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图,杭州的茶文化有什么特色
斗茶图,杭州的茶文化有什么特色?
1、历史悠久、基础坚实
(1)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
杭州襟江带湖。它西有西湖,南临钱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调节和东南亚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时常有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独特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产茶区。据陆羽《茶经》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临安、於潜二县茶生天日山者与舒州同”。
南宋时杭州已茶事兴盛,城市茶肆大兴,同时从寺院到宫廷再到民间的茶礼仪已成体系。名扬中外的径山茶礼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2)众多的名茶构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如明代的13种名茶中就有3种是产于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区的西湖龙井、余杭区的径山茶、淳安县的千岛玉叶、桐庐县的雪水云绿、建德市的千岛银针、临安市的天目青顶、富阳市的富春茗绿、萧山区的云石三清茶、滨江区的桂花茶。正是这些名茶构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
2、类型多样、绚丽多姿
(1)秀丽的茶乡风光
从龙井茶乡到径山茶乡、天目青顶茶乡,杭州各茶乡都山清水秀,满目葱茏。
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春茶期间,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茶园周围林木成荫,绿树婆娑。每当早春时节,气温回升,茶芽就象冬雷惊笋,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丛,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还有那山溪、小道、鸟语、花香、茶歌,穿着漂亮、玲珑活泼的采茶姑娘,穿梭于茶丛间。此时的茶山,称为人间仙境,并非夸张。
现代人处于烦嚣的都市,对美妙似仙境的茶乡,更为向往。现代诗人唐韬访问龙井茶乡后,竟要“诗人不做做茶农”,他在《访西湖梅家坞茶村》的诗中吟道:“梅家坞村翠干重,一缕香烟绕秀峰。如此湖山归去得,诗人不做做茶农”。
(2)精湛的采茶、制茶工艺
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杭州茶农积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叶采摘和制作工艺。
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等级而不同,如极品龙井芽叶细嫩,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干茶有茶芽8万个左右。
龙井茶的炒制技术巧夺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带、搭、甩、捺、拓、扣、压、磨、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不时变换手法,因势呵成,巧妙非常。
(3)独特的品质风格和品饮趣味
杭州的众多名茶各具独特的品质风格。如: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名誉中外,其外形似碗钉,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鲜活而油润,香气鲜爽持久,滋味甘鲜可口,叶底黄绿,嫩匀成朵;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栗香持久,滋味爽口,汤色嫩绿,叶底细嫩;千岛玉叶外形条直扁平,挺似玉叶,芽壮显毫,滋味醇厚耐泡,汤色明亮,叶底厚实均匀;雪水云绿外形挺直扁圆,嫩绿似莲芯,银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于杭州名茶多为绿茶,因此在品饮方面也独具特色。以品赏龙井茶为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透过玻璃杯看去,犹如兰花初绽,鲜活成朵,旗枪耸立,交相辉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汤嫩绿,清澈明亮,举杯品尝,香馥若兰,鲜爽可口。关于龙井茶的品饮,清代陆次云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赞叹:“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与齿颊之间,此无珠之味,乃至味也。”
(4)古老动人的茶传说和趣闻轶事
杭州作为众多名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茶的传说,有“十八棵御茶”的传说、“龙井”之名由来的传说等等。
名茶还与众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轶事佳话。从“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再到美国总统尼克松、朝鲜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法国总统蓬皮杜等都与龙井荣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些典故、轶事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实体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昧性,能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5)形式多样的茶礼
在杭州茶文化中颇有特色的茶礼主要由宫廷茶礼、民间茶礼和寺院茶礼三块组成。
杭州的宫廷茶礼在宋代已颇具规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宋徽宗赵估作有《文会图》。图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设在宽敞的厅堂中,气氛较一般的茗饮拘谨,是礼仪性的宫廷茶宴。
杭州的民间茶礼是自南宋时迅速发展起来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间阶层向上下两头扩展的时期,使茶文化逐渐成为全民族的礼仪与风尚),相当部分延续至今。主要表现为:迎宾送客以茶相待,礼尚往来茶叶为首选,在婚娲、祭祀层面表现也尤为突出。
如宋人吴白牧的《梦梁录》记述了当时杭州婚姻习俗中的“茶礼”,俗称“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礼。当然.聘礼的内容以龙井茶为主。“茶礼”是男女双方最后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请菩萨,需把当年采摘的头茶作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必须让男子先起床,泡上一杯当年产的龙井新茶,拿两个金团,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灵。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取意让他们先尝新,同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叫“七家茶”。茶农最害怕天旱和虫灾,如果遇到天旱和虫灾,必须用猪头三牲祭祀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时还要抬着龙王的神位,一路敲锣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这叫“出神”。目的是为了求雨、消除虫灾。
