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图片 意境,禅茶道文化源于中国
茶道图片 意境,禅茶道文化源于中国?
谈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约兮。
拙作《挥云而去 十张画里看中国》中曾谈及这一问题,在此略做汇报。
首先,日本对于文化的虔诚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执着认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人善于学习的表现,就是他们会把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认认真真地拿到日本,完全不打折扣。
比如,他们的足球。日本足球拿欧洲足球非常彻底。如果我们去拿,我们就会去寻找哪些经验适合我们,然后拿来。日本不是,照单全收。就连场边多少米摆一瓶矿泉水,都要测量好,然后一丝不苟地照搬过来。
当年日本学中国大唐文化就是这么学的,所以,好多人说,要看中国的唐朝,就去日本。
好多人也因此认为,日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包括茶道。
很可惜,日本做不到。
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不是日本文化,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以茶而言,日本人把中国茶的烹制饮用进行了细节化和标准化,然后变成了充满仪式感的“道”。
在日本人看来,道就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喝茶?!
你累不累啊!
我们的喝茶,的确会很讲究,但是,更在意喝茶交流的轻松与惬意,是在貌似不经意间完成茶的内容。
禅茶?
禅是什么?
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吗?你这表现连禅的门都没入呢!
这就仿佛书法,初学者务必求工,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临帖一定要临谁像谁,但是,临帖不是目的呀!书法家需要跨过工的阶段,进入自由表达。
什么是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这个道是无形的,不受拘束的。
日本的所谓“道”,茶道也好,香道也好,花道也好,其实都是表面的模仿,其实那不叫道,那叫匠。
茶匠。香匠。花匠。
日本的匠很厉害,极致工细,这是日本的民族性格,但是这样的思维和中国文化的气息差距巨大。我们的文化中是最怕匠气的。
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就是如此,太精致漂亮了!但中国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就是因为匠。
匠不怕,就怕只有匠。
同样道理,中国专业人士都极力避免和日本相关文化的区分,日本叫茶道,我们叫茶席;日本叫香道,我们叫香席。
所以说,日本茶道有特点,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它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风貌,更不是我们需要仰视的文化内容。
为什么古人说人无癖?
“人无癖,不可交”出自明代散文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祁止祥癖》,原文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余友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原文大意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爱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世界不再好奇,对生活不再热爱,活得如一潭死水,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因为推物及人,对物如此,对人能好到哪里?对外物尚且无情,更不可能对人深情了。
纵观古今,凡终成大事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坚韧不拔之志,亦有爱物成痴之癖,因已提到张岱,我们来看看张岱朋友祁止祥案例。
张岱朋友祁止祥,除了有书画癖、蹴鞠癖、鼓钹癖、鬼戏癖,梨园癖等外,还有一个就是有名的娈童“癖好”。
祁止祥和娈童阿宝,遭受南都失守,土贼拿着刀架在脖子上,东西都给了土贼,阿宝留下了。走到台州,行李盘缠被乱民们尽数抢完,硬是靠阿宝沿途卖艺而活了下来。等走回到家,不过半月又带着阿宝四处远游了。
张岱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什么意思呢?祁止祥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但是娈童是离不了的,他的癖好就是这么深。这搁在主流观点看,断断是要不得的,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但我们要看案例背后的深意。
对张岱而言,朋友祁止祥是真性情,这样的朋友值得交往,因为朋友没有辜负阿宝的有情有义。在祁止祥遇难时,阿宝不离不弃,卖唱养活他,如此让祁止祥才有了深情的癖好。
都说,尊重是相互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祥止祥对有恩于他的阿宝,都能如此深情,推此及人,对阿宝的态度,就足可看出他对朋友的态度,说明祁止祥也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值得深交的朋友。
抛却张岱朋友祁止祥的案例,张岱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很现实的交友之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高冷清淡,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必定不讨喜,用李逵的话说“淡出鸟来”了,玩不到一起,处不到一块,没有共同兴趣家好,人家自然会觉得你很寡淡,索然无味。
人若没有了痴念、兴趣爱好,或者叫癖好,就等于没有了人生的乐趣和信仰,没有了对世间的各种爱好和追求,那这个人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呢。如此寡淡之人,必定人缘欠佳,有谁愿意与之多交往呢?
