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业之道,易经第三十二卦怎么解
修业之道,易经第三十二卦怎么解?
这个卦是异卦(上震下巽)相叠,震为长男、为雷,主动,方向正东;巽为长女、为风,主入,方向在正东基础上略偏东南。震刚在上,巽柔在下。刚上柔下,造化有常,相互助长。阴阳相应,常情,上下卦五行皆属木而比和,故称为恒。
大象:由于内外卦皆五行属木,外卦震又主动,故宜向外发展,利正东,或在正东基础上略微偏北方向发展;巽为入,为内向,一内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永恒不变,喻夫妇之道百年好合。
运势:万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则吉,妄动则招灾。
事业:诸事无不成于恒,持之以恒,必有成效。恒乃成功之本。为此,务必动机纯正,守静而勿躁动,不可急于求成。最忌人云亦云,最宜随机应变。如此,诸事顺而成。
经商:太大胆行动,有所往必有所利。注意市场行情和周围的情况。随时变化经营策略,但不得改变常理常道,坚持慎重选择的方向,勿追随潮流,忌不自量力而冒险强求。
求名: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立于正道,坚持不懈,学习方面尤应提高涵养,必可成功。
婚恋:好事多磨,有曲折,唯不可见异思迁,和睦相处,勿固执己见。
决策:循序渐进,不要在一开始时期望值过高,但不能因些许不顺放弃追求;应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一山更看一山高,更不可不自量力,勿冒险激进,勿反复无常。
以上只是在没有牵扯具体季节月份时间的情况下拢统的用易理解释的《雷风恒》卦,但具体到每个季节月份,具体解释或谓预测结果又不尽相同,易数更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用邵康节梅花易数以本年本月仅以初六爻变为例再解释一下本、变(也称之卦)的预测分析:
今年2018年2月4日(阴历腊月十九)立春,那么,此时时间用干支表示即是:
戊戌年 甲寅月。
初六爻变而成之卦雷天大壮卦。
因初六爻在内(下)卦,所以下卦为用卦,包括恒卦与大壮卦的两下(内)卦即分别是主、之两卦的用卦。用卦代表对方、客方或想要做的某类某种事(如生意、寻失物等)。主、变两卦的外卦(上卦)分别是主、之卦的体卦,代表自己,或己方阵营。
先说主卦雷风恒,由于此复卦上(外)下(内)两纯卦皆五行属木,上下体用比和,此时又乃春天甲寅月,主得月建寅木帮扶,况此月天干又是甲木,春天木旺,主体用双方旗鼓相当,半斤半两,棋逢对方,相持不下,到也相安无事,这主要指生意经营方面。尤利正东,或在正东基础上略偏东北方,或正北方,或在正方基础上略微偏西北方。最不利正南和在正南基础上略偏西南方。因此两个方向五行属火,木焚而火炽,主合作两方两败俱伤,若自己单干主人财两空(伤)。虽也不宜向西方发展但可保无伤,因春天木正得月建寅木相助,西方属金处囚弱无力之时,奈何不得震木和巽木。
这只是事物(情)的开始或说前期状况,但由于初六爻动变而成之(变)卦雷天大壮卦,上(外)卦体卦还是震卦,五行属木;而下(内)卦是乾卦,五行属金,乃至阳至钢之金,方向主西北,是变(之)卦的用卦。用卦代表事情发展到了某一阶段,主不可妄动妄为,更要慎重,以静止动,己方到也无妨(无损)。还是因上卦体卦能得月建之助,这是说别动地,别动资金,别盲动才行,此阶段向东方,偏东北,正北方,略偏西方勉强小心犹可。但绝对不可向正西或在正西基础上略偏西北,因乾本属阳金,再上金旺之地,有利于对方(合作方)而对己极为不利。本来寅月囚弱之金由于到了它的根据地,自然可克震木了。
限于篇幅,《雷风恒》卦的九二爻至上六爻动变分折就不一一解释了。
总之,解断卦主要还得联系季节月份乃至日期时辰,预测(占断)结果才能更加精确。
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
曾国藩被誉为清末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清王朝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如瀚海遗珠,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实际上,曾国藩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既体现出其做人的品行、态度和胆识,也体现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径。曾国藩是传统伦理纲常的卫道者,一生志向高远,注重提高个人修养,自拔于流俗,克己立身,注重家训家风建设,以家书为媒介,勉励家中子弟,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同样,《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学之道既是曾国藩治学经验的具体总结,又是曾国藩治学之道的生动示范。
对于《曾国藩家书》值得看的问题,先看看名人们怎么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接着从《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上加以说明:
第一、名人对《曾国藩家书》的肯定毛泽东:在延安时,毛泽东还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这本书。《曾国藩家书》编撰者唐浩明: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钱穆:钱穆先生在论及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和学问成就时指出:“至论学术,曾氏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之旗帜与地位。述说近百年来之诸儒读书论,曾氏是极可注意的一人。”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问成就的高度评价。第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内圣之教、外王之道“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教包括学问之道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外王之道包括处世之学和持家之方两个方面。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时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对其家人和部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圣之教(1)学问之道
首先,读书以明强为本。曾国藩在守父丧的一年多时间里,对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反省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只靠法家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能成事的,必须杂糅黄老之学。曾国藩把《中庸》中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六个字。所谓“愚必明,柔必强”,就是说想要做愚公,必须明白事理;要是柔弱处世,就必须自身变强。
其次,读书以立志为要。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规模远大,指的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抱负。所谓“志”,指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对某种追求的恒心和决心。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及做人要有志、有恒、有识,志向和恒心、胆识是经常一起提及的。
最后,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一,读书宜体察涵泳。所谓体察,指的是将课本知识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切身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指的是将圣贤所说的当作雨露来洗涤读书者的内心,就像雨露滋润花草树木一样。其二,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的读书学习,某次书信中要为儿子的《诗经》作指导。在此基础上,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一个读经史的具体方法,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提到了两个做读书札记的好处:一是看到自己有新的见解的地方,就记下来自己的心得;二是遇到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将自己的疑惑记下来,以后有了新认识再将这个过程记下来。其三,“猛火煮,漫火”法。猛火煮就是要快速大量的阅读,刚开始读书时宜快速阅读全貌,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立德修身
