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几世纪传到日本
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几世纪传到日本?
公元618年前后。唐宋是日本人派遣使者来东土求学最频繁之际,适逢中国最好的时候,他们将这份风雅带回了日本。日本人喝茶的起步,应该是茶文化的最高点,如今唐宋茶风在日本依旧留有遗韵。
最初,茶是作为药品,被鉴真带到日本的。那时的茶,可能是被称为砖茶的中国古茶,边咀嚼边喝热水,因为是咀嚼茶,所以叫作“喫茶”。这样的砖茶,传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研磨碎了,作为抹茶喝。平安朝的日本人大都喝这种抹茶。
带着汉奸的夫人研究茶道是什么电视?
《武工队传奇》由导演赵浚凯执导,谷智鑫、赵子惠、斌子、鲍鲲、刘鑫等人主演。
讲述了一支只有几十人的武功队,在敌后牵制敌人主要兵力,完成了公路破袭、营救被捕队员等、巧夺粮食、摧毁生化武器研发基地等一系列艰险任务的传奇故事 。该剧于2013年9月30日在山东卫视和黑龙江卫视上星播出。日本茶道会让茶变得更好喝吗?
首先要知道:日本茶道鉴赏 喝的不是茶而是形式。 所以没区别
日本最早引入茶是在公元801年,当时最澄禅师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树种子种植于比叡山。到了弘历年间(810年-824年),日本古代茶文化已经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历茶风",在那个时代茶文化成为最高雅的文化。
到了1191年,赴中国学习禅门南宗佛法的荣西禅师,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入日本。随着南宗禅学在镰仓时代(1192-1333)日本的迅速流传,也带动宋代的饮茶礼仪和饮茶理念蓬勃发展。因此,荣西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而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日本茶道最有势力的茶道流派,而其领袖“家元”更是茶道界最具权威的茶道宗师。
日本茶人招待一次客人品茶,少的要准备几个月,多的,甚至有准备几年时间的。每一次茶会,都是以全部心力来准备的,一丝不苟,即使是茶室门口小径踏脚的石头都要细心擦拭灰尘。而来参加茶会的人也同样本着“一期一会”的心态,把这次茶会看成毕生仅有的一次,全身心的去体会茶会主人的虔诚用心,一花一木,一水一食都全神贯注的去品味,从主人在茶室所挂的字画所选的插花,主人添碳的每一个动作,主人所选用的茶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抛却在茶室之外的“尘世”的一切束缚,全心全意品这一壶茶。
正是这样的对待饮茶的态度,形成这样的日本茶道,形成完全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的日本“茶道”。
还记得前年,日本茶道“丹月流”的“家元”来杭州做茶文化交流的时候,品味丹下明月老师一心虔敬泡的抹茶,看着她泡茶时眼中心里丝毫没有外物的态度,才真正体会什么是日本茶道“清、静、和、寂”的境界。
为什么日本没有放弃使用汉字?
在日本互联网的某个角落里,流传着一首中二感满满的汉字歌。其出自日本的汉字爱好者之手,其目的在于向东亚乃至全世界网络推广汉字。在这群狂热的汉字爱好者看来,汉字在中日韩读音各异但书面交流却毫无障碍,简直秒杀读写一体的表音文字,未来的世界通用语当以古代文言文为参考。
一群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卖力地推崇汉字呢,为什么在原来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越南,韩国纷纷去汉字的时代,汉字却始终能在日文体系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呢?
汉字东渡
和东亚其他民族一样,日本的先民在接触汉字之前并没有书面语,身居东亚最边缘的岛屿,日本文明也久在蒙昧之中。
有人自大陆来
进入弥生时代,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原始社会突然加速进入农业社会。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学家认为,弥生时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移民入岛。他们带来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文明,给日本列岛带入全新气象。
弥生时代对应的正是中国的战国末年-秦-汉
可能有大量人口因战乱而前往日本
汉字也在那个时候传入了日本列岛。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在中国这边可能是批量生产的手工艺产品
但最有名的还数“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是光武帝刘秀赐给不远万里出使洛阳的一个日本小国家首领的。《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倭是中国对古代日本的称呼,委是倭的通称。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但移民带来的汉字却没有在日本社会普及开来,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都未能得到大规模的传播和应用。
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结构复杂,需要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行政组织才会对汉字有较高的需求,才更有可能向平民传播。
在文字普及之前
音乐、雕塑、舞蹈、符号这些的影响力比文字更大
另一方面也和日本的言灵信仰有关系,他们认为所有的言词上都宿有某种神秘的“灵力”,说出口即会实现。如果自己的本名被人所知,自己的灵魂就可能受到支配。
汉字东渡时,日本先民惊惧地看到汉字可以传达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人事,本能地充满了警戒心。这一时期的仁德天皇陵中没有发现任何汉字的墓志铭,也证实了当时日本人内心中对外来文字汉字的复杂不安的心态。
日本的古坟时代真的名不虚传
真正大规模的汉字传入有赖于隋唐时佛教的输入。
《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典籍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正式传入日本的。
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六世纪初,百济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传播儒学和佛教。六世纪以后,日本上层普遍信仰佛教,从那时起,为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开始自觉学习使用汉字。
