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芙蕖,你最欣赏的一首古诗是什么
闲情偶寄芙蕖,你最欣赏的一首古诗是什么?
说起最欣赏的一首古诗,想起一件上大学时的往事:
有一天,讲唐宋文学的老师组织我们讨论,题目就是“你最欣赏的一首古诗是什么?”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说不一。当老师问到我时,我答到:最欣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老师很奇怪,问为什么?
我说,我喜欢诗也喜欢喝酒,想当第九仙啊!
同学们轰堂大笑,说我不知天高地厚。
老师没笑,饶有兴趣地问:当第九仙?好主意!可见你极喜欢《饮中八仙歌》,但是你知道这首诗好在哪些地方呢?
我说,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
老师说,说说看,不知道的大家补充。
于是我就大起胆子说了:
这是杜甫一首别具一格的“肖像诗”,是以洗练、夸张、幽默的语言,将唐代既善诗又嗜酒的八位诗人,揉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形象各异,姿态万端的绝妙的群像图。
老师颔首:说得好!一个一个解析如何?
我说,第一个是写贺知章的: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是八仙中资格和年事最老的一个,诗写得极好,代表作有《回乡偶遇》《咏柳》。此老一生好酒,这二句是说他喝麻了以后,骑马就如乘船一样偏偏倒倒,醉意朦胧,眼花缭乱,一不小心掉到井底仍熟睡不醒。这是杜甫用夸张和幽默的语言表现出賀知章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起句不凡,预示着后面更为精彩。
第二个写李琎: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到酒泉。
这是说汝阳王李琎喝了三斗酒才去朝见天子,路上遇到载酒的车,口水滴答,恨不得把自己封地迁到酒泉去。
老师截住话题:知道李琎为什么敢于喝了酒才去朝见皇吗?又为什么要迁封地于酒泉吗?
我喃喃地:不晓得。
同学甲抢着回答道:李琎是唐玄宗侄子,册封汝阳王,恩宠一时。只有他敢喝了三斗酒才醉醺醺地去见天子,也只有他才敢动“移封”的念头,倘若是其他人,也许就人头落地了。“酒泉”在今甘肃省,相传此地“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杜甫抓住李琎是皇族这一特点,描绘出他嗜酒后的胆魄和纵情享乐的真实情态,入木三分。
老师击掌:说得好!并示意继续。
我接着说,第三个出场的是李适之: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这是说左丞相李适之买酒日费万钱,喝起来酒量之大,如鲸鱼吸饮百川一样。夸张之语,有如神助。后一句“衔杯乐圣称避贤”不太懂!
老师问,同学们有懂这句的意思吗?
同学面面相觑,尽皆摇头。
老师说:衔杯,是端杯喝酒意。圣贤,本意是圣人贤人,古时又有“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之说。李适之虽然贵为左相,但却遭李林甫排挤而罢相,牢骚满腹,曾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杜甫化用此诗,说他虽罢相,避贤(李林甫)于市,门前冷落,仍豪饮如鲸,纵情享乐。
大家一听,恍然顿悟。
同学乙踊跃发言,我来解析第四仙: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这是说崔宗之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大帅哥,他举杯喝酒时,翻着白眼望青天,脾晲一切,如玉树倚风而立,丰姿俊美,惊艳四座。
第五个出场的是苏晋: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信佛,吃斋参禅,但却经常醉酒,把佛教的“八戒”忘得一干二净。他在“佛”和“酒”的矛盾中,往往是酒战胜了佛。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酒仙,被杜甫两句诗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率真且可爱。
李白是我心中的诗神,怕被同学抢去,赶紧截住话题:紧接着第六个酒仙隆重岀场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全诗中用笔最多的描写,非常明白晓畅,前两句说李白喝了一斗酒可写百首诗,醉了睡在酒家也是寻常之事。接着笔锋一转,后两句就令人惊震了:即使天子召唤也不上船叩见,反而狂呼:我乃酒中之仙,天王老子喊也不搭理。“天子呼来不上船”未必是真事,但却写出了李白傲视王侯,桀骜不驯,不肯摧眉折腰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的诗仙李白的形象。这是传神之笔,一下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老师和同学们一齐鼓掌称好。
同学丙立即接过话题:高潮之后是余波,第七个写的是唐代大书法家张旭: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嗜酒,但酒量一般,大不如一喝就是斗酒的李琎、李白,且三杯即醉,即使醉了也可草传圣旨,还能在王公贵族面前,不顾礼教地脱帽露顶,挥毫走笔。据说他曾以头发沾墨而狂书,酒醒后视其字迹,如龙游云端,神走天宇,不可复得。世称其书法为“狂草”。
同学丁迫不及待地解析最后一个: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焦遂,布衣之士,以嗜酒和雄辩闻名。李琎三斗,李白斗酒,张旭三杯,而焦遂能喝五斗,酒后高谈阔论,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惊羡了席间之人。杜甫虽然用他作殿后人物,也极传神地刻画了焦遂的性格特征,位列八仙之尾,名副其实。
