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官人,三都赋写的是什么
司马官人,三都赋写的是什么?
《三都赋》,是西晋左思的作品,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这些赋实际上不只是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左思早年曾写成《齐都赋》,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一年后又欲赋三都。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并且感觉很难超越,就放弃这个念头。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王鸣盛说:“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一段文字,云:“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假如给你个穿越成为历史人物的机会?
看到了这个穿越的话题,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了岳胖胖的那张胖脸,他那经典的穿越剧《祖宗十九代》,如果真的像岳胖胖那样穿越回去,还都是那样的遭遇,那还真不如不穿越了。假如给我个穿越成为历史人物的机会,那我就要好好挑一挑了。
首先我们这个穿越回去的人物,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也就是说不管他出现的是正史还是野史,反正他会出现在历史书上。好吧,我们知道历史书上的人物,有正派的,也有反面的教材,如果比作是你,你也不会挑选那些窝窝囊囊的人,应该也不会有人挑选那些奸诈的角色,那剩下的都是正派的人物,那就可以正面数一数了。
有人给我推荐做历代的那些出名的皇帝,可以衣食无忧,后宫三千佳丽,出入都还有一大群人簇拥着,那是何等的威风无比。但我转念一想,要想坐上这个位置,肯定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我自量没有那个气质,这条心还是死了吧!
接着我又开始考虑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总想象着可以像欧阳修那样做一个醉翁,又或者像唐伯虎一样生活的那么洒脱,但可惜深究了历史才知道,原来这些人文人墨客活着并不自在,常常喝的伶仃大醉,只是在麻醉自己,于是我又退却了!
后来我又开始幻想自己成为一个革命战士,成为像粟裕、陈赓等等可以叱咤风云、驰聘疆场,但知道历史的都知道了,革命前辈打下的江山,可不是用嘴皮子打下来的,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于是我又又退却了……
比划来比划去,正当我抱怨着“怎么谁的人生都那么难啊?”的时候,上天已经看我不顺眼了,“咔嚓”一声,我又回到了现代…
我刚想开始再抱怨一下,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历史人物不好做啊!还是做我的平民百姓吧!
东晋选官制度标准?
东晋武官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凡将军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军。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之名,起于此也。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
宋仁宗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王夫之《宋论》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四十二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安邦全过程,从而就有了北宋的仁宗盛世。
太后听政下的少年天子宋仁宗赵祯,天禧二年,被立为太子,继位时,年仅13岁,却没有立即掌握国家大权,而是由刘皇后垂帘听政,改元天圣,刘皇后成为宋朝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女性。她听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佞臣丁谓罢相,以王曾、吕夷简为相,废除真宗在世时的一系列迷信活动,又6次下令,严惩贪官污吏,颁布了《约束文武臣僚子弟诏》,涌现出范仲淹、王随等一批廉吏。并对成都富商发明的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交子”加以肯定,由国家发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但她后期宠信佞臣王钦若,又不重视军备和边防,给宋朝积弱局面造成影响。刘皇后亲政长达11年之久,在这11年,犹如“二圣同朝”,权利实在刘皇后手中。直到明道二年,仁宗才开始亲政。仁宗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性仁慈寬厚,亲政后能尊贤纳谏,实行忠厚之政。他虽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英主,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但他确实算得上宋朝一位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仁君。不仅谏官能上书言事,其他官员和士大夫都能畅所欲言,使臣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
励精图治,施行“庆历新政”北宋王朝建立到宋仁宗年间,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从北宋政府初期制定的各项制度暴露出各种弊端,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尤其以“冗员”“冗兵”“冗费”这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冗员” 是指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实行一职多官,官职和所管的实际工作分离,造成官员人数众多,行政效率低下。“冗兵”是指士兵的数量大大增加,养兵的费用成为财政负
担。宋仁宗时,军队的人数已经达到140万。士兵虽多,战斗力却低下,对大辽和西夏的作战都是败多胜少。“冗费” 是指官员、士兵的激增导致国家财政开支大幅增加。同时,北宋统治者
在对大辽和西夏作战失败后,常常用“岁币”换和平,使国家的赋税人不敷出。三者互相联系,再加上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使宋仁宗感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危机感。
在此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元年,任用士大夫中颇有声望的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为谏官。范仲淹献上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备为重要内容的各项措施,统计如下:(共有十项)
