日长知道游车倦,自汲新泉唤饮茶。

55、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56、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57、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58、升堂饮茶礼未毕,索纸为画云山图。

59、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60、茶事,人生事。

61、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62、茶好客自来。

63、分将默坐更搜句,肯以衔杯当饮茶。

64、饮茶除假寐,闻磬释尘蒙。

65、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66、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7、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68、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69、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70、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71、吃茶吃味道,看戏看成套。

72、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73、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74、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75、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76、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77、本为饮茶妨睡早,强寻诗句拟寒山。

78、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79、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80、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1、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82、客行有债频沽酒,老怕无眠戒饮茶。

83、雅倩樊蛮诵长恨,饮茶亦可拟芳斟。

84、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85、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86、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87、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88、壮志锁磨都已尽,看花翻作饮茶人。

89、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90、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红楼梦小说中谁的涵养最高?

《红楼梦》中写了700多个人物,其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她们有相似却不尽相同。王夫人、李纨、尤氏都是很善良的人,也都有很高的涵养,但是她们的涵养都不如一个人深厚,这个人就是贾母。

贾母在贾府生活了几十年,她从曾孙媳妇做到了太婆婆,贾母这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她能够享受贾府烈火烹油般的热烈,也可以承受贾府后期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总之好的能承受坏的也能承担。因为天生的性情和后天的历练,贾母成为了《红楼梦》中涵养最高的人。

第一、贾母的人文修养极好,待人接物和气宽容

贾母的人文修养极好,那种好不是伪装也不是刻意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贾母是贾府地位最尊的长辈,众人都要尊重她,对她唯命是从,可是贾母却从来都没有把这个当自傲和欺负他人的资本,相反因为岁月的历练,贾母待人接物都和气宽容。

家人都顾着规矩不敢和贾母玩闹,可是贾母却能够和孙媳妇王熙凤一起插科打诨,因为贾母从来都不希望大家怕她,她想要的只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是众人却很少能够体会。

刘姥姥与王夫人算不上什么亲戚,王夫人对她都不在意,但是贾母却对刘姥姥很好。刘姥姥初入贾府,就称刘姥姥为“老亲家”、“老亲戚”,两个简单的称呼足见贾母的涵养。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贾母留刘姥姥在贾府是当作正经亲戚来对待,贾母让刘姥姥和她一桌吃饭,自己的茶也可以和刘姥姥一同品尝。妙玉会嫌弃刘姥姥喝脏了茶杯,可是贾母却从未这样想过,刘姥姥离开时,贾母送给刘姥姥的东西也没有像王夫人显摆似的豪掷100两,都是很实用的东西。

除了对待刘姥姥是这样,贾母对待其他人都会给予很多的尊重和宽容。清虚观负责打扫的小道士冲撞了凤姐,王熙凤给了他一巴掌,贾母却是好言安慰,还让贾珍给他钱让人把他稳妥的带出去。对待家贫来贾府来玩耍的喜鸾和四姐儿,贾母也会特意嘱咐让家里的下人必须对待她们也和家里的姑娘们是一样。

贾母的对待普通人的善意展现了她极好的修养,如果说《红楼梦》中谁人的涵养最高,那么贾母自然是当之无愧。

第二、贾母的艺术素养极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小细节里

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亦是翰墨书香之族,不光有表面的富贵,而且还有内里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贾母也有极好的艺术素养,这些都体现在日常的小细节里。

贾母是贾府最富有的女性,她的私房有很多宝物,但是贾母从来不会只留下珠光宝气的浮华之物,贾母保留的都是珍贵而稀少的器具,比如璎珞摆件“慧纹”。

“慧纹”是件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这个摆件贾府有三件,其中的两件已经进上,如今贾府就只独有这一件了。这件藏品不仅有收藏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藏这样的物件,可知贾母是懂得绘画,懂得书法,还懂得刺绣,甚至诗词鉴赏水平也不错。因为慧纹上面就包含了绘画,书法,诗词,它都是“慧纹”主要的元素。

贾母喜欢听戏,可是她从来不喜欢那些俗气的音乐,她欣赏音乐别有格调。她带着众人在缀锦阁喝酒,借着藕香榭的水亭子听曲,隔着水音听曲别有趣味。中秋贾母在山上赏月,入夜微凉听曲只需笙箫即可,亦无需唱戏的孩子装扮,情景合一让人更添悲凉,这一种也算是伤感的美。贾母对音乐的欣赏是众人都不及的,这是情调亦是品味。

贾母给黛玉、宝钗等孩子收拾屋子也是很有一套。贾母让用珍贵异常的“软烟罗”给黛玉糊窗子,不仅因为这纱与潇湘馆的翠竹相辉映,而且也表明了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让其他人不能小看和欺负了黛玉。

贾母看到宝钗的屋子如“雪洞”一般既心疼又觉得不合适,于是自荐给宝钗收拾屋子,简单的摆设就改变了蘅芜院的格局。

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贾母也许识字不多,却能带着众人行酒令,她说的话很有意思又很有趣。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她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会说酒令,而是把鸳鸯培养成能够掌控整场酒局的“席纠”。