老师鼓掌并示意我打个总结。
我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完整的歌行,一反唐诗用韵规则,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全诗用语幽默,诙谐夸张,诗意浓郁,具象生动。每个人物自成一诗,主次分明,又相互呼应,彼此衬托,八个肖像构成一组群雕,给人极大的美感和震撼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开生面的一首传世佳作。
老师高兴地说,非常好,今天这堂课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顺便说一句:你既喜诗懂诗,又喜欢喝酒,以后成为第九仙应该没问题,老师提前祝贺你了!
全班同学再次轰堂大笑。
(图片来自网络)
有没有像人面不知何处去?
第一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二:浣溪沙――唐末.张泌
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蕊黄香画贴金蝉。饮散黄昏人草草,醉容无语立门前,马嘶尘烘一街烟。
在欲雪的一天,词人或者他所写的那个人,在小市东门的人群中,看见一位神仙般的女子。她靓装丽服,光彩照人。然后是一段长长的空白。花间词的神韵就在于留白。“饮散黄昏人草草”,这时我们才约略可以猜到,为什么会有那段空白,因为他看到那位女子时大概在与朋友宴饮而无法抽身。但是自从看到她,他便无心饮酒。时间过得好慢,到了黄昏时终于酒阑,大家草草散去。可是她已不知去向。他一脸醉容,怅然无语,立于门前。马嘶而过,扬起漫漫尘埃。这一幕多像一个电影镜头,人物慢慢淡出。三:清平乐――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四: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芙蕖从哪个角度赞美荷花?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
《芙蕖》是明末清初李渔散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1.作者重点描述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可目):”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芙蕖的清香(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3.食用价值(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
4.使用价值(可用):”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本文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
李渔(1611?-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
素颜就挺好看的诗句?
1、李延年歌
两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译文
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她对君临天下的皇帝瞧一眼,皇帝倾心,国家败亡!美丽的姑娘呀,常常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纵然如此,也不能失去获得佳人的好机会。美好姑娘世所难遇、不可再得!
2、闲情赋
魏晋:陶渊明
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译文
(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
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3、美人梳头歌
唐代:李贺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译文
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着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细嫩的双手推弄着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
芙蕖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和高尚品德的讴歌和咏赞,表达了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以及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短短的119字的小文,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荷花这一君子形象形神兼美的高尚品格,堪称千古咏莲的一曲绝唱。
《闲情偶寄·芙蕖》认为,芙蕖的可爱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孤芳自赏、洁身自好,而恰恰在于它有许多"可人"之处,即"可目"、"可鼻"、"可口"和"可用"。因此,全文就从观赏和实用两个方面叙述了芙蕖的价值,作者对芙蕖的喜爱之情言溢于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