首先,既要慎独,又要敬恕。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不敢慢了,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一方面,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国家太平;另一方面,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其次,综理密微,克勤小物。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也是不会成功的。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最后,不可虚掷光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外王之道(1)处世之学
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要以诚待之,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不搞特权压迫,不摆官架子。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有了物质保障,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思报社会之恩。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要有责任心。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最后,适当的交际圈。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刘蓉,一位是郭崇焘。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他指出,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2)持家之方
首先,让儿孙一无可恃。曾国藩在当官之初,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历觉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主张重俭黜奢。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其次,睦邻为和家之辅。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最后,治家八字诀。所谓的八字诀,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总结了治家八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亲自动手劳动,自给自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至于“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指的是祭祀祖先,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第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思想渊博,其家训思想的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处世、持家等众多方面,内容之丰富,体系结构之严密,是其家训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容深刻而浅显易懂,看似具体零碎而结构紧密,既具有一般家训思想的普遍性又具有曾氏家训的独到之处,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曾氏家训思想的全面性以及吸收西方思想的先进性等突出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到之处。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以家书的形式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并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所以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家书中体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每一封家书都是书写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即使在战事吃紧的紧张关头,依然不忘对家中子弟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在战乱时代依然把家书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对家训传承的重视程度。
(2)、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
曾国藩不仅在为官之时做到知人善用,在教育兄弟子侄时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曾国藩的几位弟弟的性格都不一样,曾国潢与曾国荃的性格截然不同,曾国潢虽不及曾国荃能力出众,但是性格成熟稳重、心思细腻,适合留在家中打理家族事务;曾国荃在几个弟弟中资质较高,但是心高气傲、急于求成,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可塑之才便悉心教导,他在家书中说道:“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他真正的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开中国近现代的先河,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展。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曾国藩在和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于是产生了洋务意识。晚年的曾国藩积极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给儿子聘请英国家庭教师学习英文,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优秀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去国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而后又唯一例外地学成归国,以自身所学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不拘泥于科举考试,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都是源于曾国藩具有超前的洋务意识。
(4)重视知行合一的过程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足以说明曾国藩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严格的要求子弟完成课程,监督子弟的学习,对自己也同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每天都要坚持看书、写日记。曾国藩在教导子弟的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给子弟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5)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刚步入仕途时就和家人表达了不存做官发财之念的想法,一生清廉,而且不给子孙积蓄钱财。他认为家族的财富只是一时的,官宦和商贾之家都“富不过三代”,过多的财产只会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只有培养人才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传承寒门子弟的耕读家风,不忘农家根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为官便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民则安分守己、持家兴旺。这就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要求,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儒家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曾氏后世子孙还出了著名的教育家以及诗人,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结论:如《曾国藩家书》中描述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每天都要坚持完成,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家中子弟树立了榜样。他以曾氏家训教育族中子弟,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长盛不衰,为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启迪。
实际上,《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图片均来自网络)
知行合一的意思?
