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鉴别好坏,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2023-02-14 153阅读 0评论

普洱茶鉴别好坏,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具体要求,根据我的做茶实践以比较普通的词语来说,又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以勐库坝糯藤条春茶为例子步骤跟要求如下:

普洱茶鉴别好坏,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一步:采摘鲜叶;

要求1、采摘鲜叶前必须清楚早一天晚上的气候如何,如果下过大雨那就需要在采摘鲜叶时间上推迟到上午十点左右,如果无雨的话那就可以五六点出发都行,因为雨水过多的话去早了采摘也会导致鲜叶萎凋过慢或者出现坏叶等,这就是气候要求。

要求2、坝糯藤条茶采摘鲜叶一般的茶农都会以马蹄式采摘方式,采摘一芽二叶、三叶为主四叶、五叶都有可能采摘下来,所以采摘时候要求就是马蹄式采摘。

要求3、采摘鲜叶下来后要求不要用能封口的蛇皮袋装,需要用敞开式蛇皮袋放在地上,因为茶树不可能就在家门口,你也不可能采摘下来一点就送回家去萎凋,所以要求放在地上的时候不要堆积太厚,堆积太厚就会导致鲜叶闷熟跟闷坏。采摘到有个几十公斤就尽量安排人送回家里进行正确萎凋。

第二步:萎凋鲜叶;

要求1、萎凋的意思也就是把采摘回来的鲜叶放在阴凉通风进行摊凉通过时间来剔除鲜叶里面的水分,要求萎凋工具尽量选用那种木头做的带有纱网的,离地最少五十公分,让鲜叶上下都能通风去水分。要求铺鲜叶的时候不能太厚最多八公分,不能在太阳下直接萎凋。要求2、萎凋时间正常气候下三个小时左右也可以根据鲜叶来判断,判断方式就是你用手抓起一把鲜叶轻轻握紧感觉不会像鲜叶那样会咯吱咯吱的响跟断梗的声音那样就可以开始杀青了。

第三步:杀青;

杀青第一步就要根据你用的锅大小还确定你每一锅需要称重多少鲜叶了,柴火斜锅,等锅温300度左右就可以鲜叶下锅了,要求锅温控制好,也就是柴火控制锅温了,经过萎凋后的鲜叶倒进锅内后手法就是主要的了,前期手法为上下翻动为主,目的就是剔除鲜叶水分,也叫做水分分炒法,这个要求手法适当,把握好每一个翻炒,注意听声音,带有水分的鲜叶入锅后翻炒过程中会发出类似爆竹声,这样说明水分还没有剔除到要求。等在翻炒时候没有那个声音后用手抓一把杀青中的鲜叶握紧感受不到那个段梗的声音,那就需要对锅温降温,烧火的就要把取出一些柴火把锅温降到260左右对锅内的鲜叶进行最后一步手法,翻抖相结合,把杀青中的鲜叶抓一把握紧感觉会粘手了,那就是通过手法对茶叶进行保存香气的提升了。要求就是在杀青每一个手法很关键,锅温控制得当,一锅好茶就能出来了。具体要求也要看杀青师傅的工艺了,有一些细节也无法表述,技术问题,手法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手法跟技术。

第四步:揉捻;

揉捻是在鲜叶进行杀青后的必不可免的工序,杀青后将杀青后的鲜叶倒出在木板上或者竹篾里面,再摊开不能太厚,等温度用手抓过去刚好不烫手的时候进行揉捻,揉捻要求根据手的大小将一堆茶叶进行正反方向揉动,不能用死力,也不能无力揉捻,主要目的还是将杀青后的鲜叶进行破壁也就是将茶叶内部的一些组织进行破开,那种破开不是指将茶叶柔碎,揉捻也是将杀青后的鲜叶揉捻均匀成型,这就要靠揉捻时候的技术了。要求就是用力跟手法。

第五步:轻微发酵,这一步是根据个人做茶的工艺来做,也就是在我们揉捻后将茶铺在竹篾上面,不超过三公分,静置半个小时,很多做茶师傅不会走这一步,我自己尝试过,感觉挺好的。(可忽略)

第六步:打块,这个手法也是个人手法决定需要不要,做法也就是将第五步的茶叶左手拿起来右手打下去,目的让茶分解开。(可忽略)

第七步:晒青;

将第六步后的茶叶拿去晒的这一步也有要求的。要求1不能太阳直射,需要棚,太阳能够照射进来的那种。要求2铺茶的时候尽量不要压住,就是很薄的一层,用手扔的时候也是需要手法的,如果铺厚了那就成型不好,茶叶成型靠的就是通过太阳温度让茶叶收型,一个一芽三叶的茶叶最关键的收型就是靠晒青扔茶的手法了。很多人误解了茶叶成型靠的是揉捻,其实揉捻只是成型的一部分。普洱生茶晒青成为原料如果正常阳光下只要一个白天就是一款晒青散料毛茶了。

第八步:挑拣黄片

黄片挑拣要求就是将一些相对偏老的,自动脱落下来的黄色叶片,目的就是让一款毛料口感变得更加好喝,外观更好看。挑拣手法也就是拿一个小的簸箕装好晒好的毛料进行挑拣,挑拣要求就是眼疾手快。