日字日本化
但日本毕竟距离汉地核心太远,和经常有机会进入中央王朝的朝鲜人不同,对汉文化的掌握实在缓慢。到了八世纪,中国进入了盛唐,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得益于大量遣唐使和留学僧的奔走。
比如著名的东大寺
《哭晁卿衡》是由李白所撰的七言绝句
目的是抒发日籍好友遇险的悲痛心情
也是在这一时期,汉文的日本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这一进程第一个重大成果是训读与音读的分化。
日语汉字分音读、训读两种读法。所谓“音”在当时是指抛开汉字字义只取其发音的表记方法。其灵感源自佛教经典的翻译:中文中“释迦”、“菩萨”等等佛教名词都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训”,即日语中固有的词汇来翻译和解释对应的汉字,如“山”义为“地面上形成的高耸部分”,日语中表示该意的词为やま(yama),“山”的训读就是“やま”。
此即为训读
日本的汉诗创作者自己并不能准确发音,需要通过查工具书搞定平仄和韵脚,再将字排列组合起来,作成了最终的诗篇。
写出不怕中国人看的诗,这既是他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骄傲。
日本汉诗
训读与音读的混用,直接催生了日本化的汉字——万叶假名的出现。汉字的表义功能大大减少,大量汉字成为了标注日语发音的表音文字。比如下面三组都是一个意思,在不同的体系里,却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汉字表现出来:
万叶假名:左久波奈波 宇都呂布等伎安裏 安之比奇乃 夜麻須我乃禰之 奈我久波安利家裏
现代日语:咲く花は 移ろふ時あり あしひきの 山菅の根し 長くはありけり
中文翻译:山花虽艳丽,总有落花时。山上山菅草,根深永不移。
万叶假名的出现是汉字日本化的第一步,日后出现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平假名和片假名都产生在9世纪,先诞生的片假名基于汉字偏旁部首楷书形态,之后出现的平假名则是模仿汉字草书的形态,方便了日本人作标注。
两种假名虽然源自于汉字,甚至在刚产生时和汉字的草书很难区分,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字,它已不再是书写汉文用的表意文字,而是为书写和文而成的拼音文字。
右为平假名,左为片假名
两者职责区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目前平假名主要担负上述语法功能的作用,而片假名则主要被用来标记外来语。
但片假名与平假名面世以后,并没有很快成为主流文字,在武人掌权的幕府时期,又一种日本化的汉字诞生了,那就是候文。
候文使用汉字,几乎不用假名,但是按照日语的语序和语法书写而成,中国人就不大看得懂了。这种文体因句尾多使用助动词“候”而得名。这种文体自镰仓时代开始普遍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成为日本最常用的书写文体。
一张用候文写成的文书
如庆应三年(1867年)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就由候文撰写,如下:
原文:一 旧弊御一洗に付、言语の道 被洞开候间、见込有之向は不拘贵贱、无忌惮可致献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务に候故、心当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中文译文:为扫除旧弊、广开言论之道,有建议者,不拘贵贱,无须考虑,皆可献言。且登用人材乃为第一之急务,如有适宜之人,应急速上报;
近现代的漩涡
近代以来,汉字与汉字文化圈的诸多国家一样,一同跌落进入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相互撕咬的漩涡之中。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为脱亚入欧的典范,对汉字的态度也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被西方人打掉自尊的日本人只要提到改良日本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到汉字。明治维新的最初几年,废除汉字的声音不断翻涌,日本精英把日本的落后直接和汉字挂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为日本汉字增添活力,将西洋的事物和概念翻译成汉字词大举引入日语中,后来又传入中国,成为我们今日熟悉的物理、化学、卫生、经济等词汇。
与时俱进
日本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倚重代表旧时代的汉字,是因为汉字和汉语一开始即担负起了文化和智识的功能,日本固有的和语反而丧失了表达抽象和复杂概念的能力。近代大量高密度的新知识涌入时,刻意使用原始的和语并不利于他们快速吸收新信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精英继续在汉字和拉丁化之间摇摆,根据与西方关系的远近,总有一派会占据上风。在日本民族主义的巅峰——二战时期,汉字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涌现出了中国人闻之色变的“大東亞共榮圈”“一億玉碎”“忠君報國”“舉國一致”“英米鬼畜”等标语,实在是很讽刺。
好像让我想起了搞笑漫画日和
但随着日本在二战中彻底战败,西方人控制了日本。限制汉字使用也因此成为了限制日本军国主义一部分。于是短短五年左右,关于限制汉字问题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规范,减少了常用汉字的数量,仅保留了1800多个,并删除了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语汇。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日本的年轻一代为了方便省事往往将外来语直接用片假名标记发音,而不像过去使用汉字翻译。如果用汉语打个比方,就是遇到computer这个新名词,现在我们翻译成电脑,取电子大脑之义,真是信达雅;而片假名直接记录computer的读音,写成康皮特,如果不专门学习并不知道是什么。
片假名几乎是时尚的象征
日本化妆品的使用手册里
片假名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场合
2013年就有这样的新闻:日本一名71岁男子起诉日本广播协会(NHK),指控该台使用太多英语外来词而不是传统日文,导致许多节目他看不懂,老人要求NHK赔偿141万日元(14000美元)。律师说:"原告担心日本过度美国化,存在着日本成为美国一个州的危机感。"
