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书,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日本茶道书,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崇尚的遵循之道,我想说这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
历代茶人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他们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哲们都强调的“道”是一个“大自然法则”,无法用言语去描绘,只能用心自己体会,“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始创于陆羽,兴盛于盛唐中期,那时候他们就把茶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了。
讲究细细品味,在喝茶的过程中,或独饮,或三五知己一起品茗,感受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你人生的影响,真正感受到“和”,“谦”,“静”,“敬”,“美”的那种心境,让你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很好的感染的这么一个过程,我认为是你领悟茶道的一个过程,所以,你说的慢咂、细饮还是很符合茶道的这么个行为现象的,但是这并不能说就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还需要在品茶过程中去体会道法自然的精神理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为根本。不是说浓茶、慢咂、细饮就是茶道,这只是一个人的喝茶行为习惯。
当然,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根据茶文化界的专家们的归纳有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融、理、伦、健等等,但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静、和、雅。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可以很形象的说这是所有茶文化的典型特征,一袋宗师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论》中说,茶道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中华茶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精神的符号而广布海外,增益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惜茶爱人的茶道精神,中华茶道有望对治诸多现代文明病,为当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成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新贡献。
希望以上能给与您对茶道多点理解,感恩!
日本茶道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先简单说一下“茶道”是什么:
日本茶道(日语:茶道/さどう、ちゃどう)是日本传统艺道,是将生活消闲活动提升至精神意识层次,成为一种独特传统礼仪,是宣扬文化之媒介。日本茶道是为客人奉茶之事,源自中国。是一种茶叙的仪式,日本人称之为“茶汤”(茶湯、茶の湯),而吃茶的叙会则称为“茶会”(CHAKAI)。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往中国留学的僧侣,于唐朝把佛教和茶带回东瀛。日本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茶道是在喝茶这种单纯的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加入各种礼仪做法而形成的。所谓礼仪做法,就是摒弃了茶的日常性,将其提升为一种艺术性行为的方法。
因此在日本的茶道艺术中,分出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以家元为中心,传承着各自流派的茶道技能。各流派茶会的礼仪做法和点茶的技法都各有特色,传承下来的茶事也有些微差别。不同的茶道流派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谱写了茶道的历史。
茶道届由以家元为主导的组织管辖。家元门下有一些门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授予他们相应的合格证书。他们师从已经获得“准师范”、“师范”证书的指导者学习茶道的一般技法。
茶道届主要有如下一些代表性流派。
千家流:以千利休为始祖的茶道流派,到千利休之孙宗旦隐退之后又分为三个流派,一直持续至今。
千利休
(1)表千家:相当于千利休的直系流派,以宗旦的三儿子江岑宗左为始祖,以“不审庵”为对家元的总称。在千利休传下来的茶室、茶庭的基础上,继承了正统“侘茶”的古风。
(2)里千家: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所开创的茶道流派。继承了宗旦隐退后的往所“今日庵”。因“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里边,故称“不审庵”为表千家,称“今日庵”为里千家。里千家深受京都民众的喜欢,近代以来开始着手向妇女、学校、团体等普及茶道。
今日庵的兜门
(3)武者小路千家:始于宗旦的次子一翁宗守,号称“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是因为一翁宗守的住处得名,现在仍在武者小路小川东。
薮内流:曾与千利休同时期师从武野绍鸥学习的薮内俭仲创始的茶道流派。以“正直清静”、“礼和质朴”为口号,其特征是综合了书院茶和小间茶。
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不是都是从中国学的呢?
感谢邀请【共享茶园】回答此题,欢迎关注共享茶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
有文书记载: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也就是说日本茶道是在唐宋时期,随着遣唐使、遣唐僧到中国学习文化、佛法和先进的生活方式时,从中国引入的。所以,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是从中国学的。
但是,日本的茶文化和礼仪文化应该也融入了其本国的思想。从日本茶道发展史看,日本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则是以“美”来阐述哲学。
比如: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
日本茶道(“茶之汤”,Chanoyu),本源是中国唐宋时期的寺院茶道禅文化。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主流茶饮方式。日本的茶道,基本是学习自中国唐宋时代的寺院饮茶礼仪,融合了日本武家贵族的“武士道”精神,呈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有茶文化研究专家这样评点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太过于注重仪式,讲究典仪运作的过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几乎摒弃了味觉品尝的愉悦,不考虑茶叶本身的品味,可称为“无茶之道”。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弘扬和推广源于我国特色的茶文化。
本文章系“共享茶园”发布,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关注了解有机生态茶源可直接留言与我们联系哦~
茶道大师排名?
1.陆羽
陆羽被称为“考察茶事”,游历巴川蜀峡,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辨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经过长年的积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得以面世,陆羽也被世人尊为“茶圣”。
2.卢仝
卢仝嗜茶成癖,他的“七碗茶诗”被人千载传唱。后流传到日本,并深深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此外卢仝还著有《茶谱》,世人尊称其为“茶仙”。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皮日休
晚唐著名文学家,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写过《茶中杂咏》,为今人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饮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4. 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都是茶道中人,他们旅居青州时常以茶为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此乃“饮茶助学”也。
5.张岱
明末人,曾戏谑地自称“茶淫枯虐”。他曾联合乡人,对家乡一款没落的贡茶进行改造,使得此茶名声大噪,并更名为“兰雪茶”,后重新雄踞江南第一名茶的宝座。
6.乾隆
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同时也饮遍了江南的名茶。乾隆一生嗜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欲隐退让位,有大臣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
7. 蒲松龄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他自制了菊桑茶,具有补肾、抗衰老的药效。他在家乡设了一个茅草茶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饮茶者不需付茶钱,只需口传故事和传说。这些用茶换来的故事,后来成为《聊斋志异》中490多篇文言体小说的素材来源。
8. 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是“八怪”中与茶结缘最深的一位。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闲着眼睛品茶都能说出茶叶的产地,甚至是几时采摘的茶叶。他有个癖好,煮茶的水只取三种,分别是山泉、雪水和花须水。他从不喝泡茶,而是用专门的茶具煎茶。
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吗?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时的人们以茶会友,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抒发情感;到今天的我们以茶为媒,洽谈贸易,畅谈人生,发展经济……无一不体现出茶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茶叶、茶杯、茶具、以及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氛围,还有就是茶的历史文化发展、茶叶种植区的人文环境、茶叶科技、茶叶的种类,以及茶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以及衍生出的茶道茶艺、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茶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茶叶种植区的经济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提高了当地茶农的生活水平。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
饮茶的人不一定非要懂得茶文化,喜欢就好。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坐下来,慢慢的去享受一杯清茶带给你的芬芳,去品味一杯清茶带给你的那份轻松和惬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