第九步:压制成不同形状的茶例如饼茶、砖茶、沱茶等。分以下几步:以357克为例子

第一、称散茶357克装进铁桶蒸茶里面。

第二、将铁桶放去已经有蒸汽温度的锅上面蒸。

第三、将蒸软的茶倒进布袋打好结。

第四、将打好结的布袋放去石磨下面进行石磨压制,提前选好需要对应的石磨重量进行压制。

第五、拿出石磨压制后成型的茶再把布袋跟茶饼进行剥离,剥离后放置到进行晾干的工具上进行自然凉干。而不是烘干,也就是所谓的烘青,烘青的作用也就是提香工艺。我们做传统工艺为了后期更好的转化就不会做烘青提香工艺。很多人做茶为了能够体现第一口感就会选择做烘青工艺,烘青工艺其实就是提香,让一款茶在刚做出来比我们的传统工艺更香,说白了就是提前发酵了一次,这样的不赞成,但是市面上太多烘青工艺茶,我们也不去多做品论。

第五、晾干后的茶饼进行棉纸包装。说到包装还要补充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蒸茶的时候需要把内飞放进去。第二包装棉纸的时候还需要把说明放进去。

第六、最后一步就是扎笋壳,笋壳一定要煮过的。

以上就是个人做茶观点,说的也不是很全面,也不是全对。望能多交流,多指出意见。

沏好的生普洱茶水面是否会形成油膜?

不管是普洱生茶还是熟茶,或者红茶,泡出来表层都会像漂了一层油一样的东西,当然这是在排除茶叶、水、容器受污染的可能性后。如果是陈年普洱茶,这层油会更加明显,在普洱茶名词的世界里叫茶氲:指茶汤上所产生的如薄雾般的气体为“汤氲”。

其实这个是因为茶叶表面的毫和茶皂素等成分构成(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而且茶汤内含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类胡萝卜素,以及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这类浸出物比重较轻,漂浮于汤面之上,因主要以脂溶物为主,若茶汤上下温差大时,产生汤氲的可能性就更大,也属于正常现象。

产生汤氲的几种因素:

一、茶毫主要是采用了比较嫩的早春原料,茶的芽头有一层毫,浸泡时会漂浮在茶的表面。

二、茶皂素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红茶等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茶皂素,茶皂素析出速度很快,漂浮在茶汤表面,形成一层膜一样的东西,甚至会产生气泡。茶毫和茶皂素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一层明显的油乎乎的东西。

三、茶叶中脂溶性物质多寡的表现,汤氲越浓厚,所含物质就越多。

四、汤色约深,容易产生色差对比,较易被发现。

五、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越多,越容易产生。

六、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也容易产生;还有盛汤的容器也会对汤氲的产生有影响。

综上所述,普洱茶产生汤氲时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完全可以喝,不必担忧其安全性。(来源:说茶网整理)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更多茶叶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说茶网”。

普洱茶如何选购?

选购普洱茶看三个方面:看产地,观茶色,品味道。

具体如下:

1、看产地

普洱茶产自云南,主要分为三大产区,分别是临沧、思茅与西双版纳,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各有特色。其中,西双版纳的普洱汤柔水甜,临沧的普洱香气较好,但涩味稍重;思茅的普洱茶气较平淡,没有前两者那么浓烈与苦涩。

2、观茶色

无论是普洱生茶或熟茶,还是新茶或老茶,都可以通过颜色来看出优劣。不管是茶饼还是茶汤,最重要的是要油润清亮,仿佛有一层油光覆盖,这种油润感越是好,说明品质越佳。而劣质的普洱茶总是发黑、发污的。

3、品味道

好茶必须得好喝,这是硬性标准。好喝的普洱茶会带给人一种浓醇、滑口的滋味感觉,回甘与香气交织,咽下后喉部温润舒适。而劣质的普洱茶苦涩味较重,并且回甘不好,茶汤入喉有明显的刺激感,没有丝滑舒顺的体验。

陆羽所著茶经中未描述云南的茶叶?