杭州的寺院茶礼仪是杭州茶文化礼仪中独具魅力的一块。杭州的茶文化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记载,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陆羽在《茶经》中载:“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杭州两湖山区的宝云寺、白石寺、垂石寺均产茶。又因为茶理中的养生、清思等与佛理相吻合,就更促进了寺院仪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余杭的径山寺茶宴。宋代径山寺以佛和茶名,号称江南掸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径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赏的茶诗、茶词、茶联
杭州有许多著名的茶诗、茶词,纵贯古今。如唐代诗人释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茶元居士晟》,与陆游同时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陆鸿渐天日采茶回》,乾隆所作的《观采茶作歌》、《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龙井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别是“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等名句,脍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如行云流水,令人倾倒。
杭州的茶联大多以茶事为内容,常悬挂在杭州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几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场、藕香居,现今杭州龙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涧茶厅、茶人之家l西湖国际茶人村等均有许多茶联。如:“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无事且临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圆”、“泉清让虎跑,茗贵称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这些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独具风韵的杭州茶馆
杭州的茶馆历史悠久。南宋时茶事兴盛,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的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了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梦粱录》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那时的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就着茶的,文人雅士聚会开茶话会的,市井引车卖浆者则常常在街头茶摊上边斗茶边谈天说地,赵盂烦专门有《斗茶图》记录了这一场景。到了明代市井里巷间的茶馆就极为普遍了,张岱和吴敬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作了详细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有个马二先生,去了吴山,见“这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19世纪中叶,杭州包括近郊在内,全市已有大小茶馆二百多家。
现在,据统计,杭州茶馆达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馆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杭州本地人喜欢泡茶馆,外地居民也喜欢到杭州的茶馆去,体验一下杭州的茶文化,体验“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报》,报道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馆里度过的,以至有人称杭州为茶馆城市。
如今的杭州茶馆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其一,名茶配名水,品茗临佳境,能得茶艺真趣。
好茶还得配好水。龙井茶,虎跑泉可谓是绝配。虎跑为天下名泉。杭州茶馆的茶与水,都不失真味。茶馆不论在厅台楼榭之中,或在山间幽谷之处,或繁或简,总透着自然的灵气。
其二,杭州茶馆集“仙气”、“佛气”与“儒雅”于一身。
在杭州,各种茶馆一般皆典雅、古朴,像京津那种杂以说唱、曲艺的不多;更没有上海澡堂子与茶结合的“孵茶馆”;也很少像广州、香港,名日“吃茶”,实际吃点心、肉粥的风气。
沿西湖而行,苏堤、白堤、茶馆中体会到的是湖天一气,人茶交融。如到灵隐,古刹钟声,袅袅香烟,虔诚的佛门弟子,汩汩的泉水流淌,再到茶室饮上一杯龙井,不是佛徒,也好像从茶中触动了禅机。至于西冷印社之侧,茶人之家的内外,书画诗文,更构成自然儒雅的风格。面对葛洪、济颠、自娘子的遗迹,你不是仙,那茶中也自然沾了“仙气”。
其三,整个杭城山水构成杭州茶馆文化的自然氛围。
整个杭州城就是一个不必刻意雕琢的“大茶寮”。这是其他地区的茶馆无可比拟的,在杭州,茶与人、天地、山水、云雾、竹石、花术自然契合一体;人文与自然,茶文化与吴越文化相交融了。
(8)众多的茶文化建筑
杭州有许多国内知名的茶文化的相关建筑,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国际茶人村”等都坐落于杭州。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惟一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于1991年4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红瓦石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于茶山山坡上,周围是青翠蓊郁的层层茶园,馆内景致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气度,别具一格的宁静美丽,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宾客。
茶人之家是国内第一家茶文化机构,于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园旁一片绿荫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宁静,“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其前厅为茶室,对外开放,环境优美整洁,曾经茶客如云。茶室后为内院,有迎客轩,庭园中还有“陆羽饮茶著书蜡像”、一把硕大的茶壶以及清丽如画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
古代人为什么缠足?
我记得我的奶奶、姥姥都是小脚,小时候我只觉得很好玩,不知道她们的脚为什么这么小?当然,这都是过去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那么为什么过去的女人要缠小脚呢?真的有什么好处?
1、什么是缠足?