世人皆爱热闹与真情,爱情投意合、心心相映,对高冷范、寡淡范大多不会上赶往前凑。没有癖好与深情的人会极度淡泊,意味着对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看破与辜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实为另类。
这样的人不是不可交,他也不见得会伤害你,但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他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与我们普通人也不同,自然不会对任何人和事有社会责任感和内在的深情所付,会让我们觉得很没劲,不愿交往。
记得工作时遇到这样一位朋友,她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致让我和她成了几十年的好朋友。她的这种爱好堪称癖好,她对文学非常酷爱,甚至是痴念,她能将四大名著倒背如流,尤其是红楼梦,能对现当代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等如数家珍、见解深刻.....这对当时同样爱好文学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惊呆了。
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宝藏。她不是索然无味,不是对什么都无感,她是一片熠熠闪亮的满天星光,吸引我产生接近和交往的欲望。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朋友”有趣的灵魂“就吸引着我与之交往,即便他人认为她情商商、说话直,但我认为她有着对文学的癖好就足矣。
所以,我认为张岱的”人无癖,不可交“,为我们指明了交友的原则,虽不完全尽然,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它的道理。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至理箴言。一个人没有任何缺点,看上去根本就是一个完人,这反而是相当可怕、让我们要提防的,为什么呢?因为看似完美的东西,实则是最不完美的。
他人表面上展示给我们完美,实则有精心而为、故意粉饰的嫌疑,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故意装呢?其背后有什么见不得人、不为人告知的阴谋?这反而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了。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的一个人来说,有瑕疵才是正常的,有瑕疵方能体现出真性情,没有瑕疵、太过完美,用表面现象去麻痹你、蒙蔽你,让你深陷完美的畅想中,这才是最可怕的,你还敢与之交往吗?
比如,几个合伙人做生意,那个平时看上去态度谦和、慷慨大方、最不计较,最会为人处世的人,最后却卷款逃跑、害苦同伴。这就是说明了完美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还有,与不完美的人交往,可以打破好些凡俗束缚,跳脱既定藩篱,不必徘徊,不必沉吟,也不必虚与委蛇,更不会心生恐惧与芥蒂。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们喜欢有着癖好和瑕疵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赤子之心,有趣味、有真性情;不圆滑、不欺心;或许还有点怪诞,甚至有点不合群,却自有一种飘逸气度,随心而为,随境而迁,真性情也。
综上,张岱的“人无癖,不可交”,是有一定的交友道理的,友友们认为呢?有其他高见的,请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下,谢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为什么几千年来那么多人喜欢喝?
说到喝茶有苦涩感,或许很多朋友会想到一句话: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回甘,涩生津。
意思是苦味带来了强烈的回甘,涩带来了口舌生津,这句话到底是对是错呢?
茶叶喝起来有苦味与涩味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茶叶的涩味是怎么形成的呢?人有五感,味觉则有五味:鲜、甜、苦、酸、咸。
而涩感准确来说并不在我们的味觉五感里。
涩感是属于一种刺激感,如辣味一般,属于一种触觉。
涩感的来源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
茶汤里的茶多酚与口腔中的蛋白唾液相遇时会形成了一种不透水层膜。
而这层不透水层膜,会使口腔和舌头产生润滑性迟钝甚至是消失,这就是涩感最初的起源。
可以说,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与口腔的相遇导致我们感受到茶叶的涩。
涩感的强度则由茶汤里茶多酚的含量产生的反应程度做的决定。
涩感到底是好还是坏的表现?我们平时一说到涩味就会忍不住皱起眉头,想到了那没有熟透的柿子。
其实涩是茶的本性之一。
在原料干净、工艺得当、储存良好等情况下,茶汤在除去工艺香后,茶叶本味出现后,涩感属正常现象。
例如像绿茶类的茶品,在长时间浸泡后会发现苦涩不堪。
这是因为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
这个反应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表现更为明显。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儿茶素等物质使得茶汤浓醇鲜爽,是许多优质茶品追求的物质。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鲜叶采摘的老嫩问题,和冲泡的时间。
可以说,涩感是需要区分的,是工艺失败的涩还是茶叶本身自带的涩,需要细细区分。
究竟是茶汤过浓所导致的苦涩,还是因为工艺失误所导致的苦涩。
正常来说原材料采摘标准,工艺得当,储存环境优良的状况下,是不会出现除了茶树本身自带的苦涩味。
在这里陈馨也温馨提醒一下大家,在冲泡茶品时时各位茶友也要将茶汤倒置干净,避免杯底长时间做杯,这样会导致茶汤过浓,以及茶叶析出过多,导致茶汤苦涩不堪。
希望茶人陈馨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茶。
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提出不同建议在评论区里进行讨论。
本文由茶人陈馨原创撰写,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叶知识,快来关注茶人陈馨。感谢阅读。
你觉得茶室里最不能缺的是什么?
既然是茶室,应该不缺那些文化氛围,音乐,环境,意境,应该都不会差,最主要的是需要一个会沏茶的古典美女,也可以称之为茶道美女,这就完美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物,才能勾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和景像,如果再配上扶琴,吹箫,古典美女翩翩起舞,那就是仙境,更高的层次,再配上好诗好词,外加吹牛逼,哈哈,就一个字,爽。茶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享受,雅俗共赏,适应现代社会。
形容茶艺表演精彩的句子?
对茶的爱慕、喜欢、了解、珍惜,演艺的投入和情怀,讲究是从容、自然,且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如果失去了后部分的“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那就失去了一切,不是看演出,而是看冲泡出来的茶品,是否还色、香、味俱全。
茶艺,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