席纠不仅要让在座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还要控制整个宴会的气氛,让宴会有趣好玩,这个位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贾母能够把鸳鸯培养出来,这个能力就非常不简单。

第三、贾母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让她能够安享晚年,让子孙承欢膝下

贾母一生见多了太多的风浪,所以对很多事情都能看得很淡然和平和。她既不会握着贾府的管家权不放,也不会让对外争荣夸耀。她早早就把管家的事儿交给了王夫人和王熙凤,只要不出大的差错她也不会出手管理。

贾母的心很宽,很多事都能抱有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因此她能够安享晚年,得到古人少有的80多岁的长寿,贾母喜欢赏雪观雨、喜欢热闹、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走,这样的生活态度让她活得自在和潇洒。

总之,贾母的生活不只有纸醉金迷的享受,还有不同凡响的艺术底蕴。贾母就是宝藏奶奶,在她身上,可以发现无限的潜能和魅力,也正是她的存在才熏陶出了黛玉、湘云等一众优秀的姑娘。贾母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所有的人,她也是贾府涵养最高的人。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晚上喝茶的诗句?

1. 千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传扬! 小小绿尖,遇水承叶,一杯清茗沁人心肠。 世间怡然心情,只在一杯清茶中。

2.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3. 人生是饮一杯茶。 青年饮茶的第一遍,青涩稚嫩,品不出其中味; 中年饮第二遍,丰富醇厚,有太多故事; 老年饮第三遍,清澈明白,清香幽远,回味无尽。

4. 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

5. 吾年向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6.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7. 杯里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里的茶因为遇到水而清香。 待香散尽,茶也变凉。

8. 日长知道游车倦,自汲新泉唤饮茶。

9. 客行有债频沽酒,老怕无眠戒饮茶。

10. 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11.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2. 丑妻终胜长为客,薄酒能无更饮茶。

13.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14. 人生就似这碗茶,刚开始时干燥苦涩,经过沏泡后饱满清香,历变化起伏跌荡,终究是淡定平跟。

15.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16. 人生就像那碗茶,刚开始时干燥苦涩,经过沏泡后饱满清香,历变化起伏跌荡,终究是淡定平和。

17. 一杯浓郁芳香的茶总有变淡的时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总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忘。

18.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19.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0. 分将默坐更搜句,肯以衔杯当饮茶。

21. 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22. 薄酒终胜饮茶,丑妇不是无家。

23.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24. 见月连宵坐。 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 笼暖焙茶烟。

25. 生活本如未经沏泡的茶叶,干瘪单薄; 只有倾注如沸水般滚烫的热情,才能让它饱满丰盈,清香四溢。

26. 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27. 饮茶未胜薄酒倾,若人所辱伊人荣。

28.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29.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30.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31.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32.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33.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34. 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

酒后打油诗十首?

文/王兴正

打油《无题》

古稀老叟喜相逢,对酒当歌乐心头。

忘却烦丝三千外,不醉不休伴清风。

文/笑对人生

《把盏言欢》

老翁久别喜相逢,把盏言欢谈笑中。

酒遇知己千杯少,安享晚年乐融融。

文/王英昌

老友相聚

琼浆玉液飘酒香,老友相聚诉衷肠。

细数咱俩年入暮,笑谈少小也心狂。

文/关山风月

七 绝

老友相逢酒盏推,人生难得醉一回。

花斑桌底来寻骨,喜鹊旁边数酒杯。

文/厚德载物

破老头

人在深山迎远客,花木菲菲恰逢春。

酒酣年老缺知已,话深夜静少新朋。

文/清水

上期独饮未尽兴,邀来老友行酒令。

上树下河少年乐,头秃齿缺骨头硬。

《七绝》题杜川(破老头)画作

文/道一

老头虽破有盟兄,米酒三杯笑奉迎。

陋室也须江湖气,清欢朗爽素昧生。

《 相 识 相 知 》

文/浩然

无论歺中厚与非,志同道合命相依。

赤子日夜风尘路,情投意和心相随。

文/半壁见海日

举杯劝饮聊旧情,故人故事几十春。

老友难逢千杯少,来福来喜观酒阵。

文/十四郎

我为画作配首诗

两三点菜谈经世,一对老哥举杯酌。

岁月悠悠闲不知,只教绮阁夕阳乐。

文/高岭·有话

南飞归雁破老头,来喜一曲泯前愁。

福犬跟班频添灯,放歌举杯何处忧。

文/时光如水

酒逢知己方尽兴,人到醉时方真情。

时约老友酌小宴,醉酒当歌到天明。

文/蓝天。。。

题图《暮年续情》

分别之时皆顽童,再聚首已白头翁。

幼小嬉戏昨日事,转瞬小酌夕阳红!