缠足,就是用布把女人的双脚紧紧裹住,然后慢慢让它变小。缠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摧残女性的陋习。
过去女人的缠足就是从很小时就开始缠足,到长大成年后骨骼定型才把缠布拿掉。
女孩一般从4、5岁开始缠足,缠足前要先用热水把脚烫软,然后把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同时,用明矾涂在脚趾间,慢慢地,脚背隆起,脚严重变形,软组织挛缩,可以说这个缠足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也是中国一千多年以来,无数女性所经受的痛苦。是对人性的极大摧残。
1、女人缠足的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缠足的历史谈起。缠足主要在汉族女子中进行,古时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孩从很小时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才将布带解开,当然也有终身缠裹者。
女人从何时开始缠足有多种说法。据考证,缠足真正是从北宋开始,《鹤林玉露》: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另外,《宋史·五行志》中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缠足发展至南宋时最兴盛,元代向小巧型发展。到明清时女人缠足才进入鼎盛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现象,它要求女人的脚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患弓弯型。这时缠足的社会风气已流行至社会各个阶层的女子,都开始仿效缠足。
一直到清政府被打倒后,孙中山才下令禁止了缠足。新中国成立后,女人缠足的陋习才被彻底消灭,受到摧残妇女才最终得到了解脱。
2、女人为什么要缠足?
中国女人缠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主要是由中国古人审美观、传统文化、社会制度所引起的。中国古人很崇尚小而精的审美观念,所以脚以小为美。特别是男性,对女人的小脚很感兴趣。如:三寸小脚称为“金莲”,四寸的称“银莲”,大于四寸的称“铁莲”,从这些小脚的命名就可见古代男人对小脚的喜爱程度。
因此,文化因素在古人审美观念上起很大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女性美就是要表现出女人“阴柔”的一面,就是要体现出柔小、弱美、娴静,小鸟依人等等。樱桃小嘴、瓜子脸、细腰都是男人认为是女性美的代表。
所以对女人的小脚也是一样喜欢小的,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就说明了美女的纤纤小足就是人们认为的美。
另外,由于女子的脚经过缠足后,她的神情、步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女人整个身体给人一种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感觉。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所喜爱的。
女人缠足也是有其社会因素造成的,女人裹足的流行就包含有上层统治者的意志。缠足是从宋朝的皇室和上层社会开始的。据《鹤林玉露》记载,当时宋朝公主缠足十分普遍,《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这句话可以说是宋朝皇室公主、宫中女子缠足证据。苏东坡《菩萨蛮 咏足》中称女人的小脚为“宫样”,可见缠足从一开始就是上层官僚贵族所特有的,后来才在民间普及开来。
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女人缠足的枷锁,女人要服从男人的要求,男人喜欢什么,女人就要做什么,来满足男人的特殊占有欲。
3、古代文人对缠足的推波助澜
女人缠足也是受历代文人雅士用诗歌等形式来赞美,。他们以妓女的小脚鞋玩“行酒”游戏,这是大多数文人的一种特独嗜好。更有不少文人把小脚来当作“学问”来做。
清朝有一个文人叫方绚的文人自诩为“香莲博士”,写了一篇颇为有名:《香莲品藻》的文章,他费尽心机,把女人的小脚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来进行品味和赞赏。
还有很多文人都对小脚的赞美之词,“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对于裹小脚女人的赞美之词。
苏东坡《菩萨蛮》一诗中道“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他们还制定出了女人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
也还有其他很多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都留下许多诗文来称赞女人小脚,什么“莲步娉婷”、“踏春有迹” 、“步月无声”等。
正是这些以小脚为美的骚客文人畸形的称赞,间接导致了古人把女人小脚视为代表女性柔美所必不可少的。有一句俗语就说“脚小能遮三分丑” 。方绚的《香莲品藻》中也说“丑妇幸足小邀旁人誉”,就是说如果女人三寸金莲缠得好,那怕是她容貌平常、身材不怎么样那也没什么关系,她还会受到人们的赞美的。
可是这些男人根本无法理解女人裹小脚的疼痛,他们只把女人的痛苦当作一种自己的爱好来欣赏。完全不考虑女人缠足时那种彻骨的疼, 这不能不说是男人的悲哀,更是女人和社会的悲哀。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学到茶叶相关的知识?
跟茶叶有关的书,是不是专业介绍茶叶的?我学到茶叶相关知识?