日本京都的汉字博物馆
文化精英阶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忧心忡忡地呼吁保护日本汉字。在他们的努力下,1981年和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收录的汉字字数稳步提升,比战后第一部《当用汉字表》已经多出了300多个汉字。而年度汉字评选更是日本社会每年的一起大事。
去年是“北”
早在日本战败不久,全民精神恍惚之时,一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就对限制汉字提出异议:“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的本民族特有的语感被抹杀掉的话,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会丧失其文化上的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再具有语言的深度和丰饶。”
日本文化精英的这种思路相当难能可贵,也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可以达成的一种底层共识。借助汉字这个独特的载体,中日人民理应增加文化交流,重现东亚文明应有的荣光。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在历史文化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同属一个汉文化圈,在历史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分别从语言、建筑、传统服饰、信仰、传统艺术、饮食、古代政体方面介绍。
语言文字这四个国家在语言方面都继承或受到了古代中国汉语言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的现代语言中至少有50%-60%的汉语借用词,通常用于表示复杂术语。最常见的就是,个人姓名就是汉语借用词,只有日语有很多日本本土名称(但大多数仍用汉字书写)。
我用“学生”这个词来举例:
普通话:xuéshēng
广东话:hok6 saang1
韩国语:hagsaeng(학생)
越南语:họcsinh
日语:学问(がくせい)
另一个例子是“世界”:
普通话:shìjiè
广东话:sai3 gaai3
韩国语:segye(세계)
越南语:thếgiới
日语:sekai(せかい)
可以看到发音非常接近!
所有这四个国家也都使用汉字作为官方书语言(中文汉字,越南汉字,朝鲜汉字,日语汉字)
中国:汉字▼
日本:汉字+片假名▼
韩国:汉字+韩文▼
越南:汉字+喃字▼
建筑这四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元素均源自中国古代建筑。日本、韩国、越南都是从中国唐朝开始借鉴。但是,每个朝代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日本是唐朝的缩影,韩国是明朝缩影,而越南是明清的缩影。
中国(左上)-日本(右上)-韩国(左下)-越南(右下)
传统建筑▼
皇宫正门▼
雪后的庙宇▼
廊桥▼
传统园林▼
榫卯结构▼
传统服饰中国古代在东亚就像今天的美国,周边国家都追随中国的时尚。因此,他们都采用汉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中国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但它们在日本、韩国、越南都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越服,而且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
汉曲裙vs日本江户时代的和服▼
明袄裙vs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赤古里裙▼
民国时期的旗袍vs越南奥黛、明袄裙vs越南阮朝的袄裙▼
为了更好比较,以下是每个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服饰,从上到下依次是中国明朝,越南黎朝,朝鲜李氏王朝,和日本江户时代(日本江户是唯一不受明朝影响的国家并保留了唐代元素,因此看起来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另外如果你想更多了解四个国家的传统服饰,请点击我的另一个问答
信仰所有的国家都有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教义的历史影响。佛教存在于所有四个国家的文化中,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刻的体现。道教已经衰落,但它的影响力已出现在每个国家的本土宗教中,如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韩国道教和越南道母教。
儒教虽然不是宗教,但在所有四个国家都存在,并且影响深远。
中国(左上),越南(右上),日本(左下)和韩国(右下)的孔子画▼
中国(左上),韩国(右上),日本(左下)和越南(右下)的佛教雕像▼
日本神道教寺庙▼
越南道母教寺庙▼
韩国国旗中的道教元素▼
传统艺术与饮食传统艺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版本的中秋节月饼,这是数百年来的传统,并且会在中秋节庆祝。
除了中秋节,每个国家都庆祝农历新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尽管日本历法废除了农历,但他们仍然庆祝农历新年)。
另外,它们都有十二生肖,但有一些变化。因为他们遵循古代历法,所以他们也有相同的东年龄的估算方法,尽管这个方法正在逐渐消失。
而且每个国家在庆祝新年或者农历新年的时候,都有发红包的习俗。
每个国家的传统书法都源于中国书法。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女艺人版本,他们以娱乐为生(有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
他们是中国花魁(左上),越南Dao Nuong(右上),日本艺妓(左下)和韩国Gisaeng(右下)▼
遵循中国习俗,四个国家还拥有历史悠久的筷子使用传统。▼
他们还拥有长达数百年的茶文化传统,都源于中国。▼
古代政体历史上,他们都有过封建君主制的形式,并遵循了中国的模式。下图显示了最近没有被西化的皇室穿搭风格。▼
另外巧合的是,所有4个国家都有过三国时代。看下图,黑色表示割据势力的名字,白色表示获胜者。
中国三国时期(左上)、越南的西山起义(右上),韩国三国时期(左下)和日本的战国时期(右下)。
终于写完了,由于涉及内容过多,难免出现纰漏。请指正!
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也请点个赞让我看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