明德 德,道德,德性。《易·乾·文言》云:“君子进德修业”。儒家经典《大学》中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美德,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在明明德”,其主旨在于使人们的光明正大的美德得以彰显,包含了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之意。精技 精,用之深刻而专一,亦指精心、专精、精通、精湛。韩愈《进学解》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技,技术、技艺、本领,也指一技之长。《书·秦誓》云:“人之有技,若己有长”。知行合一 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指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在实践中,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 “知行合一”:指知和行的关系。知指知识、理论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实践。明朝王阳明云:“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知和行是统一的,知行并进。“知行合一”在本质上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侠之道第一年练什么?
侠之道第一年时间练赋异禀特质,更到夏校前,目标是6修业+四艺开中阶 全程SL出随机事件的版本,红色日程尽量不要动.
中国有哪些重要的名人家训名人家谱名人家规?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集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孙文》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 (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欧阳修《示子》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药言》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 “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 (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明)姚舜牧《药言》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 (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陆游《放翁家训》
■养身莫善于寡欲。 —孟子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 司马光《训子孙文》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葬吾茔乎?戒石俱在,朝夕诵念。 (明)吕坤《孝睦房训辞》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 (清)张履复《训子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司马光《居家杂仪》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
■厚葬于存殁无益,古今达人,言之已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勿为人言所摇,木入土中,好恶何别耶? 广召乡邻,又无益于死者,徒为重费,皆不须为也。 石人石虎之类,皆当罢之。欲识墓处,立一二石柱可也。 陆游《放翁家训》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药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 袁采《袁氏家范》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 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受以资身之术,如才高者,命之习举业,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经营生理,四也;家法整齐,上下和睦,五也;为择良师友,六也;为娶淑妇,七也;常存俭风,八也。…… 衣以岁计,食以日计。一日阙食,必至饥馁。一年阙衣,尚可藉旧。食在家者也,食粗而无人知;衣饰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
■陆梭山之法最详……古人之意,全在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之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多也。 (清)张英《恒产琐言》至95页
■市邑小儿,非有壮夫携负,不可令游街巷,虑有诱略之人也。……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损,拂意之事常有益……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无端不可轻行借贷,借贷要还的,一毫赖不得。若家或颇过得,人有急来贷,宁稍借之,切不可轻贷,后来反伤亲情也。若作保作中,即关己行,尤切记不可。 ……凡亲医药,须细加体访,莫轻听人荐,以身躯作人情。凡请师傅,须深加拣择,莫轻信人荐,以儿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税册大关节,须详加确慎,莫苟信人言,轻为许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药言》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凡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绝,拖延生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朱柏庐《劝言》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 (明)姚舜牧《药言》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评:几乎是在说给我听!)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明)姚舜牧《药言》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 (清)张履祥《训子语》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春秋)曾参《告子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诫》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清)朱柏庐《劝言》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遗》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 (明)周怡《示儿》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为亲戚之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 (清)张英《聪训斋语》
■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尽人事以听天命…… 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多言宜戒,直言亦不可率发。惟善人能受尽言,善人岂可多得哉?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陆游《放翁家训》
■古重蒙养,谓圣功在此也。后世则易养矣。 (明)姚舜牧《药言》
■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然父兄须教以读书,皆不可令废弃。纵痴蠢顽悍,若少知理义,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可理论也。 (明)徐三重《家训》