首先和茶叶相关的书籍有很多,在此列举几本流传至今且比较有名的:
《茶经》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是由唐代陆羽所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
《品茶要录》由宋代黄儒于熙宁八年(1075年)所著,现记录在《中国宋代茶书》中。全书共分十篇;,一到九篇主要论述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主要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最初名为《茶论》,它是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关于茶的专论,由于该书在大观元年(1107)著作,又被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当时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本书也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后世了解和学习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续茶经》它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同时也是我国古茶书之最,由陆廷灿著成。《续茶经》是一本收集茶书资料的汇总,该书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方便读者聚观比较,且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等,不仅有历史价值更有文化价值。
《中国茶经》是现代社会茶文化发展的体现,它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众多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被称为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全书共计140余万字,分为六篇:《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
关于学习专业茶叶知识和文化,那么这些书籍肯定是有用的,毕竟这些书籍就是专门记叙了各个时期当时茶叶技术、工艺等知识的。但我们需要学会融会贯通,古籍的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科技学习专业茶知识,比如专门介绍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界中国》、《茶道中人》、《茶叶之路》、《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这些也都有助于我俩了解和学习茶文化。
我认为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不能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宋代最有艺术才华的皇帝是谁?
首先答案毫无疑问的,就是宋徽宗赵佶。
在艺术上中国历代皇帝中宋徽宗的艺术修养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在绘画、书法以及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他开创了院体绘画的先河。
北宋 赵佶 五色鹦鹉图 纵53.3厘米,横125.1cm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书法成就宋徽宗书法自成一派,他的书写体,被成为“瘦金体”。其笔法瘦硬,侧锋如兰竹,最初学习黄庭坚,后又学习褚遂良等诸位大家,杂糅各家所长。
▲宋徽宗《秾芳诗帖》,楷书, 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瘦金体特征:结字至瘦而有筋力。运笔刚劲有力,洒脱飘逸。笔力细瘦而又挺劲犀利,无滞涩现象。其每个笔画末端锋利如刀尖。每个笔划之间有若即若离、藕断丝连、呈现游丝。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成就宋徽宗的绘画画,工写皆能,但尤其擅工笔花鸟,自成“院体”。
北宋 宋徽宗 瑞鹤图(画心局部) 纵51厘米,横138.2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宋徽宗平生不仅勤于写生,且善于创作。他画鸟用生漆点睛,富有立体感。他的传世作品如《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都是当世国宝载入艺术史册。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芙蓉锦鸡图》是一幅工笔花鸟画,这一幅在色彩追求富贵高雅,一只红腹锦鸡落在秋天的芙蓉花枝上,将花枝都压弯了,似乎还在在微微颤动。而红腹锦鸡却在昂首翘望那对翩翩起舞的彩蝶。
《芙蓉锦鸡图》在画面的经营位置也是恰到好处,起承转合,疏密有致,是对赵佶高超的画技和超群的艺术审美的最好阐释。在色彩上更是精妙入微的。芙蓉花设色淡雅,与颜色鲜艳的锦鸡形成强烈对比,整幅画面一派富贵祥和。
北宋 宋徽宗 祥龙石图(局部) 绢本 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立宣和画院赵佶在位期间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宣和画院,并亲自领导画院工作,指导绘画创作,培养了如王希孟、张择端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还组织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书画图书,辑录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为我国宋代之前重要书画文献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徽宗工笔花鸟作品欣赏北宋 宋徽宗 竹禽图 绢本设色 纵33.8厘米、横55.5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北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轴
北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 纵24.5厘米 横2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古代茶商也会打仗吗?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据说开始于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于是开始饮茶,发展到后来,饮茶之风盛行,由饮茶衍生出茶道,茶德,茶器,茶艺等系统的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茶文化又各有不同。茶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文明和礼仪。
饮茶之风的盛行,也带来了茶叶等经济方面的发展。茶商由此而多,茶叶竞争也就随之而来。特别是宋代,饮茶在上流社会得到空前普及,士大夫以斗茶为乐。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非常高,而周边国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很高,宋王朝甚至用茶叶换取战马。
宋王朝对茶叶的生产经营都要严格的制度规定,茶农不能私自出售生产的茶叶,只能一律卖给政府设置的茶叶机构“山场”。但是价格低廉,茶农更愿意把好的茶叶卖给茶商。好的茶叶有很高的茶引钱,因此会有人来抢夺,所以很多茶商挑茶出行都会带两个护卫。更有甚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茶军,相互争夺。1175年甚至爆发了茶商与茶农的起义,后来被镇压。更有意思的是,茶商们还经常作为宋朝军队的补充,保家卫国。
根据《襄阳守城录》一部分茶商还参与了开禧年间的襄阳保卫战:公(赵淳)以城中兵少,遂立旗募茶商勇悍之人,虽经配隶者,皆不问所从来,名为敢勇军,应募者翕然。这说明茶商的战斗力也是获得宋朝官员认可的,虽然茶商武装初期对南宋王朝造成一定麻烦,但是使用得到也是保家卫国的好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