宋仁宗对这些改革措施极为赞成,均被仁宗采纳,颁布全国施行。但这些措施限制了皇亲国戚和大臣的特权,涉及他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部分旧臣强烈反对。加之欧阳修向仁宗献上一篇《朋党论》的文章,认为仁君“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篇文章引起反对派的攻击,并触犯了皇帝的忌讳,因为任何皇帝都不会鼓励臣下公开结党威胁皇权。仁宗为了平息朋党之争,颁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范仲淹、富弼上表自请辞官,出朝巡边。仁宗以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为河北宣抚使,新政从此夭折。由于这次政治改革是在庆历年间进行的,史称“庆历新政"。
虽然“庆历新政”的失败打击了宋仁宗富国强兵、振兴北宋的希望,但是,从客观上讲,它给后来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缓解了百姓的疾苦。
重视商业,促进经济繁荣城市和商业,是代表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城市与西方的城堡不同,一形成就具开放性特点,是与商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国的城市,不仅是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商业中心。继唐长安以后,东京开封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明星城市。在宋仁宗时期,很是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仁宗便采用了很多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东京倚汴水建城,漕运四通。全国各地的商品可以运到东京来。商贸往来络绎不绝。久而久之东京也就成为了天下富商大贾的聚集之处。
商业繁荣,必然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东京奢侈品市场,据说“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太宗时,一年铸造铜钱最多时有180万贯,铁钱50万贯。仁宗时,铜钱达300万贯,铁钱120万贯。仍不够用,于是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一交子。 交子,是一种纸卷形式的信用货币,先在川峡一带流通。 因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故有交子。由于主持交子铺的商家挪用吞没现钱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争讼。仁宗时,设交子务于益州,由官府发行交子。每界(期)发行额为126万贯,准备金为36万贯。交子以3年为一届。届满,以旧换新。起初交子只在川峡流通,后推行到秦州。商业繁荣给朝廷带来收入,宋商业税率为3%,仁宗时1年的商业税收即达2000万贯。
仁宗时,还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以矿冶业为例,根据史料统计如下:
由此可看出,铜510万斤,铅9万余斤,锡33万斤,铁724万斤。除此之外时年产金15000两,银22万两。火药、活字印刷也在该时期创造和投入使用。
不得不说在仁宗的施政之下,这一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为北宋空前繁荣的商业经济做出了贡献。
广施仁政,培育杰出人才仁宗对臣僚和儒生的仁恕宽容,在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据《轶闻》记载,成都一老儒写了一首反诗:“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将之报送仁宗请求惩办。仁宗看后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想做官才写的,可给他一个州郡司户参军做做,不必追究。”这反映了仁宗忠厚之政的风格。
仁宗十分重视教育,在庆历年间,先后下诏各州,兴办州学,赐给学田作为办学经费来源,史称“庆历兴学”。仁宗时期是宋朝开科取士人数最多的时期,每年平均录取进
士与诸科合计239人,被称为宋代科举的黄金时代。因此,优秀人才辈出:
政界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杜衍、薛奎、陈尧佐、包拯,以及活跃在神宗、哲宗时期的王安石、司马光、赵扑、吕惠卿等;
文学艺术界有欧阳修、张先、柳永、晏殊、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轼、苏辙、文同、赵昌、黄庭坚、曾巩等;
哲学和理学界有胡瑷、孙复、介石、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颢等;
科学界有毕异、沈括、贾宪、苏颂、王惟一、钱乙等;
名将有狄青等。
毫不夸张地说,仁宗一朝,人才鼎盛,众才皆备,这些人才哪怕只是其中的几个人,甚至某个人,放在另外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也会增色不少。犹如历史好像钟情仁宗似的,让这些光辉千秋的擊粲巨擘全然汇集于他那在位的四十多年,使那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事件的朝代是那么的温馨和令人向往!
总之,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仁政之下造就了“仁宗盛世”,在这个时期,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堪称盛世。苏轼曾经评论说:“仁宗皇帝在位42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由赖之。”宋仁宗的功绩可谓是福泽三代,为百姓咏唱。
参考文献:《宋史》《宋论》《朋党论》《答手诏条陈十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谁?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第一次了解嵇康,是因为古筝曲广陵散。
阮籍阮咸是叔侄两,阮咸会弹琴,弹琵琶,也自己制作了一种琴,一生放荡不羁,还跟一个婢女生了个孩子,这在三国尊卑有别的时代是个非主流。
阮籍好像是会吹箫
刘伶是个酒鬼
王戎是个抠门小气鬼。
山涛非常自律,饮酒八斗止,不会和其他人一样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山涛也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我个人比较欣赏这种人。
向秀,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在嵇康死前是他们非常好的酒肉朋友。
这七个人,嵇康是没当官,阮咸和刘伶都是当了一会官,刘伶是提出无为而治遂被黜免,阮咸是个人才,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 必绝于时"(见《晋书》本传), 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为所用。
其他几个都是当了很久的官,山涛劝嵇康当官,嵇康还写了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因为这份绝交书送命。
啸侠士
啸就是竹林饮酒作乐吟诗作赋,侠就是反对司马一族,士,胳膊抗不过大腿,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官。
我这个解释比较俗,个人认为最有侠义的就是嵇康了,最代表士的是山涛王戎,向秀是在嵇康死后出仕当官,也是迫于压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