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茶艺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茶道礼仪,茶艺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以茶待客的六大礼仪
1、茶具清洁
泡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2、取茶之法
如果家里或办公场所是用大袋子装的一包散茶,取茶时千万不要用手去抓茶,要用茶则或茶匙将袋中的茶取出倒入泡茶器中。
其次,茶叶要适量,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3、端茶之法
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才为敬;持杯时不能抓杯口;以防唾沫溅入杯中,不要边奉茶边说话。
4、奉茶之法
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应依身份的高低顺序奉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茶,在奉有柄茶杯时,一定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比如右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并礼貌地请客人喝茶;如果房间里在开会或很安静,奉茶时不要出声,放下瓷杯子的同时要用小指垫在杯底以防瓷杯发出响声。
5、添茶之法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客人添茶,后再给自己添茶。
6、收茶之法
必须要等客人走后才能收茶,把茶具清洗干净收好,以备下次待客之用。
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
作为中国人,人生几十年,多次在一些谈讨中华文化的文章里看到有中华文化的糟粕这样的说词,以前年轻,学习历史文化少,并没有细想过,但现在我认为再不能用中华文化的糟柏这样的说词来槽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视角上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民族没有的,也是其他任何民族所不可企及高度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超前世界其他文化几千年,引领世界几千年,在中国周边形成儒家文化圈。只是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某一阶段,某一朝代,对文化的诠释及使用不同,皇权,官僚,仕人,平民,等等解释不太雷同而已,优秀的方面我们继续发扬光大,不好的地方,让他留在历史深处。清朝的没落,不是我们的文化落后,而是工商业化文明战胜了农耕文明,而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程度高了,并不是文化程度高了,有了高的学历,不一定就有高的文化,文明是以科技进步而程现的,而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精神食粮,而中华文化是深渗进我们民族血脉的,安放中华民族灵魂,过去几千年,今后万万年自然传承的伟大的中华文化。我们再不能用精华糟粕来界定我们的文化了,用糟粕一词只是后人打先人的脸而已。请问,还有什么形式的文化能为我们所用,还有谁能再创造一种什么文化为我们所用。中华文化千秋万代,造福人民,造福世界,天佑中华!
福建人喝茶有什么礼仪方面的讲究吗?
福建茶文化:“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通过这句话,大概就能了解茶对福建人的重要性,来过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的人来说,每到一家串门、做客或者谈业务,首先进门煮水泡茶,是必须的一个经过。在福建很多地方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饮茶的习惯,这个是福建人的茶道。
福建人喝茶讲究什么?
福建人喝茶最讲究的是“水”,做为一个福建人,在我的印象中,泡茶水跟自来水有很大区别,首先泡茶的水一定要是山泉,天然的那种。
茶桌上,闽南人喜欢用小杯,闽北人则喜欢大碗茶。
闽南人茶礼:
叩手礼,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轻叩桌面数下。
主人倒茶给客人,主人不能先端杯,要等客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这个跟喝酒的“先干为敬”恰恰相反。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年龄大小。
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是中国人的创举。茶叶,仿佛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干皱的叶片在沸水冲撞的瞬间施展在水中。如今我们都是这样喝茶的,茶叶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们喝完茶之后,茶汁被饮尽,剩下的茶叶则被称为“茶渣”,然后便被“丢弃”。这样的饮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壶,一盏,一瓢,一水,一人,一饮子。然而,“散茶”这样的饮法是从元,明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下来。那么,千年前的宋人是怎么饮茶的?
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宋朝是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时代,宋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可谓极尽完美。相对于冲饮方式简单,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欢更具有仪式感,更繁复,更追求极至的饮茶方式——点茶。
宋朝的市场上虽说也有“散茶”,但“团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为“团茶”?在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烘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就制作完成了。“团茶”制成后,则要放入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煮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拿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后再用罗筛过滤,得到均匀的细腻的茶粉。再冲茶时,先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马上开始调制茶膏——每只茶盏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开水,用工具调成膏状。随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拿茶筅击打,使茶粉与水相交融,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泡沫,一杯宋朝热茶就新鲜出炉。这一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有茶有饮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点茶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图赞》,共有十二件,称为“十二先生”,并将他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运转”,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随后,宋人的点茶技艺传入日本,随后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宋人认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长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最佳,茶末则要求越细越好;火候以水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以建盏为最佳,“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点茶与当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极为珍贵,故宋时民间的点茶还是绿色为风尚,宋人也说“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乳白色的茶汤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挂画,插画,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爱点茶。由于宵禁的解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瓦肆勾栏,酒家正店,坊巷桥头,街头巷尾,彻夜不绝。文人是不屑与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为一谈的。他们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气。吟诗作对,把酒当歌,焚香插画,品茶论道。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斗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来夜游,吃茶于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经夜斗茶,以茶一绝高下。
《斗茶图》
宋人的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色以白如奶汤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黄白则为最下品;浮,指茶沫,点茶要求茶沫要咬盏,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出。
建盏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如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茶艺比赛前的礼仪展示?
比赛前的礼仪展示,主要展示的是身态语言:即脸部表部表情、站姿、座姿、跪姿、鞠躬礼等。
赛前或赛中都必须做到仪容仪态自然、和谐、亲切、保持微笑、两眼平视、优雅、端庄大方。
1.站姿:站立的姿势男女有所区别。女性的站姿要求是:双脚并拢,身体保持挺直,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双目平视,两肩放松,双手虎口交叉,且右手置于左手之上,叠放到胸前,手心稍比肚脐略高。男性的要求是:双脚呈外八字稍微分开,身体保持挺直,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双目平视,两肩放松,双手虎口交叉,且左手置于右手之上,手心与肚脐同高。
2.座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端座于椅子中央,让身体的重心居于中央,双腿从膝盖到脚踝都要并拢,上半身保持挺直,肩部要放松,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女性双手搭放于双腿中间,右手放到左手上,男性双手可以分别搭放于左右两腿的侧上方。但万不可出现两腿分开、翘二郎腿、弯腰弓背、低头等姿态。
3.跪姿:对于中国人来讲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少,日本和韩国席地跪姿的姿势却很常见。跪姿分跪坐、盘腿坐和单腿跪蹲三种。 跪坐,在日本叫做“正坐”,就是双膝跪于座垫之上,双脚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于双脚上,腰部挺直,两肩放松,向下微微收敛,双手搭放于身前,女性右手放左手之上,男性与之相反。男性除了正坐之外,还可以盘腿坐,将两条腿向内弯曲并且相盘,双手分别搭在两膝之上,其他姿势和跪坐相同。单腿跪蹲时,以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右膝和着地的脚都呈直角弯曲,其他姿势和跪坐相同。
4.鞠躬礼分:站式礼、 座式礼、 跪式礼三种,站式和座式比较常用。 根据行礼对象又分为: 真礼、行礼、草礼三种。真礼是双手掌贴着腿前上侧,上半身平直徐徐下滑弯腰,身子与地面成90度角,稍做停顿,然后再慢慢抬头站直。
行礼和草礼弯腰弧度比较小,一般上半身前弯15度即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