题图 · 一字诗

文/水样年华

一兄一弟一鹊啾,一菜一碟一清秋。

一簪华发一言尽,一杯饮却一生愁。

文/昂头天外

打油诗

四碟小菜一瓶酒,八匹马来五魁首。

输了不喝耍赖皮,面红耳赤破老头。

文/快乐生活

题图

两翁对酌犬鹊陪,一杯一杯复一杯。

相逢总觉千杯少,你来我往双双醉。

打油诗

文/贤发

不问世尘厌凡间,猜拳行令饮中仙。

镜花水月浮华梦,三杯两盏化云烟。

文/陳夢燕

老友相聚话当年,推杯换盏酒亦酣。

探头鹊喜欲饮否,不见犬福少笑欢。

文/何俊霞

髦鬓仙童两老翁,花斑来喜各不同。

把樽酣畅今宵事,衷表几时醉暖风。

文/墨北

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时回家天还早。

想想当年那些事,芝麻粒大算个鸟。

文/清荷映月

荣辱与共互成就,岁月如梭不言愁。

高山流水遇知音,雪中送炭真朋友。

文/吟雪倚梅

人生难得三两友,陋室仙居迎远朋。

把酒酌杯相恨晚,明朝去后何时逢?

文/诗与远方

《小酌》

人生相逢酒一杯,生死悲欢共徘徊。

莫道红尘知音少,邀来把盏醉一回。

文/指点传鸿

老来不愁吃和穿,约会老友闲聊天。

辛苦一生夕阳暮,享享清福找乐观。

文/吞云吐雾

叙旧不在酒

浮生过半已无求,喜福相倍何有忧。

老友难得来聚会,三杯落肚话难休。

文/江中扬帆

打油诗__题图

无事闲暇品老酒,猜拳行令喝一口。

别扯没用别耍赖,干了这杯再说休。

文/东方阵

老友相逢酒助兴,闲居可曾苦伶仃?

跟班鹊犬常相伴,不如野鹤逐流云

文/乾化享民

故友

年少别离白首逢,陈年佳酿敬“老同”。

喜福相伴齐喝彩,回忆儿時亲昵中。

文/Mi amas vin,beⅠa Cinio!

老哥上桌三杯酒,来福来喜结伴走。

俗尘养人体渐肥,掏钱莫问君知否!

文/周长春

《两位顽童俩神仙》(打油诗)

两位顽童俩跟班,丰盛菜肴晾一边。

划拳行令几口酒,忘记一切成神仙。

打油诗

文/胖猴

老友相聚分外亲,把酒言欢笑欣欣。

酒肴搭配好科学,三盘素菜一盘荤。

文/珍惜

打油诗

有鱼有肉有酒,来喜来福来友,

今生夫复何求,醉吟诗词互鼓。

文/龙云华

草堂遇故人

山寨夜色深,草堂灯焰明。

醇香醉星斗,美洒招故人。

文/向日葵

不论苦与难,只乐眼面前。

醉了倒头睡,难得还能醉。

文/张生怀

一对老顽童,二个馋酒虫。

三杯咪下肚,四大皆忘空。

题图/筇竹

人微都道出言轻,三杯两盏移性情。

掐指能算天下事,历史转身富豪成。

从此血缘分贵賤,友谊难分浊与清。

来富来喜且听便,酒香能使头发蒙。

题图破老头

文/郭金海

远客庭前酒满杯,畅谈快事喜双眉。

今生何处此何往,醉看跟班坐上陪。

双鬓银白两醉翁,畅谈叙旧话高朋。

鱼鲜美酒复何往,快意逍遥伴此生。

文/净心

人生难得老来乐,知己相聚有酒喝。

眉开眼笑桌前坐,下酒莱儿摆上桌。

爱犬喜鹊围身转,老来无忧乐呵呵。

鸟声欢叫喜不断,犬叫迎客福气多。

【七言律诗?雅趣俗情】

文/果实

少壮沉稳老来狂,开心快乐好心情。

闲暇有空邀知己,慢饮轻酌烈酒瓶。

莫信专家千种忌,精醒自体住吃行。

来福喜鹊天天伴,雅趣俗情怡养经。

文/好好先生

《朋自远方来》

朋自远方来,备上酒和菜。

叙旧甚言欢,推杯行拳猜。

少壮满头黑,老弱霜染白。

有酒少烦脑,夕阳多色彩。

文/二夯

老头对酒(我为画作配首诗)

有约相会,老友一对。

对酒当歌,不唱光说。

论今忆旧,啦个没够。

开心神聊,忘吃菜肴。

行令猜拳,喝个没完。

仰脖干杯,无须互催。

激情对讲,胡吹海嗙。

半天未了,鹊烦狗跑。

再不限量,要出洋相。

耍疯斗气,影响友谊。

畅怀解忧,莫醉方休。

好聚好散,下次再见!

破老头

来喜咏,来福缠,久别重逢斟酌欢,情深惬意留。

四碟菜,酒一壶,莫道红尘把酒攀,犹有自在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