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指的是什么,茶道的成语
茶道指的是什么,茶道的成语?
》什么是茶道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 ,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 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 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 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 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 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一、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 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 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 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 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 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道是 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 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 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 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 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 、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 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 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 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 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 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 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 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 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 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 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
茶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茶艺”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茶艺”的概念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技艺等;狭义的“茶艺”概念,仅限于“饮茶之艺”,所论及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饮及与品茶相关的鉴赏茶叶、选择茶器、泡茶鉴水、冲泡技法、品饮方式、品饮礼仪等。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范畴的茶艺,研究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什么是茶事功能类?
茶事功能类是指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比如茶叶的三大功能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的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
茶人是什么意思?
茶人,原本有两个解释,一是精于茶道之人;二是采茶之人或者制茶之人。还应该宽泛些,因为何为茶道,茶究竟有没有必要上升到道的地步,历来都有不同看法,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够精于此道,都可以算作茶人。
茶人指的是钻研茶道的人,一般是精神文化充实的人。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密切相伴。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的,也不在多数。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
品茶礼仪与茶艺礼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
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这是中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有一个“屈指带跪”,就是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豆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1、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2、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3、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4、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主: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食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