根据《茶经》记载,陆羽在《茶经》中确实没有对云南茶叶的记载,原因可能有二,众所周知,云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属于历史上中原大国,而陆羽是一个爱国人士,当时不予记载。另外一种可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加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大山大河的阻碍,陆羽可能确没有来过云南,之前一直有记载茶始于川,或者说云贵川,但是云南凤庆香竹箐3200的人工驯化的古树活化石被发现后(当然也有可能那课古树是遇到基因突变自己变异的),可以从客观层面来说,有证据证明,在《茶经》创作时期,云南已经在种植茶叶了,只是由于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和大理国文字记载在明洪武15年被付之一炬,文献记载就很少了。当然徐霞客游记有记载,还有近几百年那就记载很详细了,包括各地的县志,民间记载和茶马历史。 至于普洱茶的发源(我只能复制百科了)比我讲的好:“普洱茶”溯源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普洱茶历史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 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 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 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 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 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千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 处,可谓大钱矣”。 “普洱茶”名来源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中国茶叶的兴盛,除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西藏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元朝 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中。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 万历年间(公元 1620 ),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蜂拥的驮马商旅,将云南地区编织为最亮丽光彩的历史画面。 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 普洱茶的传说 在普洱茶的传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诸葛亮征南中之事,据历史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诸葛亮大军出成都南下,乘船顺水到乐山,之后“五月渡庐”,渡金沙江进入今云南区域,之后“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到十二月还成都。关于诸葛亮在云南区域内的具体活动时间无史书有具体记录,但从二月出师,五月渡金沙江,中间还顺流乘船用了近三个月,诸葛亮大军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于是逆流,所用时间不会少于三个月,则诸葛亮大军在今云南境内活动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据专家考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在曲靖一带,三国时云南的交通条件不如四川,诸葛亮大军从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后到金沙江用了三个月,照此速度既要行军又要打仗,其大军从金沙江到曲靖时间也需要一二个月,从曲靖再回到金沙江边又要一二个月,照此时间推理,诸葛亮大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在曲靖一带活动,还要“七擒七纵”孟获,从时间上推断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而且在曲靖一带也没有停太长时间。因此说诸葛亮到过保山,到过思茅,到过六大茶山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诸葛亮只可能到过曲靖一带,那么为什么在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诸葛亮到过的传说呢?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战术,因此颇受云南人爱戴,其二应该是名人效应。[1] 普洱茶的来由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老濮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西藏、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 普洱茶历史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这年,老濮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 也是合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儿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 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这一句罗千总可是听得实实在在,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连不迭叩谢。乾隆又接连品尝了三碗“普洱茶”,拿着红褐油亮的茶饼不住抚摸,连口赞道“好茶,好茶”。传令太监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朝堂上每人端着一碗红浓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顿时溢满大堂,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以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 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普洱发酵原理 普洱渥堆发酵[1],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通俗点来说,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发酵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较早接触并合理利用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得益于它反应的安全以及并不复杂的产生条件。通常在常温常压下,通过一定步骤帮助好菌生长、抑制杂菌生成即可得到良好的发酵效果。按照原材料的不同,发酵食品可分为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等。 熟茶发酵的起源 整个普洱市场的熟茶发酵工艺[2]起源于大益茶业集团。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交通条件、仓储条件及国家外贸条件等的改善,普洱茶的自然发酵条件已大大改变,其品质特点已难以达到自然发酵的品质要求,同时针对普洱茶自然后发酵陈化时间长,上市慢等情况,不少茶厂开始寻求新的制茶工艺。

辨识普洱茶年份?

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熟茶,两者都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就熟茶来说,它的口感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而发生转化,存放的时间长短的不同,口感等方面也会不同,同一款熟茶,不同的年份,口感也会不一样,其是否好喝还需看茶品的用料等级以及本身的发酵程度,另外存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其转化的速度和变化,在仓储的选择上建议大家选择昆明干仓存放的普洱茶,因为昆明干仓存放(湿度15%,温度20℃-40℃)的普洱茶经过缓慢转化,口感更佳,香气更好。那么在选择购买普洱熟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辨别普洱茶的年份呢?

这里先说说普洱熟茶在不同年份的口感表现特点,在辨别年份的时候大家将会以此为主要依据!

一,3年以内的普洱熟茶特点:刚生产出来的普洱熟茶堆味较重,茶性燥热,并且还会带有水味,所以刚压制出来的新熟茶不建议品饮,只作为试茶品饮。而经过1年至3年时间的存放后,这个时期的普洱熟茶,堆味已经稍微减弱,但是仓味明显,并且茶汤浑浊。当然我们还需要排除厂家“老料新压”的可能,(老料新压:是指用经过2—3年时间或者其他年份陈化后的普洱熟茶散料,再次进行高温蒸压,再压制成饼,如果是老料新压的普洱熟茶茶汤清透,也会带有一点堆味,只是相对较弱)

二,陈放时间超过3年,而不足7年的普洱熟茶口感特点:这一时期的熟茶,堆味已经退去,茶汤入口略带陈香,茶汤清透,不浑浊,无杂味,茶汤的甜度、滑度、厚度已经慢慢显现,此时的熟茶醇滑干香,茶性也转向温和,已经适合品饮,并且可多加品味。

三,经过8年到15年左右时间的陈化的普洱熟茶,这个时期普洱熟茶是最为适合品饮的阶段,,这个事情的普洱熟茶茶性较为温和,滋味丰富饱满,醇厚顺滑,香气纯正,汤色红浓透亮,显现酒红色,并且伴随时间的陈化,会出现类似荷香(荷香一般是灯脚较高的宫廷级用料的熟茶陈化后出现),枣香或者药香(枣香和药香一般是等级较低的粗老茶叶经过陈化后出现)等香型。

茶品所表现的口感特点只是在我们辨别茶品年份时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是依据之一,所以在口感辨识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根据茶品包装绵纸的新旧程度,以及生产厂家的生产记录(其中包括该厂家是否在这一年份生产过此茶、所生产的该茶品的外观,是否印有QS、绵纸包装上是否有其特别之处,这一时期所采用的绵纸是那种绵纸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再对其作出年份的判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