■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有田亩便当尽力开垦,有子孙便当尽力教诲。田畴不垦,宁免饥寒?子孙不教,能无败亡?…… 有子不教,不独在己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终身受苦。有女失教,不特自贻他日之忧,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累及家门。…… 天子之子,特重师傅之选,为国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显晦贫富不同,其为身家根本一而已。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盍思为人父母,将以田宅金钱遗子之为爱其子乎?抑以德义遗以多金,适资丧身之具,孰若遗以德义之可以永世不替。 (清)张履祥《训子语》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子弟之贤不肖系诸人,其贫富贵贱系之天。世人不忧其在人者,而忧其在天者,岂非误耶? (宋)家颐《教子语》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
■远邪佞,是官家教子弟第一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弟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总是儿郎自家本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爱子弟者动曰“幼小不宜劳力”,极为谬论。无论从古英贤、名臣、名将,无一懦软不耐劳者,即乡曲四民中,稍能自立,有一不勤不劳者乎?所虑自幼娇养,他日必一无知能,偶有动作,不堪其苦,终为弃材矣。若富贵家谓可坐食,噫,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几人哉?劳之不习,事理万不能通达。劳字所该甚广,而教幼子先自习力作、习礼节始。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古者教道贵预,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或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及婴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凝,气岸精爽。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之谓蒙以养正。 (明)姚舜牧《药言》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玩,教儿子亦然。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即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示子》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 (南宋)何耕《示子辞》
■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苟能如此,一生永不会向下作下等人,如见他事,自然不妄。……若凌晨即治俗事,或冗或默闲坐,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如此不流入俗人,则着衣吃饭一呆子弟耳。况复博弈饮酒,追逐玩好,寻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丧身破家者。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遽,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同,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不及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于工作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晓《训子语》
■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与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积学,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士人贵经史,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先儒谓今人不曾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知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若只是浮浮泛泛,胸中记得几句古书,出口说得几句雅话,未足为佳也。 (清)朱伯庐《劝言》
■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都是,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落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大抵后生为学,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有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史书须每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 (南宋)吕祖谦《辨志录》
■文不如质,实能胜华,此为作文之法。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之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非不事多也,积少以至多,则虽多而不杂,可无遗忘之患。此道如长日之加益,而人颇不觉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无间断。间断之害,甚于不学。……排岁月次第,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读书若干。一岁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此二百七十日须严立课程,守其道而无变,十年之间,经书可毕。且如此绳绳不已,则资之钝者亦敏,而书可渐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 (清)汪帷宪《寒灯絮语》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人行事。计是非,不计利害。今人利害亦不计,国法则曰可以幸逃,地狱则曰何曾眼见。当世之名,后世之责,更所不计,大都图目前受用而已。 (清)谢启昆《训子侄文》
■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人有常业,则富不暇为非,贫不至失节。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凡子侄,多忌农作。不知幼事农业,则知粟入艰难,不生侈心;幼事农业,习恒敦实,不生邪心;幼事农业,力涉勤苦,能兴起善心,以免于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农作。 (明)霍韬《家训》
■《庄子·达生》载:孔子到楚国,在林中遇见一个粘蝉的驼背老人,只见他得心应手,从树上捕蝉从不失误。孔子问他何以能做到这样,老人说:天地虽大,万物虽众,在我眼中却只有蝉,我专心捕蝉,从不分心,怎么会不得心应手呢?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瘘丈人之谓乎?”
■宦之法,清廉为最。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放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当官大义,直不犯祸,和不犯义。……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忍事敌灾星”。 (南宋)吕本中《童蒙训》
■仕路乃毒蛇聚会之场。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在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 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无一益友。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昔人有戒曰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不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洵(实在)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有余地心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处己接物,若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